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6 19:35:26瀏覽4522|回應28|推薦145 | ||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讀海倫‧聶爾寧名著 張鳳 登上美國世界日報部落格首頁 http://blog.worldjournal.com/pages/home 精采圖文和名家部落格 歲月﹐難免會有崎嶇難行時刻﹐不需抱怨﹗ 生命,由盛而衰更是天經地義﹐人人平等﹗ 如果能預先徹破生死﹐終得劃一個圓滿的句點 。 安然告別這美好的人生﹗ 多年前﹐得識禪佛學和生死學大師傅偉勳教授﹐幸運地在 他病中最後的歲月﹐得其指點燈傳...將他的生命與學問寫入首部 拙著﹕《哈佛心影錄》他以鮮活的生命體驗與學問探索獲圖書著 作金鼎獎的﹕《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死亡的尊嚴與生命 的尊嚴》《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更是在他離世多年﹐我案頭 必備的重要典籍﹐他曾說《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是一本談到﹕ 老齡化生活與心平氣和﹐而有控制地面對死亡的意義﹐究竟是 什麼的雄辨之書。從而我也了解熟讀聶爾寧這本智慧的人生之書。 右起﹕李歐梵與王德威教授﹐張鳳~主持傅偉勳和陸惠風教授演講 海倫‧聶爾寧Helen Nearing,1904-1995與她的夫婿 斯科特‧聶爾寧Scott Nearing,1886-1985 ﹐終身心靈相契。 斯科特聶爾寧先生﹐于百歲高齡﹐生活無法自理之時1983年﹐ 選擇自願斷食而逝。海倫·聶爾寧為此大事的協助執行者。 海倫·聶爾寧1995年逝去前﹐寫就這部名著﹕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臺版﹕正中書局 ,二版日期2010-06-20 大陸版﹕新世界出版社。 斯科特聶爾寧先生是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和平主義者及 環境與生態保護倡議者之一。 原係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經濟學年輕教授﹐1915年﹐他32歲﹐ 由於他極力主張廢除童工,大學董事會認為他言論太過激進, 把他開除。 幸虧俄亥俄州托利多大學聘他擔任文理學院院長兼政治學 教授,由于政治觀念與言論﹕上任甫一年,又因極力反對美國 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惹火了托利多一帶愛國主義者,與主流 差異太大而又被開除。之後,以獨立耕作、寫作、演講為生。 其妻海倫·聶爾寧,出身美國東海岸新澤西州的一個富 裕和睦的家庭,獨立、聰慧而富於奉獻精神。海倫與斯科特 一同進行了一場長達50多年的奇特生命實踐——遠離都市、 回歸自然、獨立耕作、自力更生。在斯科特去世後,海倫 獨立經營“美好生活中心”The Good Life Center。1995年, 海倫在居住的山區小路上因車禍喪生,時年九十二歲。她 一生自著或與丈夫合著出版了八本書。 1932年,出於愛與理想,這對靈魂伴侶搬離喧囂繁華的 紐約,隱逸到窮鄉僻壤,建立了影響深遠的美好生活中心, 提倡簡樸生活、素食、反戰與和平主義,展開了他們超過半 世紀的田園農莊生活。 聶爾寧夫婦親身證明了一種簡單可行而又意味深遠的永續 生活方式,被譽為20世紀的梭羅。他們是美國20世紀60到70 年代返土歸田運動 Back-to-the-land movement的代表人物。 海倫·聶爾寧1993年已是89歲,她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 品,敘述了她與比她年長21歲的丈夫斯科特·聶爾寧,所過的 半個世紀以上“摯愛美好人生”的恩愛生活,敘述重點尤其 擺在1983年斯科特過百歲誕辰時~她旁助~他自行了斷的生死 因緣。由只喝果汁到只喝水...此書出版後, 獲極高評價. 比如庫布勒·羅斯 E. Kubler-Ross醫師就說:“這是一位 了不起的女作家所寫過最美麗的愛的故事之一,寫她很有 原則、不茍同、有知性而又激進的丈夫,如何實踐自己 所提倡的理論,如何為千萬人示範。 瑪麗·薩頓 Mary Sarton也說:“斯科特死後的海倫·聶爾寧, 仍有那麼非凡的能力,去實現她的生活藝術。她應付自己的 死亡問題與老年生活,是多麼深刻而富於創造性!”本書 也特別介紹說,這是一位獨立而有信念與才賦的女性作者的 自我畫像,也是一本很雄辯地談到老齡化生活與心平氣和而 有控制地面對死亡的書。 正如她本人所說的,“參與愛(的生活)並深愛他人,就 是最大的人生報酬。愛心的表現似無止境。摯愛與告別都是 生活的要素。” 1904年海倫·聶爾寧﹐生在美國東海岸新澤西州一家相當富有 且有自由開放氛圍的書香門第。父母都參加全球性組織~通神 學會 Theosophical Society,這並不屬於特定宗教,而是一種 普遍性意義的友愛組織,無種族、膚色、階段、男女、教條 的分別,且吸收各大世界宗教的優點,以便探索更高一層的 真理或精神性、宗教性。海倫自幼即有音樂天才,善於演奏 提琴,17歲時她與母親乘船到母親出生地荷蘭,準備開始進 一步的提琴演奏訓練。母親帶她去Owmen參加國際通神學會會議 時,她遇到主講人之一~來自印度26歲的年輕宗教導師吉杜 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墮入情網的結果,她放棄了 提琴演奏的生涯,因克里希那穆提的影響,決意追求宗教性或 高度精神性境界的生活,如此陪他週游印度、澳洲、奧地利、 義大利等地。但是他們之間的羅曼史只維持了六年左右, 即告仳離,從此畢生未再謀面。 那段戀情﹕當時已經期許成為世界導師的克氏﹐雖曾以 整個心靈來愛海倫的[永恆的激情]﹐終因聚少離多6年中﹐只 幾個月同在一地﹐他到處演講幾乎不讀書﹐忘卻貧困的普羅 大眾﹐貶低個人感情﹐又太過注意公眾形象~追隨的智囊團覺得﹕ [整個世界需要他﹐不可能屬于任何一個人]... 他化為不近人情...時有新人...﹐對海倫的愛情冷陌決裂﹐內心與 外表理性分離~曾要她燒去熾熱的情書...雖然他主張改變個人靈魂, 才能改變世界的理想是崇高的﹐海倫深知未來她永遠無法將 自己的心完全奉獻給一位不能成為她伴侶之人...,曾受引領的海倫 長久保持君子交絕﹐不出惡聲的態度﹐維持多年大師形象﹐表示: [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我正好有機會去認識他]~ 直到克氏1986年去世...海倫在人世的最後3年...1992年寫下 絕筆之(此)書才略透露...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這位大哲學家的代表作是: 《愛的覺醒》~ 在靈智最艱困的時期,因好友馬小鶴先生所贈 讀到他的這本由胡茵夢的譯著﹐啟發亦不小。 克氏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也算新時代意識革命的) 性靈導師﹐可是他卻解散不成立任何組織。因覺真理了悟, 一旦落入組織,人心就開始僵化。一生走訪全球70個以上的 國家演講,他的演講被輯錄成超過80本書,並被翻譯成超過 50個國家的語言,被印度及當代的佛家學者認為是現代龍樹 再生及當代的涅槃阿羅漢。在現今全球包括美國、歐洲、印 度和澳洲都設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及學校,致力推廣克氏 慈悲與當世解脫的理念。他的著作多,是一長串的書單。 代表作多是由他的演講收錄成冊的著作﹕ 《覺醒與冥想》,《重新認識你自己》,《心的對話》, 《點亮自性之光》... 克里希那穆提成為世界級的宗教哲學家,大本營設在加州, 由於著有不少極有影響力的英文書,《大英百科全書》有 專欄介紹他。海倫稱,受過他在宗教探索方面的熏陶,對她 靈性的深化與宗教情操的開擴頗有幫助,但成枕邊人﹐又認 為他為人自私,自作尊貴,在現實生活方面格格不入,兩人 的分手對她來說,只有好處。 海倫在17歲未去歐洲之時,她的老師帶她去斯科特·聶爾寧 家參加一個成年人的聚會,這是兩人的初見機緣。在她與克里希 那穆提分手之後,回到新澤西州自家,24歲時她父親邀請了 斯科特,來附近的唯一神教教會組織演講。之後斯科特問她, 願否與他去紐約州鄉間一帶共賞秋天的落葉。就在這次機緣 中海倫愛上了他。海倫發現他很慈善、坦率、幽默、調和、誠摯 ,且極有理智,也像她一樣,只吃素菜,不沾肉類。他對她說, 他是個和平主義者,反對戰爭,也厭惡對於其他動物的殺害。 海倫在書中說,這是她整個人生旅程的轉捩點,第二次見到 他,她就完全相信,這是值得信任而可相親相愛、同甘共苦的男子。 斯科特兩度被大學開除。這時他才35歲左右,自此他與美國 大學學院絕緣,只靠寫作、演講之類勉強維持生活,又與原任 妻子奚德Nellie Marguerite Seeds仳離~(兩人僅有一子Robert (Bob) Nearing和一養子John Scott)完全孑然一身。就在斯科特的人生 最低潮時期,海倫,愛上了他。 斯科特與海倫的背景、性格、特長等等大有不同。他是純粹 理智型,具有各種學問的專業訓練,又博又精,並不熱衷於 音樂之類;她則自幼善於幻想,沒有受過嚴格的大學教育, 喜擅音樂...。 但海倫引一本《婚姻的畫像》Portrait of a Marriage中 的一句話: “男女結婚,應有積極的與消極的兩面~相輔相成的兩面。” 他們雖各成一面,但宇宙觀與人生觀則能一致,共同分享。 因此,兩人在1932年放棄了紐約市的繁雜生活,寧願搬到 佛蒙特州窮苦偏僻的小鄉下,建造自己小規模的農家式住宅, 開始了後來成為傳奇性的田園生活。 他們在這裡的20年生活,都敘述在他們合著的暢銷書 《度過美好人生》Living the Good Life,1954年裏。 此書曾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華爾登湖》Walden”; 《華爾登湖》就是19世紀美國波士頓自然主義作家梭羅Thoreau 膾炙人口的一代名著,敘述梭羅“回歸自然”的鄉間生活。 1953年由於聶爾寧居住的那一帶將發展成為商業性的滑雪地 區,為了避免喧鬧,他們決定搬到更遠的美國最東北角緬因州 去,就在那裏重新建造相似的農家式住宅。 在六十年代~斯科特已是80余歲,海倫也過了60歲。 聶爾寧又另蓋一個面臨海灣全新的石屋。就在這裏他們 繼續著勤懇費力的農家勞作,與讀書寫作之類的知性工作, 也常旅行到世界各國,宣揚世界和平與社會正義,而在 自家每年也差不多接待2000人左右的訪客。 他們的農家式田園生活與著作逐漸出名之後,聶爾寧夫婦 就常收到來自各地的書信,問他們許多問題。比如有人向他們 問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問題。他們回答說:“老齡化就是在 大地與死亡之間的人生之輪上面走下坡,有好處,也有精力 減退的不利之處。 如印度傳統所承認的,人生有年少、管家、哲人、隱遁者 等階段。 年少時期要學如何生活:人在壯年時期是世俗世間的活動者, 養家管家之外還有社會責任;最後階段,人就可以隱遁起來, 毫無牽掛執著,專心於抽象的思維與沉思冥想。為了保持健康 ,我們的食物極其簡單,要新鮮乾淨的,不要經過任何加工。 這對你的消化與健康最有好處。”相片部分資料網摘不妥請告拆。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中說: “要有怎樣的生活,端看腸胃的活動情形如何。”羅素也在 自傳裏說:“我的幸福,要歸功於每日照常有兩次的通暢, 清清腸胃。”我們還可以加上阿爾伯特·哈伯德 Elbert Hubbard 的名言:“你如健康,多半就會幸福;你如兼有健康與幸福, 就等於具有你需要的財富,即使你不需要它。” 為了健康與長壽,他們的日常操作包括:積極樂觀的思考, 善良之心,戶外體操與深呼吸,不吸煙,不喝酒,不吸毒, 不飲茶或咖啡,簡素的食物如吃素、無糖無鹽又少肥、 55%不炒不煮等等。避免醫藥、醫生以及醫院。 這對賢伉儷都是頗負聲望的哲人,針對長壽而幸福的人生 有同樣難能可貴的想法。 深覺自幼就擅長提琴﹐很有音樂才分的海倫﹐少年時隨 母返故土荷蘭﹐預備深造提琴﹐在巴黎遇到克氏﹐立墮情網﹐ 放棄其他﹐決意追求高度精神性境界生活。失望而仳離﹐這位 知性才女﹐還能尋獲終生靈魂伴侶﹐生死與共 ﹐(雖無子嗣)﹐ 完成美好人生﹐特別感到圓融。 在當下老齡化的現代社會﹐我們無可避諱地必須深思 生死大事老年如何生活﹖ 安樂死﹐安寧照顧﹐火(樹)葬種種 問題﹐不妨也多讀一讀﹐相關的這些名著。 下圖﹕聶爾寧夫妻 下下圖﹕克里希那穆提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