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2 15:55:56瀏覽2301|回應4|推薦18 | |
楓橋夜泊的爭議 今年九月底參加旅行團去參觀「上海世博」,順便遊覽了附近的風景區,當地的地陪小張先生,給人的感覺就是紅衛兵出生,言語中充滿了民族情緒,任何事都要與台灣比較,除了承認在人民的生活水準、品德教育有待加強外,不斷的宣傳大陸的成功進步,在他的言語中充滿了自豪、自信,這是這些年大陸經濟急速發展下,人民的普遍心態,處處怕被比下去、事事要強,我們全團團員只是聽聽,不想有何爭辯,出門旅遊快樂第一,何必計較這位憤青充滿民族情緒的言論。 在遊覽寒山寺時,遊客眾多,大家擠在橋邊搶鏡頭拍照,無暇細看周邊的景物。來到寺內,小張特別解釋「楓橋夜泊」這首詩,並且提出台灣在解釋這首詩時錯誤的地方。「月落烏啼霜滿天」小張說:「烏啼是當地的一座山名,所以應該解釋成『月亮落在烏啼山上,週遭充滿了寒氣』」。而台灣解釋成「月亮西沉,烏鴉在天空鳴叫,這時空氣中充滿了降霜的寒氣」是錯誤的。其實放眼望去附近都是房子,並沒有見到山,也無從查證附近是否有烏啼山,但是心中對這個說法抱持疑問的態度。 「江楓漁火對愁眠」,小張的解釋是:「江楓是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在此地江邊並沒有楓樹,應該解釋成『江村橋與楓橋映照著漁舟中的燈火,讓張繼無法成眠』,所以台灣解釋成『江邊的楓樹和漁舟中的燈火讓落榜而憂愁的張繼無法成眠』是錯的」。他特別說這兒附近不見楓樹,怎可解釋成江邊的楓樹呢? 聽完小張的說法,我推敲再三,向他提出異議: 首先唐朝距離今天幾千年,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當年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如今已熱鬧非凡,感受不到深山古剎的清幽。詩中說明我們參觀的寒山寺,當年在姑蘇城外,而張繼的船泊在姑蘇城裡,不在寒山寺邊,豈可以今天的寒山寺地理位置,來解說詩意?,雖然寺內不見楓樹,但是也不能證明當時泊船的地方沒有楓樹,而南宋范成大在吳郡誌裡說:「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旁,位於蘇州寒山寺北,是一座單拱石橋,橫跨大運河上」現在寒山寺邊的橋,不可能是當時的橋。既然張繼稱楓橋,可見應有楓樹於江邊,才會有此橋名。至於江村橋早已被楓橋的盛名掩蓋了。
依照小張的解釋,我認為台灣的說法較有深度,如果只是月亮落在烏啼山上,只有影像而缺少了聲音,小張認為月落時天尚未亮,烏鴉尚未醒來如何啼叫?其實月亮西沉的時間每天不同,張繼並未指出是上弦月或是月圓,但是月亮西沉,在月圓左右的日子已是破曉時分,烏鴉驚醒,在空中盤旋鳴叫,是可能的。我個人就曾在月亮仍在西方天邊時,目睹東方已出現曙光,台灣這種解說有影像、有聲音、有觸感,比起落在烏啼山上的說法有層次,而且意象鮮活。 江邊的楓樹和漁舟中的燈火都是紅色的,在寒冷的秋天,楓葉已轉紅,而漁船上黯淡的燈火,加上在降霜的寒氣,讓落榜游子張繼在深沉的愁思中,如何能入睡?而破曉時分聽到烏鴉淒慘的啼叫,身心靈都受到震撼,更讓一夜無法成眠的張繼,在此時又聽到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傳到江邊的客船上,詩人的心情更覺淒涼,整首詩的張力達到極致,讀詩者也能感受到作者愁思無奈的情懷。秋天的蕭瑟是詩人最愛的季節,若無楓紅豈能將詩人的愁思撩起? 一首好詩能傳唱千年,必定有視覺、聽覺、觸覺、心靈等各方面的呈現,如果照小張說的大陸解法,似乎缺少了心靈的層次,只是風景的描述,「月亮落在烏啼山上,充滿了降霜的寒氣,江村橋、楓橋和漁舟中的燈火相對著無法成眠的作者,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敲鐘的聲音,傳到張繼作客的船上。」 我向小張提出異議,他不肯多聽我解說,我怕他這種觀念繼續在參觀寒山寺時發酵,所以寫下想法,就教廣大網友,大家覺得哪種說法比較能表現張繼當時的心境呢?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