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16 00:12:38瀏覽1265|回應1|推薦25 | |
關心台灣政治的人,這本《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應該看看,了解那批人,那批人和現在民進黨執政很有關係,很多人還是被政府收納了,如果妳懶得買書,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bC&id=BC0138連上時報出版看幾篇資料和導讀也OK!作者何榮幸,現在是某大報的政治記者。 如果妳更想用心,那再看看談比范雲的學運早一代的錢永祥那一代學運的書《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這本書就是聯經出版的。 再看看2006.07.15中國時報一篇意見投書〈少年台灣不能成為漸凍人〉,作者顧爾德(為專欄作家,「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聲明發起人之一): 一個「亂」字,點出了台灣社會對總統親信與家人涉入弊案,以及總統是否應下台負責的複雜心理。在「亂」與「安定」之間,正常、理性的平凡公民,都會選擇後者,更不用說那些被譏笑為「躲在象牙塔裡」的學者。
誰會想不過著安穩地過著適性自足的生活,而處心積慮想著製造一個亂世,再讓自己投入而承受紛亂之苦?有一種可能,這些人相信「亂世出英(梟)雄」的傳說,他們視當權者「彼可取而代之」,想一將功成萬骨枯,讓自己藉亂世而成就功名。 相對的極端是,安定是一種幻象,一種自我麻醉的嗎啡,讓你忘了現實社會的亂,你擔心更亂,又沒有看到一個走向安定之路,所以選擇相信虛幻的「安定」,讓自己日夜承受著實然存在的不之安之苦,亂世其實已存在。 上述兩種兩種極端之間,而第三種更符合事實的可能是:變動是一種常態,而只要在變動中總有危機、轉機與高峰。若面對每一種情勢,我們慎重以待,選擇一條通往更開闊的平原坦途,我們可以在變動中向上發展,轉亂為安。 台灣目前的現狀比較像第三種,而各種政治勢力,因其自身利益的考量,想把台灣帶往第一或第二條路。至於引起綠營執政者「震撼」的〈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聲明,則是在第三種符合事實的現狀下,來因應眼前遭遇的問題。遇到亂象,就以嚴肅而慎重的態度來處理具體問題,讓它朝好的方向發展。聲明內容的確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但要求執政者對自己的失格與無能犯下的具體錯誤,擔負起基本的政治責任。這不是什麼超高道德標準,而是一個最平穩而有理想性的路,也是多數人理性的選擇。 綠營支持最關心的問題是:陳水扁總統有到「罪大惡極」的地步嗎?我的答案是:「沒有」;阿扁下台後的繼任者會更好嗎?我不確知;藍軍難道不會混水摸魚、乘機獲利嗎?很有可能。最重要的問題是,台灣會不會更亂?以及,這份聲明是否對藍綠雙重標準? 沒有罪大惡極,但以台灣公民已具備的民主素養為標準,陳總統任內發生的弊案與施政的無能,已經有很正當的理由要求他下台負責。至於對繼任者以及後續政爭的憂心,那就讓我們自己回想一下,一九八○年代到九○年代初,我們曾經多麼義正辭嚴地批判那些不適格、違法亂政者,我們曾經讓傲慢的威權統治者在我們面前伏首。當時,可曾減少我們經濟與其他社會福祉?沒有。正因為我們當時有這個信心、力量與期許,讓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品質同時向上提昇。更何況,十幾年來的民主建構,已經讓我們在制度上,在民間社會的力量上,更有能力來對抗制衡惡質的政治力量。 那麼,這份聲明對藍綠有雙重標準嗎?若從這些起草者過去為建構台灣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曾經參與的實踐過程中,他們對威權國民黨威的批判具體拆解,用陳總統的話,已到「罄竹難書」的地步--今天在朝者有誰曾經像紀萬生一樣在獄中橫冷對特務的精神肉體凌虐。更重要的是,假如我們對當下已經發生的亂象姑息,就是在自我放棄制裁未來可能發生的亂象之權力。如果我們二十年前就對威權國民黨的「安定牌」嗤之以鼻,今天我們的民主智能會倒退到相信民進黨的「安定牌」嗎? 在劉大任早期小說中,我們看到了那些曾經是少年中國風雲人物的國民黨菁英,為了國民黨在台灣給他們的「安定」,讓自己成為漸凍僵化的老人,只能沈醉於少壯未酬之豪情。我們要讓少年台灣的豪情壯志,陪著一個不適格的領導人沈淪,成為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幻嗎? 你要漸凍人的安定,還是勇敢地處理變局,讓台灣從亂中脫身?
綠營學界戰友 促扁下台聲明全文【記者羅曉荷/台北報導】2006/07/14 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副研究員范雲與前美麗島雜誌總編輯張富忠等人,近日已擬妥「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他們表示,在失去道德威信及人民信任時,陳總統應慎重考慮辭去總統職務,他們並直指政治領導者以動員族群情感來取代反省。以下是聲明全文: 族群取代反省 令人遺憾 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總統罷免案雖已落幕,可是總統家人和親信涉嫌弊案所引發的社會政治動盪仍未平息。政治領袖及其周邊人士涉及弊案,是民主社會常見的道德和領導危機,也是我們透過反省和檢討,以提升民主品質的契機。令人遺憾的是,政治領導者卻以動員族群情感來取代反省。更令人憂心的是,民眾,甚至學界,則以認同立場來壓抑對民主理想的追求。結果是,我們的民主品質無由提升,我們對台灣的認同也成為空洞的口號。 失去信任 政策將受懷疑 陳水扁總統的親信與家人,陸續遭指控涉入各類弊案、關說、和收賄,他的副秘書長及女婿已先後遭羈押、去職、甚至被起訴。總統對外代表台灣全體人民,對內統帥三軍,重要榮典頒授以及法律均以其名義發布,無疑是全國最崇高的職務。任何人擔任這個職務,都必須受到人民的尊敬與信賴。而且,總統對公共政策和國家的走向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當總統失去人民的信任,政府的政策和作為,也將受到人民的懷疑。我們期待陳總統體認這個職務所賦予的重大責任,以及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區別。在已經失去道德威信和人民信任的時候,我們呼籲陳總統慎重考慮辭去這項職務。 主動辭職 民主難得典範 罷免案的結果顯示,陳總統仍然享有足夠的權力和影響力,來護衛他的職位。他如果願意在這個情況下主動承擔政治責任而辭職,將為台灣民主樹立難得的範例。他的辭職將對台灣政治做出巨大的貢獻,對台灣民主發展也將有深遠的影響,其價值遠超越司法正義所能衡量。 本土政黨 別忘歷史責任 民進黨是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不應輕忽自身所擔負的歷史責任;應以台灣民主政治長遠發展的歷史高度處理目前的政治危機。民進黨在黨綱中宣示追求的政治藍圖是為提供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幸福、正義及自我實現之機會。如今,民進黨能否以自我反省批判的態度,處理首度執政即遭遇的重大危機,正足以檢視其能否信守黨綱所楬櫫的政治理想。 而對台灣的公民,我們呼籲:讓我們以民主的價值和理想,來豐富我們對台灣的認同。當我們因為認同立場,而放棄對提升民主的追求,我們其實也殘害了我們的台灣認同。 台灣認同目前正遭遇著艱難的挑戰。外部,我們面對中國崛起的強大軍事威脅和經濟影響力;內部,台灣民眾的認同仍處於分裂的狀態。民主品質的提升,是台灣認同目前唯一可恃的基礎。如果沒有高品質的民主生活,我們如何說服自己及他人,為台灣奉獻心和力?義大利民族主義運動領袖馬志尼在建國運動中,告訴他的義大利同胞:「如果有一天義大利人不再追求自由和民主,我將以身為義大利人為恥。」我們則要如何對自己、對我們的後代解釋,我們今天的努力和作為呢? 認同 不是區辨敵我口號 民主不只是一套安排政治權力的制度,它同時也是一個要求其公民不斷反省、有意識地更新,不斷充實其內涵、提升其理想的道德社區。認同不應是一個區辨敵我的口號,它更需要充實的文化價值做為其內涵。我們期待陳總統在這個民主的初生階段,體認他對未來民主發展可能發揮的關鍵影響。我們也期待台灣的公民,用民主價值來豐富台灣的認同。讓台灣成為一個所有人都願意為它奉獻的地方,讓台灣成為一個值得所有住民驕傲的民主自決共同體。【2006/07/13 聯合報】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