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13 01:39:08瀏覽4701|回應1|推薦20 | |
看書名,本以為這是一本旅遊巴黎的遊記,要不是景點式的,就是隨想雜記式的,結果沒想到這真是一本讓妳能很精要了解巴黎及法國近代史的歷史書,比起行銷人寫的《跟著丹‧布朗去旅行》是一本很好的巴黎重點旅遊景點介紹和旅遊資訊書,這本《帶一本書去巴黎》才能讀後真正讓妳人到了巴黎而能融入巴黎這一歐洲大城。 真佩服作者林達,一本《辛普森案的啟示》把美國的民主與法制從立法制度、內容到國民的認知素養寫得這麼好,再來這一本《帶一本書去巴黎》藉由歷史建築景點的走訪,講述到1789年7月14日這一人民攻陷巴士底監獄的巴黎大革命前後歷史及其因由,一連串歷史前後相關連的篇章寫下來,現代法國第五共和得以如此,真是走過一遭驚恐血腥的歷史。7月14日,法國國慶日。 林達講述巴黎的歷史,基本上也是法國脫離君主和獨裁專制的奮鬥史,也是把民主與自由真正做到主權在民的人民抗爭史。加上《辛普森案的啟示》一書,林達寫得都是他共產一黨專制的祖國不敢給人民的,這兩本書能在大陸先出版,也算大陸算有點出版內容上的進步,雖燃還是常聽到傳媒被封。(我對Google為了進大陸市場,違反了它興起的網路民主與自由的精神很感冒,但也讓我們再一次體認網路商業化的宗旨。) 也難怪作者「林達」是兩個人合用的筆名,用真名太明目張膽,對還不可測的大陸政局未來,這樣寫書出版還是有風險的,雖然他們都住美國了,可祖國還是要回去的吧!?他們二人「都於1952年出生在上海,1966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 出版社介紹此書為「是一部少有的城市歷史寫作,作者林達以其對建築美學的深厚學養,加上居住巴黎的冷眼觀察,寫出讓中文世界驚訝的行旅見聞,書內附有大量巴黎照片、繪畫以及歷史圖片,十分精美。」介紹的完全不為過,我想可能還不夠,就像出版社也說「一部以巴黎為主角的《文化苦旅》」,其實我看完時也這麼想到,這句文宣是來寫此文前查到的。只是很好奇巴黎市文化苦旅由中國人來寫了,寫得不錯,該翻回成法文,讓法國人感受看看,和很想知道會有什麼回響。 林達帶去巴黎的一本書是雨果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帶一本書去巴黎》第一篇就寫他們在大陸文革時,如何沒書看,想辦法看書,難得看到一本好書,在有限擁有的時間內要趕快看完再流傳出去,那本《九三年》夾雜著林達對巴黎和革命的深刻記憶。對經歷過文革的人,整天在革命和反革命的生活十來年過來的人,巴黎大革命的歷史及其中的革命語言是很親切的,也可以藉此來反思過往的經驗與記憶,我想,我知道這本書為什麼寫得那麼認真那麼有感情那麼好。可以連上網看第一篇文章的的摘錄帶一本書去巴黎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detail.asp?pclassid=AK&prodid=AK0069&descid=35544。 看這本書後,大概知道為什麼現代巴黎人常常沒事就上街遊行示威,原來淵源於200多年前巴黎大革命的先人經驗傳承。我對書中講到巴黎大革命後到拿破崙出來後的幾年中法國流行隨便抓人上「斷頭台」,真是看得觸目驚心,摘錄P244頁的一段: 也許,是因為大革命期間斷頭台上的冤魂太多,人口兩千五百萬的法國,在1793年到1794年一年之中,就有一萬七千人上了斷頭台。最快的一個紀錄是:在38分鐘裡,斷頭台砍下了21個頭顱。也許,是大革命期間的斷頭台旁,永遠擠滿了嗜血的民眾,對殘酷的展示和鼓勵成為公眾節日和公共教育,使後人不堪回首。在斷頭台剛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巴黎民眾嫌行刑的過程太快,使得他們無法充分欣賞死囚的痛苦。他們在下面齊聲高唱著,「把我的絞架還回來!把我的絞架還回來!」這呼聲不是響在中世紀和舊制度的時代,而是有了《人權宣言》和「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法蘭西共和國。這才是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第二本是我很推薦一本攝影文集好書,張耀寫的《黑白巴黎》:這不是給一個太喜歡巴黎的人看的書,而是給愛巴黎愛得發瘋,恨不得丟下一切,離開所有人,一個人去塞納河邊遊蕩,高唱LETMEALONE,但是唱完了還會回來的人看的書!一個瘋狂的都會和它的夢想者之間的故事。而想要拍下這個城市的感覺,只有黑白。於是就有了這本書,一個中國攝影師和作家對巴黎的自說自話,半真半假地調侃,不讓它有自己顏色,甚至不讓它開口,只由我說!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西方人不是早就這樣在玩我們的題目嗎?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