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考大補帖]行政學人物學說特輯/重點結構圖/分析圖/心智圖/比較表/行政學系列課程
2019/11/05 00:15:11瀏覽2046|回應0|推薦0
  

行政學

人物學說特輯

Margtin Albrow 阿布洛

官僚組織有七種不同的現代意涵:

(1)理性組織

(2)組織無效率的病象

(3)行政官員所控制統治的政府

(4)行政制度或文官制度

(5)組織管理方法

(6)大型組織

(7)當代社會

Clayton Alderfer 阿德佛

ERG理論: 

(1)E:生存需要

(2)R:人際關係需要

(3)G:成長需要

L. P. Alford 阿福特

結構有八項原則:

(1)目標原則           (2)權責一致原則

(3)權威系統原則  (4)控制幅度原則

(5)指派任務原則  (6)權責確定原則

(7)業務同類原則  (8)組織成效原則

Gabriel A. Almond 阿蒙

根據政治功能研究比較行政的結果,將世界行政制度分為五類:

(1)英美型

(2)歐洲大陸型

(3)前期工業及半工業型

(4)極權型

(5)亞非型

L. A. Allen 亞倫

上級機關採行集權的重要因素有四:

(1)為了便利個人的領導  

(2)為了提供整合的基礎

(3)為了促進行動的整齊劃一

(4)為了處理緊急事故

集權的原因有四:

(1)機關因內部之擴張而擴大  

(2)首長獨裁

(3)部屬柔弱   

(4)時會困難或遭遇危機

Graham T. Allison 艾里遜

分析國際危機管理,可藉由三個模式:

(1)理性抉擇模式

(2)組織過程模式

(3)政府政治模式

Ernest Burgess 柏吉斯

將府際管理(行政)概念分成三個功能:

(1)政策管理

(2)方案管理

(3)資源管理

Barnard巴納德

「動態平衡理論」之代表人物。

「非正式組織」之先驅學者。

命令落在「無利害區」或「無差異區」必被接受無疑。

主管人員是溝通管道的中心點。

溝通應循序漸進。

提出「互助體系論」

提出「貢獻滿足平衡論」

提出「權威接受論」

首先認為組織是系統的觀念。

D. Bell 貝爾

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流向→三種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特徵:

(1)前工業社會特徵:以勞力大量從事天然物的生產,對抗大自然,主要部門是「開放性的」。

(2)工業社會特徵:以能源與機器、技術從事大量生產,對抗人為自然的競賽,部門主要是「製造性的」。

(3)後工業社會特徵:以知識生產與資料處理為重心,為人與人之間的競賽,部門主要是「處理性的」。

Baumol包默

提出「包默病症」,認為政府機關提供的公共產出幾為服務性質,多屬勞力密集行業,作業技術一般較私部門落後,故生產力亦較低,但公務人力的給薪增加幅度並不低於私部門,因而促使公共產出之相對價格上升,也造成較高的政府支出。

K. Boulding 鮑丁

提出「系統層次觀」將系統分成九個層次:

(1)物理機械層

   1.靜態的結構

   2.簡單動態系動(鐘錶裝置層次)

   3.自動控制的調整系統(恆溫器層次)

(2)生物層

   1.開放系統或自我維持系統(細胞層次)

   2.遺傳或社會層次

   3.動物系統層次

(3)人類社會層

   1.人類層次

   2.社會系統或人類組織系統層次

   3.超越性系統

Blake & Mouton白萊克與毛頓

「管理格道」之五種型態:

(1)【1,1】→無為型

(2)【1,9】→懷柔型(鄉村俱樂部型)

(3)【9,1】→業績中心型(權威服從型)

(4)【9,9】→理想型(團隊式管理)

(5)【5,5】→平衡型(組織人式管理)

Rayburn Barton 巴頓

人為行政人員之角色有五:

(1)社會公平促進者

(2)機關變遷催生者

(3)代表性行政人

(4)倡議性行政人

(5)非統一性行政人

L.K.Comfort 康佛

提出決策者在規劃危機政策時,應考慮三項策略:

(1)變遷策略

(2)整合策略

(3)持續策略

G. Chubert舒伯特

研究公共利益著名學者,提出行政人員在決策過程常見的三種類型(風格):

(1)行政理性型(行政的理性論者)

(2)行政理想型(行政的理想論者)

(3)行政實現型(行政的實現論者)

M. Dulton道爾頓

對非正式組織做以下分類:

(1)垂直團體:

    1.垂直共棲  2.垂直寄生

(2)水平團體:

    1.水平防守  2.水平攻擊

(3)混合團體

Davis戴維斯

領導者必須具有四項特質:

(1)智慧

(2)社會成熟性與廣博性

(3)內在動機成就慾

(4)人群關係的態度

A. Etzioni艾桑尼

「綜合掃描決策模式」的代表人物。

認為機關長官皆掌握三種權力

(1) 強制權力。(2) 功利權力。(3) 規範權力

G. C. Edward Ⅲ華德華三世

政策執行之影響四大變數:

(1)溝通

(2)資源

(3)執行者意向

(4)機關結構

French & Raven傅蘭琪與雷芬

認為領導的基礎有五:

(1)獎勵權

(2)強制權(懲罰權)

(3)合法權

(4)參照權(歸屬權)

(5)專家權

H. G. Frederickson傅德瑞克森

人為公共行政具「公共性」,其中「公共對象」包含五種模式:

(1)多元團體模式:指「利益團體」。

(2)公共選擇模式:指「政府功能的消費」。

(3)代議政治模式:指「民選首長及民意代表」。

(4)服務顧客模式:指「得到第一線行政人員服務或管制的個人及團體」。

(5)公民資格模式:指「具有知識又肯參與公共事務之公民」。

Mary Parker Follett傅麗德

提出四大理論:

(1)額外價值論→重視團體生活

(2)團體衝突「整合輪」

(3)協調的原則:

1.直接交涉原則  2.早期原則

3.互惠原則           4.連續原則

(4)權威的「情勢法則」→因情勢需要,才發號施令

Henri Fayol 費堯

提出組織結構的「OSCAR原則」:

O:目標   S:專業化   C:協調

A:權威   R:職責

認為行政是 (1)計劃 (2)組織 (3)領導(4)協調 (5)考核監督 五大項目的功能表現。

F. E. Fiedler費德勒

權變領導之三項變數:

(1)職位權力

(2)任務結構

(3)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

Greiner葛瑞納

組織成長之五大階段與所面臨的危機:

(1)創造力期→領導的危機

(2)指揮期→自主的危機

(3)授權期→控制的危機

(4)協調期→官樣文章的危機

(5)合作期→新的危機

C. T. Goodsell顧塞爾

整理索洛夫(Sorauf)著作,指出公共利益功能有四:

(1)凝聚功能   (2)合法化功能

(3)授權功能   (4)代表功能

公共行政所追求有五項價值,即「五個M」:

(1)手段   (2)倫理   (3)民眾   (4)市場   (5)任務

C. Gilbert吉伯特

1957用「行政責任分析架構」以兩個構面來分析,即:

(1)正式、非正式確保途徑

(2)內部、外部確保途徑

Luther Gulick 古立克

行政七項主要功能「POSDCORB」:

P:計劃  O:組織  S:用人  D:指揮

CO:協調  R:報告  B:預算

行政組織以其工作性質可分為四類:

(1)目標組織  (2)程序組織

(3)人物組織  (4)地區組織

Gulick & Urwick古立克與尤偉克

首先提出「分部化」和「控制幅度」

控制幅度:一個主管不能有五人以上之部屬。但(1)例行性(2)重複性(3)可度量性(4)同質性時,甚至可達十人。

提出四種主要的分部化:

(1)目的 

(2)過程

(3)人物或事物 

(4)地點

Gilbreth吉爾布勒斯

科學管理學派學者。

提出「最佳方法」的觀念。

創設「升遷三職位計劃」來選用工人。

發現任何一件工作之動作,可細分為17個動作單元。

被稱為「動作研究之父」。

H. Headey黑弟

Headey黑弟

華對英國部長的角色認知作一分類性實證研究。歸納五種類型的部長:

(1)政策選選擇部長

(2)政策發動型部長

(3)管理型部長

(4)大使型部長

(5)最低作為型部長

Heady黑弟(韓德)

比較行政學者黑帝於1990年將政治體制分為官僚突出的體制和政黨突出體制。

官僚突出的政治體制:

(1)傳統精英系統  (2)個人主義官僚精英系統

(3)聯盟官僚精英系統  (4)鐘擺系統

政黨突出的政治體制:

(1)多頭競爭系統  (2)一黨獨大半競爭系統

(3)一黨獨大動員系統  (4)共產極權系統

Hanke漢客

「公營事業民營化」之主要目標有五項:

(1)改善公營事業資產與服務功能的經營績效

(2)減除經濟決策不必要的政治影響

(3)透過出售公營事業的資產來挹助公共財源

(4)藉以降低公共支出,降低政府對賦稅、借貸的需求

(5)開放公營事業資產所有權,增加消費者參與機會,以促進公眾資本的收益

House豪斯

權變領導之四大行為:

(1)工具行為

(2)支持行為

(3)參與行為

(4)成就導向行為

N. Henry 亨利

行政學演進與發展的五個典範時期:

(1)典範一時期: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1900-1926)

(2)典範二時期:行政原理時期(1927-1937)

(3)典範三時期:公共行政即政治學時期(1950-1970)

(4)典範四時期:公共行政即管理學時期(1956-1970)

(5)典範五時期:公共行政即公共行政時期(1970-今)

N. Henry 亨利

將美國府際關係之發展分為七個階段:

(1)夾心蛋糕式的聯邦制度。(1890→1930)

(2)斑紋蛋糕式的聯邦制度。(1930→1960)

(3)水龍頭式的聯邦制度。(1940→1970)

(4)花草茂盛式的聯邦制度。(1950→1970)

(5)柵欄式的聯邦制度。(1960→1980)

(6)虛有其表的聯邦制度。(1970→1980)

(7)自衛性的聯邦制度。(1980→    )

M. M. Harmon哈蒙

為了架構評估行政人員之行為,特以「回應」和「開創」兩個層面,將公共部門之政策制定予以分類,提出五種「行政類型格道」:

(1)理性論者

(2)前瞻型

(3)反應型

(4)被動型

(5)專業技術官僚

Hensey & Blanchard赫塞與布蘭查

權變標準為:

(1)部屬低度成熟→「教導式」領導形態

(2)部屬中下成熟→「推銷式」領導形態

(3)部屬中上成熟→「參與式」領導形態

(4)部屬高度成熟→「授權式」領導形態

C. Jones鍾斯

引起公共問題發生之主要事係有五:

(1)發現

(2)發展與應用

(3)通訊

(4)衝突

(5)管制

J.S.Jun全鍾燮

曾對公共利益之判別提出八項準則及架構如下:

(1)公民權利  (2)倫理與道德的標準  (3)民主程序

(4)專業知識  (5)非預期的結果  (6)共同利益

(7)輿論民意  (8)充分開放

提出「民主行政」應具備六項特色:

(1)公共利益的表達  (2)代表性  (3)開放性

(4)超越派閥黨團  (5)嚴防專業主義  (6)參與

Kast & Rosenzweig卡斯特與羅森威

組織是一個社會系統,它具有:

(1)目標導向  (2)社會心理系統

(3)技術系統  (4)結構性活動的整合

組織五大次級系統:

(1)結構次級系統  (2)心理社會次級系統

(3)目標價值次級系統  (4)技術次級系統

(5)管理次級系統

Lahm雷辛

解決衝突有五種方式:

(1)整合

(2)取悅

(3)支配

(4)逃避

(5)妥協

Likert李克特

將組織分為四種不同類型來說明組織氣候:

(1)系統一(組織氣候最差)  (2)系統二

(3)系統三  (4)系統四(組織氣候最佳)

以七大度間衡量組織氣候:

(1)領導過程       (2)激勵力量

(3)溝通過程的特徵 (4)互動、影響過程

(5)決策過程

(6)目標設立或命令之特徵

(7)控制、考核過程之特徵

提出「四分式領導形態」

(1)系統一:壓榨權威式

(2)系統二:仁慈權威式

(3)系統三:諮商式

(4)系統四:參與式

F. Luthans 盧聖斯

組織衝突的原因有四:

(1)層級間的衝突

(2)職能的衝突

(3)實作與幕僚間之衝突

(4)正式與非正式組織間之衝突

Reiley & Mooney雷利與穆尼

行政管理學派,強調三項管理原則:

(1)協調  (2)階梯程序  (3)橫的功能化

提出組織五原則:

(1)垂直協調原則

(2)橫的協調原則

(3)領導原則

(4)授權原則

(5)權威原則

提出結構四原則:

(1)階梯原則   (2)機能原則

(3)幕僚原則   (4)協調原則

Lawrence and Lorsch勞倫斯與勞西

一個良好的組織發展包括三個方向:

(1)個人與組織

(2)團體與團體

(3)組織與環境

A. H. Maslow馬斯婁

Maslow馬斯婁

(1)生理需求80%

(2)安全感需求70%

(3)愛與歸屬需求50%

(4)尊榮感需求40%

(5)自我成就需求10%

Meter & Horn米特與洪恩

影響政策執行之六大變數:

(1)標準與目標

(2)資源

(3)組織間的溝通與執行活動

(4)執行機關的特性

(5)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

(6)執行者意向

梅堯、羅次力斯伯格、懷德海

Mayo梅堯、Roethlisberger羅次力斯伯格、Whitehead懷德海

霍桑實驗分兩次四階段:

(第一次)  工廠照明試驗(1924-1927)

(第二次)  繼電器裝配試驗實驗室(1927)

面談計劃(1928-1931)

接線工作室的觀察實驗(1931)

重大發現:

(1)人格尊重

(2)參與情緒之發洩

(3)小團體之拘束

(4)社會平衡與士氣→影響巴納德「動態平衡論」

McClelland & Atkinson麥克里蘭與艾金森

將心理需要分成三種:

(1)成就的需要

(2)合群的需要

(3)權力的需要

Mitroff & Mcwhinney彌卓夫和麥克懷尼

對「危機」分類為:

(1)靜態分類

(2)動態分類

F. Neumark諾馬克

提出八點原則來說明傳統預算:

(1)公開原則           (2)明確原則

(3)事前決定原則  (4)嚴密原則

(5)限定原則           (6)單一原則

(7)不相屬原則       (8)完全原則

T. Parsons帕森思

社會系統有四個基本功能:

(1)適應

(2)達成目標

(3)整合

(4)模式的維持

組織分三個層級:

(1)策略次級系統

(2)管理次級系統

(3)技術次級系統

Patton and Sawicki派頓與沙威奇

從「政策評估連續帶」之觀點,將政策評估分為四種:

(1)事前政策分析

(2)政策維持

(3)政策監測

(4)事後政策評估

Peter. Drucker彼得杜拉克

提出「目標管理」(MBO)代表學者。

1969「斷續的年代」一書,首先提出「民營化」。

斷言下個年代末的新組織,必須以資訊為基礎的組織,其知識將由今日組織的中層管理人員轉移到作業層級的專家

F. W. Riggs雷格斯

認為影響行政行為的生態因素有五:

(1)經濟因素

(2)社會因素

(3)溝通網

(4)符號系統

(5)政治架構

稜柱社會五大特徵:

(1)異質性

(2)形式主義

(3)重疊性

(4)多元社團化

(5)多元行為規範

B. M. Rursett羅色特

將歷史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1)傳統原始社會

(2)傳統文明社會

(3)過度社會

(4)工業革命社會

(5)高度大眾消費社會

Thomas B. Smith湯瑪士史密斯

影響政策執行之四大變數為:

(1)理想化政策

(2)標的團體

(3)執行機關

(4)環境因素

H. A. Simon賽蒙

行政機關集權化趨勢之原因有六:

(1)費用龐大            (2)法律效率的信仰

(3)對於特定工作之注意  (4)上級單位的權利要求

(5)整齊劃一的要求      (6)模仿

解決衝突之四種過程:

(1)問題解決  (2)說服  (3)協商  (4)政治

衝突之原因有:

(1)建立王國

(2)背景不同

(3)不同的團體意識

「理性決策理論」之代表人物

提出「滿意決策理論」→為人是行政人(有限的理性)

提出「組織平衡論」

傳統行政學原理原則只是「行政諺語」

H. D. Smith史密斯(美國前預算局長)

八點預算新的原則:

(1)計畫原則

(2)責任原則

(3)根據報告原則

(4)具備適當權力原則

(5)多元程序原則

(6)自我裁量原則

(7)預算時期適應彈性原則

(8)預算機關關聯原則

F. Shull 休爾

組織衝突的原因有三:

(1)功能主義

(2)部門化

(3)非正式組織之影響

Shafritz and Russel夏福利茲和羅素

將公共行政分成四種界說:

(1)公共行政的政治界說

(2)公共行政的管理界說

(3)公共行政的法律界說

(4)公共行政的職業界說

Taylor泰勒

科學管理學派→「科學管理之父」

人性假定「理性人」即「經濟人」,與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相同。

對於知識的性質,是採取認識論的客觀主義。

採「微觀研究途徑」

提倡「效率工程觀」

R. Taguri塔古里

組織氣候包括三項特質:

(1)成員的經驗

(2)可影響他們的行為

(3)可利用一系列組織特色加以描述

L. E. This 李斯

一般管理者常存在的三種錯誤理論:

(1)嚷叫理論

(2)硬塞理論

(3)愚民理論

Wilson威爾遜

「行政學之父」

曾說「行憲比制憲難」「權力並不危險,除非它是一種負責任的權力」。

主張「政治與行政分立」。

提出「行政的研究」,被公認為現代公共行政的濫觴。

師法企業(影響1990年的新公共行政)

Weber韋伯

「官僚組織學派」「科層體制學派」代表人物。

提出「理想型官僚型模」。

提出「超人權威」。

比較行政「規範性研究法」的代表人。

曾指出「科層體制的日益發展和膨脹將導引整個社會邁向『鐵的牢籠』」。

Waldo瓦爾多

最早使用「行政國」名詞的學者。

於1968年創立「新公共行政」(N.P.A.)。

曾對於科層體制與民主政治之衝突→「歷史為政府帶來了兩項傳統,政治是希臘的,行政是羅馬的」。

指出:影響當代公共事務之眾多因素中,科層與民主兩大主要力量的互動居功厥偉」。

Wagner華格納

提出「華格納法則」:

(1)經濟富裕增加政府稅收,連帶促使政府支出增加

(2)人口增加,都市密集化,政府勢力必然介入,政府支出必然增加

(3)政府成長系回應工商界擴張投資之需求,政府支出必然增加

White & Lippett懷特與李皮特

提出「三分式領導形態」:

(1)獨裁式(專段式)領導

(2)民主式領導

(3)放任式領導

R. Webber魏伯

解決衝突之方式有:

(1)支配法

(2)層級決斷

(3)談判或協商

D.P. Warwick 華偉克

認為民主行政落實到行政裁量上,健全民主行政發展應考慮五項原則:

(1)公共取向

(2)反省性選擇

(3)真誠

(4)程序的尊重

(5)手段的限制

C. Ule烏勒

行政機關基於特別權力關係行使公權力之行為可區分為:

「基礎關係」與「管理關係」,或為

「外部關係」與「內部關係」

張金鑑

結構有五項原則:

(1)完整統一原則

(2)協同一致原則

(3)指揮運如原則

(4)管理經濟原則

(5)事權確實原則

其他學者

Durkeim涂爾幹

提出「社會連帶責任」之學者。

Vroom佛洛姆

提出「期望理論」(工具理論)。

屬於激勵理論中之「程序學派」。

Lewin李文

應用「調查回饋與回輸方法」產生「組織發展」之理論的主要推動者與先驅。

提出「立場分析」。

Lindblom林布隆

提出「漸進決策模式」的學者,又稱「枝節的途徑」。

Merton墨頓

提出「反功能原則」。

對Weber太重視法規提出批評,認為會造成「目標錯置」。

Goodnow古德諾

「美國公共行政之父」。

主張「政治為國家意志之表現,行政為國家意志之執行」。

Roethlisberger & Dickson羅次力斯伯格與狄克遜

有系統地介紹胡桑實驗研究過程,奠定人群關係的理論與方法。

Parkinson帕金森

提出「白京生定律」用人麻痺症。

提出「推拖定律」。

McGregor麥克葛瑞格    

「人性本善理論」。

提出X、Y理論。

最早對激勵理論作有系統的研究學者。

Herzberg荷茲柏格    

「兩因素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

理論為「組織發展」科學之理論基礎。

Burns柏恩斯

提出「轉換型領導」的代表人物。

Coliton柯林頓

政府再造「企業行政府」。

R.B.Denhardt & J.V.Denhardt丹哈特夫婦

提出「新公共服務」,以反駁新公共管理的看法。

Peacock & Wiseman皮考克與魏斯曼

提出賦稅擴張的「移位效果」理論。

Gantt甘特

屬科學管理學派。

設立「獎金制度」。

發明「工作進度控制表」稱「甘特圖」。

Gaus高斯

使用「生態觀點」來研究政府行政現象的第一人。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apguide&aid=130597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