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5 12:46:06瀏覽1438|回應21|推薦135 | |
打開電視,播出台灣小型民俗樂團的訪問。 記者介紹:這位先生是團中的音樂編曲台柱,多年前患了自閉症,原先不出門、不跟鄰居打招呼,卻因為音樂的喜好,終於走了出來。 不錯啊!非常正面的報導。我繼續看,接下來的鏡頭和內容卻讓我掩面想走人— 記者繼續報導:您看!他到現在還是不願意面對鏡頭... 鏡頭裡一個頭低低、或不時往左避、向右閃的人。 接下來的畫面:是他站在枝葉稀疏的矮樹後面... (用這張網路圖片為例) 籠蝦公以為他去解急。 再接下來的畫面:背影。 聽見記者重複的說,他不願意接受採訪,躲來躲去,我也沒辦法... 鏡頭暫時放過了他,接下來訪問女總幹事。 『這位熱心的女總幹事好能幹,除了處理團裡好多雜事,又因為本身廚藝精湛,時常請大家吃她親手作的料理。』 鏡頭帶入女總幹事的家,看見她在廚房炒菜。下一個鏡頭是她的成人子女回家一起吃飯。大家都很有禮貌抿著嘴嚼飯菜。六個人,一個個大頭特寫,其中一位嘴角不小心帶飯粒的也被攝入鏡頭。 陪著看電視的清蒸蛙說話了:「媽媽咪呀!吃飯照得那麼近好噁心喔!」 我也覺得這樣的畫面該處理一下。印象中常會看到吃飯鏡頭的,大抵是連續劇或電影。這個訪問節目要拍出和樂融融外,也要考慮賞心悅目吧。 (假借網路圖片,試問,能給電視觀眾看嗎?) 本想轉台,又看到鏡頭拉回那位自閉症的先生。 天哪!追到人家家裡去?畫面上四、五人坐著圍成四分之一圓,當中的一位大哥先開了話題,介紹如何蒐集地方戲曲之類的。後來記者好奇心又起,問到那位先生真的不在公開場合說話? 這時我倒是要說話了。我問孩子: 這些畫面給你們什麼樣的感受? 你覺得畫面如何處理會比較好? 如何當一個對觀眾也負責任的訪問/持鏡者?…… [補充話題]:蜂鳥的今週刊轉載 聊著聊著,孩子提到學校校慶班級遊行的準備。這篇文章一併把這事聊出來講。 ▼ ▼ ▼ ▼ ▼ 學校慶祝校慶,舉辦全校的化妝遊行,要學生環保為訴求,以隨手可取的材料為主。 上星期五,學長姐們先來驗收預演的成果。在此之前,他們的主題是五十年代到九零年代。清蒸蛙熬夜剪接了六~八段音樂。家裡電腦剛好中毒重灌,影音軟體尚未架好,她只好用網上免費軟體手工陽春剪接。學長姊們看過後對新生的準備極端地不滿意,破口大罵,把幾個膽小的罵哭了不說,還強調她們以前也是被罵過來的。 週末討論結果,全面改換以森巴為主題,清蒸蛙被指定當...土著。上網查到了圖片資料顯示如下: 我說:「太好了,有件戲劇用的,上下分開的鳥服裝可以借來穿上。」那是一位手巧的媽媽用不同顏色的不織布拼接縫補上,效果十分艷麗。結果清蒸蛙說不行,因為學校規定不能車縫!我急了,舊物利用難道不行? 不行就是不行。目前為止,班費已經花上了五位數字!前幾天清蒸蛙跟我要2000元二度繳班費,我感到被勒索的窒息。 對於學長姐的責罵,我用婆媳的關係比喻給清蒸蛙聽。我問她以後當了學姊會如何處理?她說:「只要鼓勵加油就可以了呀!頂多給些建議,但不會強迫接受。」我點頭,她說:「可是...」可是什麼呢?「我不會是那幾位掌權的人。」 我問她有沒有人針對學長姐的態度嗆聲,她說私下有,可能不好意思撕破臉吧。 建議她,這種情況是否考慮先禮後兵的方式?先謝謝學長姐撥冗的關心與愛護,然後提醒他們也要尊重創意與學習。如此『嗆』人,也是禮數。 — ◎ ◎ ◎ — 兩件事合在一起講,其實都是尊重而已。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