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6 12:04:56瀏覽497|回應0|推薦3 |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解 每部經有別名及通名。別名,是一個特別獨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謂別名?如「佛說阿彌陀」即是,這是獨有的,只有這一部經稱此名,其他經則無。「經」字則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經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諸經,「別」是別於此經。 不要看輕這部經,它是叢林裡晚課時必誦的經,尤其這部經是佛說的。 此部經是佛金口所講、不問自說的妙經。其他的經典,則是請問而說的。唯獨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此經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聲聞的智慧達不到,一切菩薩也不明白,故無人請問淨土法門的因緣,但此法應該說,故佛看機緣成熟便說此經。這部經在佛教裡非常重要。 這部經為什麼重要呢?佛法將滅時,最先滅的是楞嚴經,因為一切魔王最怕楞嚴咒,而楞嚴經是為楞嚴咒而說的。楞嚴經滅後,接著其他經典亦相繼消滅了。那時雖有紙,但紙上沒有字。最後只剩阿彌陀經,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會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然後阿彌陀經亦滅了,只剩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在這個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人,有無量無邊那樣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無」兩字又沒有了,就剩「阿彌陀佛」,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沒有了。故此部經是最後才滅的,故非常重要。 何謂佛?佛是大覺者,所有一切都覺悟了,絲毫的迷惑也沒有。 佛是業盡情空,業障沒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則是業重情迷,盡著到情愛上,這就是眾生。佛有三覺,所以又叫大覺者。三覺是1、本覺—根本他就是覺者。2、始覺—才開始覺悟。3、究竟覺—就是覺到極點,這是三覺。三覺又可以說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我們凡夫是不覺,一天到晚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愚癡的不得了。總以為自己好像賭錢似的可以贏,但卻輸了。為什麼這樣顛倒呢?因為迷,明明知道錯的事,卻要去做,這就是迷。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麼辦呢?就要覺。佛也是眾生裏面的一份子,也是眾生之一,但他不迷。自己覺悟了,這叫自覺。自覺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漢,自覺而不覺他,所以叫聲聞乘。覺他就是菩薩,菩薩不是為自己,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漢,自己覺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覺悟。菩薩發心就不同,菩薩發心要利益一切眾生,而不須眾生來利益自己,這是以自己覺悟的方法,去教化眾生,令所有的眾生,也都覺悟而不迷,這就是行菩薩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什麼是十二因緣?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無明來的。你要是沒有無明,這十二因緣也就不發生作用,因為你有無明,就一個挨著一個來了,二乘人就是修這個。菩薩則超出這個階段,他們修六度萬行,即是1、布施度慳貪,人要是盡貪,那就要行布施,捨不得也要捨。不捨,這貪就捨不了,所以說布施度慳貪。2、持戒度毀犯。3、忍辱度瞋恚,若你脾氣太大,就應該修忍辱行,凡事忍耐點,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羅的樣子,和誰也不講話,一講話眼睛就瞪起來,像牛眼似的,這都是阿修羅的境界。4、精進度懈怠,懶惰就要修精進,就把懶惰度過去。5、禪定度散亂,你如果東想西想盡打妄想,則要修禪定,若沒有妄想,散亂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癡,有智慧就不愚癡,若愚癡則無智慧。我本來沒有智慧,但現在生出智慧來,就把愚癡度了,就如光明將黑暗度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癡。菩薩修六度萬行,自覺覺他,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處。 覺滿就是妙覺,這是佛。佛是自覺,也覺他人,所以佛是覺行圓滿,覺也圓滿,行也圓滿。佛具足說起來,叫佛陀耶,因為中國人歡喜簡略,所以簡稱為彿。目前西方人稱BUDDHA亦是佛陀耶之簡稱。講來講去,有人說:「我不懂。」我告訴你:「你就是佛。」你說:「我怎麼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講到這個地方,你應該懂了:「啊!原來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覺悟了,就是佛;反之,就是眾生。 佛還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們眾生雖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證得佛果,所以無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從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的人說自己就是佛,這真是愚癡到極點,他還沒有成佛,就說自己是佛,這簡直是自欺欺人,這真是世界的大愚癡人。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可以成佛,非僅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麼叫三身?1、法身。2、報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圓鏡智。2、妙觀察智。3、成所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見天人一切的動作。2、天耳通:可以聽見天上的人,所說的話和聲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裡所想的話。4、宿命通:不單是知道現在,連過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這個通是不可思議,妙的境界。6、漏盡通:不是說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個窟窿,水都從窟窿漏出去了,叫漏盡。而是本來你沒有漏,現在把漏補上了,叫漏盡。什麼叫漏盡?即沒有淫欲心,就是沒有漏;沒有貪心,也就是沒有漏;沒有癡心,也是沒有漏。總而言之,八萬四千毛病都沒有,這就叫無漏。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談到五眼,有首偈頌這麼說: 1、「天眼通非礙」:天眼通達無礙,所以叫通非礙,他能看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但看不見八萬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礙非通」:肉眼可以看見有所障礙的景象,天眼能看沒有障礙的景象。 3、「法眼唯觀俗」:法眼是觀俗諦,觀察世間一切俗諦,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瞭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個人都有佛眼,可是有的開,有的沒開。開佛眼就像千日太陽的光度,能照萬事萬物,但本體還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說你成佛了,則須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說是成佛,不然還是凡夫,還是好好做人比較好,不要欺騙人。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說的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為教主,其國土莊嚴,黃金為地。 什麼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難為眾生也堪忍受這種苦。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釋迦譯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麼叫能仁?就是能以仁愛人的心,來教化眾生,也就是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悲有三種:1、愛見悲: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種同情心,這叫愛見同情。 什麼叫愛見悲呢?那些和你親近的人,你就愛他、憐憫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他、不憐憫他。所謂親戚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們,看見他們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們,這叫愛見悲。但是和你遠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見到他受苦,也不管他。為什麼?因為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你有愛心,才能有這個悲。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見悲;不同類的,你就沒有愛見悲。例如對於畜生—牛、羊、雞、鴨等等,你不但沒有愛見悲,你還要吃牠的肉,奪取牠的生命,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沒有愛見悲。人類幸而還不至於吃自己的同類,雖然吃豬、牛、羊、雞、鴨、魚,但沒有人吃人的情形,並沒有看見一個人,就把他吃了,這比狼、虎、豹還好一點,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類。因此雖然人不吃人,但對畜生就沒有愛見悲。 2、法緣悲: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單有愛見悲,還有法緣悲。他觀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但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即因緣本身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二乘人觀法緣空而生悲心,故他教化眾生,而不著眾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的法緣悲。 3、同體悲:諸佛菩薩又有另一種悲,即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同體,因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所以眾生都是在佛的心性裏包容著。我們是佛心裏的眾生,佛是眾生心裏的佛。眾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樣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佛和眾生是同體、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釋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種意義,若以廣義來講,則是無量無邊,這是釋迦之意。「牟尼」是佛的名字,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是說法,但說而未說;雖未說法,亦未說而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寂默,雖寂然不動,卻感而遂通;雖感而遂通,卻恆然不動。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位佛叫這名字,別的佛則不叫此名,這就是別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稱為佛。 現在講「說」字,何謂「說」?又為何要說呢? 中文之「說」字是言旁一兌字,上兩點是個人,中間之「口」是「說」之意,而下面「儿」是另一人。意思是一個人對另一人講話。講些什麼話呢?說你所願說之話。所謂「說者悅所懷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說的話說出來,你就快樂了。反之,說不出來,即不快樂。也就是「暢所欲言」,暢暢快快把你所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懷」是你所懷念者。 釋迦牟尼佛與十方諸佛都已成佛,所以謂之「先覺者」,即在夢中先醒者。凡夫尚在夢中睡著而未覺悟。佛不但覺悟,而且是大覺悟者。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以佛知,故無所不知;以佛見,則無所不見。佛覺悟是因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過來人,即他已走過這條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導一切眾生,使他們也能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佛果。因此,佛才要為眾生說法。他所要說之法已說了,故很快樂。佛說什麼呢?現在他正說阿彌陀佛,即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梵文,翻成中文為無量壽,或無量光。何謂無量壽?阿彌陀經上說:「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是個數目,何以說無量壽呢?無量壽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壽,其福德無量。何謂無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無量,無量壽及無量光。佛不僅是福德無量,其神通、辯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無量,所謂無量,即無邊無際。無量即無邊,即無在而無所不在。無是由一而生,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有位教授曾寫了一本書說到數目:「如在數目後面畫一個圈,數目即增大。愈加圈數目愈大。大到把天地都畫滿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數目是無窮無盡的。 阿彌陀佛的壽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無量無邊。你可以儘量畫圈圈,不計多少。因是無量,沒有數量,在數學上是無可窮盡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還有太空,但數目仍無盡。阿彌陀佛的福德、智慧均無量,故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並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彌陀經依照佛經之分類,是列為果人,因他由人修成佛果,故為果人。 通名—經。經為契經。何謂契經?契者合也。即上契諸佛之妙理,下合眾生之機緣,是謂經。 經有五種意思。一、經為法本意,為法之根本。經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須說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說法之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給一切眾生。(一)世間悉檀:言世間法。(二)對治悉檀:對治一切眾生的毛病。(三)為人悉檀:為一切眾生而說法。(四)第一義悉檀:以第一義施給一切眾生。法本來不能說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說法。 二、經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細者。一切玄妙深奧之道理均在經中;如不講則無人知道。故經是發揮微妙的道理。 三、湧泉意。經如湧泉,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絕地湧出地面。湧泉是譬喻。 四、繩墨意。古來木匠或石匠以繩為準。在墨斗中放黑墨,將繩一拉,繩上有墨,畫在木石上,即有一直線現出,亦如圓規一般,即是一種規矩,無規矩則不能成方圓。經亦如是。 五、結鬘意。以種種花朵結成一花鬘。經典亦如結鬘。 此外也有貫穿意;即貫穿所說經典主要之意。又有攝持意;經典攝持該教化之眾生。又經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為一種方法。又有常意,經是恆常不變,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壞者,是為經。又經者徑也,是修行的一條路徑,任何人往任何處去,均須依路而行。譬如往紐約必須向東行,如果直往西走,則不能到達。同理,成佛必須依照成佛之路前進,否則走來走去無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又經是一種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經可說是世間之法(世事)。又經為一部大字典,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認得亦可找到。經又是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真正的氣,若人無氣即近於死亡。經是虛空中真正的空氣,學經即是吸一口新鮮空氣,誰也不能離開新鮮空氣的。如果說:「我不學佛法及佛經,則就吸不到此氣了?」要知空氣常在虛空中,你學或不學,空氣常在。且人與人之間常有交流,互相交換空氣。學佛者吸入新鮮空氣,而與其他人互有連帶關係,使之也間接受惠。此外經也是精神的食糧,當愁悶或不如意時,一念經即神清氣爽,解散悶氣,而心情舒暢,通達無礙。以上是經的大概意思。 經是通名。阿彌陀是別名。別名是特別為此經之名,其他經都不是此名。佛經是佛留下的財產,有無量無邊之多。但總括而言,不超過七種立題,經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種不同之階級,每種各有特別之名稱,如婆羅門、剎帝利、旃陀羅、首陀羅等族姓;人類亦有黃、白、紅、黑等多種。經可分如下之七種立題: 一、單人立題:單以人為經名者,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亦是人。果人說果人,故是單人。用兩位果人為經名。 二、單法立題:單以法為經名者,如『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以此法代表經名。 三、單喻立題:單以比喻說明微妙道理之經。若直說無法懂時,便以比喻來說明,就容易懂,如『梵網經』。梵網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網。網為漁網,但是以最貴重的物質織成者。羅是大梵天王頭上罩著的羅蓋。中國皇帝的黃羅傘,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網羅幢。此網之奇處是網上每一個孔都鑲有一粒寶珠。每一顆寶珠都是夜明珠,比電燈的光更亮。每一顆寶珠照亮另一顆寶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不相衝突。光從不討厭另一光亦亮。不是只許自己發光,不准其他光發亮的。人與人之間,有時會發生意見;但光與光之間,從不衝突及作戰。此經以梵網為比喻。經中每一條戒律亦如寶珠一般發光。皈依三寶之出家人持戒清淨,對境無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淨,就如大梵天王之寶網一般。 四、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薩中最聰明者。只有最聰明之菩薩方能問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說法如獅子吼。獅子是獸中之王,牠一吼則百獸皆懼,故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香象雖屬巨獸,聞法王說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風。天龍八部聞此法亦默默寂寂,歡喜讚歎,大生欣悅之心。 六、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個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成佛之妙法,佛是個果人,華嚴是比喻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果德。此題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經之十種立題。 「佛說阿彌陀經」,佛即釋迦牟尼佛,而阿彌陀經乃是所說之經。因為眾生不知有阿彌陀佛發願攝受一切眾生,故釋迦牟尼佛金口說出,乃不請而自說。 佛教的全部藏經,共分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長行部:一本經中間沒有斷,故叫長行。 第二部是重頌部:是重複的把經義說一遍;把長行經文重說,便於記憶,是為重頌。 第三部是授記部:在經典上提及先佛給後佛預先授記,譬如,汝於某某劫,應當成佛,名號為何?壽命多長?教化眾生有多少?在什麼國土裏...等等,都預先說明,這叫授記。 第四部是因緣部:由於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東西比喻某一件事,來說明佛法的妙處。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釋迦牟尼佛敘述其前生的事,或講述某位佛、某位菩薩前生的事蹟。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蹟,或者是某位菩薩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廣部:方是四方,廣是寬廣,表示所說的法極廣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這是從來沒說過,而現在才說。 第十部是不問自說部:如阿彌陀經,由於此部經太重要了,非一切聲聞所能了解,乃至於菩薩也未達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動地來開演此部經。 一般人認為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錯誤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儘打妄想,想東想西想南想北,雜念紛飛,欲念四起,有何用處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從朝至暮念念不離佛,則一日無妄想。妄想不起,即是妙法,故念佛能對治妄想、散亂、貪、瞋、癡等種種毛病。
「一句彌陀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能專持念,似入寂光不動場」 這是我在十七歲時所寫的偈頌。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經是最高之境界,菩薩都不能請問,乃因他們不了解念佛之妙處,故佛不問自說此妙法。那麼,自問而說是不是也是妙法?是的,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稱諷誦:在一部經前後文不相連,而孤單獨立的偈頌,或單獨說出之道理,如金剛經。 第十二部是論議部:是針對某一類佛法的研論博議。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頌:「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 此經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眾生均有大因緣。阿彌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時,叫法藏比丘),他曾發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要度眾生成佛,並且發宏願云:「所有十方一切眾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皆可成佛。他們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觀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彿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阿彌陀佛以其大慈悲、大願力,如吸鐵石似的,將十方所有一切眾生都攝取到其淨土國內,若一眾生未被攝受,阿彌陀佛亦不願成佛。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凡是稱佛名者,皆有機會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無論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於最愚癡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蓮華化生,在蓮華內托生為人,非如人間由母胎而生。 有人說:「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會那麼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彌陀佛之大願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彌陀佛在以前已和我們簽好合約:「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會作佛。念佛亦是種善根。 從前有一老人,年約九十多歲,老得邁不動步,不知那一天會死,故想早點出家,以為出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當他去到祇桓精舍時,剛巧佛不在,應供去了。當時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羅漢,便以天眼觀察此老人之因緣,知其在八萬大劫內,未曾種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勿以為出家很容易,這不是簡單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涼了半截:「我以為出家很容易,原來這麼難!」於是心灰意冷,欲往恒河跳下去,卻被佛在後一把拉住,並問明原委。老人說:「我活著也沒意思,佛不在,佛的弟子又不許我出家,要做工也沒人請,不如早點死算了!」(當時必定沒有養老金,若有的話,此老人也不會想自殺。﹀佛勸慰他說:「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為徒好了。」老人說:「你是誰?你有這權利嗎?」佛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我收你為徒,相信我的弟子不會反對。」老人聽後,才破涕為笑,跟隨佛回去,並剃度受戒,聽佛開示後,即刻就證了初果。為什麼他會證初果?因為他本來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當初未能滿其出家之願,而興起投河自殺之念,但現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證得初果。但是卻引起其他大阿羅漢之疑惑:「沒有善根,為何能證果?」他們頂禮佛足,向佛請示其中的道理。佛說:「你們阿羅漢只能見到八萬大劫內,此老人沒有善根;可是超過八萬大劫外的事,你們卻看不見。此老人在八萬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隻老虎,於是急忙上樹避虎,老虎跑得快,但他上樹也不慢,以為上樹後就沒問題了。誰知這一隻是聰明的老虎,牠開始用其利牙咬樹幹,樹身雖大,但牠左一口、右一口的,幾乎將樹咬斷一半。此人可嚇壞了,眼見其命有千鈞一髮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聲念了一句:『南無佛!』這一聲念佛,把虎嚇跑了。但此人經過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萬大劫內,再也沒有種善根。但以前所種的善因,現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緣,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隨便的事。有些人常說:「我要出家!」但是說了一輩子,還是在家,這就是他們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來此,她是在馬六甲出家,卻在日本受戒,據說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戒?後來她收了一百多個男徒弟。根據中國大叢林之規矩,只能皈依男師父,不能以女人為師。 我現在有五位美國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將受具足戒,但我並未觀察他們在八萬劫內有沒有善根。他們是經過我一番考察後,才讓他們受具足戒。我只見他們今生已將許多習氣毛病改了,也不再抽煙、喝酒、吃迷幻藥,雖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煙戒,後又改了,故暫時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最低限度須有一年、兩年,乃至三年之行為觀察。古來之師父收徒弟,要觀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訪師三年,共六年後,認為合格方能出家。但現在是原子時代,一年也就夠了。有人問:「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萬劫內種善根?」他們在一年內,念楞嚴咒、念佛、拜懺等,已種下了許多善根,為將來成佛之因,故允許他們出家,所以人種下善根後,必須好好的保留並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為。其次,講到天台宗的五重玄義: (一)釋名:知其名始可願名思義,進而了解其道理。故學經前必須先知該經之名。如人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叫張三,或李四等。 (二)顯體: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認識,就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只見其背而未能見其面,故應先顯其體。 (三)明宗:有了本體,就要明宗。若不明瞭其宗,則不能明白其義理。如人以何為職業。 (四)論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別經的教相。 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是佛不問自說的,以實相為體,實相即無相,可是又無所不相。因無相,故真空;又無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實相,所以實相乃無相,乃無所不相。無相也就是無所不相,即沒有一個相或無相,兩者皆不執著。此經以實相為本體,實相即真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實如來藏性也就是真如實相,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信、願,行乃修行淨土法門之三資糧,如人旅行前,須先預備資費及糧食等。你想去極樂世界也須準備三資糧,首先要有信心,否則與西方極樂世界無緣。除了對自己有信心,也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麼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切勿輕視自己說:「我造了許多罪,怎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想法即是對自己沒信心。無論你造了什麼惡業,都有機會可以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所帶的是宿(舊)業,而非新業。宿世(前生)之罪業可以帶去,但是不可以帶將來(新)的惡業。以前所造種種惡業,現在都必須改了;改惡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人念佛後,還不改過,仍繼續造業,不但不能帶業往生,根本連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是種善因,以便將來能夠成佛,不是說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依三寶,及信佛前, 所造之惡業還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寶後,還造罪業,乃罪加一等,因其知法犯法。故應信自己可以改過自新,並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說,確實有個西方極樂世界,離此世界約有十萬億佛國土。此佛國土乃是當初法藏比丘(即現在的阿彌陀佛)發願而成就的。十方一切眾生,若欲生此淨土,只需念佛名號,就能如願往生,既不費事、不費錢、不費力、容易又簡單、方便且圓融,只需要專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故是至高無上之法門。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們亦須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種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門。此外,今生必須有信、願、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長,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昔曾種下菩提因,而於將來定會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經過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長。有人說:「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沒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人問我:「你看我有沒有善根?」我就問他:「你看我有沒有善根呢?」那人說:「我不知道!」我說:「你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那我又怎麼會知道你有沒有善根?」但是我有方法可以知道。若你無善根,今生就不會遇到佛法,故應自己明白此道理。不知佛法的人,或許是沒有善根,即使遇上,也不會有緣。但是善根是可以種植的。若不種,始終無善根,所以有沒有種善根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是說佛法教人不要飲酒,你卻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罪。信佛後,還明知故犯,以為小小毛病不要緊。就因「不要緊」,而使人下地獄、作餓鬼、轉畜生,皆因此句「不要緊」所害。故應信自己今生種善因,將來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大因緣,將來「更會接引我們成佛,此即事。為什麼說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大因緣?若無因緣,我們今生不會遇著淨土法門。一切眾生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一切眾生。阿彌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眾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是理。依事理去修行者,如華嚴宗所立,即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和阿彌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樣,故眾生都有成佛的資格。何謂事理?舉一淺顯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現,如樹木可以造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即事理之義。我們現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們要有信、願、行、持名,將來就可達到成佛的事。 阿彌陀佛是眾生心裡的阿彌陀佛,眾生也是阿彌陀佛心裡頭的眾生,因為這種關係,也就有事有理,但是這個道理,需要有信及實行,不能懶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減少。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裡,就有蓮華生出來。念佛念得越多,蓮華就長得越大,但還沒開。等到我們臨命終時,我們的自性就生到極樂世界蓮華那裡。所以你們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或是下品下生,就要看你念彿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蓮華就長得大。念佛念得少,蓮華就長得小。若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蓮華就乾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爭取自己的果位。你念得多,持名深信不移。切願實行,就是不能懶惰。不能說今天睡多一點,明天再修行,這是不可以的。修行是不能懶惰,要勤精進,這樣才會成功。 什麼叫做願呢?願就是願意,即是意念所趨,心想什麼樣子,就發一個願。願有四種: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過去諸佛和菩薩,現在諸佛和菩薩,未來的諸佛和菩薩,也都依照這四弘誓願而修行證果。這四弘誓願是依照四諦而發的四弘誓願。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依照苦諦,就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依照集諦,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願。依照道諦,就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依照滅諦,就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再者四弘誓願亦是按照眾生的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而發的。苦苦就是眾生的貧窮困苦。壞苦就是眾生雖有富貴,可是把富貴壞了。行苦就是既不是貧窮的困苦,也不是富貴的壞苦,而是無常的行苦。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隨其一生念念遷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時候是苦,死的時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釋迦牟尼佛因看見生老病死苦,而發心出家修道。愛別離苦,對所愛的人,在種種因緣和環境之下,要和親人分離。愛的分別是一種苦。而不愛的常聚會在一起,也是一種苦,這叫怨憎會苦。譬如你不喜歡這一個人,在任何地方卻都碰到這種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會苦。又有一種叫求不得苦,所謂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時患得之,已得時患失之。但這種患得患失的苦,還不算怎麼厲害,最苦的是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像著火似的熾然旺盛。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在我們身體上,時時刻刻都跟隨著,令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還有無量無邊苦。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就因為我們在過去生中儘種苦的因,和這苦來做朋友,不想和它離開,所以就種這苦的因緣,而受苦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麼,來生就結什麼果。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你種惡因就結惡果,當果成熟時,就害怕了。菩薩是畏因不畏果,眾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薩是怕因不怕果,故小心謹慎不種苦因,所以他就沒有苦果。在過去未明白時,他也種了苦因,現在苦果來了,他也歡喜的接受苦果。菩薩有時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時,是歡喜接受這種苦果。因他明白,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但眾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種因時,不管好因壞因,善因惡因,以為小問題不要緊,故任性去做,一點也不小心謹慎,什麼因都種,當受苦時就受不了了,而抱怨說:「怎麼遇到這種環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麼當初就不該種苦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什麼苦都沒有,那裡的人都是清淨,沒有爭心、貪心、癡心及三惡道。因為沒有貪瞋癡三毒,所以就沒有三惡道。三惡導是由三毒變現。 佛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發心,令一切人行菩薩道,令一切人離苦得樂,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覺。雖度眾生,可是沒有度眾生的相。度生離相,離相度生,不要著相,說:「這個眾生是我度的,那個眾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個...十個,我度了十個眾生。」度眾生要沒有數目,有數目就有所執著,沒數目就無執著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這才是真正的度眾生。外邊的眾生固然應度,自性的眾生也應度。自性中有八萬四千眾生,更要度他們來修行、成佛、入涅槃。度眾生有度眾生的煩惱,不度眾生也有煩惱。而煩惱也有八萬四千種。二乘人斷了見惑和思惑,但還有塵沙惑。菩薩有無明惑。無明是最壞的。眾生除了有見思惑、塵沙惑,還有無明惑。等覺菩薩斷了塵沙惑,將要成佛時,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無明,就好像八萬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只要拿掉這毛孔即是。等覺菩薩斷了生相無明,即登妙覺,即成佛。 什麼叫見惑?見就是對境起貪愛。對境界生起貪心和愛心,看不清這種境界,認為這一切都是實有,認為是真的,吃飯也是真的,睡覺也認為是真的,沒有朋友也認為是真的,這就是不明白。見到好的,就生出無窮無盡的貪愛,總是不知足,這就是見惑,對境起貪愛。什麼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對理不明白而起分別。不知這法師講的對不對?有沒有好處?對自己有沒有利益?沒利益就不願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只看到眼前三寸的地方,而看不到四寸的地方。只見到眼前而不往遠處看,這都是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糊裏糊塗。不對認為對,對的認為不對。方才我說認為吃飯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麼是真的?穿衣、吃飯、睡覺,都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你不要執著得那麼認真。你不執著,就可輕鬆自在。你有所執著,就有痛苦。你若認為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沒有貪愛,像在夢中做糊塗事。你這麼一想,就把什麼事情都放下,事情也就過去了。你放不下,就有所執著,事情就過不去,這是見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見惑,就證初果阿羅漢。見惑不破,就證不了果。你對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種愛心?一種貪心?對境起貪愛?對好的境界起貪愛?或對於不好的境界,就憎惡?能不能去除貪愛?你若真沒有,則它根本就不存在。怎還知道「我沒有貪愛」?就因你還知道有沒有自己,所以你說不貪不愛,這還是有個「我」,尚沒有證初果,沒有破,這事不是那麼容易一說就可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邊、邪、見取、戒禁取。什麼叫利?利就是來得快。什麼叫鈍?鈍就是來得慢。五鈍使是貪、瞋、癡、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見,執著這是我的身體。我這個身體瘦了,覺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這身體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為我自己打算。 邊見就是執斷執常。斷見就是人死後認為沒有,歸於虛空,如油盡燈滅。常見以為人死了,來生一定做人,狗永遠做狗,貓永遠做貓;人不會變狗貓,永遠做人,這就是邊見,落於二邊,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來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樹就是樹,人不會做畜生,也不會做鬼,這就是邊見。 邪見是什麼?什麼叫邪見?邪見就是認為做善沒有善報,做惡也沒有惡報。撥無因果,根本無因無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惡招罪。 還有戒禁取見。教人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學牛吃草。為什麼?因為他有邪知邪見。他看見牛升天,所以學牛;看見狗升天,所以學狗。 戒見,這是非因計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種執著心,執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戒,有一個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體,本來也是空的,不應該有所執著。有執著就變成戒取。 見取見是非果計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認為是究竟的果,他以為四禪天和四空處是涅槃了,這叫非果計果。四禪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人坐禪到初禪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氣斷了,呼吸氣沒有了。在這種境界上,雖然呼吸沒有了,若一動念,一生出此念頭,呼吸氣又有了,這是初禪。二禪是脈斷了,呼吸氣沒有,脈搏也斷了,就像死人一樣。雖然脈搏沒有了,但並不是死,這是到二禪境界。三禪打坐坐到連念都捨了。雖然初禪、二禪的呼吸氣沒有了,脈搏也斷了,但是還有一個念。到了三禪,連念也都沒有了,常在定中。等到四禪,就只有一個識。三禪是沒有念,沒有粗念,但細念還沒斷。而四禪連細念也斷了,這種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經之路,並不是證果。不要說四禪,就連四空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只不過是一個定,並非證果,若有見取,就會認為這種境界是涅槃,就是證得四果阿羅漢了。如無聞比丘以為四禪就是四果,這是因為他不懂。以上是五利使,見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鈍使,鈍即是來得慢。五鈍使走貪、瞋、癡、慢、疑。人為什麼有煩惱?就因為有無明,無明生出以後,就有塵沙惑。塵沙惑又叫無明惑,即沒有真正的知見。思惑也可以叫做無見惑。因為生出無明以後,便有一個貪,對你所想要得到的東西,就生出貪心,而生出種種煩惱,煩惱一生,就生出瞋心,瞋心一生,就只知道給自己講道理,而不知有人,只知有己,所以一生瞋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倒,有這種心就變成愚癡,而不分是非黑白,什麼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連愚癡、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為有愚癡,就生出慢心。因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種疑,對任何人所講的道理都不相信;真的不相信,假的更不相信,生出種種懷疑,這是思惑。由於見惑、思惑、塵沙惑,而成種種煩惱無明。所以種種煩惱是無窮無盡,沒有了的時候。修道的人看見這種情形,依四諦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誓願。 法門無量誓願學,修道必須明白種種的法門。種種的法門是無量無邊,也就是修道的一個方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須明白這方法。這方法是很多,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所以要依照道諦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力。為何說法門無量?無量法門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所謂「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皆由眾生心生出來。因為眾生心有千差萬別,有種種不同。每一個人的心皆不同,故法門亦有種種不同。但是總合起來,法有三種:佛法、心法、眾生法三法,這三法生出四諦、六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種種法。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有很多,好像我們講經,講完這部經,又講那部經,這是不是無量呢?我們現在講經猶如大海中一滴水而已,並沒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了。我們學佛法有何用處?為什麼要學佛法?因為學佛法就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為這種的果位,是我們本來應有的,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們就要走快一步,早一點成佛。所以我們依照滅諦來發「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願。滅諦就是得到涅槃,得到不生不滅,究竟清淨的果位,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對成佛這件事不要懷疑。但你若有這種懷疑心,也會成佛,不過慢一點。你若是沒有懷疑心,成佛就快一點。因為所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可不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你要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一切眾生仍是眾生,談不到成佛。作佛是個理;有一個成佛之道,但你必須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都不去除,就不會那麼快成佛。所以要發四弘誓願。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必須先有一個願,然後依願實行,這樣才會達到目的地,所希望的才會得到。 講到此,我想到一個公案,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帶著許多弟子到一個國家去教化眾生,這個國家的人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就把門關起來,沒有人布施,也沒有人恭敬佛。佛已到這國家,但和這國家的大臣、人民無緣,沒有人來歡迎。可是當摩訶目犍連來時,國王、大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頂禮,廣設供養,很多人爭著供養。佛弟子看了這情形,均不明白,便請問佛:「為什麼佛到這國家沒有人供養呢?而佛的弟子摩訶目犍連來到這國家,卻個個爭著供養,這是怎麼回事?」佛答:「這是往昔的因緣。」在無量劫以前,目犍連和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國家,目犍連在山上打柴,釋迦牟尼佛在山下領路。他最討厭蜂,而目犍連最喜歡蜂。釋迦牟尼佛那時在因地,常用煙來熏蜂,而目犍連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煙來熏蜂。反發願「我將來得道,我要先度蜂,這些修羅性的眾生。」生生世世後,這些蜂變成這個國家的人。蜂王為國王,工蜂為人民。釋迦牟尼佛因討厭蜂,曾用煙來熏蜂,所以到這國家,沒有人來歡迎,國王大臣人民也不供養他。而目犍連發願獲道證果後,要度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這些國王、人民就爭著來供養。由這點我們知道因果之重要,所以一定要發願。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什麼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彌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號亦好像清水珠投於濁水中,水就清淨了。眾生妄想紛飛,不知有多少,沒有停止的時候,好像海裡的波浪,沒有停止的時候。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也就成佛心。因為念一聲佛,心中就有一個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給阿彌陀佛打一個無線電報,這叫感應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須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一種法門,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門看輕了。永明壽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當時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見他的口裡出一尊化佛來。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並且你一念佛,頭上就放光,一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遠遠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庸上所說的「全權服膺」,心心念念記著。持什麼名?持阿彌陀佛名號,念阿彌陀佛的名字。 念佛的法門有四種念法。就是(一)觀想念佛、(二)觀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觀想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阿彌陀佛全身放金色。相好是圓滿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他的光明無比。看見阿彌陀佛兩眉之間的白毫相光,宛轉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麼大,所以你們看阿彌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彌陀佛的光中,化現出許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還化出菩薩像。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救度一切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九品在每一品蓮華又分出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眾生到彼岸。這是觀想念佛。 又有觀像念佛,就是供養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念佛就觀視阿彌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實相念佛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似的,自己在裡邊就念起佛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綿綿密密,這種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這是實相念佛。還有持名念佛,即是專門念阿彌陀佛,開口閉口都是念阿彌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業清淨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惡口、綺語、妄言、兩舌,無四惡。身無殺盜淫三惡。以三業清淨來念佛。念清淨,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所謂「心清水現月,意淨天無雲」,念到這種念佛三昧,聽見颳風,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聽到下雨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在念佛,所謂「水流風動演摩訶」,水流的聲音,風動的聲音,都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蘇東坡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流動的聲音盡是廣長舌,無情說法。山和色都是清淨身。所謂「青山白雲,黃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現;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無間斷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彌陀。以前我寫了一首偈頌:「念佛能念無間斷,口念彌陀打成片,雜念不生得三昧,往生淨土定有盼。終日厭煩娑婆苦,還將紅塵心念斷,求生極樂意念重,放下染念歸淨念。」這是念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極樂一定有希望。你已斷塵世間的心;沒有淫欲的心,也沒有爭名的心,也沒有奪利的心,把這世界的外緣心都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皈淨土,生極樂世界,這首偈頌說明念佛的道理。所以持名念佛就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把自己的雜念趕走。念佛是以毒攻毒的法門,因為妄想是一種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好像國家以兵止兵,以戰止戰。若盡打妄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打跑了,就得到念佛三昧。第三重的五重玄義是持名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經有什麼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麼用處?就是往生,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轉。修其他的法門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