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西安僑居德州女作家陳瑞琳的台灣行
2011/10/12 12:18:18瀏覽1822|回應24|推薦128




 



 
         
            西安
僑居德州女作家陳瑞琳的台灣行


登上美國世界日報部落格首頁
http://blog.worldjournal.com/pages/home
精采圖文和名家部落格



       陳瑞琳,出身西安的女作家,海外文學評論家。
現任
德州休士顿《新華人報》社長,國際新移民
筆會會長 ... 早期游記作品曾被收入《二十世紀
名家旅遊經典》一書。2010年榮獲台灣僑聯
“海外華文著述獎”小說類第一名。
《中國現代雜文史》、《中國當代文學》、
《神秘黑箱的窺視》《走天涯》《“蜜月”巴
黎--走在地球經緯線上》《橫看成嶺側成峰-
-海外新移民文學散論》等

上圖﹕

左:張鳳,李建軍﹐陳瑞琳﹐盧新華2005在哈佛大學演講



左起﹕主持人文學評論家陳瑞琳﹐名作家卓以定醫生﹐主持人郭又萍公關經理﹐ 主持張鳳德州休士頓演講

  2011年的6月,發生了兩件值得矚目的大事件。
一個是6月1日,“山水合璧─黃公望与富春山居圖
特展”在台北故宮開幕,分隔360多年之後,浙江省
博物館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台北故宮
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 圖》(無用師卷)終於合璧
展出。這幅《富春山居圖》可以說正是見證了兩岸
同根同源,折射了同胞悲歡離合,如今又再次寫下
兩岸文化交流的傳奇。

  2011年6月28號,台海兩岸官方經歷多次磋商,
終于達成共識,決定正式實施大陸觀光客自由行!
這是自2008年以來兩岸政策的又一個具有歷史性
意義的標志性事件,必將對台海兩岸的未來發展
前景產生及其深遠的影響。

  看到近日來大陸游客踴躍報名赴台、台灣方
面積極討論如何做好接待事宜的熱烈情景,讓我
不禁感慨萬分,尤其是回想起2010年11月初臨
台灣的深刻印象。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最早接觸到
白先勇等一批台港及海外作家的作品,深為震撼,
那個時候我在陝西師大首開台港文學研究課程,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就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臨寶島,
讓文學中表現的生動風貌在眼前真切地重現。
2010年11月,因為赴台灣參加海外女作家11屆年會
,終于實現了這個心愿。

  在台灣的12天,真正感受到了台灣所堅守的中華
傳統文化的人文魅力,溫良恭儉讓的气氛彌漫在城市
與鄉間。從台北到台南,從村巷農家到宮寺樓台,從
大城小街到舟車路橋,從喧鬧夜市到高山平潭,從出
租車司機到路邊小店的主人,都讓人感受到一份平和
、自尊、從容的仁愛之心。尤其是我在台北捷運車廂
上看到張貼的作家之語,感動至深。

  記得在女作家年會的開幕式上,蕭萬長先生說文
化創意產業是台灣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經濟雖然可以
使一個國家強大,但靠文化才能偉大。
   
        馬英九先生在台北總統府接見女作家時,也說到
文化興國,他贊揚海外女作家堅持以華語寫作,傳播
中華文化。他說:“2008年台灣共出版40,575種圖書,
中國大陸則為149,988種,大陸是台灣的3.7倍;然而
大陸人口是台灣的57倍,故台灣的出版力粗估是大陸
的15.4倍,足見台灣對圖書出版的重視。”

  但是我相信很多同胞第一次去台北,都會有難掩
的失望之情:台北并不是想像中的那麼豪華氣派!這
讓我想起了早年讀到的野夫先生的一段文字:
“    台北幾乎從來就沒有追求過國際大都市的虛張
格局,盡管它也有迪拜塔之前的亞洲第一高樓,但
是它依舊顯得十分古舊。街道很窄,巷陌密集,樓房
多數不新不高更不珠光寶氣。滿街多是輕型摩托飛馳
,幾乎看不見警察,但是人車卻能井然有序地尊重紅
綠燈。地面很老,看不見任何一點煙頭垃圾痰跡,也
沒有帶著袖箍的男女掃地或者罰款。這种古舊,像一
個家道中落的老派貴族,低調而有教養地嚴守著規矩。
即便是一領舊衣,穿出去依舊熨燙著折痕。

  入夜的台北仿佛才真正回到民國,有著書卷中曾經
熟悉的那份嫻靜與繁華。獨自徜徉于那些南洋建築風格
的騎樓之下,張望著懸滿街頭的霓虹繁体字,有著突然
置身三十年代上海灘的幻覺。這是一種被歷史打斷過的
炎黃貴氣,現世的榮華中一點也不鬧熱,沒有浮夸的
措大嘴臉。似乎春明上河的市井就該有這樣一份靜好,
十分的風流蘊藉卻都又顯得像國畫中的金碧山水——
美在那半吐半露之間。”

  而在我的記憶中,最難忘的台灣行故事還有:

“西門町的夜雨”,“台北的建築台北的人”,
“花博的感動:西安院子”,“台灣媒体的過度喧囂”,“宜蘭之水”,“文化園里手工藝的美妙世界”,“客家文化之美:開心菜園”,“原住民的愛:
「力馬生活工坊」的歌聲”,“在台南老街”,
“日月潭的早晨”,“阿里山日出”,“中台佛光:
台灣宗教教育之恢弘”,“故宮寶藏:中西文化對比”
,“淡水奇遇看落日”,“台灣美食誘惑”等等,
期望能夠早日把這些故事寫成,完成一部
《愛上台灣》的書。

 延伸閱讀
名作家張鳳休士頓開講細數百年[家珍]為歷史留下見證~by
文學評論家陳瑞琳

下圖﹕臺大洪淑苓教授﹐陳瑞琳﹐張鳳等同在武漢大會演講2010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gphong&aid=5415910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Ying藏寶格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受到您文藝之心的溫暖
2011/10/14 10:18
感佩這
富有質地肌理的文字
燃燒出份量與質量
謝謝~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21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擲地有聲的回應﹐很不敢當﹗

洪明傑〔洪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行
2011/10/14 09:03

台灣的建築確實沒  珠光寶氣

也不虛張聲勢

建設成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平實居住環境

應該是努力的方向

多往  整潔 秩序   人文  .....  來努力

台北的捷運  人潮洶湧 

而   秩序井然  乾淨

就是個典範!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24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認定典範﹐向目標努力﹗

Mamma Mia-請不要叫我“大姐”!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驕傲
2011/10/14 07:26
看見台北被這樣形容,誇獎,心裏滿是開心和驕傲,因爲那是我天天想念著的地方呀!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25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我們都為故鄉而傲﹗

老頑童上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汗顏
2011/10/13 22:25

描繪得如此,真令我汗顏.

不錯,第一印象似乎是有那麼一點兒中道貴族的味兒,如果悄悄的來住個一二月,可能將美好的印象打四折;再住個半年才可能回復到七ˋ八折.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28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長久深入了解﹐自然多少考驗..愛深責切也是難免﹗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土地就怎麼大點
2011/10/13 19:28

台北市小之又小的都市

火花倒只感受過這裡的精品不輸國際尼

或許妳專於文人之分圍 眼界不放時尚 吧!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30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說得很對﹐時尚潮人真多﹐3年後美國才算跟得上...

牛仔3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行
2011/10/13 16:12

文中轉述野夫先生對台北的描述,中庸得緊,卻也橫趣異常。

期待看見[我愛台灣]的文集出版。對於非台灣人看台灣的事,向來有興趣知道呢!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32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真有些不同的視野耶﹗

愛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
2011/10/13 14:44
是一個非常美麗,讓人流連的地方!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54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實在是我們戀戀不忘的好家鄉﹗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
2011/10/13 13:54
深有同感!

每回台灣,也都感受到人文之美!內心深為感動!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49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能作到令您和大家深為感動﹐就是很大的成就﹗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詩詞
2011/10/13 12:35
十一年前回台﹐看到捷運裡有張貼的“詩詞”﹐覺得感動。多搭幾次﹐就背會了。這是潛移默化﹗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44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小小一事一物的文化﹐皆有其深遠化育的意義﹗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與有榮焉
2011/10/13 10:53

身為台北人的我  

真正與有榮焉

最近事多又忙 

不克及時來看張鳳姊  

致歉意也望見諒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10-18 06:41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的確﹗我們都以故鄉台北為榮﹗不要擔心﹐好友忙過﹐自然來訪﹗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