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帶回瑞吉歐的教育經驗~讀後隨想
2006/04/09 19:26:10瀏覽1945|回應0|推薦6

藝術教育無疑的是幼教領域中,相當值得重視的一環。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創作者,只要給予適當的條件與鼓勵,就能將無數種子在孩子身上撥種,進而發芽、生根、茁壯。在本書裡頭,呈現出瑞吉歐當地開放、自由的幼教環境空間,令人對其用心的程度,驚嘆不已。他們的教育理念,著重在聆聽孩子們的對話,將收集到的語言對話與討論進行過程,紀錄彙整,做成豐富的成長檔案。在每一個環節裡頭,除了精心的事前規劃與準備功夫不可或缺外,情境的掌控也是相當重要的。從學校的建築,乃至於教室裡頭的隔間結構,每項設計都仔細的考慮到,實際教學情況的應用,將教學空間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書中穿插了一些孩子們的創作,在在充滿了自然觀察的童趣。從他們的畫作裡頭,發現主題大都是來自周圍的草木,下筆大膽卻顯得相當樸拙,符合實際年齡應有的肌肉發展,卻能突顯出個人獨到的創造性。反觀國內的情況,孩子往往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下,學習並被要求快速的完成一件作品。如此一來,往往因為沒辦法透過實際的觀察比較,獲得感官上的深刻經驗;而是藉由模仿老師的技法,完成一幅幅大同小異的作品,離實際的創作的確還有一段距離。更由於孩子平日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的確太少,對身處的環境容易形成冷漠與疏離感。
透過作者詳實的筆觸紀錄,一幅幅異國教育情景與影像,彷彿在讀者的思維中展開來。所附上的照片裡頭,寬廣的空間設計,教室可以彷如一個專業美術工作室,也可以是一個討論會議廳,更有可能幻化成一小型的溫室,無不令人嘖嘖稱奇。團體討論的互動教育模式,在此又得到了良好的印證。孩子們透過五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觀察後,常態性的團討頻繁的進行著。校園甚至教室裡頭有動、植物的進駐,讓孩子有充分的機會去認識與親近它們。孩子可能將他們畫下來,或是將觸摸的感受與他人分享;採集便成創作的素材,自由揮灑純稚的天馬行空,好幸福啊!

在討論的進行當中,重點當然是進行所謂的對話溝通。這看似平凡的程序,卻需要相當的導引提問,使之順利進行並延伸至我們需要的方向。這涉及到帶動老師的技巧。以種樹為例,他們會先問孩子們:你們對於種樹知道些什麼?﹝喚起舊有經驗﹞記不記得什麼相關的事,或者想知道些什麼?如此一來,課程的設計編排是相當靈活的,也將大部份的主控權交給了孩子。揚棄了舊有的模式,並不遵循著一定的教學計劃或主題,而是和孩子們一起規劃整個方案,所有的課程是經過與幼兒協商後,隨發展情況來逐步設定的。決定的要素在於老師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及價值,他們對孩子發展情況的了解,以及對孩子持續的觀察與研究。這顯然是相當理想的狀況,但書中也提到,就執行上來說,這種方式需要老
師安排小團體的對話,並運用額外的語言來當做課程的核心內容,我們得要花一些時間來討論孩子的工作。也就是說,老師們必須在有限的課餘時間中,多學習一些實務上的經驗,在緊湊的時間裡,要找時間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審視孩子們工作的情況,並計劃接下來的工作似乎是非常的困難。在當地屬於小班制人數不多,每班並有兩位老師合作教學的情況下尚嘆如此,更別提一般我們國內常常是每班動輒二十多位幼兒,並只有一位老師孤軍奮鬥的情況了。

書裡頭提到,就教育的重要性而言,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國家重視的程度不一樣。在義大利,幼稚教育以及幼兒看顧對象,涵蓋了從出生到六歲的孩子,經費是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資助,已經普遍的成為一項社會服務。如此就不難理解,政府官員以及市民們,造就了幼稚園教育的一流品質,他們將幼兒看顧的服務視為最優先考慮的議題。

其次是義大利人的文化差異:他們願意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從事社交活動,樂於和他人交談,藉著自己所參與的討論來擴大視野,這種義大利式的文化表現也反映在瑞吉歐‧埃米利亞教育學者的生活及工作態度上。我頓覺恍然大悟,書中看似冗長的對話,曾讓我質疑,如此幼齡的孩子真能說出那樣的辭彙嗎?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他們的民族性,願意多去傾聽孩子們的話語並提出問題,創造出互動式的溝通環境,無形中也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能力,是無庸置疑的!

從瑞吉歐的老師們那裡,我們體認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學會如何傾聽孩子的對話,並了解其中的意義,是相當重要的事。說起來稀鬆平常,然而如果真能落實作好的話,會鼓勵孩子去描繪他們自己的經驗,去做假設、去做想像,並且更進一步去探討到新的境界。孩子因為接收到一些來自他人的訊息與刺激,會學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要經營這套模式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孩子們與老師需要一個相當安靜且獨立的空間來進行對話,但教室裡往往狀況百出,情境容易被迫中斷。這些在設備上、人力上若無法配合,所可能導致的困難,是我們必須考慮在內的。基本上,老師們愈能提供良好的討論情境,來刺激孩子們寶貴的經驗及對話,他們就愈能夠表現出專注的態度,並明白的表現出他們的想法。老師們要懂得如何做一個好的聽眾,帶領並認同孩子可以是很有自信的,他們就會更加的投入,言詞與正確的觀念自然也就與日俱增。在過程中老師們要勇氣接受犯錯,以便能接連不斷的嘗試。

看這本書的時候,馬上讓我聯想到,信誼基金出版社所出版的,鴿子和甘蔗有多高?這兩本書。﹝台中市愛彌兒教育機構:林意紅編著﹞同樣是紀錄著創新幼教環境的內容,在許多觀念與態度上更是不謀而合。除了平日將幼兒的觀察語言做紀錄,並用引導的方式提問,再讓孩子透過討論,尋求解決的方法。有趣的是,國內的情況往往為求經濟效益,都以查閱書本資料作為結論;相對的,國外的情況,較願意花很多的時間,去親自深入問題的核心,做一系列的比較與探討。舉個例子來說:在鴿子一書中說到,在團體討論的時候,幼兒提出一個問題:鴿子的眼睛究竟可以看多遠呢?他們只是查閱了一本相關的書籍,便將其視為解答。事後才知道資料是錯誤的,學校雖發了通知函告知,已是孩子畢業後的事。我認為重點也並不是在知識的謬誤,而是若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教育孩子存疑並多方求證,將是更好的求學方式。若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畢生受用的求知精神,將是幼稚教育重要的貢獻。這的確是值得我們細細斟酌,繼續努力的目標。

在我所了解的國內幼稚園所中,很悲哀的是,環境是可以隨著『評鑑』而改變的。許多的設備保持著全新、良好的狀態,更有甚者,臨時去商借設備運來園區,以應付所謂的評鑑項目。某些校園裡的沙坑是不準幼兒靠近玩耍的,原因是會弄髒了沙坑周圍的地毯,難以整理。我常常在想,若評鑑能是機動而沒有行程表的,可能更容易了解真實的幼教環境現狀。也可以避免掉,幼教從業人員,為了制式的評鑑,疲於奔命不說,還可能因此疏忽了最重要的教保工作,失去了評鑑所能帶來的正向意義。第一線的幼教老師們,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需求與上級的壓力下中失衡,備感艱辛。坦白說,幼教工作者十之八九都認為,目前所處的工作環境,箇中甘苦實不足以為外人道。在情緒處於如此緊繃的狀態下,遑論能夠好好的設計教學情境,做好各項教學準備工作了。這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深究與改進的。

近年來幼稚教育發展蓬勃,國人也逐漸開始重視這群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教育問題。坊間出現了大量的書籍、資料文獻,提供給有心者做參考及補充資料。毋人實在應該本著教學相長的精神,多找機會閱讀進修並參加研習,才是我們未來國家棟樑之福。

寫於   2004-11-15 00:46:02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tlikecathy&aid=232785
 引用者清單(1)  
2009/10/02 15:15 【博士多幼兒園跨國線上悅讀】 帶回瑞吉歐的教育經驗~讀後隨想 (shared by ca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