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8 07:32:35瀏覽2331|回應2|推薦20 | |
重看榮獲199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捷克電影《遊子》(KOLYA),覺得這一部人道電影,內容非同小可,編導卻舉重若輕,不故弄玄虛,把故事說得有條不紊,如行雲流水,還讓觀眾深深愛上片中的老少主角,乃至美麗迷人的布拉格。 本片時代背景為捷克共黨瓦解前夕,遭受政治迫害的布拉格大提琴家,因生活所逼,只好與別有企圖的蘇俄女子假結婚,陰錯陽差成了五歲蘇俄小孩KOLYA的繼父,且不得不獨力負起扶養之責。 五歲小孩和中年男子由彼此排斥到相互依賴,過程細膩、生動、有趣,令觀眾頻頻發出笑聲,此片卻又充滿人道精神,感人至深,賺人熱淚,編導真是說故事的高手!最後,老少主角雖然隨著共黨的瓦解,各有所歸,使觀者心中留下淡淡的憂傷,但導演顯然不甘於此,我們由片中可以感受到共黨統治下白色恐怖的無所不在,清楚看見捷克人民生活的艱困而不失優雅。 尤其片中不斷出現主角為死者演奏莊嚴的悲曲,而各式各樣的棺木在女高音的歌聲裏,緩緩送入火化的鏡頭,似乎又一再象徵著──東歐共黨的一一瓦解,令人為之動容。 跟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伊朗電影《分居風暴》一樣,無論從主題內涵、藝術表現或角色演出觀之,《遊子》都是不折不扣的好片,毋怪乎歷久而彌新。 反觀有些「藝術至上」的電影,敘事方式太前衛大膽,乃至完全不知所云,一味耽溺於影像的玩弄,徒具風格的虛殼。忍耐著看完,走出電影院,往往鬱悶得厲害,心想,編導如果連「說故事」的能力都有問題,還好意思讓觀眾花錢買票進電影院活受罪嗎?※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