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02 13:22:20瀏覽1751|回應15|推薦114 | |
引用文章親子可以共同討論的『死亡』 女兒第一次經歷死亡,是她三歲時,外公過世。小小的身子,跟著她爸爸,在外公靈前跪拜,看著我站在靈堂前方答禮,哭到不能自己,小小的孩子,儘管不明白外公死亡的真正意義,卻也感受到母親的傷心,一直跑到我面前,小小聲的說著:「媽媽不哭~」 我不想讓孩子忘記外公,但要對五歲不到的孩子解釋死亡,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啊!因此,我總是對她說,阿公到天堂當天使去了。 現在孩子的早熟與理解世事的能力,真的超乎我的意料。前天晚上陪女兒刷牙時,女兒不知怎地說起了「如果我老了...」,當時,我很反射性的笑著說:「如果妳老了,那媽咪就死掉了...」沒想到,一向大剌剌、天真快樂毫無煩惱的她臉色倏地變了,眼圈兒紅了起來,哽咽的用著我從沒聽過的哀傷語調說:「我不要妳死!」 我從沒見過女兒這麼憂鬱、憂慮的樣子。 我馬上收起笑容,先是給女兒一個可以讓她安心的擁抱,然後用和緩、輕柔的語氣向她解釋:「媽咪現在不會死,但是妳要知道,等妳長大,媽咪就會變老,就像現在妳看到的阿嬤一樣。等到有一天妳變老了,媽咪就會像阿公一樣,去天堂當天使。妳還記得阿公對不對?等媽咪當了天使,媽咪還是會永遠記在妳心裡的!」 女兒看著我,似懂非懂,但在聽了我對她掛保證說「現在不會死」之後,似乎安心不少,不再泫然欲涕。 今天看到格友牛仔三號這篇親子討論死亡的文章,看著看著,我突然覺得,需要面對死亡這個課題的人,其實不是女兒,而是我自己。我是那隻不想修好吊橋的老鼠,即使父親已經走了快兩年,我仍任性的以為,只要我不把吊橋修好,父親就沒有離開過。我安慰女兒「阿公到天堂當天使」的話,其實只是在安慰我自己。 直到此時我才明白,一直以為自己夠獨立、夠堅強,但一層層偽裝的面具剝掉之後,我只是個軟弱、沒有安全感、不想堅強的孩子。 面對死亡,說的容易,但真要做到,實在太艱難。 「如果沒有死亡,怎能突顯生命的價值?如果不曾下雨,誰會好好享受陽光?如果沒有黑夜,誰會高興的期盼白天來臨?」 原來人生,不能只有白天,不可以不下雨,不可能不面臨死亡。 要和孩子共同討論死亡之前,或許,我自己該先好好面對它。也許,該先真正的、釋放的大哭一場?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