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10 11:13:38瀏覽121|回應0|推薦1 | |
入夏,母親總愛嘮叨,對我說:“天氣真熱,菜真不好買,中午還是吃粥吧……”我知道除了我,家裏人的胃口都習慣且喜歡粥這樣的清淡味道。靜脈曲張 於是,我也就贊成。 母親有一手好廚藝,那是早年她在鄉下中學幹過三年廚師練就的。我家的粥一般不是光巴巴的白米粥,一般會摻配料的,或紅棗或苕絲或綠豆。女兒愛吃粥,特別愛吃她奶奶煮的粥,因為她認為奶奶煮的粥最符合她的喜好。我一直對做家務是很懶散的,基本是愛評論挑剔卻懶於動手的角色。如果我煮粥,女兒一品就知道,乏味,被打擊的次數多了,我就更有了逃避家務的藉口。母親傳授煮粥的竅門是這樣的:煮粥核心的技巧在於掌握好水和米以及配料的最佳比例。水放多了,粥出不了乳汁;水放少了,粥沒煮不到足夠的時間,雖然可加一些開水補救,但後添的水總覺得沒有原汁原味的口感那種地道。水和米的比例把握好了,煮粥就成功了一半,用心做多了,就熟能生巧。 母親喜歡用高壓鍋煮粥。她先把米淘洗好,加配料,加比例合適的水,先用急火燒,然後把火調成文火。母親在煮粥時會根據水沸的聲音和粥的香味來判斷煮粥的效果,等水和米已親密無間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濃濃的粥汁了,她就把煤氣爐熄火。這時,她會把高壓鍋的粥多悶一會,再打開涼著,粥涼到只有微溫時吃口感極佳,再炒幾個素菜,配上饅頭或者花卷,就成了我家夏天餐桌上的主食了。 去年暑假,與一做官的哥們網上聊天,他說夏天人沒胃口,什麼都不想吃,就喜歡吃粥。他說夏天太乾燥,飯局的葷菜太油膩,酒喝多了鬧心,只有回家吃的稀飯、鹹菜才有滋味。開始,我覺得他矯情,現在經過大半個假期的舌尖和腸胃體驗,感覺在炎熱的夏天多多吃粥還真是不錯的選擇! 據資料說,關於粥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穀為粥。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藥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則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便是有力例證。粥熬好放涼後,上面會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裏叫做“米油”,俗稱粥油。這種粥油對人體具有很強的滋補作用,甚至中醫認為它可以和參湯媲美,因為它有健脾和胃、補益腎精、益壽養顏的功效。南宋著名詩人陸遊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曾作《粥食》詩:“世人個個學長年,甲殼素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他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因為很多人喜歡吃粥,黃石鬧市區居然出現了粥館,以各種各樣的粥來滿足大小吃貨們那刁鑽的口味,而且生意一直興隆,經常人滿為患。因為貪嘴,我也曾光顧過幾回,但總覺得那粥過於花哨、小資,還不如自己家煮的粥平易、樸素而香醇。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