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杜可風非中國電影筆記《放色海外》
2006/06/15 22:45:50瀏覽2462|回應0|推薦23

    《放色海外─-杜可風非中國電影筆記》為什麼是杜可風的非中國電影筆記,因為更早之前他也一樣在時報出版出了本《光之速記--杜可風中國電影映像》,後者已經絕版了,我也沒看過。

    差點忘記杜可風來自雪梨了,他原名Christopher  Doyle,1952年出生於澳洲雪梨。簡介:「戰後生於澳洲雪梨。曾就讀澳洲雪梨大學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美國Maryland大學美術系。十八歲那年開始水手生涯,雲遊四方,曾至泰國、以色列、印度……等地。1970年代後期,他在香港大學的中文老師給他起了一個中文名字——杜可風。之後輾轉來台。1978年,參與創立「蘭陵劇坊」,開始與「雲門舞集」和Zuni lcosahearon(二十四面體舞蹈)合作攝影工作,並擔任台灣電視公司「映像之旅」節目的攝影與剪接。1981年受邀為影片《海灘的一天》負責攝影指導。自此,即全力投入中國電影的拍攝工作。」2002年杜可風第一次回故鄉拍攝電影《末路小狂花》,是首次參與澳洲電影拍攝。

    當然他之後也回到歐美為電影攝影,才有了這本不錯看的《放色海外》他的電影圖文筆記,講到圖文筆記書就想到溫德斯的《一次︰圖片和故事》,想好寫心得的一本書。

這本書提到四部電影的攝影過程,除了他在好萊塢拍的驚魂記(重拍希區考克的作品)、自由峰之外,還有一部韓國片《QK賓館》,和最重要的唯一執導的1999年的《三條人Away With Words》。看此書看杜可風蠻隨興而自在玩樂於電影攝影中,不太鳥一些術語和規定的規範,又喜歡喝啤酒,常常喝得醉醉的,變成「杜可瘋」,嗯,頗像澳洲人。

    書中很多則筆記都頗表現出他對電影、攝影和人生的看法,很有意思,對電影,他寫到:「對我來說,電影既是親近,也是距離,好像是最熟悉的東西出現在夢中。電影是讓我們在更好的光裡,將每天耳濡目染的事看得更清楚、變得更有關連。電影,是讓夢變成真。拍了三十部電影,一直在電影圈裡往前走,我發現你不然就是在自己家後院拍,不然就到你最想去的遠方。我們的電影遊走到世界盡頭,又回到自家方圓幾公里內,那麼近又那麼遠,the space of a kiss。」、「我不怕老是丟臉,我喜歡到不同地方工作迎接挑戰,但找我拍電影不會讓你變成一個王家衛。我們都需要方法、空間、和方向去拍出理想的電影。我不是一個人的軍隊,一部電影一定是由一群人一起共同完成的。」
    這一段寫得好:「當你走開一下,前進了一些,回到原來的地方,你覺得自己不一樣了。可是周圍的一切好像都還是沒改變!不是每個人都有林懷民的精神和領導力,我們能推動的事情可能只有一點點。不過如果從接受、改進我們自己開始,可能就足以鼓勵我和你。畢竟每個人只能做到他自己專長的,如果我們夠努力夠盡心,我們所做的,不論是電影、吃飯、卡拉OK或功課,都會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
    我最喜歡這一段,杜可風寫「寂寞」:「你走上一條路,有人過來跟你走上一段,分開了,你猶豫了一下然後繼續往下走,心裡盼望著有另一個人走來,安慰路上的寂寞……。這樣的情境不斷重複又重複。這是很久很久以前我自己下的決定,我需要和人在一起,可是我走的路大多數時間都是寂寞的,知道是一回事,找到力量去對抗又是另外一回事;有時候是在雨中流淚,有時候你真需要一個溫暖的肩幫你抵禦強風……」

這本書封面不拍了,網路上找到一張他應該又發酒瘋猛親白靈的照片,我那頭目娘一直說白靈長得好奇怪。

( 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lee&aid=313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