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千六百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2011/04/05 09:26:35瀏覽339|回應0|推薦3

  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的《陶淵明故事圖》局部二幅。史料圖片

  日本地震災區在本州東北,曾經那裏的崇山峻嶺之間,竹林精舍,野花飄落,幽澗甚美,尤其是極樂海濱,怪石浮起波濤之上,似海上桂林,讓人以為這是世外桃源,不想地殼翻動,怒海發威,好大一個漩渦,讓這佳妙山水,如今渺然難尋。

  一千六百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如今亦是渺然不可尋覓,“後遂無問津者”,何以如此 當年的武陵漁夫,是不是只是一場穿越 世間是否真的有桃花源可在

  地勢並不險峻的桃花源何以難找

  桃花源此地,地非險峻,路非遙遠,也不封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既然能忘記遠近,自然說明路途不遙遠,否則,因划槳而酸痛的雙臂會提醒你路途的遙遠。可見地方不難找。“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體力還好得很,余勇可賈,可見水流平穩,沒有瀑布漩渦怪獸之類,此地不險峻。“初極狹,才通人”,唯一的難度就在這裏了。但這種難度才持續了幾十步,然後就“豁然開朗”。

  比起英國小說《消失的地平綫》而言,武陵捕魚人的這點跋涉簡直是毛毛雨。在詹姆斯·希爾頓的這部小說裡,那群逃難的英國人美國人首先要駕飛機從印度飛到青藏高原,然後在嚮導的引領下,攀緣重重峻嶺、雪山,才來到“藍月山谷”——香格里拉。而這位武陵漁夫的代價就是劃划船,看看花。

  捕魚人遊玩幾天后,從此中出來,處處做記號,結果“遂迷不復得路”,找不着,而且永遠找不着。

  沒有崇山峻嶺和激流漩渦阻隔,沒有雪山湖泊和峽谷深林遮蔽,而且還有明顯的地標:桃花林。結果說不見就不見了,為何 答案:要麼就是武陵人穿越了,要麼就是陶淵明穿越了。

  設想1鑽入時間蟲洞

  科學家霍金認為,時間是一面粗糙不平,充滿各種縫隙和小孔的牆壁,那些縫隙和小孔被稱為蟲洞。秦漢之間隔着一堵充滿蟲洞的牆壁,誰鑽入這個蟲洞,就能逆向從漢回到秦,或者從秦提前走到漢。

  從這個理論去推斷,起初那群“率妻子邑人”逃難的秦人,他們闖入了時間牆上的一處蟲洞,他們穿越了而不自覺。桃花源所在既不屬秦,也不屬漢,而是秦與漢這兩間房之間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的時空是獨立的。進入這個蟲洞的概率是500年一次,讓那個武陵漁人碰上了,偶然進入了這個有着獨立時空的角落。等漁人出來後,他用完了五百年才有一次的概率,就再也找不到那個蟲洞了。

  答案:

  蟲洞理論在東晉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按霍金的設想,想要穿越蟲洞,必須有巨大的能量,穿越一次消耗的能量,可將地球消耗成一個直徑只有6米的小球。武陵漁人那條船,可不夠這樣消耗的。

  不過,蟲洞理念雖然暫時不現實,但魏晉人的時空觀念可不是一般的超前。在他們的觀念裡,時間空間是可以壓縮拉扯的。

  在陶淵明後的年代有本叫《續齊諧記》的書,記載東晉人許彥挑着鵝籠趕路,碰到一個書生要求搭便車,偌大一個人鑽進鵝籠,居然不覺得擠。坐下來休息時,書生從嘴巴裡吐出一桌宴席,又吐出一個女朋友。書生睡着,女朋友又吐出自己的奸夫,女的睡着,奸夫又吐出自己的二奶,到最後,又一層一層地吞回去。

  這個游戲簡直像俄羅斯套娃,說明東晉人眼中的空間是可以伸縮的。而那位書生給許彥留下一個銅盆,是東漢初年的。東漢人跟東晉人同行,這時間也是可以伸縮的。

  時空想象有多大,藝術就能走多遠,是陶淵明用藝術思維在穿越。

  設想2刻意選擇穿越年間

  陶淵明為何將穿越的時間選擇在太元年間 那是東晉孝武皇帝的年號。在那個年代,取消了按田産收稅的規定,而是規定王公以下每人收三斛米,而且服役的人可以不交稅,少交稅;在那個年代,東晉取得了淝水大捷;那年,陶淵明19歲。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在公元421年,東晉已消亡,劉宋已建立。但陶淵明對它很失望,在公元419年御史中丞鄭鮮之對大將軍劉裕勸諫:“諸州大水,民食寡乏,三吳群盜攻沒諸縣,皆由困於征役故也。”南方洪水,老百姓沒得吃,那些攻打州縣的草寇,都是因為不堪徭役形成的。人對現狀失望,很容易産生穿越的心理,陶淵明把自己熟悉的太元年間修改一下,寫了“桃花源”的文章,一部穿越小說就這麼形成了。

  答案:

  “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就來那麼一點風,居然讓陶淵明穿越到上古時期的羲皇時代。所謂羲皇時代, 就是那個人人可以和獅子老虎做朋友,吃飽了沒事到處晃蕩的美好和諧時代。他不解音樂,卻准備一張無弦琴,喝醉了,就撫弄“以寄其意”,叫旁人走開:“我醉欲眠,卿可去。”我要穿越到理想世界去也,麻煩您走開點。

  陶淵明穿越的工具很多:書,琴,酒,幻想。他經常沉湎在這種穿越到桃源的境界中。“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悠然之中,他用穿越的虛景美化眼前的實景,“犬吠深巷中,鷄鳴桑樹顛”,“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一次又一次地到了桃源的境界。這很妨礙他做官,一個老是出神穿越到桃花源去的人,上司怎麼會喜歡呢 老是在大堆檔案中忙乎的官員,怎麼有時間去“穿越”呢 所以,陶淵明選擇辭官隱居。

  那時喜歡精神穿越的還不止陶先生一個,與他几乎同時代的隱者宗柄,把遊歷過的好山好水都畫在家中牆壁上,然後對着山水畫彈琴,他的目的就在於“卧以游之……撫琴動操,欲令群山皆響”。對着畫面想象旅遊,讓音樂攪動山水,這是空間上的穿越。

  比陶淵明早百來年的名士劉伶每次駕車出去兜風喝酒,後面都會跟着個人背着鋤頭,劉伶吩咐:“我死了你馬上就埋我。”這是生死上的穿越。魏晉人喜歡穿越,所有總有點走神。

  王維詩雲:“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那位漁人,迷失的不是桃花,而是自己。

  摘編自《廣州日報》(From 僑報)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50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