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沙特的《告別式》
2006/12/06 00:33:54瀏覽1993|回應1|推薦35

問:你的第一次愛情經驗是什麼時候?

答:16歲時,在巴黎。她是中學門房的女兒。

                          *愛情經驗=做愛,文中有說。

    上述答話人是沙特,要談的是西蒙‧波娃為沙特1980年往生出版這本《告別式》,聯經民國八十年出版。除了波娃用其1970到1980年的日記改寫出的《告別式》內容,附錄有五篇精彩和沙特有關的文章。先從〈沙特的愛情經驗〉來說,這一篇是訪談沙特和波娃的關係很清楚的一篇文章,上面對話出於此,從這篇文章來看,我認為沙特和波娃剛在一起時,有性關係,但之後才衍生為寫作辦雜誌為文論政事業和思想探討夥伴,然後各自交男友交女友,但維持非常親蜜且獨一無二的知心好友關係。

    沙特和波娃的男女關係,進入21世紀都可說是很後現代性的,從讀大學維持到7、80歲往生關係。所以,我覺得,要熟悉沙特和波娃,先看這本書和之前提過的《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這樣很好,也很有趣,大學者、作家和哲學家也是人,生活及情愛感染心緒道理和我們一般相關。以前年輕時被沙特的《存在與虛無》和波娃的《第二性》震住了,但此刻才知,她們兩人留存下來的關係回憶之精彩,一般人都可讀,很有意思,《存在與虛無》和《第二性》若有閒時再來讀。

    在這篇〈沙特的愛情經驗〉訪談和附錄前一篇〈波娃訪沙特談女性主義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沙特習慣和愛好和女性友人交談往來,他也認為他有女性特質的一部份,頗有同感,頗覺親切;如〈波娃訪沙特談女性主義文章〉中所說,沙特說生長在女性為多的家庭裡,從一開始就不會有性別歧視,說到他自己偶有的優越感,是因其哲學和寫作的智識的成績,對待男女都一樣,我也這麼想,比能力和心緒,不比性別;沙特討厭男生,我有點道理相同,但說法不同,去看書可了解。

    本書主要部份為波娃用其1970到1980年的日記改寫出的〈告別式〉內容,妳可以看到沙特往生前十年開始疾病纏身,存在主義的他,多少鐵齒的不管病理,還是常違反醫生勸告而偷抽煙喝酒過生活,但他也知道他的成就也夠了,不過,往生前五年,沙特還是參與很多各國的政治訴求案件的請願連屬,很是用心的。倒是,最後五年,身體狀況影響到,沙特不能好好讀寫,讓他三不五時很難受,好在有波娃在旁讀書給他聽。

    沙特人老了的言行反應和其醫病關係,此書值得參考,真的,尤其是為文之人。

    在google,打入「告別式」搜尋,出來是一堆名人;但我用加作者名查出此書有左岸出版社再版,新書名是《再見,沙特!》,並補充了波娃原書下半部的〈對話錄〉譯者還是賴建誠,其寫書介如下:

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沙特病逝於巴黎,當時有非常熱烈的紀念活動,送葬的行列估計有五萬人以上。據報上說,這是自法國文豪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之後,法國民眾對一位作家最隆重的告別式。
一般對沙特的認識,大都集中在他出版《噁心》(La naus[/e]e,1938)、《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e]ant,一九四三)、《詞語》(Les mots,1963)這幾個階段以及在一九六八年五月運動前後,他積極介入政治活動的事蹟;當然,更重要的是自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的存在主義運動。可是,晚年的沙特是個怎樣的人?他的生活、思想、健康狀態,在最後的十年當中有過哪些變化?暮年的沙特已經衰老半盲,很少提筆為文,引人好奇的是,他的內心狀態又是如何呢?這些在思想史上當然是次要的事,然而,這片好奇心存在許多人心中,大家也都知道有一個人最有資格來為世人解謎。
一九八一年,沙特的主要伴侶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在伽利瑪(Gallimard)出版社出了一本書,名為《告別式》(La c[/e]r[/e]monie des adieux)。這本書分成兩部分,前半部是波娃從她一九七○至一九八○的日記中抽出與沙特相關的部分,改寫成此書的上部「告別式」。為什麼取這個名稱?據法文本書背的介紹是這樣的︰有一年初夏,他們兩人要分別一個月,沙特對波娃說︰「所以,這是告別的儀式?」波娃就預覺到,有一天總要用到這句話的。這場儀式持續了十年,也就是本書前半部的內容。下半部是一九七四年夏天在羅馬度假時,波娃帶著錄音機向沙特發問,同年秋季在巴黎完成的對話錄。詳細內容在對話錄開始時的序言中有詳細的交代。


    此書再版過程,看賴建誠寫來也頗有意思:

此書的上半部和另五篇附錄,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以《告別式》為名在聯經公司出版,作為《現代名著譯叢》第三十六號。在出版之前,我已動手譯本書的下半,那是在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到一九九一年七月九日之間完成的。七月交稿、十月簽約後,碰到台灣翻譯外文書刊版權的清查運動,這本書稿因為尚無中譯授權,所以就被聯經擱置下來。
五年後(一九九六年四月),大陸南昌市的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有了黃忠晶譯的《薩特傳》,就是這本書的全譯本。大陸版有合法的翻譯權,也願意讓台灣出版我的譯文,條件是一千美元的轉授權費,時為一九九六年十月底。我把這些狀況告知聯經公司,但他們還是想得到法國的直接授權;我雖然屢次催促,但總是沒有進展。
一九九九年七月,貓頭鷹出版社要我給他們的一本書寫篇導讀,我和年輕積極的主編談到這本命運未卜的譯稿。幾個月不到,他們就得到法國的授權,接著和聯經洽商轉讓書稿的事宜,二○○○年三月就打字校對了。但隨著主編轉到左岸文化出版社,這本書稿就跟著搬了家。從一九八七年六月開始譯此書,到二○○二年四月才看到清樣,當初還沒出生的小孩,現在都讀國中了。重看舊稿,汗顏之處頗多,也回想起十多年間的諸多心境轉換,以及人事的快速變異。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lee&aid=578981

 回應文章

周小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初衷
2006/12/07 00:56
讀你的文章,要很用心體會,如同作者創作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