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3/22 23:01:02瀏覽521|回應0|推薦0 | |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為了提醒後世勿重蹈覆轍,在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作文,銘刻上這一段話: They came first for the Communists, 起初他們(德國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 . 面對政府草率通過的服貿,你可能讓像往常一樣認為這跟你沒關係,或單純的覺得“忙得要死,政治讓別人去搞,先顧好我的肚子就好”。但這個法案跟你我大有關係,它決定了台灣的未來。 試想,你的家因為不善經營從小康變成了貧窮,你的爸爸不斷告訴你,我們的經濟一定會好轉,每年都這麼說,卻什麼都不做。 直到有一天你的爸爸回來說,爸爸跟隔壁有錢的叔叔講好了,以後他會常來我們家,由他來照顧你和媽媽,因為他有錢,所以爸爸假設他不會欺負我們,他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你向爸爸表達反對,請他想透徹,他還堅持“不行!爸爸跟隔壁叔叔講好了,跟他反悔,會被全村子的人笑!全村子的人都受過有錢叔叔的好處,爸爸不把鑰匙給他,我們家就拿不到好處。” 光想像不覺得恐怖嗎?都不清楚隔壁叔叔的真實來意及慣用伎倆,只因為他有錢,就相信他會照顧我們,把鑰匙給出去,大開門戶,任由他自由來去。這樣顢頇無能的家長不覺得令人痛心,這樣來意不明的隔壁叔叔不令人害怕嗎? 我們或許無法想像十年後、二十年後在大國崛起後,小島國如台灣未來的樣子。所以我們才要有遠見的審慎做好通盤考量,籌劃未來,像下棋一樣預想好好幾步路,避免一著錯,全盤輸。服貿是這盤棋的關鍵點,顯然我們的下棋手根本沒想好! 台灣的人民很善良很溫暖,但這份善良溫暖應該留給未來的子孫,而不是成為政府賤賣台灣未來的利器,因為一直以來台灣人民的溫順善忘養成了政黨的傲慢,讓他們覺得反正我們也不能拿他們怎麼樣。面對這樣傲慢無能,擅自將我們的權益賣掉,吃乾抹淨就兩手一攤的財團政府,現在不表達意見,以後你就沒機會了。 因為我們政治沒有像新加坡一樣清明,我們的人民沒有像韓國人一樣強悍,所以我們更應該站出來阻止我們的政府胡搞瞎搞,自己的家,要自己守護! 沈默是霸凌台灣未來最大的兇手,羊一般溫順沈默的人民才會養出狼一樣蠻橫倒行逆施的政府,請為台灣的未來站出來! 布政司 2014.3.22
以下是討論服貿的文章節錄: Quote from article 《兩面刃!服貿協議傷了台灣企業,卻造福更多勞工》 “日趨強大的中國在政治上與吾為敵、在經濟上卻是亦敵亦友,徹底否定中國對世界以及台灣的影響力絕對是一種自我閹割的做法。重啟談判絕對必要。服貿在台灣產生的爭論,從頭到尾都是程序問題造成的惡果──不夠公開透明同時缺少審慎評估,以至於沒有任何人能接受這些協定。而我擔心的始終是政府對各產業的配套措施。即使服貿真的對否些產業有利,但這些產業中的企業如果不知道如何使力,原本的優勢都可以轉為劣勢,更不要說可能透過人之力讓原本的弱勢產業取得優勢。我們是該戒慎恐懼,但是不需要過度恐懼。我們並不是在下一場必敗的棋局,但如果我們預設自己必敗,最後當然只會走向自我預言實現下的敗亡結果。”
Quote from article《李顯龍打了馬英九一巴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出,區域整合應按部就班改善彼此的貿易障礙,但某些國家在破除貿易障礙時,無法作到服務業及其項目的交流,因為服務業開放不僅有經濟上的原則問題,更有政治的敏感,一旦因項目開放錯誤、導致國家經濟垮了,政府是要負起責任!(以上文字是李顯龍在7月5日的2013年亞洲洞析會議(Asian Insight Conference 2013)的看法)”
Quote from article《【英國特派員】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剛與馬總統會面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2014/03/21》 “ 去年夏天我受邀至台灣的政府部門討論服貿協議,為其草率感到相當震驚,因為許多涉及重要且敏感的部門並沒有經過審慎的調查與評估,政府並沒有更仔細的檢視這個協議一旦通過所帶來經濟上隱含的意義和後果。 這讓我想起了ECFA。台灣的問題其實並不完全如政府所說的是在經濟上,而是馬政府從以前到現在所指稱的,如果不簽經濟協定,台灣就會落後南韓,這並不是全部的事實。馬政府從未真正提出一個對策和足以服人的論點來說服人民。 這些如果不簽就會導致失去競爭力的說法,其實只是讓政府找到藉口轉移注意力,不去正視問題的核心──台灣真正的問題是在國內的產業結構與財經部門並沒有很好的運作,亦缺乏對研發與創新部門的投資。當台灣的企業在過去很輕易的就得以登陸使用他們廉價的勞工和土地等,那長期下來其實並不太可能提供台灣自身產業創新的誘因,台灣正逐漸失去在科技和創新產業上所掌握的技術。其實台灣並不是沒有優勢,只是政府應該正視並對國內產業結構與整體環境進行調整,提出實際應對的政策。 馬政府上台後更加深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而不去考量到台灣的其他可能性,例如,更加強與歐盟或美國的經貿合作,或者把台灣放入全球化的脈絡來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唯一強調的就是中國。所以現在的服貿協議,必須要問的問題是,到底為什麼需要這個,台灣真的需要嗎?誰會從中獲益?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這又牽涉到政治層面的問題,到底服貿協議隱含了怎樣的政治意涵。當台灣過度依賴中國這個經濟體,後果將會從經濟層面滲透到政治與社會,包含媒體、學術自由等。台灣有沒有可能變成第二個香港?”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