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10 18:35:27瀏覽2064|回應3|推薦25 | |
#自由與道德形成對立、衝突,令代助陷入困惑的窘境,當最後已無法再逃避時,不得不面臨抉擇的痛苦,的確令人同情。 (一)悖德的社會悲劇 《從此以後》(1909年)前承《三四郎》(1908年)後啟《門》(1910-1911年),是夏目漱石(Natsume Sōseki,1867-1916)前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此著以三角戀情為主題,描述明治年間出身富裕的高級知識分子長井代助,與中學好友平岡夫婦於東京重逢後,面對新的相處關係以及老家方面的一再逼婚,原先悠哉無憂的享樂生活被迫改變,陷入遵從世俗道德或是崇尚自由意志的內心掙扎,終因悖德、拒婚而與家人和老友決裂,步上悲劇命運之路。 關於《從此以後》之命名,當年夏目漱石在報紙上的廣告詞如此寫道:「有各種意義上的從此以後。因為《三四郎》是描寫大學生,這部小說則是描寫接下來的人生階段,所以是從此以後。《三四郎》的主人公是那麼單純,因為這個主人公就是接下來小說的主人公,就這一點上,也是從此以後。最後這個主人公,陷入一種奇怪的命運。接下來他的日子是怎樣也沒寫出來。就這意義上,也是從此以後。」換言之,此著未明白敘說結局,而是運用象徵手法,讓讀者自行揣摩小說人物的心理,勾勒其未來生活的可能面貌。 (二)享樂主義者奇怪的命運 《從此以後》敘述的是三十歲的長井代助,父親是企業家,家境富裕,生活無虞,平時熱愛讀書,擁有豐富學識,但他不喜歡做自己沒興趣的工作,無業在家,賞花看戲買畫彈琴聽音樂,過著悠哉悠哉的雅痞生活,完完全全是享樂主義者。 代助未婚,父親給他安排許多相親的「好對象」,卻都被代助一一婉拒。他之所以不肯結婚,是因為他另有喜歡的對象。那是他過去學生時代結識的三千代,她是同學菅沼的妹妹。菅沼刻意安排,讓他們有相處的機會,代助和三千代也互有好感。然而,菅沼不幸病故,同遊的中學好友平岡先一步表明欲娶三千代為妻,代助基於朋友道義,認為犧牲自己的未來,完成朋友的願望,才是朋友應盡的本分,於是壓抑自己的情感,放棄了三千代,並且積極促成平岡與三千代的婚事。 婚後,平岡和三千代離開東京,轉往京阪銀行業工作。三年後,平岡事業受挫,返回東京另謀他就,請代助幫忙。《從此以後》藉著三人再次相聚,慢慢倒敘,漸漸呈現代助和三千代的感情變化。由於平岡不得志,經濟發生困難,加上三千代產子夭折,心臟病惡化,平岡不再體貼,開始出外玩樂,生活放蕩,致使夫妻關係生變。代助對平岡漸感厭惡,更加同情三千代的可憐,兩人之間那股一直壓抑的感情因而進一步催化。代助確知唯有三千代了解他的心,終於確認以前之促成平岡和三千代結婚根本是一大錯誤,感到非常後悔。最後,代助面對真實的自己,正式向三千代告白,三千代也下決心跟隨代助,與整個世俗社會對抗,甚至於有一死的覺悟。代助忠於自我,不願欺騙,乃向平岡當面攤牌,落淚陪罪,兩人因此絕交,接著代助拒絕相親結婚,與父親決裂。當被老友和妻子背叛的平岡寫信向長井家投訴,兄長誠吾求證確認代助欲娶朋友之妻,父親和兄長憤而與之斷絕親人關係,不再提供金援,於是代助不得不改變原先的生活方式,開始出門找工作,嘗試自食其力,對完全信賴他的三千代整個負起責任。至於將來會否也陷入跟平岡一樣因經濟困窘而影響婚姻生活之幸福,尚在未定之天。 (三)代助為此書注入生命 個性決定命運,小說主人公長井代助由於特殊的個性,是以陷入一種「奇怪的命運」。《從此以後》代助的人物塑造,立體生動,可以說為此書注入了生命。 養尊處優、不必工作的代助,年過三十卻鎮日遊手好閒,生活費端賴父兄支援,他外貌瀟灑,頭髮烏黑,牙齒整齊,擁有令人羨慕的細緻皮膚,以及勞動者所沒有的柔韌肌肉。自他出生以來,不曾得過什麼叫得出病名的大病,一直享有健康的幸福。他的頭腦和身體一樣,也很健康,且思路敏銳,在學成績亦佳。照顧代助生活起居的老女傭,曾告訴羨慕代助能夠每天讀讀書、聽聽音樂過日子的侍從門野,以代助的資質,任何事都能做,不必替他操心。事實上,父親「長井得」一再要求代助出去工作,畢竟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總不能一直以遊蕩為樂,而是應該發揮所學,貢獻國家社會,不要整天無所事事。對於父親的說教,代助深知無法說服對方,是以不願浪費唇舌予以反駁,始終敷衍了事,避免當面引起衝突,反而讓自己不快活,對此,父親莫可奈何,拿他沒辦法。 以文學為志業的同窗好友寺尾,質疑睡懶覺的代助,沒有工作的人也不能這樣偷懶,到底為何出生到這世上來?同樣的,中學老友平岡常次郎,為了生活,忙碌不堪,看代助生活之過度安逸,不知人間疾苦,批評身為有錢大少爺的他是對這個社會毫無用處的旁觀者。代助同樣並不反駁,因為他確實如平岡所說,打算什麼都不做。他堅持自己的生活不應受工作汙染,一切神聖的勞動都不該是為了麵包,為了吃飯糊口而工作,將無法誠實面對自己,這是不光榮的。代助認為,再沒有比所謂社會經驗更愚蠢的事,除了痛苦還能有什麼?但他不會去勸別人也依照這樣的想法來過日子。由於他的想法有別於世俗,彷如一個人佇立在荒野之中,充滿孤獨感。 代助就是這樣自認了不起,玩世不恭,什麼都不在乎,光接收世間所有好處,物質生活無虞,只跟其中最適合自己的事物接觸,重視精神生活的滿足。他崇尚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總之自己愉快就好,自認過著有意義的生活。代助厭惡那些裝腔作勢的認真與熱誠,覺得虛偽,看不起世俗觀念的父親、兄嫂,難以信賴他人,不過代助也看不起自己,因為他察覺到自己缺乏一鼓作氣的勇氣和興趣來遂行自己的渴望,以致在過程中不由自主會去懷疑行動的意義。壓抑了那種向前衝的勇氣,他屢屢都是若即若離,畏縮地面對現狀。他看起來像純金,其實自己卻只是一塊鍍金,這層鍍金有一半以上都是被父親塗上去的。真的碰到需要幫助的人,代助根本毫無能力,正是他致命的弱點。 當年代助、平岡和三千代三人同遊,代助未正視自己和三千代之間的感情,反而居中斡旋,促成平岡和三千代共結連理。彼此的關係因平岡夫婦婚後搬遷而逐漸疏遠,直至他們回到東京,代助跟三千代重新有了親密的互動,這才發現自己內心深處,一直是愛著三千代。他認為三千代和自己的關係是出自天意,知道繼續發酵下去將面臨的社會危險,而那種順應天意,違背戒律的戀情,往往在戀人死後,社會才願意去認同。代助想像,兩人之間萬一發生那種悲劇,不由得全身顫慄。 如果順從父親的安排,代助可以繼續保有原先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但代助終究忠於自己的人生哲學,無法自欺欺人去跟父親屬意的對象結婚,他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懷疑,拿出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罔顧世俗規範,選擇了「自然之愛」,承受貫徹自己的愛所付出的慘痛代價,進而被社會所唾棄,只得自我放逐。 代助想過,失去父親的金援,自己出去找工作,情況可能比四處借錢的寺尾更淒慘。他腦中出現了「流浪漢」這一個職業,從那群不像狗又不像人的乞丐身上,明顯看到自己的影子。他最感到痛苦的一點,莫過於因討生活而扼殺精神的自由。 告白之後,代助和三千代同時享受到愛的懲罰和愛的恩賜。三千代完全信賴代助,不擔心未來,臉頰閃耀著亮光,平時的疲憊神情消失得無影無蹤,眼神裡也閃爍青春的光輝。可是當代助向三千代坦承,其實自己是一個比平岡更不可靠的男人,未必能夠如願負起物質上的責任,沒資格讓她如此信賴。三千代居然噙著眼淚,要代助去跟父親和解,恢復以前的樣子就好。這樣沉重的精神壓力,大大打擊三千代,使她難以承受而病倒下來。 由此觀之,為了生存,代助必然無法如同過往的輕鬆寫意,生活的現實壓力極有可能令「自然之愛」的美好想像為之破滅,步上那個為人所嫌棄的命運。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時期最受歡迎的國民大作家,其對於道德的反省與批判,一直是作品重要的意義結構,提升了小說的藝術價值,《從此以後》亦然,同樣令讀者深思不已。 首先,代助也會思考自己為何來到這世上?依他的想法,人並非有某種目的才降生世間;相反地,人是降生到世上之後才產生目的。假如從一開始就把某個客觀的目的加諸在人的身上,無異是從出生時就剝奪這個人的自由。因此,生存的目的,非得由降生到世上的那個人自身來確定不可。不過,這個當事人卻無論如何也不能隨意確定自己的生存目的。他崇尚自由,隨心所欲,不願為工作而工作,愛上朋友的妻子,其任性悖德當然不見容於社會。這是自由與道德對抗必然造成的悲劇。 可是代助對於世俗道德所提出的質疑,值得反思。代助的父親「長井得」正是世俗道德的代表,他受過明治維新前那套武士固有的道德本位教育,公然宣稱,他是以昔日的自己,依照昔日的知識,才能成就現在的事業,並以此要求代助接受極為嚴格又不適用的道德仁義教育。認為不具備誠實和熱情,就不會成功。反對強硬、高壓手段的代助不以為然,感到非常矛盾的痛苦,每次面對父親時,心裡總想假如父親不是隱藏自己的偽君子,就是一個沒有分辨能力的笨蛋,他實在無法不討厭父親。 父親堅信「誠者天之道也」,代助卻認為這是傳統過時的價值觀,很想在「誠者天之道也」的匾額後頭,加上「非人之道也」;也認為日本學校所傳授、灌輸的倫理道德,毫無意義,覺得自己被學校教育愚弄了。事實上,社會道德早已淪喪,官商勾結成了新聞報導的焦點,大多數的「日本紳士」彼此心照不宣,知道對方正在犯罪,仍然不得不談笑風生。代助亦不相信,父親和哥哥所從事的全是乾乾淨淨的工作。 強調誠實的父親,一再替代助尋覓結婚對象,此次是父親救命恩人高木的外孫女佐川,父親表面上口口聲聲為了兒子好,卻考慮著對方的身家背景與比起一般企業家還扎實的財力,他告訴兒子,如果長井家能有這麼一門親戚,將會非常便利,而且現在真的很有必要。父親如此露骨地力勸代助同意這門「政治婚姻」,代助並不驚訝,但內心著實瞧不起,覺得父親可憐。 代助不喜歡把信仰寄託於神的人,因為真正有思想的人是無法把信仰寄託於神的,代助相信,只要人與人能夠互相信賴,就沒必要依靠神,易言之,人們為擺脫互相猜疑時的痛苦,神才開始有存在的理由。因此,信仰的國度裡,人們說謊的情形極為普遍。當然,誠實不虛偽,這才是最道德的。在都會中生活的所有男男女女,於兩性的相互吸引上,都是隨緣,臨場則會遇到難以估測的變化。當年佐助基於朋友的道義,未考慮三千代的感受,遊說、促成平岡與三千代的婚姻,結果婚姻不幸福。然而已婚的夫婦囿於流俗中的所謂不義之念,又不得不持續苦嚐從過去以來所發生的不幸。這樣還宣稱「此情不渝」的人,根本就是最大的偽善者。 自由與道德形成對立、衝突,令代助陷入困惑的窘境,當最後已無法再逃避時,不得不面臨抉擇的痛苦,的確令人同情。 (五)善於運用象徵手法 《從此以後》在藝術表現方面,最值得欣賞的是作者以物件與花朵隱喻人物的內心與互動,此象徵手法足以令讀者一再咀嚼,回味不已。 首先是一再出現的白色百合花。以前三千代的哥哥在世時,代助曾經帶著一束白百合花到兄妹住的「谷中」家裡。這是兩人之間才知道的往事。在東京重逢後,代助被父親、大嫂逼婚,為此感到煩躁不已時,三千代突然來訪,提著特地繞路冒雨所買的白百合花,足見三千代心中仍留有對代助的眷念,也希望代助再度想起從前對自己的愛慕。最後,代助終於下定決心要向三千代告白,或許受到先前三千代的暗示,特意買回來大把的白百合花,告白之後,彼此接納,決心長相廝守。三千代回去後,代助把白天買回家的百合花撒在周圍,直到就寢時間,整個屋內,花香味仍未褪去,象徵二人之間愛情的存在。 除了白色百合花,三千代直接使用代助的杯子喝水,等同關係親密無隔閡;刻意梳著昔日代助曾稱讚漂亮的「銀杏返」髮型,戴上三年前代助贈送的婚戒,在在表明三千代之難忘舊情。尤其這只婚戒,是代助送給她的結婚賀禮,意義非凡;代助對於自己送給三千代的戒指無時不在意,發現到三千代缺錢把丈夫和他所送的戒指都拿去典當貼補家用,了然於心,給了她一些錢,三千代拿到錢,只贖回代助所送的戒指,偷偷藏在衣櫃不讓丈夫知道,僅特地拿出來給代助看,表示自己心之所屬。 再者,代助喜愛綠色等平靜色彩帶來的安寧氣氛,只在乎對藝術之美能否感到純粹的喜悅,他認為生而為人,就是為了感受美好的生活體驗。而這種對生活之美的感受,乃是平靜且無波瀾的。所以他對於熱情的、亢奮的,刺激性的,甚至有毀滅性的暗示之紅,是下意識排拒的,一看到稻荷神社的紅色鳥居,心情就不好。小說結尾,代助卻處身於充斥紅色的世界,作者如此描寫: 「代助的眼中映入紅色郵筒。那紅色的色彩忽然飛進代助的腦袋瓜,開始繞圈圈旋轉。傘店的招牌上,高高掛著四把綁在一起的紅色長柄傘。傘的色彩,又飛進代助腦袋瓜,開始繞圈圈旋轉。……整個世界都變成鮮紅色。於是,以代助的腦袋為中心,火焰不停地旋轉。代助下定決心,他要搭著電車往前進,直到自己的腦袋燒盡為止。」 這外在的紅色世界,呼應著內在的心境變化,代助下意識地被外界所有的紅色所刺激,造成激烈的情感衝擊,象徵對「從此以後」的未來感到憂心、窒息、緊張、恐慌的不安心情。意象十分鮮明,令人難以忘懷。 (六)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代助的悲劇在於應忠於自我或是遵從社會的人情義理、道德規範。三年前,代助、平岡、三千代三人同遊了二年之久,代助明明喜歡三千代,但由於「俠義心」作祟,在平岡先一步表明要與三千代在一起時,代助放棄忠於自我的感受,不但壓抑自己的感情,還幫忙說服三千代,一手包辦兩人的婚事。結果這種立即付出的犧牲固然一時痛快,卻轉而化為痛苦。三年後,代助看到三千代婚姻不幸而自責,加以無法壓抑對三千代的思慕,他不願囿於社會的人情義理、道德規範而再次背叛自己真實的感情,乃斷然拒絕父親中意的婚事。當然,拒絕的後果是自己付出慘痛的代價。三年前與三年後,不誠實與誠實,做出不同的抉擇,同樣都給自己帶來了痛苦。如此豈不諷刺! 一個人應坦誠地表達自己內在的想法和感覺,並直接去追求,不受現實規範的束縛。這樣的思潮,對正在進行西化的明治日本所造成的衝擊可以想見。夏目漱石透過《從此以後》主人公長井代助,呈現內心的矛盾、掙扎與生活的困惑。故事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代助下定決心面對真實的自己,表明對三千代的情意,但他無視社會道德,往後必然面臨到眾多現實的難題。不過,夏目漱石讓代助對人生的態度轉趨積極,負起對三千代的愛與責任,走出安逸的環境,勇敢面對獨立的新生活,不惜與整個社會的思想價值體制對抗,他所看見的是全然黑暗的社會,然覺悟到自己必須跟所有的一切奮鬥。 夏目漱石《從此以後》透過愛情和婚姻的抉擇,試著去探討一種生活的態度,並且認為只有在面臨生命的掙扎之後,人們才能夠真正走在不受壓抑的道路上,熱切而積極地為自我的價值生活下去。是以《從此以後》的悲劇性也就散發出希望之光了。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