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5 01:05:33瀏覽923|回應0|推薦17 | |
話說高中死黨北上來訪,請了一天休假隨同玩樂,原本是計畫去蘇澳先泡個冷泉再吃南方澳的海鮮,不知怎的在雪隧裡忽然聊起龜山島,既然大家都沒去過就臨時更改目的地,雖然沒有事前申請登島手續,倒也無妨,就直接往烏石港碰碰運氣吧。嘿嘿,沒想到這臨時起意的衝動讓我們賺到了,恰好有某團體預約的人數沒有全部到齊,我們就這樣的順理成章買到團體票(1,000元)幸運的遞補登船,展開首次的龜山島探訪之行。 ※ 雄踞台灣東北方的龜山島,向來是宜蘭縣漁民的傳統漁場 登上賞鯨船出港後風浪不大,約莫25分鐘的海上航程,即抵達龜山島外圍海域,船長先繞島一週並透過廣播解說帶領大家欣賞著名的龜山八景(神龜戴帽、龜山朝日、龜阮傳奇、龜岩峭壁、神龜擺尾、龜島磺煙、眼鏡洞鐘乳石、海底溫泉),這些都是令人嚮往期待親眼目睹的美景,但可惜因為時間和氣候的關係,其中的三景(神龜戴帽、龜山朝日、龜島磺煙)未能一償宿願,也就只好下次再見囉。
因為我們買的行程票只有繞島+登島的行程(2.5hr),所以在北岸碼頭下船登島遊覽,其餘的遊客轉往外海觀賞鯨豚。在遊客服務中心舒解一下,稍微看過簡報資料影片後,接著就跟隨解說員開始步行認識龜山島的歷史故事和島上的傳奇佚事。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就有人在此居住,早年島上居民來自漳州的閩南人,最興盛時期有150幾戶,759人,民國38年設立唯一的學校 - 龜山國民小學 (原名頭城國民學校龜山分校),後來民國63年因為多次遭受颱風侵襲,與外隔絕幾乎斷糧,居民商討遷村事宜,最終於民國66年由軍方接管,自此龜山島正式劃定軍事管制區,也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 聚落遺址。早期最繁華的街市就在此處 我們一行人先來到島上的信仰中心”普陀巖”,頭一批上島的人家大多來自漳州的閩南人。廟中最早的奉祀僅為一個香火袋而無神像,但因為島民多以捕魚為業,於是就將主神改為媽祖,祈求護佑漁民在海上作業的安全。後來居民全數遷村至大溪里仁澤社區(後更名為龜山社區),在遷奉神明之後,因為傳統習俗上遷移神明後的廟宇等同廢廟,必須將原廟頂燕脊尾敲毀,好讓天上的神明知道這座廟的主神已經遷離是座廢廟,所以現今廟宇的屋簷才會是這般景像。 ※ 廟宇原名拱蘭宮,它可是有門牌號的呢 接著,經過毛柿步道因山路損毀暫時封閉,繼續向前行來到島上景色優美,因淤塞形成的龜尾湖畔,早期原本是淡水湖,之後因國軍進駐為建設南岸碼頭浚深水道時,反讓外面的海水與湖面的淡水相互流通,解說員還提到以前阿兵哥經常在此補獲大型鱸鰻加菜進補 (本來還有稀少的黑山羊,最後都祭了五臟廟)。在龜尾湖旁邊的另一側有個長年恆溫的冷泉小池塘,隨著雨、乾季水位隨之高低變化,這也是早期居民日常用水的源頭。不遠處前方有座八角涼亭,靜坐於此望向龜尾湖畔,可以感受這一片靜謐的湖光水色,可惜島上規定不能生火煮食、垂釣捕魚,不然這裡真的很適合野營活動。 安步當車走在長約650公尺的環湖步道上,沿途綠樹成蔭、生態豐富,行走其間可以慢慢的享受這一刻寧靜;行走綠蔭下不僅消暑清涼,偶在步道轉折處,目光穿越樹梢綠葉隙縫,可以看見對岸聚落和學校的遺址,微風吹過彷彿輕輕說著過往生活記憶的故事;步道中途會經過一座觀音乘龍塑像,導遊說曾經聽聞在某特定的時間,湖裡的魚會群聚於前方水面,彷彿專程前來聽觀音傳道講課。 與前往金門、馬祖離島服役駐紮的軍人一樣,都有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因此構築防禦工事一樣不可少。島上的岩石以安山岩為主,也因為戰備需求挖掘一條軍事坑道,內有多處高砲陣地,由炮口遠目望去,可感受龜山島負責扼守宜蘭外海門戶之重要性。 這次因時間的緣故只能匆匆一遊,下回想來個早去晚回的行程,走一趟島上最高處的401高地,居高臨下俯視大海眺望台灣,如果能再加上海上獨木舟的節目那該多棒啊!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