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人奮鬥的典範
福華飯店曾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台北最好的飯店」,如今福華集團居於台灣飯店業的龍頭地位,其創辦人廖欽福是如何成功的?林忠勝撰述的《廖欽福回憶錄》(台北:前衛,2005年6月初版)為大家解開了這一個令人好奇的謎。
廖欽福(1907-2007),台北大安庄人,生於日據時代,父為佃農,當時家境並不富裕。他於大安公學校(今和平東路師院附小)、私立台灣商工學校(今開南商工)工科土木組畢業後,學以致用,參與全台最大的兩個灌溉工程──桃園大圳、嘉南大圳,以及日月潭水力發電興建工程等工作,一九三六年離開公職,轉入後來成為台灣最大的民間營造廠「協志商號」,開始從事營造事業,深受頭家林煶灶(即大同公司創辦人林挺生之父)信賴與倚重,升任總經理一職,數年後林煶灶同意其借牌開業,奠定事業根基。戰後獨營華南營造公司,事業有成,榮獲「十大優秀營造企業家」、「優秀建築施工獎」等榮譽。一九八四年興建完成福華大飯店,至今發展為福華企業集團,信譽卓著,有口皆碑。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將福華飯店創辦人廖欽福之成功,喻為「台灣人奮鬥的典範」。
(二)吃苦耐勞
成功者,其來有自。廖欽福之所以能夠開創福華王國,可由其個性、處事及眼光等方面來看。一個人的性格足以影響一生,廖欽福的一生,始終保持高尚的品格,諸如正直、誠信、勇敢、堅忍、平易、寬容、友愛、節儉、勤奮等,這些人格特質,既傳統又現代,正是當代倫理教育所要倡導和規範的美德。
廖欽福吃苦耐勞的個性,緣自父親的身教以及童年生活的磨練。廖欽福說,其父母都是平凡的人,雖然未受過良好教育,但做人做事都合乎傳統道德的準則,而且身教言教,耳濡目染,無形中給子女留下好的榜樣,這對於他日後出社會做事之盡忠職守、全力以赴,影響極大。特別是七、八歲時,廖欽福已經下田做最艱苦的除草工作,寒冬時節,霜風似刀,田水如冰,卻要跪下去,在泥巴裡爬行除草,此非得有莫大勇氣不可;到了夏季,滔滔熱浪把整個田園變成大烤箱,讓人汗如雨下,熱得幾至窒息。這種難忘的下田經驗,令廖欽福刻骨銘心,而這種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精神,也帶給他很多啟發,成為引導他向上的動力,正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最佳寫照。
(三)勤儉踏實
勤儉也是廖欽福個性的一大特點。由小可以見大,廖欽福讀公學校時,打赤腳,每天走很長的路上學,放學回來還得幫忙家事,但他從未缺席,直到公學校畢業,都保持全勤紀錄,十分難得。踏入社會,開始工作,廖欽福勤奮認真,身著工作服,腳穿工作鞋,打綁腿,全心全力投入現場,每每以拚命三郎的工作精神,不負所託,達成任務,贏得老闆與客戶的肯定與信任。比如一九三五年,興建「流溢寮溪的昌基堤防護岸工程」,為了趕工,廖欽福身先士卒,涉水至最深處,督導工人,師傅們看他如此拚命,也不好意思避開,終於一起努力將工作完成。節儉不浪費更是廖欽福的美德,他懂得替老闆節省開銷,因公出門從來沒叫過計程車,巡視回來只喝茶不喝酒,這在出手闊綽的營造業是很罕見的;甚至於一件外套穿了二十餘年還捨不得丟棄呢!不過,「該花則花,該省則省」,該大方的時候,他毫不遲疑吝嗇。比如日治時代,公司舉行開工典禮,廖欽福一定找當地最大、最好的日本料理店,訂製最高級的日式便當,以八角形盒子裝兩層,再用印有花卉的包巾包起來,非常精緻大方,除當場享用外,還讓來賓每人都再帶一個餐盒和一瓶酒回去,可謂皆大歡喜。這種該大方時一定大方的做法,給公司打響名號,贏得稱讚。
(四)正派經營
信譽是營造商的第二生命,廖欽福在營造界擁有極佳的口碑,主要與其正派的處事態度息息相關。廖欽福堅持原則,是非分明,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他清廉自持,絕不揩油,不該得的,一介不取,分文不要。他擔任「協志商號」支配人(即總經理),從來沒有被客戶嫌過一句話。當下游廠商循業界慣例,逢年過節送禮來,他不當面給人難堪,總是高高興興地接受,再私下用報紙包妥,寫上送者姓名,等他大年除夕當天離開現場回台北時,就吩咐留守的工人替他把這些禮物一一奉還原主。總之,他規規矩矩認真做,不貪不取,不偷工減料,品質要求嚴格,進度控制得宜,施工如有不合標準者,為了良好商譽,寧可拆掉重建,絕不馬虎,即使賠錢亦在所不惜。而工人都知道廖欽福寧可自己賠本,也不讓工人吃虧的正直個性,對他很敬重,所以他從不缺工人。加上他專業知識夠,對工程估算精確,人員充分運用,貫徹分層負責,積極改善設備,提高工作效率,是以承包的工程都能順利完成,並且取得最佳品質,獲致客戶的高度信賴。
(五)眼光獨到
當然,廖欽福眼光獨到過人,乃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首先是對「土地」的認同與信仰,他在桃園大圳工作時,台灣商工學校的日籍測量老師土肥慶大郎勸他,若賺錢,一定要買土地。比起榻榻米和香煙,此二者都可以製造,土地卻是無法製造的,所以買土地最便宜也最划算。這一番教誨,對他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廖欽福將之奉為金科玉律,終身信守,一念之間,成為土地的崇信者與熱愛者。於是,工程有了盈餘便買土地,成為他一生中事業基礎的起點。遇到比較合意的土地,他從不討價還價,有人要賣就多少買一些。而土地回饋給他的,即為福華企業王國的締造、一生成功的傳奇。
另外,廖欽福之有眼光,由「米」亦可看出端倪。台灣光復未久,他標到工程費超過一千萬元的高雄下淡水溪土庫堤防修復工程,立即想到「米最重要」,若不先買下來,一旦漲價必然買不到,所以他趕緊在開工前向農產公司購買五十萬斤白米,以供八百至二千個工人長期食用,果然,如他所料,開工後,米價節節上升,直到工程完成,已經漲了三、四倍之多,而且有錢還未必能很快買到,這是廖欽福此一工程順利成功的重要原因。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七十餘歲的廖欽福卻注意到,時代不斷地進步,經濟大幅發展,交通日漸發達,世界各國民眾之出國觀光將蔚然成風,而走在時代前端,興建現代化國際級觀光旅館,不僅是未來時代的需要,也符合他要蓋一個建築物長留天地之間的想法。台北福華大飯店於焉誕生,廖欽福一生的事業至此攀上頂峰。
(六)感恩重義
廖欽福事業成功後,對於提拔他、重用他、幫助他創業的「協志商號」頭家林煶灶念念不忘,說:「頭家非常疼我,有如大哥,我也很尊敬他,彼此惺惺相惜,心心相印。」這種念舊重義、感恩惜福之心,在道德淪喪、價值觀偏差的今日,尤顯珍貴。而「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事無奇但率真」此一視為廖家家訓的對聯,正是廖欽福一生的道德實踐,也可以說是他事業成功的最佳註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