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阿彌陀經(白話解釋)中集
2011/06/07 08:18:06瀏覽527|回應0|推薦3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麼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辭。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靜,是就是動。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麼叫是?沒有不是就叫是,絕對不非。什麼叫如?如是寂然不動。「如」就是一個真空。「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離不開真空,真空也沒有離開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這種法是可信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佛經一開始皆有此四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這道理是這樣,故如是之法是可信。「我聞」是阿難親耳聞的。阿難證果已無我,為什麼還說「我聞」?這我是無我之我,所以阿難說「我聞」。因為世俗的人,皆有個我,所以阿難雖然無我,但隨順世人而說出此道理。「如是我聞」,「我聞」是聞成就。有聞才有信,不聞怎會信?「如是我聞」四字,佛將入涅槃時才指示,告訴大眾:「我今天於半夜即將入涅槃。」阿難一聽見佛要入涅槃,就著急得哭起來,就像小孩子找媽媽似的,阿難一邊哭,一邊叫佛,說:「佛您不要入涅槃,您不要把我們都捨棄了。」阿難的頭腦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為哭是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雖無肉眼,但卻有天眼。因為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沒有這麼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他說:「尊者,你為什麼哭得如此傷心?」阿難說:「佛要入涅槃,你叫我怎能不哭?」瞎子說:「你哭又有什麼用?現在還有很多事去請問佛。」阿難說:「有什麼事?佛要涅槃,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說:「有四種事情很重要,你若不問清楚,那怎麼可以?」阿那律尊者說:「第一件事是在結集經藏時,在經典的開始應用什麼字?」阿難說:「對,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來,否則我什麼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尊者說:「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火涅槃,我們將以誰為師。」阿難說:「對,佛入涅槃,我們找誰為師?」阿那律尊者又說:「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們將依什麼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說:「佛在世時,惡性比丘(即是不守規矩者,與眾不和,性中總有爭強論勝,好像阿修羅似的),佛可調伏。佛入涅槃後,這些惡性比丘和惡性居士總是驕氣凌人,說:『你們不如我,你們不如我發心。』(實際上,就是因為你,人才不發心),怎麼辦?」阿難一聽,覺得這問題很重要,應該去問佛,於是趕緊把眼淚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說:「世尊!我現有四件事想要問世尊,請世尊慈悲答覆。」佛說:「好啊!有什麼問題,我來給你解答。」阿難說:「佛一生所說的經典很多,在結集經藏時,經首應用什麼字呢?」佛說:「所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按在經首。」阿難又問:「佛住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我們應以誰為師?是不是大迦葉呢?」佛說:「不是。我入涅槃,你們應以波羅提木叉(戒)為師。」故出家人應受戒。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時應以戒為師。阿難又問:「第三個問題,佛住世時,我們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現在佛入涅槃,我們這些比丘應以什麼為住呢?」佛說:「我入涅槃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以四念處而住。」

 什麼叫四念處?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觀身不淨:看自己的身體是不清淨的,就不會對它生出一種愛心;因無愛心,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自由了。第二是觀受是苦: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樂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觀心無常,念念遷變。第四是觀法無我。

 阿難問:「第四個問題是惡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處理?」佛說:「這很簡單,你就用『默擯』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講話,擯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惡性比丘,你用定力,不要被他轉。

 佛為何叫阿難用「如是我聞」四字為經首?有幾個原因:

 一、異外道。與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經論一開始,即用「有無」二字(梵語是阿(有)嚘(無))。他們主張一切的法,萬事萬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無,非無即有,故以「阿嚘」兩字開頭。或言無有,本來無,現在有了,其道理與真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入闡明。

 二、斷眾疑。佛知道在他入涅槃後,大眾結集經藏,見阿難升座說法,大眾頓起三疑。一者,他們把阿難當成佛,以為佛又活過來了。又有人會懷疑是他方佛來說法而非釋迦牟尼佛。再者會有人以為是阿難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訴阿難以「如是我聞」四字為經首。

 大家就知道原來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阿難成佛。原來這法,如是之法是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這叫斷眾疑。

 三、息爭論。阿難在諸大比丘中最年輕,佛成佛時他出世,佛入涅槃,他才四十九歲。其他的比丘均比他年長,論資格以老迦葉的年齡最老,其他如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年齡均比阿難大。論道德、學問、智慧,其他比丘亦有比阿難尊者高者。那怎麼會選到阿難結集經藏、說經典呢?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難是最年輕的,如說是他講的經典,其他的人會不信,均要與他爭第一。這位說:「我聽的經典比你多,我應該說經。」有的說:「我跟佛一輩子,佛所說的法都在我肚子裏,應該我說經。」等到阿難說:「『如是我聞』;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就可以平息爭論了。

 四、遵佛囑。遵從佛所咐囑。

 「如是我聞」,阿難以四事問佛,前面已講了二種,現在講第三種。第三種是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第一要觀身不淨。我們所有的人,對自己的身體看得非常的寶貴,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所以自私也因這個身體而有,自利也因這個身體而有。要是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自私,也沒有自利了。為什麼自私自利?就因為沒有認識這個身體,以為這個身體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造罪也因為這個身體,作惡也因為這個身體,對這個身體看不破、放不下,為這個身體找好東西吃、好房子住、好車子坐,這都是執著不能放下,因此一天到晚都為這個身體忙。有一天這個身體要死了,還不明白,而說:「我的身體要死了,怎麼不幫助我呢?」那時才知身體不是真的,可是已經晚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究竟身體是不是真的?在愚癡者看來是真的,不是虛妄的。但有智慧的人則知道,這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這身體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麼?究竟是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是光明遍照、圓滿無礙、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的。而我們的身體只是自性暫時的居住處,如住旅館似的,身體即是旅館。但住旅館的這個遊客,若以為旅館是自己的,那真是大錯特錯。如果你能把身體看成旅館,並能找到主人,那你就認識自己了,這個身體生來就不淨,因為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它由小不知怎麼就長大了,長大了就生出種種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造出一些殺、盜、淫、妄、酒等業,造種種業都因它而有。這個身體究竟是不是寶貝呢?不是,實乃是清淨無垢、沒有染污、沒有一點不清淨,這才叫寶。但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兩眼有眼屎,兩耳有耳垢,鼻孔有鼻涕。在中國有些外道專門吃鼻涕,修這種外道法的人說:「這就是煉丹。」假如不是愚癡,怎會吃鼻涕呢?不但吃鼻涕,還吃眼屎、耳垢等,認為從身體出來的東西都是寶貴的。骯髒的東西,他們卻認為是寶貴,你說可憐不可憐?

 我們的身體,面上有二目、二耳、二鼻孔和嘴巴,加上大、小便處,總共是九孔。人人都知道大便和小便是不乾淨的,假如你做再好的菜,用大小便做點調味料,人不知則吃,若知道了,誰也不會吃,因知道那是骯髒的。「九孔常流不淨」,你說這個身體究竟是寶貝的?或不是寶貝呢?要是寶貝怎會常流不淨之物呢?這個身體一個星期不沐浴,身子就會癢、不舒服。時間一久則有臭味出,這種臭味不要說自己,連狗都不願聞。所以我們要觀身不淨,這身體是這樣不乾淨,你還愛它嗎?為它執著嗎?愛這麼不乾淨的東西,有什麼用處呢?那你說:「我可以用刀割它,去自殺?」這不需要!你應借假修真,你的自性在你的身體裏住,你走到五陰身,就成陰陽混合,也就是在清淨與混濁中。你要是往上修,則得清淨可成佛;你要是不修行,則往下墜,和污濁合而為一,成為鬼。所以你修行與否,是你自己的事,旁人不能幫你。好像阿難尊者,他說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給他三昧,但始終佛也不能給他三昧,等佛入涅槃後,結集經藏時,才證四果阿羅漢。那時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觀身不淨,我們不要拿這個身體當寶貝,誰說我一句,也放不下,「怎麼說我呢」誰打我一下,「你打我!可惡至極!」覺得痛一點,就受委屈了。其實你要是看破放下,沒有一個痛,亦無一個不痛。誰痛?痛又怎麼樣?有人打你,就當碰在門框上;有人罵你,就當他唱歌,或說你所不懂的外國話,「這是西班牙話?德文?葡萄牙話?我沒學過,我不懂。」總而言之,你能把這身體看破放下,不執著,則會得到自在,這是觀身不淨。不要把身體看得那麼重要。

 「受念處」,觀身不淨,受、心、法,也都不淨。觀受是苦,受是你所接受的。有1、苦受,這是苦苦。2、樂受,中有壞苦。3、不苦不樂受,這是行苦。以上是三苦,你對於你所接受、所享受的,都應覺知是苦,你知道是苦,就不會執著享受了。我常常對你們講:「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常受苦,則苦沒有了;盡享福,則福報沒有了、消了。所以「觀受是苦」,而身心法也都是苦,這四念處雖是四種,但要把四種觀成一種,一種分開四種。

 「觀心無常」,這個心是無常的,不會常常如此。過去心不可得,是無常;現在心不可得,是無常;未來心不可得,是無常。這心是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所以是無常。

 「觀法無我」,法根本無一法,法既然沒有了,什麼地方有個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蘊色法而成的,既然沒有五蘊的色法,則我自己也沒有了。所以觀法無我,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

 我們修行要常常觀想四念處。佛滅度之後,教導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依四念處而住。這四念處是很微妙的,所以大家須詳細研究,你能明白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沒有執著,而得到真正的自由。有所執著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因有所執著,所以要修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無住而住。無所住,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現在講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的第四個問題。第四個問題就是怎樣來對待惡性比丘?佛答覆說:「惡性比丘,默擯之」由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知道當初佛住世時,也一樣有這種惡性比丘、惡性居士、惡性之人,遇到這種人,就應不和他講話,默擯之,這叫軟遷單,遷單就是叫他搬家,不理他,他自己覺得沒有什麼意思,就會走了,這叫擯。在佛入涅槃之後,遇到這種的惡性比丘、惡性居士,就用這種方法來對待他。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如是」是信成就,如是這個法就可信,不如是這個法就不可信,這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聞本來是由耳朵聞,為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呢?因為這耳朵是身體的一部份;這個我是身體總的名稱,耳朵則是一個別名,這叫捨別就總,把別的名不用,而用總的名,所以說是我聞。

 「一時」,是一個時候,這叫時成就。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呢?只說一時呢?因為國家與國家的年月日期不是全都一樣,有的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有的則以二月或三月,乃至於其他的月份,因曆法不同故,所以沒有辦法確定一個時候,若確定這個時候,考古家就要考查,說這個正不正確。現在說「這一個時候」,就不需考古家來考查。以上是時成就。

 要講經說法,第一要有人信,有人相信這個法,才可以說法。有人相信,但沒有時間來聽,甚至一聽經就跑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時間,他不聽不聞。雖有講經說法,他不聞也沒用。若他真想聽經聞法,就要有時間;時候有了,又有信心,又要有一個說法主,佛就是主成就,說法之主。有了主成就,又要有處成就,要有一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是印度一個國家的名稱,譯為豐德,因為這個國家的人都很聰明,所以國就有五欲七寶之豐,其國人有多聞解脫之德,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五欲是什麼?有人說是財、色、名、食、睡;又有人說是色、聲、香、味、觸。總之五欲的境界令你的智慧顛倒,令你的眼睛跟著色塵跑,耳朵跟著聲塵跑,鼻子跟著香塵跑,舌頭跟著味塵跑,身體跟著觸塵跑。這五欲把人迷得顛顛倒倒,都來追逐五欲,這國家的人有多聞,書讀很多。解脫就是無拘無束、很自由、得到解脫,也就是執著心很輕。這是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國」,祇樹是祇陀太子所種的樹,給孤獨園是須達多長者的。須達多長者是當時印度的一個富人,但他不懂佛法,連佛的名字都沒聽過。有一天他為兒子娶媳婦,到城裏一位朋友——珊檀那長者家裡,也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到了他家,見珊檀那半夜就起來,佈置他的房子,把房子莊嚴得非常美麗,須達多長者看見他如此莊嚴舍宅,就問他說:「你把房子收拾得這樣莊嚴好看,是不是辦什麼喜事?」珊檀那長者說:「不是的,我想請佛來應供。」須達多長者一聽見「佛」字,頭髮也豎立起來了,毛孔也豎起來了,問:「什麼叫佛呀?」珊檀那長者就對他說:「佛是淨飯王的太子,本來他應該做國王,可是他出家修道成佛了。我準備請佛來應供,來供養佛。」須達多長者,即給孤獨長者,聽見佛的名字後,覺也睡不著。釋迦牟尼佛知道他有誠心,就放光來照他,一放光照他,須達多長者以為天亮了,於是就起身出城。城門本來是鎖著的,但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量把城門打開,須達多長者就到了佛所住的地方——竹林精舍。到了那兒,預先就有一位天人,向佛右繞三匝,然後向佛頂禮。須達多長者從沒見過佛,也沒聽過佛法,不懂禮節,所以天人做一個樣子給他看。於是乎須達多長者也向佛右繞三匝,然後向佛叩頭頂禮。佛就向他說法,須達多長者非常高興地說:「佛您有這麼多的弟子,要有一個大的地方才可以住下,我預備找一個大的地方,請佛來住」佛說:「好啊!那你就去找。」

 須達多長者回去本國到處找地方,卻沒一處合意;最後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覺得地方好,也夠大。於是向太子要求買他的花園。太子並不想賣自己的花園,但聽須達多長者要買,就同他開玩笑說:「好,你若要買我的花園,須將金磚鋪滿它,我就賣給你。」長者沒有討價還價,回家馬上將窖藏的金磚全搬去,鋪滿了花園。然後對太子說:「現在園子是我的了。」但太子說:「花園是我自己的,怎可賣給你呢?我是開玩笑的。不賣!不賣!」須達多長者說:「你說只要我將金磚鋪滿花園,園子即賣給我。你將來要做國王的,怎可說話沒有信用呢?」太子考慮後說:「好,園子已鋪滿金磚,是你買的;但樹沒鋪金子,故仍是我的,算是我供養佛吧!」所以此園叫祇樹給孤獨園。何謂給孤獨者?給即周濟,亦即布施。因須達多長者專門布施給孤獨的老幼。中國周朝文王時,周濟四種窮苦人:即鰥、寡、孤、獨。鰥是老而無妻者(鰥夫)。寡是老而無夫者(寡婦)。孤是幼而無父者(孤兒)。獨是老而無子者。而須達多長者——給孤獨者也救濟這四種人。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處成就」。因為有人說法,一定要有處所;無處所,法就不易說了。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與」意即「共」,即共同跟隨一位師父學習,大家共同住在一處,大家共同學習佛法,大家共發同樣的菩提心,大家都開同樣的智慧,大家證同樣的果位,大家共同成佛。這麼多共同的理由,故用「與」字。

 「大比丘僧」,先把聲聞眾說在前面,因比丘都是出家相。菩薩放在後面,因菩薩之相不定,有時是出家相,有時是在家相。菩薩是修中道的,故放在中間。後邊再說天龍八部,最後說一切世間相的凡夫。出世相是聖人。菩薩有時在法會中,有時離法會去其他世界,故是不定相。比丘則是佛的常隨眾,跟隨佛聽經聞法。故結集經藏時,把比丘寫在前邊。

 「大」有三種意思:一、比丘是國王大臣所崇拜者。二、比丘斷一切煩惱。三、破諸惡者。比丘與其他外道不同,故云「勝」,勝過其他一切外道。而比丘又有三種意思: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一、乞士是托缽乞食。二、怖魔。當有一人在戒壇受戒時,地行夜叉即去報告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即刻報告天魔,天魔即恐懼的說:「佛又多一位弟子,我又少了一個眷屬。」因此天魔很恐懼,魔王宮殿都震動。三、破惡。比丘發菩提心時,則破八萬四千煩惱,故是破惡。

 僧伽是梵語,翻為「和合眾」,即是大家共同住一處,沒有是是非非,不會互相鬥爭。又有「事合」及「理合」。何謂理合?即大家同證無為解脫。而事合又有六種:

 一、身和同住。僧眾合住一起,不能互相鬥爭。時時刻刻要自己管自己。不要犯過,不要妨害他人。譬如大家都不飲酒,你卻要喝酒;大家都不抽煙,你卻要抽煙;則僧不和,就不能同住。故一定要守規矩,不犯過。

 二、口和無爭。不要互相辯論是非。不要有「張家長,李家短;三隻蛤蟆六個眼」等的是非。要口和不爭,不能說你的道理不對,我的道理對而爭論起來。

 三、意和同悅。大家在一起學佛法。你修持精進,我比你更精進。大家為修道而精進向前進。不要一天比一天差。要少說話,多修道。大家的意念就和合。

 四、見和同解。大家有相同之見解。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同持戒律,同修道。

 六、利和同均。大家互相為共同之利益而努力。以上是六種「和合僧」,此為「事和」。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隨眾」,即常常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說法,他們一定都跟著去。他們不管佛說的經是否已經聽過,一定仍跟去聽佛說法。基本上應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長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舍利弗尊者及大目犍連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隨著皈依佛。此外大迦葉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葉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優樓頻螺迦葉的徒弟。迦葉是梵語,翻為大龜氏。優樓頻螺翻為木瓜林。有人說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說因他胸前長一大瘤凸出如木瓜;或言凹進去成木瓜形者。總之都可以如此說。我相信他最喜歡吃木瓜,所以修道時身上會長出一個如木瓜的東西。木瓜潤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葉有兩個弟弟。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為象頭山。另一位叫那提,翻為「河」或「城」。我認為此河在城邊,所以兩者均可。他們兩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眾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該度何人呢?他觀察迦葉三兄弟的機緣成熟,應該去化度他們。於是佛就到大迦葉處去。但不能直說:「我來度你們,你們信不信?」佛使用權巧方便法門。走到他家時說:「此時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葉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歲,見佛與眾不同,但他卻看不出佛的來歷及何因緣,雖知佛絕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時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卻無法瞭解此人究竟是何人。於是他將佛安置在一個火龍洞中,那火龍是他的護法。任何人去到火龍洞裡,即會被牠燒死。是夜三更,火龍想將佛燒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對付牠,使牠無法可施。於是佛將牠放入缽中,對牠說法。亦如六祖大師將毒龍收入缽中,但佛不會說:「你祇會變大,不會變小,跳入我的缽中。」佛是很自然的將牠收入缽中,與之說法,火龍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種種神通變化,老迦葉一看自知不如,沒這麼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後,沒多久就證聖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並都出家。他的兩個弟弟見哥哥跟了佛,於是他們二人也帶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沒多久也證了聖果。因此合起來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因為感謝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無論佛到何處說法,他們一定都常隨著佛,在法會中聽法,作佛的常隨眾。亦如此時你們聽經,雖有人已經聽過,仍忠誠護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遠的地方教書,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趕回來參加法會,並在週末的兩天假期中作佛事,這是他真誠護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聽經。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勞;但下班後,仍趕來聽經,實在很有誠意。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處。

 「皆是大阿羅漢」,聚會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有三種意義,與比丘義相近,比丘是羅漢之因,羅漢是比丘之果。

 一、應供。因中是乞士,果上就應受天人之供養。

 二、無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無生。因中怖魔,怖煩惱魔、怖死魔。

 三、殺賊。因中叫破惡,果上叫殺賊。殺無明賊、殺煩惱賊。破五蘊之魔及諸煩惱魔與死魔。死也是一個魔。像有的人修道時病得要死,則恐懼起來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動。修道者應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應視生與死無分別;活的時候,就像死了一樣,則欲念之心也沒有了。如果死了,怎麼會再有淫欲心、貪、瞋、癡、慢、疑之心呢?那時一切煩惱也沒有了。你說這種境界多快樂,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難,只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聞其名,但未見其面)且識(已見其面,並認識其人)。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

 長老,乃對年長者之尊稱。長老有三種:(1)年耆長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2)法性長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為明白佛法而通達自性,故不論其年齡是長或少,有智慧無量、辯才無礙者,縱使年紀輕,一樣可以講解佛法。如舍利弗在八歲時,即把印度所有的論師給戰勝了。他在七天內,即能通達佛法,故言長老。

 3)福德長老:有很多福報,人人歡喜供養他。因為他接受人的供養,亦能令人種福,也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生時,他的母親和其弟弟(摩訶拘絺羅)辯論,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辯輸。自她懷孕後,奇蹟立刻出現,當她再與弟弟辯論時,弟弟反而輸了。所以聰明的摩訶拘絺羅立刻知道他姊姊胎裏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蓮均是長老。

 舍利弗是梵語,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弗」為子意,故有些經文譯為「舍利弗」或「優婆提舍」。把父母的名字合起來,做為其名字,故稱「舍利弗」。「舍利弗」有好幾種翻譯。有的譯為「身子」,或「鶖子」,或「珠子」。何謂「身子」?因為他母親的身體非常得美麗(其相貌亦端嚴),故言「身子」,意即那個身體很好的女人的兒子。「鶖子」,鶖鷺是一種鳥,此鳥的眼睛美麗異常,舍利弗母親的眼睛亦如鶖鷺一般的美麗,故稱舍利弗為「鶖子」。又稱「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親的眼睛如寶珠一般的美,而生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麗,故稱「珠子」。

 舍利弗在聲聞裡是智慧第一,其智慧無人可比。當他仍在母腹中時,即幫母親辯論,辯無不勝。與誰辯呢?即與其舅父。本來他母親未懷舍利弗時,常與她弟弟辯,屢辯屢敗,每辯必敗。但自她懷孕後,再與她弟弟辯就不同了,後者所講的道理,總沒她講得圓滿。其弟弟(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聰明,知道非其姐辯勝他,乃是她肚裡的孩子幫著她來與他辯論的。於是他便發心去南印度學論議,一學學了許多年。那時也沒電燈,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學論學:四韋陀典、四種論學,甚至不肯空過一分乃至一秒鐘。學了幾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補,臉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長,因此一般人稱他為「長爪梵志」。當他把所有的論學學完了,便回來預備與其外甥辯。因為他是個大論師,心想:「將來若不能勝其外甥,是很沒面子的事。」不料學成歸來,卻發現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不悅,認為是胡鬧,他說:「佛有什麼道德?只不過是一個沙門,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來。」他便去和佛交涉,擬要回其外甥。佛說:「你憑什麼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個宗來。」他答:「我以不受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為宗,那你還受不受你的見呢?你立宗這個見還受不受呢?」他本來是什麼都不受的,現在佛問他受不受這個見?他自忖:「若說受,則『以不受為宗』,此宗便會倒了,立不住,因為有了受。若說不受,連個見都不受,但立那個宗就是『見』,怎可說是不受那個見呢?故答受與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認敗了。但在未辯之前,他與佛立了條約,他說:「若我勝了,則我帶舍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若我輸了,我把頭割下送你。」他以頭為賭注,這回敗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繼而想之:「這也不對,既已講好,輸了要給頭的,現在跑了,豈是男子漢大丈夫之所為呢?」便轉回去,向釋迦牟尼佛要刀,佛說:「你要刀做什麼?」他說:「我輸了,要把頭割下給你。」佛說:「我法無此法。你既輸了,就不要走,也在這兒出家好了。」他問:「佛您肯收我嗎?」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沒找回,連帶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出家後,隨即得法眼淨,證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內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幫著母親與舅舅辯論。又舍利弗在七日內,即通達諸法實相,在八歲時即論勝一切的論師,故為大智舍利弗。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說彌陀經,當機眾即是以舍利弗為首,因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淨土法門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齋,請佛應供。那時舍利弗卻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裝模作樣,好像入定的樣子,是真入定了)。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盡神通,卻連舍利弗的衣角絲毫也動不得。由此可證明舍利弗不僅智慧第一,神通亦為第一。(不像我們打坐入定,周圍動靜還很清楚呢!舍利弗才是真入定)。

 為什麼舍利弗智慧第一呢?為什麼稱大智舍利弗呢?這就要講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時,最初發心學佛,遇到一位師父,師父問他:「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說:「要。」於是他師父告訴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學般若智慧法門,誦持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天天誦持,則可開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臥皆念茲在茲,無有間斷,甚至還發願生生世世要拜這位師父學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學習般若法門,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這一生,有這樣的成就,能七日通達諸法實相。誰是他因地的師父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故現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羅漢,這是舍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緣。主要是因為他時刻不忘善知識之教誨,故所學之法在七日之內能通達。

 我們為什麼念經念咒很慢,甚至幾個月楞嚴咒也背不出來?這是因為前生未學過這麼多佛法,現在才開始。最要緊的是學佛法不能懶惰,必須學舍利弗那樣勤奮,日夜不懈怠的來學佛法。故現在記不住經與咒文的人,更應努力,所謂「勤能補拙」。若能記得清楚,亦更應加倍努力,以增長自己的智慧。為什麼我的智慧比別人低?因為沒有學過佛法之故,故現在應發願學習佛法,將來趕上大智舍利弗。要學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的智慧比舍利弗大多了。

 摩訶目犍連,摩訶是梵語,有三種意思:1、大。因為長老是國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2、多。他學習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故為多。3、勝。他超勝其他旁門外道。

 目犍連是梵語,譯為「采菽氏」或「萊菔根」,因為其先人修道時吃此物,故以此為名。他的名字另一個意思是拘律陀(樹名),因為他的父母向樹神祈禱而生下他的。

 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證得阿羅漢,即得六通。何謂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見人間的情形,亦可見到天人的一舉一動。2、天耳通,不但能見,也能聽天人的一言一行。3、他心通,在彼此相對時,你內心有何意念,雖未說出口,但對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瞭。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謂神足通?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連鬼神都不知,有千變萬化。又稱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達無礙。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獄都能隨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燒;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牆而過,不須經過門戶;遂心如意,如意可達。6、漏盡通,已無有漏。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裝不上水,一裝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點,洞小則漏得慢,要是沒有漏洞,就不會漏了。

 人有什麼漏呢?人喝水、吃飯,變成大小便時,即是漏。愛發脾氣,有貪、瞋、癡、慢、疑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盡通是把這些漏都沒有了,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人無大病就有小病,沒有小病卻有毛病;無大漏時有小漏;無小漏時,卻有慢慢漏之習氣,漏是講不完的。此即六通。

 目犍連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觀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親。一看,卻見他媽媽在地獄裡。為何他母親在地獄裡呢?因為她在生時,不信佛、法、僧三寶,不單不信三寶,且毀謗三寶,又殺生,又愛吃魚子,殺生太多,故墮地獄。目犍連尊者於是拿一缽飯給他母親吃,其母急忙一手拿缽,另一手遮住缽(因其貪心太重,怕其他餓鬼來搶她的飯。餓鬼是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業障太重,飯未入口前,已燒成炭,不能吃了,而且還燒破了她的嘴。目犍連尊者縱有神通,也無法使飯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釋迦牟尼佛即教他一個救他母親的方法。即是設盂蘭盆供。盂蘭盆是梵語,譯為解倒懸;把倒掛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獄裡變成餓鬼,就好像被倒掛起來一樣。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時,以百味飲食來供養十方僧,才能救其母親離苦得樂。目犍連依此而行,果然超度他的母親生天了,不單他母親生天,所有在地獄裡的餓鬼都離苦得樂了。

 有的人說:「我不相信我們所吃的飲食,當餓鬼吃時會化成求炭。」這難怪你不信,我以前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間有許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難盡,更何況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見水為琉璃;餓鬼見水是火。這些都是隨其業報所現。天、人、餓鬼等,各有各的業報,乃業力所現。這個就是目犍連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緣。

 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

 「摩訶迦葉」,摩訶有大、多、勝三種意思,故摩訶迦葉即大迦葉。「迦葉」是梵語,譯為大龜氏。大龜氏是他的姓,因為他的先人,看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卷圖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為姓。又叫飲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隱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飲盡一切的光。他怎麼會這麼光明呢?是在過去七佛時,在毘婆尸佛時,有一座廟,破爛不堪,佛像無遮蔽,任憑風吹雨打。此時有一貧女發心要給佛像裝金,修補廟。她每天到各處化緣,等積蓄夠了,就請一位金匠來為佛像補金身。補完了,這金匠就對這女人生出一種愛心。他向這女人說:「妳修廟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妳出金,我出工,不收妳的錢。」於是兩人共同把佛像與廟宇裝修好後,這金匠就向這窮女人求婚,兩人便結婚了。因為給佛像裝金的緣故,後來生生世世兩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兩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婦。

 今生迦葉生於摩竭提國。當他長到二十歲時,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說:「一定要找個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結婚,否則我就不結婚。」後來果然在另一個國家,有個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樣的金光。這是前因後果,作善業感現,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們夫婦二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葉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葉的名字叫庇缽羅,本為樹名。因為他父母亦是向樹神祈禱而生下他,故以之為名。

 摩訶迦葉尊者在佛教裡,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說法時,大梵天王會來獻金蓮華供佛。有一天佛手拿起金蓮華示眾,在這個百萬人天的法會,誰也沒表示,唯獨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心印法門,已傳予迦葉。」故迦葉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師。尊者現在還在這世界上。佛入涅槃後,摩訶迦葉尊者便至雲南雞足山入定,等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出世成佛時,他要把金縷袈裟交給彌勒尊佛,那時他所應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葉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時,已一百六十歲了,等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尊者已年屆二百餘歲。從佛入滅至今,已三千餘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雞足山朝拜迦葉祖師。在雞足山常常有三種光:1、佛光。2、金光。3、銀光。人到雞足山朝拜時,若有誠心就會聽到山間有大鐘響,但只聞鐘響,而不見鐘,在全雞足山幾百里內皆可聽見,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迦葉尊者在佛的弟子裏,有兩個第一:1、頭陀第一。2、年齡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論年齡皆沒有比他大,故年齡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頭陀第一。

 頭陀是梵語,翻譯為「抖擻」,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進。頭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種苦行。此十二種頭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現,只要有人行頭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無人行頭陀行,佛法就滅了。十二頭陀行,即:1、著糞掃衣。什麼是糞掃衣?即是一般人已經不要的衣服或布,丟在垃圾桶,出家人將這種衣服撿回來,洗淨製成一件衣服。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好處很大。令你自己沒有貪心,不愛好的衣服,穿上這種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靜,減少貪心,也令其他人無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會生一種羨慕心,再由羨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貪心,然後生出盜心。若穿糞掃衣,就沒有人會來偷你的衣服,這對你有好處,對其他人亦有好處。亦即是現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稱「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東西只有三件衣、缽、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條,一百零八塊,此種衣是講經說法,入皇宮時所穿的。b、七衣,即七條衣,是禮懺拜佛時所穿的。c、五衣,即五條衣,是執勞服役,出入往返,迎賓待客時所穿的。為什麼只有三衣、缽、坐具?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貪多物質。衣的方面是以上兩項,以下是講食物方面,有五項。

 3、常乞食。常托缽乞食,自己不舉炊。

 4、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說避免到貧窮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門口。若七家皆無供養,則那一天就不吃飯。不能揀擇,要平等乞食。不可像須菩提和大迦葉尊者有分別心。大迦葉尊者專向貧窮人乞食。因他想貧窮人太可憐了,若不種福,來生就更窮,於是他專門向窮人化緣。而須菩提就專門向有錢人化緣,不向窮人化緣。他亦有其見解,他認為:「富人若今生不種福,來生就會窮了。」各講各的道理,佛就罵他們是阿羅漢心,不平等化緣,有分別心。

 5、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時到十二時)才吃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間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這叫能吃,就像受戒時,問:「能持否?」答:「能吃。」(吃與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來修行,因為中午是佛應供的時間。早晨是天人吃東西,過午是畜生吃東西,晚間是餓鬼吃東西。出家人為何晚間不吃東西?因為晚間吃飯動筷子時,餓鬼會來搶吃東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變成火,因而生出瞋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間不吃東西。

 6、節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無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廁所。

 7、過午不飲漿。漿即是蘋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漿。過午之後,真正行頭陀行的人,就不飲漿,有的人只修一種頭陀行,或兩種、三種、四種,或行全部頭陀行,皆是量力而為。以上五項是關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項是關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問題,故定出十二種頭陀行。

 8、住阿蘭若處。梵語阿蘭若,翻譯為寂靜處,即是人煙稀少,無雜亂聲音的地方,所謂「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好像人看見好吃的東西,貪欲就生出來。耳朵不聽很多雜亂的聲音,心中就不生煩惱。在寂靜處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9、樹下住。修道人在樹下住,但不超過三宿,住了兩宿,就要搬家,為什麼?你要是住了三宿,就有人來供養。因為行頭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養。

 10、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11、塚間住。即是住在墳墓旁邊,令自己有一種警惕心。「看!那兒有死人,若不修道,以後我亦會像他一樣,我還是趕緊修行。」可以對治放逸。在墳墓旁邊住,就不會懶惰懈怠。

 12、搚不著席。即是常坐不臥,不躺著睡覺,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懶惰。

 迦葉尊者不單只修一種頭陀行,而是修此十二頭陀行,修得圓滿。到他兩百多歲時,佛看見他,亦不忍心他修頭陀行,有一日迦葉尊者去見佛,佛分半坐與迦葉尊者同坐,然後對迦葉尊者說:「你年紀已經這麼大,應休息了,勿這麼辛苦行頭陀。」迦葉尊者聽了佛的話,只是笑笑,沒有回答。但是他回去,還是照常修頭陀行,不認為自己年紀大了,而停止行頭陀。佛知道了很高興的說:「在我佛法中,迦葉的頭陀會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故他是頭陀第一。十二頭陀是出家人所修行。有些在家人就說:「此十二頭陀是出家人所行,你對我們在家人講,又有什麼用呢?」這一番話聽起來,表面上好像是很對。其實再往裏面深一點研究,這是一個愚癡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過頭陀行的?也許你忘記了,所以現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來生你不出家呢?或者來生你的菩提種子成熟,功德圓滿,來生就出家了。來生時,你修行十二頭陀行,覺得很熟悉、很相應,那是因為今生聽過,故來生就很歡喜修。亦是過去種過此善因,今生結此善果。或今生種此善因,來生結此善果。誰也不能說自己永遠是在家人。誰也不能說自己永遠是出家人。誰也不能說自己永遠是凡夫。

 「摩訶迦旃延」,摩訶是大、多、勝的意思。迦旃延是梵語,翻譯為「文飾」,即這位尊者善於文飾,善於論議,他是論議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辯論,一定會得到勝利。有一次,有位斷常外道和他辯論。外道問:「佛教說有六道輪迴,我覺得此理論不對,你說人死後再回來做人,可是我未見有人死後,再回到家裏來送信。那你又如何知道人死後,再投生為人呢?這沒有根據。我認為人死後,就像燈滅一樣,沒有來生。人有來生只是一種想像,是人的一種假設之詞。」尊者聽了,便對外道說:「人死後有沒有回來,我先不答覆。我先問你:人犯罪被政府關到監獄,此人是不是能隨意回家呢?此人是不是沒有自由呢?」外道答:「當然沒有自由了,不能隨意回家的。」尊者說:「那麼人死了,到地獄裏,亦像犯罪人被關到監獄去,不能自由回來。」外道聽了說:「這很有道理,人到地獄是不自由。但是人生到天上,是很自由的,為什麼亦不見有人生天後,再回來告訴家人勿擔憂呢?所以人死後生天也是靠不住的。」迦旃延尊者答:「你講的是很有道理。我再舉個譬喻,譬如有人不小心掉到茅坑裡(那時的茅坑和現在的廁所不同,它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坑,本面舖有板子,人踩在板上大小便。這些板子或者爛壞了,人不小心掉到糞坑裏),好不容易出了糞坑之後,會不會再跳下去呢?」「人在世間就像在糞坑裡一樣,等生到天上去,就像出了糞坑,所以不會再回來了。假如此人從天上再回來,也要經過一段時間,因為四天王天的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晝夜,則是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是人間二百年。譬如有一個人生到天上去,須先安排住處,等安排妥當後,已經過一、兩天了,如果第三天他再回來,已經是三百年後,那時你已經死了,所以沒人看見有人從天上回來。」類似如此,摩訶迦旃延辯才無礙,每回辯贏執斷執常之外道,令其心服口服而接受佛理的教化。這位尊者另一個名字叫「扇繩」,因他出世沒多久,父親就死了,母親想改嫁重婚,但有這個兒子,就像繩子一樣,把她綁住了不能走。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好肩」,因為他的兩個肩膀非常好看美麗。他又有一個名字叫「思勝」,此名源於他的思想好,辯才無礙之故。因他具足四種無礙辯才,所以在諸大弟子中,他是論議第一。

 四無礙辯:1、法無礙辯:即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之辯才。2、義無礙辯:了知一切法理,通達無礙之辯才。3、詞無礙辯:通曉各種言詞,能隨意演說。4、樂說無礙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摩訶俱絺羅」,這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摩訶俱絺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大膝」,因他家裏的人膝蓋大,所以叫大膝。他也是善於辯論,由於想要勝過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學辯論的技術,學種種外道法。他非常精進,吃飯很快就吃飽了,喝水也喝得很快,一天到晚學外道的典籍,連剪手指甲的時間都沒有,因沒有時間來修飾容貌,手指甲長得很長,所以一般人都叫他「長爪梵志」。

 「離婆多」,離婆多譯為房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個星宿。為什麼他叫房宿?因為他的父母向二十八宿之房宿星祈禱而生了這個兒子,故名房宿。這位尊者又有一個譯意叫「假和合」,為什麼叫假和合呢?因為有一天這位尊者到外面去遊玩,不知不覺中天黑了,回家已來不及。因玩了一天,也很辛苦疲倦,所以當他看到路旁有一座亭子,便在亭中睡覺。當他剛要睡覺時,有兩個鬼,一個大鬼,一個小鬼。大鬼身體很大,小鬼很小。大鬼青面紅嘴,巨口僚牙,口非常大,牙就像象牙一樣,非常難看。小鬼的樣子更醜,面目七八家全搬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嘴巴全長在一起,很是難看。這位大鬼抬著一具死屍就問離婆多:「我們兩個人吃這死屍好不好呢?」如果離婆多說:「好」這兩個鬼就說:「我們偏要吃你。」如果說:「不好」那兩個鬼沒東西吃,還是要吃他。無論他怎麼說,兩個鬼都要吃他。所以他沒回答吃好還是不吃好的問題。接著大鬼就扯下死屍的兩腿吃,而小鬼就把離婆多的兩腿撕下來,補到死屍身上。吃了兩腿後,大鬼又吃死屍的胳臂,小鬼又把離婆多的胳臂撕下來,補到死屍的身上,如此,大鬼把死屍的全身逐漸都吃光了,小鬼也把離婆多的身體全都撕下來補到死屍的身上。所以離婆多想:「我現在沒有身體了,我的全身都補到死屍身上了。」第二天他發狂似的跑到街上,碰到人就問:「我有沒有身體?」別人也不知道他問什麼?結果弄得全村的人都不敢碰他,但他還是繼續問。後來遇到兩位和尚,他也問:「我有身體嗎?」這兩位沙門是證果的阿羅漢,一觀離婆多的因緣成熟,來日要證得法身,就對他說:「你說的身體本來是因緣和合而成,也沒有一個是你,也沒有一個不是你。」這麼一說他就開悟了,以後出家證果,所以他的名字叫假和合。

 「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小地道)與槃陀伽(地道)是兩兄弟,哥哥在路旁生,弟弟也在路旁生。按照印度的風俗,女人結婚後要生產時,必須回到娘家去。哥哥「地道」,他的母親要生他時,本應該早點回去,但她不願回去,等到最後一分鐘,孩子要生了,才回到娘家去,結果還沒有回到娘家,便在路途中生小孩子了,所以叫「地道」,即路之義。等到第二個孩子要生時,她仍不願早點回去,還是等到最後一分鐘才回娘家,結果走到以前的地方,小孩子又在半路生出來了,所以叫「小地道」。哥哥是這樣生的,弟弟也是這樣生的,同樣的生法,智慧卻不一樣。哥哥是聰明絕頂,弟弟則是愚癡絕頂,愚癡到什麼程度呢?愚癡到連半句偈頌都記不住,佛叫五百位羅漢教他念一首偈頌:「守口攝意身莫犯,勿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可度世。」守住口,攝住意不讓它跑,身不要犯戒,要三業清淨。對任何眾生不要讓他生煩惱,不要因你有煩惱。不合法的苦行,如持牛戒,學牛的樣子;持狗戒,學狗的樣子;還有事火外道,以火做他們的祖師;事灰外道,睡到灰中,把身上滾得一身灰;事釘外道,睡到釘上,釘子扎不壞他們的身體,或是坐到釘板上,雖痛苦難捱,卻仍行之。以上都叫無益苦行,都要遠離。像這種修行的人,才可以度化眾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m580416&aid=529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