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會批判與宗教救贖──談托爾斯泰《復活》
2012/03/15 09:52:22瀏覽3968|回應2|推薦25

(一)托爾斯泰文學不朽的碑石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的作品充滿宗教精神及人道主義思想,《戰爭與和平》(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7)和《復活》(1899)這三部長篇小說,咸認是托爾斯泰文學不朽的碑石。其中,《復活》為托爾斯泰晚年代表作,源自一位法官朋友所說的真實故事,托爾斯泰經過考察、閱讀、訪談、分析研究之後,前後花了十年時間,數次改寫才定稿。

《復活》最值得重視的是,透過男女主角聶黑流道夫和馬斯綠娃的遭遇,控訴封建社會的不公不義、貴族官僚的迂腐可恥,以及司法的不可信賴等,充分顯示托爾斯泰對沙皇制度與統治階級的唾棄與絕裂,使他贏得「一個激烈的揭發者、憤怒的抗議者、偉大的批評家」之普遍讚譽。

(二)人性的墮落與復活

小說男主角──貴族出身、浮華悖德的聶黑流道夫,擔任法庭陪審員,審理一件謀財殺人案時,在法庭上見到被指控為「殺人犯」的二十六歲女子馬斯綠娃,她正是聶黑流道夫姑母家的養女兼女傭,跟當年還是大學生的他戀愛、失身,然以彼此身分懸殊,隨即遭入營服役的聶黑流道夫拋棄,並因懷孕而被聶黑流道夫姑母逐出家門,男嬰出生未久即告夭折,馬斯綠娃為了活下去,不幸墮落風塵,成了無照妓女。

如今,聶黑流道夫充滿罪惡感,覺得馬斯綠娃的不幸都是他一手造成,自己卻完全不必受罰,他內心飽受譴責,十分懺悔,想盡辦法彌補自己過去的錯誤。馬斯綠娃的境遇,淨化了聶黑流道夫的靈魂,當他明白潛意識裡的確對自己的那種懺悔行動,抱著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他真正有了精神上的轉變,開始他道德上的復活和個人的新生。於是聶黑流道夫由一個「精神之人」轉變為「獸性之人」,再重回「精神之人」了。

由於馬斯綠娃是被陷害的,聶黑流道夫主動替她申冤,積極四處奔走,此一冤案以證據不足為由提起上訴,卻因統治階級的腐化和司法制度的荒唐,訴願案一一被駁回,馬斯綠娃依然被判有罪,流放西伯利亞四年。這時,聶黑流道夫不顧親友及馬斯綠娃的想法,毅然決然放棄家庭、財產,跟馬斯綠娃一同去西伯利亞,甚至於為了贖罪,聶黑流道夫表示願意跟她結婚,祈求她的寬恕,然而馬斯綠娃明白拒絕了,她不想影響聶黑流道夫的前途,隨即決定嫁給另一個政治犯──西蒙生,因為她感受到,西蒙生真正愛她,不像聶黑流道夫之為了滿足道德感的「贖罪」而娶她。最後,皇上終於赦免馬斯綠娃的苦工刑罰,改為調遣到西伯利亞附近村鎮;聶黑流道夫則坦然接納馬斯綠娃的抉擇,自己也藉由《馬太福音》,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新生活的啟示,靈魂深處洋溢著真正的快樂。至此,聶黑流道夫和馬斯綠娃可以說都「復活」了。

(三)貴族與貧民的對比

力行實踐人道主義的托爾斯泰到了晚年,貴族地主的階級身分成為他的原罪,是他亟欲擺脫的包袱,面對傳統封建社會的不公不義,他在《懺悔錄》中說:「在我身上發生的轉變,其實我早有準備,這轉變的素質存在於我自身。我發現我們富人和有學問的人這個階層裡的生活,不僅使我厭惡,而且失去了任何意義……效力於創造生活的基層人民,才是我唯一的真正事業……我背棄了我們那個階層的生活,認識到了這不是生活……。」为了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他自然求助于农民。於是他走入農村,深刻體驗農民生活,了解農民的問題與需求,進而寫下了《復活》。

透過《復活》男主角聶黑流道夫的眼睛,托爾斯泰首先描述貴族生活的奢華,諸如住豪宅、穿華服、買珠寶、吃美食、聽《茶花女》歌劇、參加宴會、私生活淫亂……等,令聶黑流道夫感到厭惡。他看見穿著華美的官吏,心裡不免為窮人打抱不平:「他們都有如此潔淨的襯衫和雙手,他們的鞋子怎麼都擦得這樣好看,誰為他們製造這個?不光和囚犯比較,就是比較起農夫們來,他們都是何等的舒適!」接著,聶黑流道夫帶讀者進入農民窮困的生活情境中,他問農民平常都吃些什麼?一位牙齒已經掉一半的老太婆回答:「你問我們的飯食麼?我們的飯食十分的好。第一件是麵包和酸麥酒;第二件呢……也是酸麥酒和麵包。」這些被剝削慣了的農民,可以說一個比一個窮。自農村回到彼得堡,聶黑流道夫向姨母說:「農夫們十分努力工作,但永遠吃不飽,而我們卻在這種十分奢侈的生活裏面生活著,難道這是應當的麼」再如馬斯綠娃的獄友老婦說:「我年紀已經老了,監獄和求乞這兩件事總是免不了的:不進監獄──便是去當乞丐。」以上莫不凸顯貧困農民和豪奢貴族地主之強烈對比,增強了作品的社會批判力度。

對於貴族地主與貧農的對立,猶如托爾斯泰化身的聶黑流道夫,嚴厲地自我審視,改變生活方式,採取實際行動來贖罪,他放棄私有財產和一切特權,遣返僕人,離開闊綽的家,搬進平民公寓,生活力求簡樸。托爾斯泰可以說將他晚年對社會的探索、人生的醒悟,傾注於聶黑流道夫身上,在掙扎中尋找平衡點,洗滌自己的靈魂。《復活》無疑是俄國貴族意識的徹底懺悔錄。

(四)批判司法不公

《復活》書中大篇幅描述法庭審理的細節,揭露司法的種種弊端。司法人員私生活不檢點,視賄賂為常態,問案馬虎草率,審理品質低落,聶黑流道夫注意到,連屬於高等法院層級的「大理院」,法官們放著顯明的要點不討論,卻糾纏在旁枝末節的問題上,簡直本末倒置、言不及義。再者,有錢有勢有關係者,能夠聘請到能幹厲害的律師辯護,結果可能無罪;而沒錢沒勢拉不上關係的平民百姓,即使沒罪也會遭到判刑,當庭高喊「我沒罪」的馬斯綠娃即為一例。聶黑流道夫在替馬斯綠娃奔走上訴的過程中發現,由於「檢察官的過分熱心和法官的大意失察」,有一百三十人因為誤會而被監禁,冤獄之多之習以為常,不禁讓聶黑流道夫感嘆:「在俄國唯一適合於老實人的地方就是牢獄。」偏偏司法人員個個推卸責任,因為「對檢察官來說──他說是總督的錯誤;對總督來說呢──這又是檢察官的錯。誰也不願認錯。」於是無辜的老百姓只能無語問蒼天了。

托爾斯泰更深入去探討司法的黑暗與不公,多次借聶黑流道夫之口道出:「法庭不但是無用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在監獄中,聶黑流道夫遇到一位痛罵獄官濫拘的怪老人,此人提出獨特的法律見解:「法律嗎?首先『他』把什麼人都搶了,占有世界上的一切,掠奪人類所有的權利,殺死所有反對的人;以後呢,他便造出法律來,禁止別人的搶奪。」托爾斯泰藉此大大諷刺,在號稱「法治」的時代裡,有許多如同書中被逮捕、監禁和流放的人,其實並非破壞正義或是做了不法之事,只因他們妨礙了富人和官吏的利益!這種假「正義」之名而行「不義」之實的「制度」,其中隱藏著最最粗暴的貪婪和殘忍,怎不讓人反思!

(五)皈依宗教尋求救贖

托爾斯泰的作品,道德宗教色彩一向鮮明,晚年作品《復活》這方面的表現尤其強烈。托爾斯泰透過神聖的「復活節」,對上帝提出質疑。小說中,聶黑流道夫為逞情慾,於復活節之夜,姦污了馬斯綠娃,這是人性的墮落。此後,天真的馬斯綠娃還對兩人的美好未來存有幻想,直到聶黑流道夫離開姑母家前夕,給了她一些錢,她這才意識到,兩人之間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是屬於不同世界的人。馬斯綠娃不禁對「善」和「上帝」產生懷疑。多年後重逢,馬斯綠娃已經完全不信任聶黑流道夫。他明白表示,打算要贖自己的罪,請求她的饒恕。馬斯綠娃卻很可憐的笑了一笑,說:「要贖什麼罪!一切事情都已過去了。」至此,馬斯綠娃似乎否定了上帝。

聶黑流道夫這方面,禱告著懇求上帝:「援助我,訓誨我,請您過來,住在我心裡,替我把污穢的心靈洗淨罷。」後來,聶黑流道夫看見飽受苦難的年輕政治犯克累操夫死於監獄,不禁思考:「他為何要吃這苦?他為何要活著?他現在可明白了不?」這促使聶黑流道夫焦慮地尋找人生的答案,徹夜研讀聖經《馬太福音》,包括第五章和第十八章,特別是第五章「登山訓話」的一段,令他非常感動,覺得所列的五個戒律,如「不殺人不動怒」、「不姦淫」、「不食言」、「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要是有人打你右臉,應該再轉過左臉來給他打」、「不能恨仇敵,要愛護、幫助和伺候他們」等,可以使人類享受到最大的幸福。最後,聶黑流道夫想通了:「要把人類從可怕的惡魔那裡救出來,祇有一個辦法,即是他們時常應該在上帝之前承認自己有罪。」而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徹底實踐上帝的命令。

關於整體性的社會結構問題,托爾斯泰一廂情願地以個人宗教道德的悔悟與實踐去面對,其實社會制度的弊端仍舊存在,並未因此獲得徹底解決。個人的悔罪與實踐宗教精神固然重要,但是跟《復活》中所控訴的不公不義相比,皈依宗教尋求救贖的結尾便顯得軟弱無力!而且這種引經據典的宣言式風格,缺乏抒情性,難以打動人心,感染讀者。

(六)瑕不掩瑜的經典

《復活》拋棄了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改以農民的眼光重新審視各種社會現象,廣泛而深入地描繪出一幅幅十九世紀末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諸如受盡折磨的勞動者和養尊處優的貴族;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荒蕪凋敝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城市;茫茫無際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揭露當時國家社會的專制、暴虐、不公與虛偽,並予以激烈抨擊。整體而言,《復活》最主要的價值就在於時代的反映和社會的批判。

宗教救贖也是《復活》重要的主題,精神生活陷於苦悶的聶黑流道夫,亟欲藉由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尤其於小說最後一章,大量摘引《馬太福音》經文,幫助他找到人生的答案。唯這樣的文學表現方式,直接、粗糙、簡略,說服力明顯不足。相較於《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過於「大聲疾呼」,太急於「宣揚思想」,儼然是托爾斯泰人生觀、世界觀的總結,卻又充滿批判的激情,流於說教,幾乎看不見細緻清新的感覺描寫,以及生動活潑的人物刻畫,且書中的「是非善惡」過於分明,人性也簡化到只剩下好人和壞人兩種──基層民眾往往是好人,社會階層高的則是壞人,如此不免大大傷害了小說的文學性與藝術性。

托爾斯泰《復活》的社會批判,充分顯示了反映時代社會的文學價值,文化語碼方面Cultural Code十分可觀,其宗教救贖亦揭櫫作者高尚可貴的情操,令人佩服。儘管羅曼‧羅蘭於《托爾斯泰傳》提到,《復活》沒有托翁「早年作品底和諧的豐滿」,但瑕不掩瑜,《復活》依然是值得世人重視的小說經典。※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pou&aid=6136041

 回應文章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托翁的幾部經典﹐都是我們的範本
2012/03/15 21:35
實在是非常敬重的大家﹗
歐宗智(ccpou) 於 2012-03-15 22:45 回覆:
托翁也是東方白最喜愛的作家之一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對復活男主角
2012/03/15 13:51

在宗教中尋求的過程很有興趣,格主的介紹寫得非常簡短,沒有顯出宗教的力量及信仰對人的影響的人生真義。原著就是這樣嗎?如果是,難怪有關宗教的訴求缺乏說服力。

格主本身是基督徒嗎?


歐宗智(ccpou) 於 2012-03-15 14:09 回覆:

關於宗教

只是本篇的一節

是以未能深入探討

若要真正了解作者意涵

最好是看原著

又,我非基督徒

但偶爾也看聖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