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3/08 22:27:03瀏覽1219|回應5|推薦46 | |
不朽的迴盪 記得第一次聽到民歌,不是在廣播及電視機上,而是從對面的鄰居的音響中聽來的,我家對面住著一戶很愛音樂的人家,他們有著不錯的音響設備.也總愛把音樂放得很大聲,我們和他們家有著對面之緣,於是首蒙其惠,可以聽到許多好聽的音樂. 以往他們都放些國語流行歌曲,直到有一天,對面的音響傳來了一首令人為之驚豔的歌曲, “如果你是朝露,我願是那小草,如果你是那片雲,我願是小雨..”清脆的吉它伴奏加上沒有矯飾的嗓音,像一道清泉從山澗中清新地滑落.這是由邰肇玫和施碧梧所合作的“如果”.民國六十六年,因為一首如果,帶起了“校園民歌”的風潮. 或許當時的流行歌曲,除了悲嘆人生、歌頌愛情,少了積極意向,加上過於華麗的轉音,被譏為“靡靡之音”使得國語流行歌曲變得有些式微,漸步入了一個難以突破瓶頸.校園民歌之所以會迅速竄起,也是時勢所趨.校園民歌多半是學子們自行創作的歌曲,歌詞脫離以往的世俗情愛,多半具有民族意識或溫馨勵志.歌詞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雖說旋律簡單,但正因它的簡單,使人容易琅琅上口,反而迅速地將這股風潮在全台漫燒起來. 由於許多的學子紛紛投入了民歌的詞曲創作,民歌金韻獎則應用而生.一些知名的唱片製作人及紅極一時的歌壇唱將,許多還是當年得過金韻獎的,例如:陳明韶、李宗盛、齊豫、李建復、王夢麟、鄭怡、黃大城、施孝榮..等.陳明韶是第一屆金韻獎冠軍得主,她所唱的“浮雲遊子”引起了許多在外遊子的共鳴,也勾起了遊子們無限的鄉愁.她的歌聲清亮純美,正代表了校園民歌單純樸實的演唱方式. 當時也有幾名女歌手的歌聲令人驚為天音,好比包美聖與王海玲,包美聖的“看我,聽我”其天使般的歌聲,真教人為之陶醉.而王海玲是金韻獎第三屆的冠軍歌手,其音清亮、昂揚、尤其高音的部分,乾淨、圓潤,像是一個透明的冰塊朝天空擲去,涼上天際!她那近乎完美的嗓音,讓主辦單位張大了眼,更譽其為“金噪子”,她在高二那年,即灌錄了“忘了我是誰”,是當時民歌界最年輕的歌手.金韻獎發掘了王海玲,新格唱片把她當成至寶,雖然日後她並未眷戀歌手而自奔前程,但她的嗓音,著實令人回味難忘. 第二屆金韻獎還發掘了一位受人注目的男歌手,有著乾乾淨淨的外型,剛正不阿的神情,以及全身上下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息,相信從民歌走過來的當年學子,沒有人不認識他,他就是“龍的傳人”李建復.龍的傳人並不是他的第一首歌,李建復唱過許多好聽而膾炙人口的好歌,但都不及龍的傳人來得響亮耀眼.龍的傳人由侯德健所作,歌詞充滿了澎湃的民族血液,“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巨龍巨龍你擦亮眼,永永遠遠的擦亮眼”.這首歌由穿著長袍,理著整齊西裝頭的李健復唱來,特別有味道,尤其他那聲樂式的唱腔,把這首龍的傳人,表達得聲聲動人,鏗鏘有力.每回聽到龍的傳人,都讓人不禁在胸中燃起熊熊烈火,延燒著同為龍的傳人的驕傲與榮耀. 在民歌鼎盛時期,有不少大紅大紫的作品,相信許多人到現在還是耳熟能詳,施孝榮的歸人沙城、拜訪春天,黃大城-今山古道,王夢麟-廟會、雨中即景,齊豫-橄欖樹..等等.而王夢麟的成名曲就多達數首,幾乎每首都紅遍大街小巷,他的小草、阿美阿美也是代表作之一. 金韻獎的民歌創作比賽總舉辦了五屆,而第四屆和第五屆居然相隔了四年,這段期間正是民歌逐漸衰退的時期,為了因應市場,民歌的創作,順應商業,失去了原本的純真,也少有佳作出現,在第五屆也就是最後一屆的金韻獎裡,優勝的歌手們,顯少還有人記得他們. 雖然民歌在七十年代前半,已到了強弩之末,但民歌的清新風格卻改造了日後的國語流行歌壇,民歌之後的國語歌曲,曲風有著民歌脫俗的影子,及加入了更多的創作意念,那時出現了一批唱作才子,李宗盛、童安格、羅大佑、黃韻玲、蘇來等.國語唱片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經過二十幾年的洗練蛻變,現今的國語流行歌曲,早已呈現多樣化的曲風,不論詞曲及編曲,都有著長足的發展. 每當午夜夢迴,舒服地坐在書桌前,聆聽著當年傳頌一時的民歌時,腦海裡不由地浮現了穿著簡樸的民歌手,抱著吉它,自彈自唱的瀟灑.很高興在我的歲月裡曾經有過民歌的記憶,它們不僅是我生命裡一段清新的回憶,那些歌曲也成為國語歌壇史上,不朽的迴盪. -稀客.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