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菲華憶往
2010/03/24 12:51:08瀏覽843|回應0|推薦7


願意合上眼才能美夢無邊,别讓悔薰烏了從前;

  也許碎片才能讓回憶展颜,何妨瓷花拼凑明天;

  誰带我尋獲幸福的模,却自己謎中困鎖?

  誰為我留下缱绻的天涯,信物是抹晚霞。

  思念如燕它飛舞舌尖,若是真愛配嘗幾分苦甜,

  意念婆娑時間裡推磨,追随到何處才结果?

  燕如針線在青空缝编,幾幅女红將以淚缀點,

  誓言斑駁情霧只是經過,風雨中且讓我盈步婀娜!』

    最近看了一部新加坡製作的戲劇「小娘惹」,該劇對峇峇及娘惹文化有深刻的描述!峇峇及娘惹是指自 15 世紀初期定居在麻六甲、印尼及新加坡一帶的明朝後裔,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這些華人原籍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雖與當地馬來人通婚,仍保留中國傳統的文化風俗。「小娘惹」劇情從三十年代展開,橫跨四代親情糾葛,以風味獨特的娘惹料理貫穿全劇,鋪陳大家族女性爭寵、勾心鬥角的權謀算計,值得一看!

    我曾經在菲律賓住了八年,看「小娘惹」頗有感觸!菲律賓的菲華文化與馬來西亞的峇峇娘惹文化非常相近,菲律賓華僑原籍福建閩南晉江及泉州等地,因為家鄉謀生不易,紛紛南下到呂宋發展。菲律賓華僑個性保守多數從商,老一輩的會講福建話,年輕一代已漸漸菲化。

    50及60年代的菲律賓經濟上比台灣還富裕,由於同屬閩南語系,華僑很喜歡到台灣旅遊;他們對歌星藝人特別有興趣,有錢的華僑甚至可以娶小。如果你的姨太太是台灣人,表示你事業做得很大;如果姨太太是歌星或藝人,那你一定是僑領級的人物。元配與姨太太各有自己的住家,彼此也能相安無事;姨太太在自己的生活圈都自稱是某太太,旁人也心照不宣。

    華僑的元配通常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娶的華僑小姐,華僑小姐也以嫁進門當戶對或家境富裕的婆家為畢生職志。菲律賓華僑下聘遵行古禮陣仗很大,從訂婚送幾回首飾可以看出男方的家世及財力,一般至少有三回聘禮:「一回金、一回玉、一回鑽。」一回是指「整套首飾」,從耳環、項鍊、手鐲到戒指,缺一不可;有錢的家族可以再加三回:「一回珍珠、一回瑪瑙、一回藍寶石。」訂婚當日來看首飾的親友越多,新娘越有面子,因為她即將嫁進好婆家,從此衣食無缺享盡榮華!

    菲律賓的華僑小姐是不做家事的,有的甚至還帶著娘家的菲傭陪嫁。華僑小姐進門後只需負責生孩子,每個小孩一出生就有專屬奶媽( yaya )照顧。除了奶媽還有專門洗衣服的菲傭,因為人工便宜,菲律賓沒有人用洗衣機;洗衣婆每天早上洗完衣服後等晾乾,下午開始燙衣服,從手帕燙到內衣褲。煮飯婆負責買菜、煮飯、洗碗,每天要向太太報告當天的菜單。打掃房子的菲傭最辛苦,每天要掃地拖地外加擦窗撢灰;司機除了開車,出外還得兼當保鑣;園丁則要整理花木、清洗游泳池兼當門房。菲律賓華僑很排斥移民,即使菲律賓政情不穩、治安不佳,華僑也很少願意移民海外,因為他們離開了菲傭就活不下去。

    菲律賓人其實一點都不兇悍,連搶匪都很有人情味。有人在路上被搶劫後,跟搶匪說需要車資搭車回家,搶匪問明車資後還給他五塊錢。有人晚上家中遭搶,第二天到警局報案,踏進警局後掉頭就跑,因為昨晚的搶匪跟坐在裡面的警察長得一模一樣!

    菲律賓人天生好客,你去他家作客,他會把家中所有的食物拿出來招待你;下次他到你家去看你時,也會把左鄰右舍都一起邀來!夏威夷有很多菲律賓移民,連州長都曾經是菲律賓人。菲律賓人很有同胞愛,你如果會講菲語,他對你特別親切!我經常向菲律賓小販買菜,有一次她順手塞給我三把蔥;旁邊有個廣東人只拿到兩把,他大聲向小販抗議。小販問他:「你會講菲律賓話嗎?」廣東人搖搖頭,小販理直氣壯地回他:「那你有什麼好抱怨的? 」然後指著我說:「她會講我的語言!

    原來在小販眼中我是她的同胞,她多給我一把蔥理所當然,不容外人質疑;這就是純樸直接的菲律賓文化,沒有華僑社會的繁文縟節、排場講究。當初如果我留在那個封建父權的社會,如今可能也是穿金戴玉、兒女成群的少奶奶,住在菲傭簇擁的大宅院。萬一先生事業有成,還要擔心他會不會另結新歡?華僑太太即使擁有大學文憑也只是擺飾,很多女性一輩子都不曾就業過,完全依賴夫家生活。華僑社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婦女在家中多半沒有發言權,出外也沒有謀生能力;一旦遇人不淑,只能忍氣吞聲過完悲慘的一生!

    命運的安排何其難料!當年我掙扎在親情與愛情的夾縫中,大環境驟變迫使我再度遠走他鄉,人生的終點也從此不同。回首前塵往事,心中總有許多難以言喻的遺憾!我十分佩服「小娘惹」中菊香與月娘的勇氣,她們不向命運低頭,堅強面對挫折難關,終於譜出人生美麗如燕的樂章!

誓言斑駁情霧只是經過,風雨中且讓我盈步婀娜!』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thytseng2514&aid=388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