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師瓊瑜的《寂靜之聲》,想要靜寂之心
2006/02/15 01:31:19瀏覽2095|回應0|推薦10

讀師瓊瑜的《寂靜之聲》,想要靜寂之心

 

師瓊瑜的《寂靜之聲》,很棒的一本散文集,用了七個主題而為七個專輯來組稿,但分三天讀完之後,連貫下來,其實看到作者成年至今一路走來的思緒和心路歷程,就在其以行腳般的方式寫來的一篇篇散文裡;我想,因為作者是個真誠創作的人,或者說用創作來表達內心的真誠,對自己、對人生、對生活;也可說,作者是個認真生活的人,相彷的年紀如我,看著她遠渡重洋,南征北討,活出自己,追尋意義,真是感佩!

讀畢全書,再參讀雜作者簡介及過往了解,妳可以更真心的體會到,一個摯真的文藝創作者,在台灣十幾年前唯一教習現代文學創作的文化文藝創作組畢業以來,如何在台北社會中安身工作生活之餘,確能為了理想,持續的累積,持續的創作,相信縱有掙扎卻不放棄,就看這本《寂靜之聲》。

若依著個人的喜好,最喜歡窺探當年所謂文藝青年的聚會閒談,那是我年代相近,卻擦肩而過,無緣體驗的生活圈子,在入社會後仍舊喜讀文史哲書的我,三不五時像個邊緣人,讀書引起有感,然究其實,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路,重點是一路走來,妳對自己認真嗎?年老了,是不是文藝青年,是不是曾介入解嚴政治前後的政治運動,也不重要了,縱使永遠是個旁觀者,那可能也是很好的,沒有糾葛,也當然,十年前就讀過聯經出版的彼得杜拉克所著的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喜歡讀好書的妳都該讀讀,至於如今被過度炒作的杜拉克掛名的商業書倒不是每本必讀。讀書心得,寫起了心情,也可說,一本太豐富的書,可以引起讀者多面向的思緒,或者這讀者太易感受,讀一本書,心得也可能可以寫一本一樣厚的書,如果……。

    邱妙津,曾是作者的好朋友,第231頁起的那篇〈我們青春的墓誌銘〉就是悼念。妙津之死,在法國,帶給朋友的心靈震憾,尤其是深談過想法、理念、人生、未來……等私祕心情的友人,文藝創作的內心深沉所滾動的意義和生命感,常是劇烈的。找出身後的《蒙馬特遺書》,書後寫著1997年讀完此書,隨手一翻,第22頁,邱妙津寫到:「我不知道,我內在的感受性太開放了,Susceptible,就是這個字,佛教說的『易染』,那正是我的疾病也是我的天賦,是我的寶藏也是我的殘缺啊!」這句話,相信是她的自知省思,啊!「易染」,其實可能不是太好,容易太過動情,而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易染」常帶來感傷。就是這樣,對一位創作者,我們讀她的書然後喜歡,就是對她的肯定和支持,這樣足夠。年輕友朋之往生,會帶來內心的震憾,那我覺得該好好去調適,或找人述說,或閱讀開導;也曾經歷過兩位大學好男同學,一個學中意外往生,一個學後自我棄離,在剛入社會的年紀,震憾莫名或潛留存在記憶裡,隱約有莫名的愧疚,但,人啊人!當個人自主的想幹嘛,別人實就都不能幹嘛,人啊人!希望大家都能感知。

如果日前還感受到《流離》作者黃宜君的自擇,也是體會,一位年輕的創作者,她認真的生活和創作,都值得讀。隨手翻書,我在第五十三頁摺了個紙角,可能是因為這一句:「我現在發現,這一切無所謂好壞,我也可以不再受困於過去的記憶;只是某一部分的我就此毀壞,而我學會了以不完整的生命繼續活下去。」很久以前曾和某位學姐對談出道理,認真生活自己而真誠創作為文的作品才是真,才讀,才能感受或感動,妳會要花寶貴的時間去讀空洞或虛偽的創作嗎?就像日前在網站上提到了吳繼文出版的一本好書《天河撩亂》,一位他二十幾年前舊識說他是:「很認真的一個人」。

關於〈墓誌銘〉此文中提到作家身後作品得獎之事的束說,有點意思,自己看書。而作者在書的封底文宣,述說此書出版的心情:

寂靜之聲,是我這幾年來心情及生活方式的一個寫照,也是對眾聲喧譁的時代一個深沉的扺抗!在所有的價值、意義被顛覆解構後,所有混亂失序的角色扮演,都找到了合理的藉口。

嗯!在那「合理的藉口」之後,讀來感似沒說完般,來接上,「這些藉口,讓我們看出那些可以發言的人,是如此不對社會負責的隨便發言,而媒體看來只想譁眾取寵!」不提了,現在讀這本《寂靜之聲》,生活心情就想要靜寂之心,而讀完之後,相信作者她也可能如此想。這其實是一本總結過往心情的紀錄,人們都認為是到老年寫回憶錄來總結,但數位化的時代,可能不一定論了。從青春到中年,每個人都會蛻變總結思緒的,只是不一定出成書,或有機會出成書,或一定要出書嗎?現在有了部落格。只是,如果能為文出版,那也好。

至此所寫,是全書讀完最初始的讀書心得,也或是後讀的部份,感受較逼近。對書中文本,實只寫到本書的「輯7:青春墓誌銘」,輯中最後一篇〈草山嬉遊〉,頗有意思,一堆台北人周末擁上陽明山去踏青(開車算不算?),那來看看一個讀文化住陽明山的生活雜憶,頗有意思。至於我這讀者,沒長住過陽明山,有點可惜。

對於本書,細思後,最能引起此刻閱讀共鳴的是「輯1、蠻女歸鄉」,五篇文章,我都仔細讀之,現喜讀歷史書,牽涉到兩岸親族的,能感受感懷那歷史帶來親族分離的故事,也許傷悲,或也勉懷,實為憫心,這大時代啊!歷史長河流下來那政治場對百姓的不負責任。作者除了祖籍來自台灣相對而言的外省,來自雲南,更是相對大漢中原的偏疆的少數民族區域,寫出回鄉旅行的感懷有更多省思,或說有意思的不同也可,看不同是以增廣見聞。啊!讀來最是感慨的,莫若一個說自己「我從三歲就沒有了家」的母親,大半世紀講起逃難的歲月和親人仍舊「泫然欲泣」,可年少青春的女兒可已聽過太多次而不耐煩,希望母親「不要在講了!」真的是感慨而已,我們這代人,趕上解嚴和經濟起飛,生活好轉,接著十年內進入資訊商品數位化生活,很難身感同受體會老一輩的戰亂流離和家破人離,就算小時後窮著生活吃粥加糖,吃飯加醬油,那其時也沒什麼,也都快速過去而快無記憶。啊!老一輩的人的生活,現在都是歷史了,而歷史是有其傳承的,勉懷先人,進入21世紀,我們中華民族該去讀20世紀的歷史,不管幾地幾岸,都是中華民族,海外華僑依然。在台灣,讀現在政治時事,上溯解嚴前後的台灣、國民黨撤退來台之後、國共內戰、對日抗戰、日據殖台、北洋政府、辛亥革命前後、清末,對,至少讀上清末,讀嚴復、讀李鴻章,讀吧!把時間拿來讀歷史,看書,比去看到底誰出來選台北市長的廢話好多了,妳應該已經發現,先要政治利益分配後再說,那誰出來選關選民什麼事。我這讀者的共鳴,來自年紀大了對歷史的關注,尤其是兩岸,中國人的歷史。

「父親幾十年來慣常說的口頭禪:『你們要救國啊!』」,真得只能用「啊」這個字,來表達心歎,那父親的語重心長和無限感慨,真似可以理解,如果妳讀歷史,如果妳多讀老一輩人的回憶文集。這父親口中的「救國」二字,我只想到魯迅說的:「救救孩子們!」那是一樣的心情啊!生為二代寫來的上一代故事,像是一種感思,但失去了大時代那一輩人親身經歷的歷史情感,就像張大春在其寫作的《聆聽父親》書中寫出的:「是的。回憶使回憶者當下的現實顯得不再那樣沉重,也使逝去的現實顯得輕盈許多。無論多麼深的挫折、刺痛和傷害在留待回憶重述的時候,都會使那消逝在時間裡的當下失去一點點重量。」失去了自身的真實情緒,後輩醒思的角度來寫,就像別人的回憶在時間消逝中也流失了重量。文筆好,道理好,是不足的,什麼是回憶文集真歷史,就像我大年初一讀完的北京商務出版的《顏惠慶自傳——一位民國元老的歷史記憶》,或像之前讀過的聯經出版的丁學良著的《液體的回憶——水、淚、血、酒中的三次革命回憶錄》,或有幸編輯到的《材料也神奇——科技學者許樹恩的一生傳奇》。

當把中華民族歷史情懷寫出,看作者在「輯2」中寫得北愛爾蘭的歷史,其份量似乎減輕了,如果從20世紀來看,中華民族的苦難,放眼全球,啊!不用再去尋找了,雖然書中夾述夾議把寫北愛的歷史寫得真好,歷史因緣著墨清楚,但此刻先搞清楚大陸沿海省份的位置,比對去研究英倫三島更有興趣。關於北愛,一直就記得看兩部電影,一是《以父之名》,一是布萊德彼特和福伯演的《致命突擊隊The Devil's Own》,雖然也有興趣閱讀視野放眼全球,但此刻還是先讀讀民初歷史好,還有一堆台灣的歷史書待讀,就像了解賓拉登,先讀一本《神學士──歐瑪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也可以。

   至於「輯3」的希臘,其實作者在當地寫出創作的生活和心情,想創作的可以好好看。自從一本什麼的《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出版後,地中海的照片就隨著郵件轉寄,隨便看囉!其時出書是有其利基市場的,前兩三年,旅遊書缺希臘嘛!懂了吧!關於希臘,我只想到安哲羅普洛斯的《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看來很有意義,電影配樂沉靜得超好聽。要看地中海的藍白照片,建議妳也可以去北海岸的洋果子咖啡屋拍一拍,還蠻像樣的,還是我郵件轉寄給妳。

    年紀大了,對別人的遊記越來越不太熱衷,除非是書店之旅、咖啡屋之旅,但也看過了《書店風景》和《打開咖啡館的門》啊!「輯4」三篇文章談紐澳,當澳洲雪梨如我的第二故鄉,讀來因太了解而感知不多,但頗有地緣關係的親切感。倒是「輯5」中〈後八九,在北京〉,寫崔健搞了個「紅星足球隊」的故事,很有趣味;〈寒春與陽早〉寫到受美國記者斯諾影響到大陸定居的寒春,幫忙到中國大陸用核武的故事,很有意思,很有歷史價值,非常值得一看,寒春是授業於費米門下,和楊振寧是芝加哥大學同窗。補充一個重要科學家——王淦昌,他隱性埋名達17年之久,替中國大陸於19641967分別試驗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紐約時報》稱他為「中國的奧本海默」,那時在中國大陸的文革動亂期,很落後的環境下,寫來就想到台灣的中科院。如果沒有文革,大陸的科研會更驚人,還是老話一句,人多為是,推薦一讀湖北人民出版的《華人的諾貝爾獎》。

    「輯6」寫到台東偏郊住民如島國治政下之棄民,讀一讀,可以了解和理解,但我好像沒去過,作者寫來很諷刺的說:「該是感謝幾十年來被棄民般對待,反而給了我們一條生路。」真該去台東一遊,去看看那利敝與共的「生路」下還保有的後山的自然風景,也許會在某個時刻和作者巧遇,如果我也去探訪馬窟溪。

這只是一篇我的讀書心得,只挑自己感興感思的部份述寫,前已說過這本《寂靜之聲》內容之豐富,很難得的扎實,值得買,值得讀,還適合年假或旅遊時帶著讀。我沒寫出來的部份真的太多了,譬如歸鄉雲南時寫到的《失去的地平線》這本書,還有香格里拉中甸、茶馬古道和馬幫、麗江古村等的風景民俗;還有滇緬戰功蓋主的異域孤軍只能隱守後山、還有雖然50好幾但看起來年輕很多的丹麥祖母穿著超短褲活潑的認識新朋友、還有三不五時流露出對單身與婚姻的思想貫穿全書、還有用一句一行一段「△□○*☆?……」來回應她結束一段戀情的想法。

還有雲南水梨、作家蕭紅、英國人的性格,還有喬哀思和傑瑞亞當斯,還有……

用心讀過這本書,讚!只能說,讀這本書,可以讓心靜寂些,妳有了年紀或沒,都OK

 

2006/2/15二稿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