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緊急~桃園撒烏瓦知部落090220下午4點到行政院抗議拆屋,現場線上直播中
2009/02/20 19:19:03瀏覽2294|回應1|推薦3

緊急~桃園撒烏瓦知部落090220下午4點到行政院抗議拆屋

現場線上直播中   野草莓電視台   http://zh-tw.justin.tv/action1106

晚上九點被趨離   下周四再來......

http://support-sanying.blogspot.com/2009/02/0902204.html

撒烏瓦知部落今早無預警被拆除,聯合自救會將前往行政院埋鍋造飯,誓死抗爭到底!
撒烏瓦知、崁津部落聯合自救會昨天才到行政院陳情,要求在未與部落協商後續規劃前停止任何迫遷行動,可是桃園縣政府竟然在今天一早就派大批警力及怪手到撒烏瓦知部落進行強制拆除,讓部落裡的老人小孩現在連棲身之地都沒有!
這樣的政府完全無視人民聲音、不顧人民死活!家園被毀,部落族人已經被逼到無路可退,我們將在下午四點全體到行政院前埋鍋造飯,在獲得政府善意回應之前,誓死抗爭到底!

曾連發0933-158488 執行長:張進財0917-205415 

【行動通知】50人集體落髮 都市原住民力保家園
http://support-sanying.blogspot.com/2009/02/50.html

台灣原住民族遭政府迫遷再添一樁!繼去(2008)年台北縣溪洲部落、三鶯部落被縣府以優勢公權力威嚇拆遷事件後,位於桃園縣大溪武嶺橋下的「沙烏瓦知(阿美族語,意為「河濱」)部落」以及其上游的「崁津部落」,共計約40餘戶的居民,又將遭到被怪手、警力迫遷的命運。為了爭取生存的空間,「沙烏瓦知部落」跟「崁津部落」所組成的聯合自救會,將在聲援團體的陪伴下,共計約有50人,將在行政院大門前,以集體落髮的方式,控訴台灣原住民流離失所的命運。
畢竟,從溪洲部落、三鶯部落到桃園「沙烏瓦知部落」跟「崁津部落」的被迫遷,在在顯示河岸阿美族無地自容、四處流浪的情況已絕非個案,而是一個長期以來被忽視、被犧牲的結果。
台灣土地政策已經過度傾向財團與建商,土地的使用也大量集中於少數人手裡。從過去的土地被侵佔、為了生存離鄉背井到今日的沿河岸自力造屋維生,台灣原住民已經一退再退。在金融大海嘯、景氣大衰退的今天,政府帶頭毀人家園,叫我們無力負擔經濟成長惡果的基層人民,又要退到何處棲身?為什麼土地可以淪為財團BOT開發、營利的工具,而不能留給基層人民安身立命?
聯合自救會在此具體要求行政院,以中央政府的高度,要求桃園縣政府重新檢討河岸阿美族遭迫遷的議題:
在未能與部落協商後續規劃前,停止任何迫遷行動!
「行動時間、地點」:2009/2/19上午10:00,行政院大門口
發言人:曾連發0933-158488 執行長:張進財0917-205415 

桃縣高姿態 河濱部落聯合抗爭 

http://support-sanying.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02.html

2009-02-12 22:39:09 立報記者作者:陳威任

【記者陳威任桃園報導】為了解決大漢溪沿岸部落的拆遷問題,昨天桃園縣政府各相關單位,與撒烏瓦知部落及崁津部落進行討論,但是縣府堅持河川地依法不能居住,並在沒有任何配套措施下,要求族人儘速搬離,會議最後雙方不歡而散,部落族人對於縣府傲慢態度相當不以為然,並表示將繼續進行抗爭。
面臨桃園縣政府拆遷的撒烏瓦知部落,昨天結合崁津部落、三鶯部落及其他友善團體,遊行前往桃園縣原住民文化館,要求桃園縣政府重視原住民生存權利,沿途並高呼口號,希望縣府在沒有妥善的安置措施前,暫停對河岸部落的拆遷動作。
撒烏瓦知部落牧師張進財,將裝有部落石塊的瓶子交給參與的部落代表,象徵沿岸部落居民將站在一起,一同捍衛家園,對抗公部門的拆遷行動。
張進財表示,部落沒有反對縣府建自行車道,族人只希望縣府可以考量到部落情況,是不是可以折衷讓部落現址稍作移動,既不用拆遷,也可以興建車道,張進財更指出,部落願意營造原住民印象,並且美化環境。
桃園縣議員洪國治也表示,大漢溪沿岸不僅只有撒烏瓦知部落,他認為縣府應該長遠考慮,找出一塊合法且可以安置族人的河川地。
雖然縣府相關單位昨天都參與會議,但是會議內容卻與族人認知有相當大的落差,族人接獲通知是來參加「協調會」,但是縣府代表卻表示僅僅是說明拆遷行程的「說明會」。縣府水務處副處長陳增祥更表示,拆遷行動是既定行程,縣府是因為當地議員反映,所以才召開說明會。
族人要求縣府提供相關水利及河川整治規劃圖,縣府代表卻以現場無法提供為由,拒絕族人的要求。此外,縣府代表對於族人訴求,也皆以違反水利法作為回應,並且在沒有提出任何安置計畫的情況下,要求部落族人儘速搬遷。
對於縣府擺出高姿態不願意與族人進行協調,族人均表達不滿。大溪鎮唯一的原住民鎮民代表林志強更表示,縣府從一開始的規劃就相當莽撞,不但沒有知會族人,更沒有誠意與族人進行溝通,只考慮拆遷並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問題。
張進財表示,既然得不到桃園縣政府善意回應,部落將繼續堅守家園,未來將結合三鶯部落等團體,不排除進行更大規模的抗議動作。

學者看河岸部落 住宅政策須新訂
原民台【季亞夫/島秀】
近幾年來都會區河岸邊的原住民新興部落,因台灣經濟起飛,紛紛成為花東原鄉族人生存擴張的居住地,政府也總是拆了過後又再度建立。學者建議,應將議題提升到中央,帶您聽聽學者的說法。
近幾年,都會區河岸部落不斷誕生卻也不斷上演著拆遷的戲碼,最近桃園縣內武嶺橋下的河濱部落,因為跨縣的自行車工程將直接貫穿部落而將強制拆遷,除此之外,台北縣內更有四個阿美族河岸部落,雖然北縣已表示以先安置後拆遷的做法來解決,但桃園縣府卻不願比照,有學者認為,各縣府內的原住民最高行政單位的執行態度,具有關鍵性的結果。

除了行政上,學者認為應該回到立法政策上,台灣在經濟急速成長下,河岸部落的例子就像全球大都會的邊緣社區,而當香港與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公屋率已達到7成以上,但同樣地狹人稠的台灣,卻還沒有大規模的住宅立法規劃。正值全球金融風暴危機,學者認為未來國內無殼蝸牛的社會運動,有可能再度走上街頭,因此河岸部落的問題,隨時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而當台北縣已打出先安置後拆遷的做法後,但這也不是唯一的選項,反到要學會讓大眾理解河岸部落的生成原因,以及教育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對多元文化的接納程度。
事實上,河岸邊的原住民新興部落,並不只在北部的都會區,而是散落在全台都會地帶,已變成全國性的現象,另外,原住民從原鄉流動的人口也日益增加,學者建議,這不應只是地方性的原住民行政機構必須面對的難題,行政院原民會的責任更是責無旁貸。

大溪河濱部落正名撒烏瓦知
2009-02-11 22:16:51
【記者陳威任採訪報導】位於桃園縣大溪武嶺橋下部落發布聲明表示,除了正式將部落名稱正名為撒烏瓦知(Sa'owac)部落外,部落族人也表示,撒烏瓦知部落原本就是有主體性、有阿美族精神的部落,對於強行欺壓部落的外來者,都應強制禁止進入部落及領域,部落將繼續捍衛家園,並請各界一同聲援。
過去部落對外沒有固定的名稱,為了讓外界更認識這個位於武嶺橋下的部落,部落族人決定正名。部落牧師張進財表示,Sa'owac在阿美族語的意思是河濱的意思。部落過去因政府規劃緣故,已經被迫遷移了3次,部落族人都沒有反抗,只是含淚搭建新的屋舍。
張進財指出,原基法明訂「政府對於居住原住民地區以外的原住民,應保障及協助安居的權力」,過去族人只是默默承受,但是在外界聲援朋友的告知下,部落族人決定不再忍耐,要捍衛自己的家園,並要求桃園縣政府重視原住民居住權利。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lee&aid=2668589

 回應文章

雪梨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暴力的自行車道 自行車騎士不要
2009/02/22 14:09

暴力的自行車道 自行車騎士不要
◎ 黃詩芳、何嘉文   自由時報2009-2-22


桃園縣政府為進行大溪武嶺橋下之自行車道工程,日前張貼公告要強制拆除居住在橋下的崁津部落與沙烏瓦知部落。二月十九日這兩個部落與日前也面臨迫遷的台北縣三鶯部落與溪洲部落組成「聯合自救會」,在行政院門口落髮抗議;原民會副主委王進發當場承諾一週內召開協調會。然而,不到二十四小時,隔天(二十日)上午,桃園縣政府即派出大批警力和怪手強制拆除沙烏瓦知部落,部落族人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家園全毀。

千里步道運動長期以來,努力串聯全台灣的自行車與行人步道路網,希望強調環境保護、生態倫理與邁向低碳人本交通時代的綠道路網,能分佈在全台各角落。然而,我們不只是要爭取單車路權,更要推動土地倫理的重建,而非大興土木的自行車道工程,或是以拆遷原住民家園所換來的自行車道。

已被迫遷移多次的崁津部落與沙烏瓦知部落,好不容易在武嶺橋下的河濱地找到安身立命之處,今日卻因自行車道工程的興建在即,面臨無處可住、遠離家園的命運,人與土地的關係被迫切斷,生存居住的基本人權遭受剝奪。

原基法第二十八條明定,「政府對於居住原住民地區以外的原住民,應保障及協助其安居的權利。」從過去的土地被侵占、為了生存離鄉背井到今日的沿河岸自力造屋維生,台灣原住民已經一退再退。我們呼籲桃園縣政府停止以自行車道之名的粗暴迫遷行為,具體回應部落居民的協商請求。

自行車象徵著另一種生活的態度與生命的高度。今天,我們需要的不是開腸剖肚的工程,而是以重新調整道路空間或縮減快車道寬度,以及以串聯既有道路為方式,打造出一個更友善的單車路網、更安全的停車空間、與大眾運輸系統更便捷的連結,而非強拆人民住所、以原民血淚換來的「暴力的」自行車道。

(作者為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秘書、收復街道聯盟暨自行車友善環境倡議人)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