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做好事不留名
2015/12/29 12:02:20瀏覽36|回應0|推薦0
“做好事不留名”,這話已經是很久沒有聽到過了,在很久以前的學習雷鋒的熱潮中,這話又聽得耳朵起了繭子。現在應該說做好事的人不少,不留名的卻不多,其實在我看來留名也罷,不留名也罷,都是在可以理解的範疇裏,問題是該怎麼留名。

有些人把錢捐給各類基金組織,或者捐資助學、捐助災區和科研、捐建教學樓、捐助文化衛生事業等等,主辦單位搞個新聞發佈會、捐助儀式,抑或是把捐者的大名刻在建築物上、以紅榜公佈之,這也屬正常的現象,但是有這樣一種情況實在是不可以忍受的。

我偶爾會從電視裏、報刊中看到一種場面,就是所謂的捐贈儀式上,某些領導或者捐資者當著成百上千的人將捐助款要親自交到被捐助的貧困學生、貧困母親、殘障人士、受災群眾、付不起醫藥費的患者的手裏,整個過程中有領導的握手、有鑼鼓喧天、有鏗鏘有力的音樂,這還不算,還要讓接受捐助者講幾句感謝,甚至是感恩的話語,一旁的各路記者再讓閃光燈爆閃,這才算完。在這些儀式的整個過程中,我看到捐資者的滿足和滿意,他們通過這個場面的大小、媒體數量的多少、領導規格的高低判斷著人們的重視程度,領導也通過捐資金額的多少和受眾的多少,以及意義是否普遍和深遠來斷定儀式的成功與否,總之各有各的判斷角度,又以此角度斷定值與不值。

然而,我們想到了那些在儀式中接受捐助者的心態嗎?誰人願意向世人展覽貧困與貧瘠,或者是生理的缺陷?當他們在眾人面前接受錢財,接受領導的握手和眾人的掌聲,這無疑是在讓他們的心靈下跪,然後接受施捨。是的,誰人想過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心裏活動、他們的顏面、他們的脆弱、他們的尊嚴?!

許多接受捐助者的生活境遇是不堪的,他們需要幫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展覽、展示他們的艱辛,或者是來個“真人秀”,而捐資者也沒有必要做“場面秀”,領導更沒必要以這樣的儀式表達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因為真正的關懷與關心是有很多種管道的,不一定要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否則方方面面都會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把捐助者的行為變成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那樣就變了味道,而且“傷”了接受捐助者個人和群體。我們實在是應該換位思考的,不要把他們僅僅看成是需要幫助的人,於是認為怎麼幫、怎麼辦就都可以,而首先要考慮到他們的尊嚴,甚至要想到他們的情感更加的脆弱。

或許貧困對有些人來說,貧困本身就有著教人奮進的功能,尤其是對於貧困之中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未來有著無數種可能,他們以幼小的心靈感知著世間冷暖,如果通過某種幫助令他們的的心理加重了負擔,其實這正是一種陰影的誕生,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長,這可不是件小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baa9bf9&aid=4096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