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忆朝鲜战争----摘自《远东朝鲜战争》
2007/04/06 15:02:24瀏覽327|回應0|推薦0
40年前,中国和印度在喜玛拉雅山交火时,前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说:"谁想跟中国 陆军打仗,一定有病。"这位在二战中打得极为漂亮、解放了亚洲许多国家的" 远东王"是 在朝鲜战争中得到这个经验的。他因中国人而倒霉,最后的岁月很是暗淡。
可是,"1950、1951年,汉江的水多次变成红色。"《远东朝鲜战争》的作者王树增在深秋 的夜里对我感叹:"整整50年过去了,谁还记得遗体留在寒冷雪原上的中国士兵们?
这位解放军作家整整3年没有干其他事(连他的妻子王莹也"陪读"成了朝鲜战争的专 家),清贫、寂寞、激动地埋首于朝鲜战争的资料中,采访最后的风烛残年的老军人,去 那些谁也不知当年事的部队发现可能的痕迹。挥去泪水,尽量客观。心绪难平地看了这两 卷书,我想说,谁想知道没有虚饰的真实历史,谁想触摸民族最勇敢和最脆弱的一面,请 看《远东朝鲜战争》。   
王树增的书出版数万册,加上大量的盗版,普及面颇大。问他最多的是这个问题。有 些大学生还说,要是不抗美援朝,咱们就挨着韩国,搞贸易搞建设多方便,丹东没准儿就 是第二个香港。"从当时情况看,我觉得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打!"王树增 这样回答。当时只有两个国家不被西方世界承认,一个是红色中国,另一个是北朝鲜。当 联合国军向中国边境推进时,麦克阿瑟放话-"我要让亚洲共产党国家血流成河"、"不能 期望联合国军在鸭绿江边停止不前".   
中央会议上,周恩来担忧地说,如果让联合国军压到鸭绿江边,中国北方一千多公 里的边境线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军队。这样,蒋介石随时可能在东南沿海反攻。前后一夹 击,你这个政权将无一日之宁。毛泽东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深谙兵法,知道最好的防 守是进攻,拒敌于国门之外。王树增引述的一代领袖胆气豪迈的话令人玩味。   
看看苏联人的做法,就能看出毛泽东的胆量。实际上对朝鲜战争最着急的是苏联人, 但他们与美国人的关系是猎人与野兽的关系,都互相害怕。苏联极希望中国人出兵。1950 年9月,彭德怀率38军、39军、40军、42军20多万大军如苏联人之愿马上就要跨入朝鲜了 ,毛泽东的一封急电把他从鸭绿江边召回。   
原来美国一架轰炸机误炸了苏联一个机场。美国人吓坏了,生怕触怒苏联巨熊,连忙 道歉,表示要送肇事飞行员到军事法庭受审,并保证赔偿一切损失。过了几天,又过了几 天,苏联方面没有任何反应,美国人更加害怕了,认为苏联正在进行战争准备,是大战前 的平静。殊不知苏联被美国随时可以攻击苏联任何部位的能力吓坏了,斯大林认为:不到 万不得已,决不能同美国打。于是给毛泽东发去"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不能出动"的电报 。   
没有空军掩护,几十万志愿军将在朝鲜的丘陵平原中任美国飞机轰炸扫射,这仗是没 法打的。毛泽东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决定志愿军暂不出动,同时让周恩来立即到苏联去 ,"还是恩来同志辛苦一趟".周恩来和林彪一起来到克里姆林宫。对于苏联空军不能出动 ,斯大林说:"如果和美国全面冲突起来,仗打大了,也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建设……“周 恩来说:"如果苏联空军不出动,中国暂缓出兵。"斯大林沉默了好久才说:"那么,就让 金日成在中国东北建立个流亡政府吧。"   
联合国军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毛泽东最后决定还是出兵。据史料记载,当周恩来向 斯大林表示,即使没有苏联空军支援,中国也决定出兵时,斯大林流出了眼泪,连说,还 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苏美这种互相害怕,恰恰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胆大。毛 泽东和彭德怀不是没有考虑战败的问题,彭德怀在中央会议上说:"如果我打败了,顶多 是解放战争晚了几年。中国有的是山,咱们再上山而已。"   中国军队突袭成功   "中国军队在朝鲜主要打了五次战役,记住,五次战役就是抗美援朝史。"王树增强调 :"前两次战役我们全胜,后三次有胜有负,比较不如意是第五次战役。"   
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奠定了第一、二次战役的胜利。之所以能有突然性,是因为美 军对中国意图判断的严重失误,中国人怎么敢出兵跟我们美国人打,双方力量悬殊太大了 !没有可比性。毛泽东、彭德怀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不惧强敌,出其不意地狠打。美国人 根本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他们见过几个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除了马歇尔调停国共两 党时在北平见过几个,他们对中国军队的看法还停留在李鸿章的清军上。非要吃一二次战 役的亏才能缓过劲儿来。   
中国军队一出手是非常狠的,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会一下子踉跄欲倒。这里面凝聚 着很多仇恨,其中有对美国人干涉台湾的愤恨。朝鲜战争爆发以前,美国人准备放弃台湾 ,他们没有一兵一卒在岛上,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人第一个反应不是针对朝鲜,而是台 湾,马上派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这说明美国人一开始就判断错误,他们以为是"亚 洲共产党的集团扩张行动",他们高估了亚洲地区共产党的联盟性。实际上朝鲜战争爆发 时,中国在朝鲜连使馆都没设。这个错误判断是导致中国出兵的重要原因之一,用老百姓 的话来说,你不是封锁了吗,反正我也解放不了台湾了,咱就帮兄弟打吧。   
胜利的另一个原因是毛彭的指挥才能。中国出兵是仓促的,彭德怀说,我从未打过这 样的仗,既不明敌情,又不明友情,根本不知道联合国军进到什么地方,只揣着与毛主席 商定的作战计划,后来发现根本不管用,因为联合国军进军太快了。彭德怀的应变能力将 经受严峻考验。  
 两百年来所有战争的胜利者遭奇耻大辱   中国人跟美国人打的第一仗是怎么取胜的?10月19日黄昏,志愿军数十万人先后渡过 鸭绿江。这时,平壤已被占领,彭德怀面容憔悴,满头白发,超过了先头部队,只带着几 个警卫员在朝鲜的山野中寻找去向不明的金日成。彭总已经深入到敌后,与南朝鲜一个团 擦肩而过。志愿军司令部整整两天与他失去联系,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彭总又独自一人从包 围圈中走了出来。  
 彭总在一座叫北镇的金矿里见到金日成。人民军已被打散,金日成的信息失灵,他不 知此时麦克阿瑟正亲自率兵空降到平壤以北,包抄从平壤北撤的士兵和官员。这时志愿军 遇到的麻烦是后撤的人民军堵塞了道路,人民军在路上一遇到志愿军,第一句话就是:你 们有飞机没有?一听说没有,就一个劲儿地摇头。   
志愿军入朝一个星期后,美韩军队还不知道。这一天,南朝鲜先头部队坐在车上啃着 苹果谈笑风生地追击着人民军,志愿军埋伏在山岗上,不到20分钟,就把南朝鲜的这个营 解决掉了。随后美军飞机进行了准确的报复性轰炸,整个山岗像一支巨大火焰。但令南朝 鲜军人奇怪的是,一些奇怪的影子在火中露出头,顽强射击。这样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是 他们从未遇到过的。当20多名南朝鲜士兵终于爬上山岗时,看见了一个衣衫破烂的士兵从 工事里站起来,怀里抱着一根爆破筒,几乎是微笑着向他们走来。南朝鲜士兵突然明白, 但跑已经来不及了,士兵怀中的爆破筒爆炸了。这是中国人,肯定是中国人!南朝鲜人惊 呼。   
这一天是1950年10月25日,被中国政府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中国军队第一次与美国 军队直接开打是在离中朝边境不远的云山,美国人换下已经精神崩溃的南朝鲜军队:"他 们(南朝鲜军)是泥塑的部队,完全是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对于附近时而发生的枪声全 不在意,全无表情。""中国军队几乎看不出队形的攻击人流在各个方向时隐时现,瞬间便 冲到美军面前。"美军战史记载,中国的炮火十分猛烈,一检查弹道,发现是二战中曾在 斯大林格勒出现、让德军胆战心惊的82毫米"喀秋莎"火炮。这种武器的出现,意味着进攻 的军队不是一般的军队。它的士兵出奇地勇敢,一个中国士兵在部队受阻时,绕到敌人机 枪阵地后,抱住美军机枪手一起滚下山崖-─类似的情景在中美两军第一次战斗中到处发 生,美国人在"奇怪的呐喊声"中不断死伤,争相逃命。   
"黑夜是中国人的。"王树增说。美军战史也写道:"夜间混战中,中国人好像无处不 在。在二战中抗击过日本人夜间进攻的陆战队员们发现,中国人的战术也极为相似-他们 用英语使劲地喊"你在那里",或是"我看见你了".陆战队员以紧张的心情默不作声地迎击 中国人。一辆俄制T-34坦克冲破了一个路障,不分青红皂白地向迫击炮阵地、车辆甚至 单兵射击。陆战队一枚火箭击中了这辆坦克,它的炮塔突然转过来,只用一发炮弹便打掉 了陆战队的火箭发射组……至少有一部分敌人的攻击部队是从背后爬到E连阵地的,显然 是顺着野战电话线摸上来的。中国人抓住了许多在睡袋里睡觉的人,并且杀死了他们。"   
这时,美国方面还不能确定中国军队是否正式参战。令他们吃惊不小的是,中国的广 播电台公开承认其军队在朝鲜,称是为了保护水力发电地区的"志愿军".这是美国人第一 次听到志愿军这个词。美国远东军情报官威洛克推测,这是中国人在玩"鱼和熊掌兼得"的 把戏。他认为,中国人极端敏感和极爱面子,一口咬定在朝鲜没有正规有组织的军队,这 样既可在万一被打败时不损害中共军队的声誉,又可给退败的北朝鲜军队以实质的支持。   
入朝这一个星期以来在云山周围的一系列战斗,被西方军事学家称为"一个不宣而战 的战例"、"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这次遭遇战,使中国人了解了与美国人打仗的感 觉。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的军队不过如此。美第24师曾经在战场上拣到一本中国某 部队编印的《云山战斗经验基本总结》小册子,上面除了对美军在协调火炮和坦克,步兵 火力速射,以及空中支援能力表示羡慕外,对于美国士兵的战斗力却大为不恭:   
美国士兵在被切断后路时,会丢弃所有的重武器,扔得到处都是,而且还装死。他们 的步兵缺乏战斗力,胆小怕死,不具备进攻和防御的胆略。他们在前进时如果听见枪声, 便会退缩不前。他们只能在白天打仗。他们不习惯夜战和白刃战。如果他们战败,便会溃 不成军,如果他们没有炮火支援,就会不知所措。当补给停止时,步兵便会完全丧失斗志 。   
打到哪里停住?王树增在书中描述了李奇微上任后,一个巨大阴影慢慢接近志愿军。 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1951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祝汉城光复》的 社论,用前线指挥官的口气号召: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的 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当国内报纸到达彭德怀手中时,他感到紧张和焦躁:"有些人只知 道我们打了胜仗,不知道我们取胜的代价和困难。速胜论的观点是有害的。 彭德怀下令停止进攻,美军反而来劲了,回头就咬,全世界包括美国国会和中国军队,都 没想到美军的反攻发动得如此之快,而且是在中国军队最不愿意进行战斗的时候。面对这 种局势,彭德怀指挥志愿军,通过阻击和运动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所有的战斗都异 常残酷,在修理山、在泰华山、在汉江南岸,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阻挡李奇微的火海战 术。志愿军阵地的失守,照例都是在最后一个肢体不全的战士抱着成捆的手榴弹或是爆破 筒,滚向敌人后发生的。王树增说,情况确实很险,几十万中国军队如果继续南进的话, 将正好落入李奇微的圈套。在三七线上,联合国军以逸待劳,修筑了十分坚固的工事,正 等待着饥饿和缺乏弹药的志愿军士兵闯入火网。"志愿军的冬天,一个空前流血牺牲的阶 段开始了。"王树增对这一段的描写倾注了最多的感情。   
★彭德怀知道后下令停止进攻★   为了这本朝鲜战争的书,王树增在广州那个灯红酒绿的浮躁的环境中彻夜查资料,有 人对他说:你有病啊?"我有一个小愿望,就是想让当代青年看到我们民族经历的往事… …记住士兵,那些士兵!"王树增的妻子王瑛说:"你没发现,这本《远东:朝鲜战争》就 是献给我们战士的。一提到普通士兵,他就不能自已。"   
"我当过10年伞兵,我对士兵有感情。我的部队前身是打上甘岭的,是黄继光、邱少 云的部队。想想那些躺在异国土地上的战士,我什么都说不出来,他们那么年轻,他们是 农民的儿子……“王树增沉默而冷面地对着我。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受刺疼记者。当有的国 家对每一个牺牲的儿女都设有灵牌,或在纪念碑上镌有密密麻麻的名字、永远受到民族的 整体追念时,我们农民的儿子呢?   前不久,一个专门研究韩战(朝鲜战争)的日本学者来到中国,他想看看邱少云国度 里的大学生,他对大学生们说,邱少云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勇敢的人,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有个大学生竟回答说:现在再也不会有那么傻的人了。"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剧!"王树增对 这件事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今年夏天,美国原准备和韩国在仁川举行大规模的模拟登陆,并把当年参加联合国军 的西方各国的军事代表团都请来,以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后担心刺激朝鲜的南北和谈而 作罢-在谁也没提起旧事时,美韩总是不忘,它起码勾起我们因往事而汹涌的感情。   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比比皆是   王树增给我们描述了第四次战役──那是我们从不知道的由青春、热血、失利、胜利 筑起的波澜壮阔的战场。毛泽东一度想让志愿军攻到三六线,并在那里休整。而在前线的 彭德怀心里清楚,这没有任何可能,只能通过阻击和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这就是第 四次战役。  
 所有的战斗都异常残酷,在修理山、在泰华山、在汉江南岸,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 阻挡李奇微的火海战术。志愿军阵地的失守,照例都是在最后一个肢体不全的战士抱着成 捆的手榴弹或是爆破筒,滚向敌人后发生的。王树增说,你能想象数十门火炮加上30多辆 坦克一起向一个小山包轰击1个小时、8架飞机又轮番扔下大量凝固汽油弹后是什么情形吗 ?山头被削去1米,连土都在燃烧。中国士兵竟然还活着,还站起来射击。这给美国兵的 心理震撼是极为强烈的,他们甚至怀疑自己手中卡宾枪射出的子弹是否有意义,中国人是 杀不死的。  
 彭德怀利用敌人东线的一个小疏忽,发动横城反击战,使联合国军的进攻失利,全线 动摇。在横城反击战中,中国战士的英勇,使美军最现代化的武器也为之减色。"当一个 人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局面就会有变化。"王树增提到一个叫翟文清的前副师长,他永 远不能忘记他当营教导员时一个叫于水林的战士,在横城反击战中,敌人坦克集群冲过来 ,局面很危,于水林手提手雷,冒着弹雨冲到坦克跟前,连续炸毁两辆重型坦克,局面为 之一变。他又端枪追击从坦克中跳出的美国兵。身中数弹,全身血红,还捉到了8名俘虏 。   
王树增特别感动的是于水林受伤回国后的故事。他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与部队失去联 系。只知道他是热河人,翟文清就派人到承德地区去找。找了好多年,直到"文革"前,才 在内蒙古昭乌达盟一个贫困村里找到他。他是村里最贫困的,右臂已截肢,没有父母和兄 弟姐妹,孤身一人住在生产队的马棚里。当地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衣衫褴褛的残疾汉子是 荣获一等功的大功臣。翟文清副师长千里迢迢赶来,紧紧抱住他,泪如泉涌。当地政府知 道于水林是大英雄后,给他盖了间房,为他找了个女人。结婚时,翟文清把他和女人接到 部队……生活艰难,而老军人多情而仗义。以后每年于水林都会被接到部队,直到他病逝 。翟副师长亲自料理了这个老战士的后事。   
在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一个师创1次战斗歼敌最多纪录,消灭敌人3350名。但在砥 平里,由美军和法军联守的一个阵地要冲没能拿下来,使志愿军终没取得第4次战役的大 胜。那是异常惨烈的一仗,双方都刻骨铭心(美国人今年在国内大肆纪念砥平里之战)。 志愿军先后投入8个团,多次攻入阵地,到处是混战肉搏,美国的重型轰炸机从日本本土 、南朝鲜釜山机场和航空母舰上起飞,怪叫着低飞擦过战场,把志愿军的攻击线路炸成一 片火海。志愿军伤亡太大,经常是一个连上去没几分钟,就只剩六七个人了。连长指导员 全都牺牲,司号员炊事员指挥战斗,打到最后一个与敌人同归于尽,杨根思式的战士比比 皆是……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在志愿军基层军官坚决要求下停止的。下级军官要求不打,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是极为罕见的。彭德怀知道后,同意停止进攻。志愿军对砥平里 的攻击失利。  
 在砥平里,我们的伤亡很大。40军的3个团就伤亡1830人。359团3营的官兵几乎全部 伤亡,3营营长牛振厚在撤退时说什么也不离开遍布3营战士尸体的阵地,最后硬被拖下来 。40年后,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专门来到韩国的砥平里,在三七线附近的冻土里挖出19具中 国士兵的遗骸,以及志愿军的子弹、水壶、牙刷、胶鞋等……   彭德怀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爱兵   "比较一下两军的统帅是很有意思的。"王树增在书中重点描写了这两个人:"志愿军 统帅彭德怀像块巨石一样,他脸上从来没有笑容,全党全军只有毛泽东敢跟他开玩笑,这 跟他的身世有一定关系,他是赤贫的孩子,这一点跟毛泽东和周恩来不一样,他一直在基 层,在一线,没享过一天福。"从王树增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彭德怀的深厚感情。  
 即将出兵时,他在沈阳开最后一次会,突然感叹说:"我命苦啊!"在场的人都很惊讶 ,因为他从没说过这种话。"长征时我打最艰苦的仗,抗日时我在太行山……现在又是朝 鲜战争……我是命中注定要吃苦的。"他最后说:"如果没有苦,要共产党员干吗?"全场 为之肃容。王树增写到彭德怀,往往欲泪难止。他说,想到彭老总后来的命运,觉得他还 不如牺牲在朝鲜战场。  
 而美国第8集团军统帅(侵朝美军主要是第8集团军)李奇微是典型的现代军人,他儒 雅而理智。相比之下,麦克阿瑟传统老旧多了。他比麦克阿瑟小二十几岁,突出的特点是 对战争局势判断敏锐而果敢。朝鲜战场的复杂、诡奇、壮阔,主要是彭德怀和李奇微两个 人斗心斗智的结果。   
彭德怀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兵。他的心拨开那些干部,直扑向那些最基层 、最令人怜爱、最艰苦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他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后勤,当美军飞机 把整个后勤线炸得支离破碎,而战士们卧在雪中连炒面都吃不上,冻死饿死很多,还要遭 受凝固汽油弹的伤害时,他的头发就无可阻挡地白了。  
 为了使这些战士的处境能够好一点,在第4次战役最危急的时候,彭德怀忍痛离开回 北京,他迫切需要中央了解朝鲜战场最真实的情况-有人写过这些情节,但《远东:朝鲜 战争》中有最真实的记录-飞机降落沈阳加油时,前来迎接他的军政首长请他到休息室休 息吃饭,他眉头紧锁心情恶劣:"我不吃饭!不休息!你们别管我!"他就站在飞机旁等, 飞机加完油后,立即飞向北京。到了北京,他直奔中南海。当得知毛泽东不在中南海而在 西郊玉泉山的静明园时,他又立即赶往那儿。到了静明园,因为毛泽东在睡午觉,秘书和 警卫人员不让他进。他大吼一声:我有急事向毛主席汇报!不由分说,推门而进。   
毛泽东没有恼怒,边穿衣服边说:"只有你彭老总才会在人家睡觉时闯进来提意见!" 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了朝鲜战场的艰难情况,以及与美军作战和与国民党作战的不同。毛 泽东终于表示,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朝鲜战争不要急于求成。在周恩来主持的军委扩大会 上,彭德怀充满感情地说:"国内只知道取得三次战役胜利的一面,并不知道严重困难的 一面。第一批入朝的9个军,经过3个月的作战,已经伤亡四万五千多人,另外,生病、冻 伤、冻死约四万人……几十万志愿军既得不到充足的粮食供应,更吃不到新鲜蔬菜,第一 线部队只能靠一把炒面一把雪坚持作战。战士营养不良,面黄肌瘦……“  
 有些领导开始强调自己的困难,彭德怀实在听不下去,禁不住拍案而起:"这也困难 ,那也难办,你们整天干的是什么?我看就是你们知道爱国,几十万志愿军战士他们不知 道爱国吗?你们到朝鲜前线去看看,战士住的什么,吃的什么,穿的什么!这些可爱的战 士在敌人飞机坦克大炮的轮番轰炸下,就趴在雪地里忍饥挨冻……其艰苦程度甚至超过红 军时期。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伤亡了那么多战士,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战死的、负 伤的、饿死的、冻死的,这些都是青年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采取紧急措施吗?"人们 鸦雀无声,屏息静气。   
"过了很长时间,他终于开口,你猜他说的什么?"王瑛问我。"说的竟然是一个孩子 的事。临死前只有一件事放不下心,就是那个孩子。"老战士含着眼泪,像是要托付给王 树增夫妇。这孩子当年是一个孤儿,流落在哈尔滨街头拾捡为生,后来被苏联红军收留。 苏联红军撤离时,想把他带走,但政策不允许,只得把他留在齐齐哈尔火车站,他又重新 流浪。范天恩带部队经过时,看这个孩子独自蜷缩在寒风中,十分可怜,就把他收留。这 孩子特别聪明,就让他干机要员,成天跟着范天恩,情同父子。第二次战役后,范天恩回 国轮训时想带他一起走,又怕人家说……等他回来后,听说那孩子战死了,用老乡的衣柜 做了一个薄棺埋在汉江边。"他的家人在哪儿?他姓王,我要找到他的家人。"范天恩在最 后的时候总在说这句话。王树增知道这是一个老人永不能实现的梦了。"50年了,就是有 家人也早就死了。"   
彭德怀从北京赶回第四次战役的战场,得到的第一个消息是:中国军队节节后退的局 面已经无法控制。计谋多端的李奇微接连发动了"屠夫作战"和"撕裂作战",突破了汉江。 彭德怀于是向中央提出放弃汉城。中国军队退至三八线以北。双方又回到了战争起始状态 。在边打边退的过程中,中国将士付出很大牺牲。弹药的极度缺乏令志愿军战士丧失了保 卫阵地和自己的基本条件。朝鲜中部那些山岭上的石头常常是他们用来与坦克大炮搏斗的 武器。许多中国士兵腹中空空衣不遮体地倒在了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中。当部队后撤时, 只能看着战友的遗体躺在凄风冷雨中渐渐遥远。随后赶来的美国兵看到这些尸体也不禁浑 身颤栗。美国陆战1师军史上记录道:"这些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卧着,很多还与美国士兵的 尸体抱在一起。由于尸体的冷却,已无法把他们分开。"   
志愿军退到三八线以北,杜鲁门和华盛顿的政客们以为志愿军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再打 了,撤了一直与其作对坚持要打到鸭绿江的麦克阿瑟。但杜鲁门确实不如在亚洲生活了14 年的麦克阿瑟了解中国人。彭德怀和同事正策划一次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 。他致电毛泽东:"此次战役是极为重要的,是一场大恶战。即使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 也要消灭敌人几个师……“毛泽东很赞赏,周恩来却提醒:"我们前几次战役的情况证明 ,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1个整师、甚至1个团,都难以达到歼灭的目的,而这次战役的第 一阶段就预定歼灭敌人5个师,其中有美军的3个师,恐怕客观上难以做到……”但毛泽东 批准了彭德怀的作战方案。   这时李奇微已经取代自大的麦克阿瑟,成了联合国军总司令,他选中军事怪才范弗里 特接替自己原来的职务。这个人更加阴狠,在中国军队准备进攻时,他打破美军常规,不 修筑防御工事,仍下令北进攻击。他说,对于中国人,防守是不行的,只有进攻。他把李 奇微的"火海战术"用得更狠,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规定限额的5倍以上。一些美国国会议 员要质询这种"范弗里特弹药量"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范氏大为光火:"让那些议员们 来看看敌人的尸体和俘虏吧……“美军全线越过三八线。   
1951年5月29日晚,朝鲜中部大雨如注。在山洞里,光着上身的彭德怀用最低沉的声 音对洪学智说:出事了!60军180师被包围在汉江南岸。连日大雨使汉江江水猛涨,180师 1万多中国官兵只能拉着仅有的3根铁丝北渡突围。美军的照明弹悬挂在头顶,炮兵和低空 盘旋的飞机把密集的炮弹砸向毫无还击能力的中国士兵。齐胸深的江水汹涌,力气弱小的 女兵紧紧拉住马尾,人们互相呼喊,还是有人不断被江水卷走。中国士兵的鲜血使汉江江 水成了红色。   
180师周围是5倍美军的死死包围,每一个方向的突围都发生了极其残酷的战斗。比死 亡更可怕的是饥饿,全师断粮多日,伤兵更加悲惨,伤口由于不能及时处理而溃烂。有的 士兵主张把驮炮的骡子杀了吃,但是立即遭到反对,士兵们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杀跟随自己 出生入死的骡马。驭手们怕它们被人吃,就解开缰绳放它们走,但是这些骡马恋着主人, 人走到哪儿跟到哪儿,令炮兵驭手们放声大哭。当60军韦杰军长得知负责救援180师的179 师和181师行动失败,一头栽倒在军指挥部里。   
180师开了最后一次党委会,决定分散突围。师长郑其贵带领警卫分队和部分机关人 员在黎明时分遭到美军坦克追杀,钢铁履带把中国军人的身体卷进去,然后抛起来。几名 警卫战士向与郑师长的行动相反的方向跑,以吸引美军火力。郑其贵等趁机冲过山去。郑 其贵回过头看到,一个战士当场被打死,另一个战士负伤仰面倒下,被两名黑人士兵抓着 两腿拖走。40年后解密的志愿军司令部的资料显示:"除师长、参谋长及担任掩护大行李 的一个建制营等部分人员突围外,余因饥饿与疲劳走不动,吃野菜中毒或作战死亡、失散 等约七千余人。"   
中国军队继续北撤,战线距离三八线越来越远。将士们忍受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情绪的 折磨。彭德怀认为,不能再退了,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无论从道理上还是心理上。 他决定在朝鲜中部高山险阻之地守住最后的防线。派谁来守呢?各军损失严重,只有36岁 的军长傅崇碧率领的63军略好一点。第63军最悲壮的一页翻开了。一边是中国士兵的血肉 之躯,一边是美军坦克的钢铁长龙,两边翻滚厮杀。战场距彭德怀的指挥部不过百里,他 拒绝撤退。经常一个人在黑暗中向南眺望,他知道他的士兵一个个倒在阵地上,心疼焦虑 。他知道中国农民家庭是如何盼自己的儿子长大,平安。几天前,志愿军一个独生子的父 亲写信问能不能让他的儿子回家,有人指责这个老人觉悟不高,破坏抗美援朝。彭德怀知 道后发火,命令立即把这个战士从近百万士兵中找出来,给这位老人送回去:"战士不是 父母养的?就你是?"  
 残酷的阻击战打了整整10天结束,63军胜利完成任务,美军的进攻被挡住了。彭德怀 亲自迎接从前沿下来的63军官兵。士兵们浑身的衣服已变成一缕缕的布条,许多人只剩下 粘满血迹的裤衩。彭德怀刚说了一句"祖国感谢你们",官兵们就都哭了,他们想起了倒在 异国土地上的战友。   
第五次战役的最后结局最终使毛泽东和彭德怀认识到,在朝鲜打美国人与在国内打国 民党根本不同。在敌人海陆空的立体优势面前,我们过分乐观于自己的兵力优势和敌人缺 乏近夜战的能力,尤其是美军已经掌握了中国军队某些暂时的弱点……得到这个认识付出 了血的代价。   胜利女神站在了哪一边?  
 知道记者在写朝鲜战争,许多人问,咱们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更多的人在问王树增 。他回答道:"你我这样的人在拳台上跟泰森打了个平手,你说这是泰森的胜利还是你我 的胜利?"第5次战役后,杜鲁门急着想停战,认为长期陷在朝鲜战场是中了苏联人的诡计 。而中国领导人需要面对更为重要的台湾和西藏问题,况且已成功地制止了联合国军占领 全朝鲜的企图。  
 杜鲁门"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能和中国方面取得信息交流的线索".找了一些不行,最 后只能把一些信息向毛泽东的一个远亲传达,拿马歇尔的话说:像是"把一封信塞进瓶子 里放到旧金山附近的大海里",指望毛泽东能收到,简直太渺茫了。经过一系列外交斡旋 ,杜鲁门向远东最高司令官李奇微发出命令,要求他一字不差地向朝鲜共军司令发出:" 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以后停止朝鲜的敌对行为……我提议此会议可 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7月1日,彭德怀和金日成复电:"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 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与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 城地区……“交战双方开始谈判后,南朝鲜这个几乎被遗忘的政府感到受到了极大侮辱。 李承晚多次表示"誓死不与共产党谈判",汉城多次举行大规模群众游行,喊出"打到北方 去"!但没有人理会这个政府。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役。却有 无数次阵地对攻战,最著名的是在上甘岭发生的。   
尽管南朝鲜军把志愿军看成了神,听到一点中国军队的风声就望风而逃,但停战协议 的签字就要举行时,李承晚竟然不要联合国军,要"单干".志愿军发动了金城战役,专打 要"单干"的南朝鲜军。结果南朝鲜军队伤亡惨重,丢失了大片土地。新上任的联合国军司 令官克拉克说:"让中国人教训一下韩国人吧!"三八线从来是笔直的线,就是在金城一带 凸出一块,那是金城战役使然。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正式签字。当双方倾销弹药的枪炮巨响停止后,战线突然 沉寂下来,双方官兵从战壕中探出头来观察,然后一起欢呼。几个中国士兵溜达到美军阵 地上,拿出几粒糖果和一块手绢要送给美军士兵。这些农民子弟把自己仅有的最好的东西 拿出来,他们以为吃着牛排睡着鸭绒睡袋的美国大兵也把它们当宝贝……   
王树增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停战那天,一名志愿军小战士奉命往前沿阵地送命令。这 天炮火变得异常猛烈,他奔跑着、躲避着,多次被炮弹掀起的泥土掩埋。就要到阵地时, 他被炸倒,醒来时发现自己的一只脚齐腕而断。他开始往阵地爬,一只手抱着自己的断脚 。他爬上阵地时已是黄昏。小战士从胸前掏出命令,上面写着:今晚22时正式停战。届时 不准射出一枪一炮。指挥员把小战士抱起来,大喊:"来三个人把他背下去!不准让他死 !拿着他的这只脚!"50年后,王树增和王瑛到处打听这个小战士的姓名,无结果。在岁 月风霜中,他安在否?王瑛问我或问她自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t6969&aid=87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