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怎麼花錢才能買到快樂?
2022/12/12 00:00:26瀏覽771|回應0|推薦10

提要:花錢買體驗,比花錢買物品,更能讓我們買到快樂。因為我們也許會厭倦美好的物品,但不會厭倦美好的回憶。

  這陣子商場都在季末打折,好友打電話來約我去血拼。一個下午下來,我逛得頭昏眼花、腰酸腿疼,不過幸好小姐她手上大包小包,收穫頗豐。分手的時候,神情興高采烈,臉上洋溢著無比的幸福,也算不枉我的賣命陪伴。

  兩天後,她卻在電話?長長歎了口氣:“買東西的興奮就只維持了一天,現在再看那天買的東西,我已經覺得沒勁兒了!”

  怎麼會這樣呢?她不解地問我。

  不知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惱人經驗?投資理財賺了錢,決定買東西犒賞一下自己。東西剛剛到手時,感覺幸福爆棚,然而沒過多久,就發現自己盯著同樣的物品,卻覺得索然無味,甚至大為不解“當初俺是怎麼昏了頭,買了這東西的?”

  別擔心,你不是這世上唯一的“購物受害者”。因為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若決定花錢犒賞自己,購買東西的物質型消費行為,所給你我帶來的快樂其實十分短暫,甚至如曇花一現。

  那,該怎麼花錢才能買到長久的快樂感呢?

  心理家Ryan Howell的研究找到了答案。

  154名平均年齡在25歲的受試參加了這項研究。Ryan Howell請受試者寫下一段最近花錢買體驗的經歷,如外出就餐、聽音樂會、旅行等;或是寫下一段最近的購買物品經歷,無論哪一種消費類型,他們花錢的初衷都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然後請他們報告消費後的心理感受。結果發現,花錢買體驗的受試對所花的錢表示更滿意和高興,並認為這是對金錢的恰當使用。而且,無論收入與支出多寡,花錢買體驗的快樂,遠遠大於花錢購物的快感,並且持久不衰。最讓人驚訝的是,不僅花錢者感到快樂,其身邊的家人或朋友也深受感染、快樂指數大力攀升。

  也就是說,花錢買體驗,比花錢買物品,更能讓我們買到快樂。

  Ryan Howell認為,體驗型消費之所以能帶來濃厚的幸福感,可能在於,一項體驗或是活動,我們往往是和親友共同參與(例如:旅遊、聚餐等等),因此會讓我們彼此的心理連結更加親密,滿足我們的“社會親近”心理需求。

  同時,體驗型消費(例如:旅遊、看電影、到偏遠地方當義工等等),會讓人感到自己充滿活力。物質型消費(例如:買房買車、買奢侈品等等),卻不會帶來這樣的感受。因為隨著物品的消耗,或是我們心理的日漸適應,短暫的快樂也就消散殆盡。但購買體驗的經歷,卻能長久存儲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換句話說,我們會厭倦美好的物品,但不會厭倦美好的回憶。

  此外,物質型消費所得的結果是一個具體可見的物品(例如:包包、衣服、珠寶等),大小貴賤皆可量化衡量,因而更容易招致社會比較,這下還得在心?嘀咕:“我買的東西比別人擁有的還差遠了!”而當我們傾向於採取“比上不足”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消費行為時,快樂也就消失無蹤了。

  反之,體驗型消費所收穫的是獨特的生活經驗、以及基於個人核心價值觀的自我實現的快樂,由此而生的是更深層次的快樂感,並不會因別人怎麼看待這一消費行為而改變。

  我自己曾和一群美國飛行醫生(Flying doctors of America)每年花兩個星期,去世界各地偏遠的山區做義診。每一次去都必須自掏腰包,並且大家還募資買大量的醫療藥品,所以每次的旅費,遠比豪華旅遊團來得昂貴許多,呵呵!這個“超級豪華旅行團”長途跋涉,吃喝簡陋,甚至連洗澡上廁所都是難得享受(姑娘我就曾經連續一星期沒洗過澡,噓~)義診時天天早起晚睡,還得忍受高山症的折磨,名副其實的“花錢買罪受”,但日後回想起來,這個經驗給我們所帶來的心理滿足及成就感,遠遠大於巴黎豪華購物團,數年後每次想起,都還讓人回味亢奮不已。

  所以咯,其實金錢是可以買到快樂的,只要學會花錢花在對的地方上,就能積累滿滿的幸福滿足感! (網絡轉載)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17770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