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掀開她神秘面紗的一角
2009/06/23 02:33:10瀏覽636|回應0|推薦3

BBC在今年二月份的每個星期六有一個特別節目”A Taste of Iran”,由一位原籍伊朗的英國記者,帶熒幕前的觀衆旅遊,認識伊朗的風土民情。

我看的那個星期,他已經從伊朗北部裏海的地區,一路南下到伊朗的中心位置Yazd省.這個省的北部和西部都是沙漠,一個叫Dasht Kavir, 一個叫Kavir Loot.
Dasht是平原的意思,
Kavir是沙漠的意思,
Loot 是光禿貧瘠的意思,很多時候,Loot 等同 Kavir,泛稱“沙漠”。在伊朗文中,還有一個外來語Sahara沙哈拉,也當沙漠的意思;還有一個字biaban,這是道道地地的伊朗文沙漠。

主持人介紹當地一個拜火教的家族,帶觀衆參觀他們做禮拜的儀式,生活習慣,以及簡單的歷史。當阿拉伯人佔領伊朗,並要求老百姓該信伊斯蘭教的時候,這些人逃到隔壁的巴基斯坦及北印度。印度有一個數一數二的集團TaTa,,經營幾乎我們想象得到的所有業務,從摩托車,汽車,電子,農業,畜牧,食物,旅館,等等,甚至包括和McGraw-Hill合資的出版發行業務,他們就是來自Yazd的家族。一樣的原版書籍,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買,價格只要美國,英國的三分之一。通常我都會在Tata McGraw-Hill的網站挑書,請印度的客戶替我準備好,外子出差時帶回來。

拜火教其實不是拜“火”,而是拜“光”。光,有光明,乾淨,希望的意思。
光,在伊朗文是Rushan,也正是唐朝人物安祿山的名字。安祿山,是指“安下,安定”Rushan的意思。現在英文中也有這個名字。
拜火教的教義很簡單:想得乾淨,說得乾淨,做得乾淨。
他們的聖經叫做Avistal.( 因爲在伊斯蘭文化入侵之前寫的,所以用的是古波斯文,也就是現在阿富汗使用的帕氏圖文。)

介紹這個家族時,一位大約60嵗的男士帶主持人到他們家以前的墓場。和一般墓園不同,這個幕園在山頂上,底下也沒有埋屍體,也沒有墓碑,他向主持人講,他們將男,女,小孩分開在不同的區域為死者祈禱,之後將屍體放在墓園中一個挖好的平臺,讓天上的禿鷹下來吃,感念在世時吃了天下萬物,死後也要貢獻出自己的身體,借由禿鷹,回歸到大自然。這和中國的“天葬”,是完全相同的感念。

主持人是伊朗北方裏海一個很富庶的省份的人,對他而言,Yazd的文化很奇特。這也和我們一樣,不要說中國南方的人不懂大西北的文化,哪怕我這個臺北人,都不太明白一百多公里外桃園,苗壢的文化。這位離家三十年的主持人,介紹Yazd旁邊兩個沙漠之前,我就很大聲的報出這兩個沙漠的名字;當外子很不為然天葬的方式時,我告訴他其中食物鏈,貢獻自己,回歸自然的意義,話一說完,電視就播出墓園主人的說法,讓我也很得意。

這集節目結束前,主持人來到伊朗的文化重鎮西拉斯(?),這裡是伊朗的國寶文人豪慧思(?)的埋葬地。“豪慧思”在伊朗文是“博學強記”中“強記”的意思,因爲,詩人豪慧思年紀輕的時候就可以完整的背下古蘭經。
西拉斯(?)曾經是伊朗以前的國都,由Karim Han創建。名字中有Han, 汗,表示是在成吉思汗佔領波斯王國之後的國王。想當然爾,這位Karim Han不可能喜歡侵略自己國家的外來者,然而,文化還是傳承下來了,他的名字裏就有Han這個字。Karim是“友善”的意思。
其實,這正好説明現今的命名方式。像有些人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回教,這不表示他就是這個信奉這個教,而是,他是在這個宗教的文化出生,生長。
另一個方面,在臺灣很多家庭初一,二,初十五,十六吃素,這也是一種佛教帶來的生活文化,也不是說這些家庭全都是佛教徒。
我認識的伊朗朋友,都異常討厭阿拉伯人,也不相信伊斯蘭教,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很伊斯蘭式,最明顯的就是不吃豬肉。

伊朗近代史這本書介紹到伊朗的政府組織,憲法開宗明義的立法規定:
一. 伊朗以伊斯蘭教立國。(也是教,政合一的意思。)
二. 伊朗的最高精神領袖為Ayatalla。.(Ayat是”指示,指派”的意思,Alla, 是”真主”的意思,Ayatolla是伊斯蘭教什業派特有的尊稱,意思是”真主指派的人”的意思。這和天主教中的“教皇”是一樣的意思和位置。)
三,在Ayatolla下,分三個部門,其一為人民大會,為立法機關;其二為政府,由總統領銜執行法律;其三是司法部門,監督執行結果,人民的異議及批評。

我寫這一段,是想反映一件事:
有一個美國電視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總統府訪問伊朗現任總統内賈德。這位美國記者問了很多問題,最後問道:“總統先生,我們都很不明白貴國的決策體系;貴國的最後裁決,是您還是Ayatolla.。”
内賈德總統用他生氣時特有的冷笑臉,反問:“貴國呢?您知道貴國是誰在做最後的決定嗎?”這位有特殊管道,越過CNN而採訪到伊朗總統的主持人有點尷尬,苦笑的回答:“總統先生,我是一名記者,我的工作是訪問人家,不是回答問題。”他的回答讓旁邊的人笑出來,打了圓場,伊朗總統才收起冷笑,說:“我們國家有我們國家的法律。”
我個人覺得伊朗總統會生氣,可能是因爲他覺得對方在訪問前沒有做足功課,再加上一直盯著伊朗的通貨膨脹,失業問題,射飛彈有作假之疑種種“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問題發問,讓他最終以冷笑對付。
這位内賈德總統,對付美國記者很有經驗,人家用問題消遣他,他也用回答消遣回去。
記者問:“人家說您們飛彈試射是捏造的。”
總統,當然還是用他生氣時的招牌冷笑,說:“不用擔心,我還會再射,這囘你要看仔細。”

附帶一提,他的姓是“阿罕瑪蒂内賈德”,不是“内賈德”。
“阿罕瑪蒂”,是“尊,貴,尚,好”的意思,“内賈德”是“種族”的意思,英文可以翻譯成Noble Race。回教中最最常見的一個名字“默罕默德”,就是來自這個字,用一個前置詞“有”,取“With Nobleness”的意思,中文可以意譯成“至尊,至貴,至尚,至好”。


伊斯蘭教由先知默罕默德在麥地那創建。他沒有兒子,死後的繼承問題就是導致伊斯蘭教分裂的原因。他原先指定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女婿阿里當繼承人,然而隨他打天下的眾將領不服氣,阿里只好顧全大局讓大將歐馬當繼承人。
大約距今四百年前,歐馬執政入侵伊朗,拜火教徒反抗,血流成河,這也埋下伊朗人和阿拉伯人不和的種子。
歐馬去世後,由其子歐斯馬繼位,這當然令阿里不服氣 -- 自己岳父的天下,變成別人家的了。阿里開始抗議,兩方人馬開打,分別創立教派,前者為什葉派,後者為遜尼派,世代為仇,至今未解。
上面說的這些人物,都是阿拉伯人,伊朗爲什麽會選擇什葉派?這沒有明確的説法,但我們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假設。阿里的什葉派,下設十二個先知,這和基督耶穌的十二門徒一樣,他們都被稱爲聖人,也有神跡的記載。其中的一名,瑞札 Rezal 和他的妹妹來到伊朗宣教,最後也葬于伊朗,是每年以千萬計的信徒必須前往膜拜的聖地;而歐馬,歐斯馬的遜尼派,嚴格否認十二個先知,這或許是伊朗遵奉什葉派的主因。

“遜尼”的意思,是“正統,正宗”,和”東正教”裏的”正”一個意思,也是天主教原文Catholic的真正意義。
“什葉”的意思,是“改革”的意思,和基督教新教也雷同。
什葉教派設置Ayatolla,”真主指派的人”,當然得不到遜尼派的認可,也從來沒有到過任何阿拉伯國家訪問。

“阿里”這個字的字源為“高,高級”,我們也可翻譯成“頂,峰”等的意思。
“歐馬”這個字的破音字,為“生命”的意思。老牌埃及影帝奧馬雪瑞夫,他的名字就是用這個名字。雪瑞夫是“有名氣的”的意思,他取這個名字很適合他的形象。
“歐斯馬”這個字,就是中文的“奧圖曼帝國”的“奧圖曼”,也就是“土耳其帝國”裏的“土耳其”。阿拉伯曾經被奧圖曼帝國佔領過,最後雖然推翻了入侵者,但文化還是接受下來,沿用土耳其文的名字。

也是一個名記者訪問一個伊朗名人的事。
當年把尼克森總統搞的水門事件搞到讓總統下臺的BBC老記者Frost現在做客Al Jazera 半島電臺,訪問巴勒維國王的兒子Rezal 瑞札。
Razal王子的爸爸,是我們臺灣都知道的巴勒維國王,名字叫默罕默德瑞札,他的父親叫做瑞札汗。
英國鞏固了他們在阿拉伯半島的勢力後,自然向上對伊朗前進。他們挑上瑞札汗兵變,推翻前一朝的國王。這一個國王非常的弱,打不過俄國,將今天的阿塞拜疆,阿美尼亞,還有喬治亞割給俄國求降,讓人民很不滿。在這個情況下,英國推瑞札汗起兵稱帝。
瑞札汗即位,改稱瑞札沙。“沙”,和“汗”,原都是國王的意思。“汗”在民間,逐漸變成男子的代稱,平民化後沒有“王”的意思了。我們稱俄帝為“沙皇”,英文為Czar, 就是這個字“沙”。瑞札是“滿足心喜”的意思。
瑞札沙登位後有很多重大的改革,其中一項種下他日後被英國人黜位的因素 -- 他要求全國境内的女性不可以依照伊斯蘭的文化風俗披罩袍,戴頭巾。他這個宣令,讓篤信伊斯蘭教義的民衆抗議,讓不信伊斯蘭教的民衆傾向俄國的無神論,進而要求國家實施共產教義。英國人看瑞札沙不管用,將他黜罷放逐到馬達加斯加島,一直到病逝都不得回國。
英國和美國合作,共同推舉瑞札沙的兒子,我們熟知的巴勒維國王默罕默德瑞札登上國王的寶座。以後,大家都以“沙”稱呼他。

巴勒維國王不是不想有作爲,但他的個性太軟弱,自始至終都是英國,美國的傀儡。他一方面將石油利益完全有英美掌控,又無條件割讓出石油蘊藏豐富的嘎達島,巴林島讓他們獨立建國;一方面聽從英美殘忍兇惡的剿殺共產黨員,(和臺灣的國民黨一樣)引起社會更大的反彈與動蕩。
一個以回歸伊斯蘭教義治理國家,驅逐外國勢力的聲音,由何梅尼發出,一下得到全國範圍内的響應。巴勒維總統將何梅尼流放到伊拉克,這個舉動更讓不滿的人民情緒火上澆油,不可收拾,引出了攻擊美國大使館的舉動。巴勒維總統也黯然下臺,全家倉皇出逃,在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收容的情況下,病死在埃及。
何梅尼囘來後,看見由俄國扶植的共產黨,在國内勢力龐大,準備開始無產階級革命,於是開始了比巴勒維總統更嚴厲的“清除”工作,用醜惡至極的方法濫殺無辜。這就是逃亡海外的伊朗人恨透這個政權的原因。他大概殺了一百萬個人,男的,女的,而且絕大部分是年紀輕,滿腹理想,天真無知的大學生。他雖然殺共產黨員,但是他卻和毛澤東如出一轍,實施文化大革命,用低下無知的鄉民推翻知識份子,只要入教,和入黨一樣,就可以謀高位。到現在,這兩個國家還是一樣,教大於國家,教領導國家;黨大於一切,黨領導國家。到任何公家單位,在中國有“書記”,伊朗有“協助人”這個職稱,真正控制這個單位。伊朗更進一步,所有辦公室設置一位對等級別的“協助人”,監督辦事人員的一舉一動。
會讓何梅尼囘伊朗,實際上是英美法國“借刀殺人之計”,利用何梅尼的手殺掉俄國的黨羽,再利用國内的動蕩,再次入侵伊朗,奪取石油,削弱國力。西方國家希望伊朗一分爲五個國家,逼伊拉克出面開打。這就是著名的兩伊戰爭。
這一戰反而讓何梅尼藉口抵禦外強,更鞏固了他的政權。兩年後,伊拉克求和,這又是一計,然而何梅尼沒有上當 -- 那時所有的兵力分散在西方希望他們獨立的省份,如果戰爭在這個時候結束,何梅尼如何控制這些手上有武器,對國家有貢獻的軍隊?他又拖了六年,犧牲了無數年輕人的生命,等他自己的革命衛隊成熟,並實際掌控了所有軍隊之後,他才宣佈戰爭結束。

BBC的老記者Frost認識瑞札沙,默罕默德瑞札,也看過小時候的瑞札。他第一句話對瑞札說的,是:“瑞札,我最後一次見到你的時候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
三十年,多麽漫長的時間。這麽多的戰亂,紛爭,無奈,枉死,沉冤,可能隨風而逝嗎?
事實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現在,伊朗因爲其戰略位置及石油,天然氣的資源,一直是西方強國垂涎下發動動亂的國家,這也難怪他們痛恨西方國家。隨著中國的強大,世界政經版圖逐漸改變,伊朗的國力也發展得不容小看。今年是伊朗革命三十周年,他們相信這個革命為他們帶來了獨立,自由與強大。

巴勒維國王出逃,世界之大,卻無容身之處,最後落腳在埃及。他的王后法拉,以及兩個兒子由西班牙國王接受。
法拉王后不是原配,前面幾個王后都沒有生育,國王一直換王后,換到第四任的法拉王后才為國王產下子嗣。法拉王后的婆婆,也就是巴勒維國王的母親,在兩年前的電視訪問上直言的說,她的兒子軟弱不爭氣,媳婦放縱淫蕩。“她每天只想玩。游泳時把全身脫光光,還要一旁的護衛人員也脫光光,下游泳池陪她玩。”
法拉是“愉快”的意思,和英文女孩子的名字Joy, Joyce一樣。

有其母必有其子。Frost面前的瑞札,也好不到哪裏去。他和他的弟弟喜歡一起玩3P,和他們一起3P的女孩,一下變成“社交名媛”,各方爭邀,其中的一名嫁給之後男朋友的爸爸,二十年前全世界排名第一的軍火販子Kashagi.。嫁給軍火老大後的她,有六百個傭人,無數的珠寶。有一次被裝修工人偷走了四百萬美金的首飾,過了兩年才發現。她老公的外甥是因爲追求戴安娜王妃,後來又一起出車禍身亡的Dodi.

我們是外人,可以不關己事的看其他國家戰亂紛爭。不過呢,知道該國的歷史,文化,政治背景之後,自己也就不會因空白的認知下,完全任由強勢媒體的擺佈,左右我們的見解。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njour2007002&aid=306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