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9 18:53:28瀏覽128|回應0|推薦0 | |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小仙】 2014.08.19 02:37 am 基亞的肝癌新藥,因為第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報告失利而慘跌。這不僅是對一家生技股,而是對台灣生技產業的重大衝擊,也讓投資人上了一堂震撼教育。 基亞成為新藥指標股,要回溯2013年證所稅開徵時,當時成交量急凍,電子股交投熱度大受波及,資金轉而聚焦生技產業。 基亞是當時上櫃中率先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新藥公司,市場賦予重望,也掀起新藥股作夢行情。 由於新藥未上市,基亞財務報表上根本沒有獲利,但投資人仍前仆後繼想要參與「新藥夢」,也讓之後掛牌的新藥股,同樣享受市場給予的超高「本夢比」。 在基亞事件未爆發之前,這些零獲利的新藥股股價,幾乎個個都是200、300元起跳,基亞股價更在6月中旬一度高達486元,但新藥期中解盲失利,投資人才驚覺:生技新藥股「夢該醒了」。 事實上,以美國為例,法人投資機構都將各家生技公司的臨床結果,視為單一個案,因此生技股臨床結果不如預期,導致股價重挫,卻不會波及其他個股,但台灣生技產業並不如美國成熟,投資人對生技股的了解也不夠透徹,導致一個事件重創整體族群信心。 當越來越多新藥公司發表臨床試驗結果,難免再次出現像基亞失利的例子,或許屆時投資人已能用更成熟的心態看待。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