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討世界先史文明與台灣的相關性 [轉貼]
2008/09/11 21:25:35瀏覽2347|回應1|推薦5
探討世界先史文明與台灣的相關性

本文作者:何顯榮先生

專題研究:何顯榮/林勝義

http://www.ufo.org.tw/study/fk47.htm#10

人類文明之誕生

地球約在四十六億年前形成,約在三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就有生物存在的間接証據,此後經生物的演化(evolution) 形成各種動植物。約在三千萬年前的新生代,開始出現猿類,而人類的祖先「類人猿」最初在二千五百萬年前出現。經過約一千九百萬年的歲月,類人猿約在六百萬年前,其中的猩猩留在高山森林中生活,而人類的祖先走出森林到平原生活,因此而分道揚鑣,才演化成為現代的人類。

人類出現的時候正值地球四個冰河期反覆襲擊。在冰河期,因為地球大面積結冰的關係,海平面比今大低很多,今天各大陸與其鄰近的島嶼往往連接在一起,例如台灣、日本都與東亞大陣連成一塊。地球最近的一次稱為第四冰河期,約從八萬開始至一萬年前結束。

在距今約一萬八千年至一萬年前之間,地球第四冰河期開始衰退及結束,氣溫逐漸上升,海平面隨之逐漸上升,地理景觀發生激烈的變化;即一萬二千年前,現代人開始施行社會生活,人類的文明史就是從此開始的。

所謂「歷史時代」,一般指有文字或文明記錄的時代。在歷史時代之前,稱為「先史時代」或一般人所謂「史前時代」。被公認為世界最古的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文明,以及埃及的尼羅河文明,距今大概只有五千年,其後的文明時代,也只相當於人類整個過去發展史的一小段而已。蘇美、尼羅河兩大最古老的文明,乃導源於原始農村。追溯原始農村成立的時期,距今約一萬一千年左右,從肥沃月灣的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河兩河間之土地。但是這些文明僅是人類農村的初期使用新、舊石器的文明,與後來的金屬器文明差異甚大。

文化是這個社會中組成分子的外在和內在行為的規則表現。文化是歷史的一面,顯出人的價值。文明表示在某個特定的時代,當時所存在的某種文化。

人類文明的誕生,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一、自然進化:

一種文明可能是由某個未開化社會,經過漫長的歲月,文化經驗的累積,自然而然地蛻變而成的文明。這類型式的文明,與其他文明沒有關連,同時也沒有屬性關係。人類從現代人出現(十萬年前)至人類文明史開始(一萬一千年前),約九萬年都是有進化的階段,化費相當長的時間。

二、歸併取代:

一個文明的產生,可以不經由未開化或較落後社會的轉變,而從較老一代的一種或多種文化分離蛻變,以它們的某些成分,而轉變成一個新的形式。這種產生文明的形式裏,是老一代的文明,隨後為新一代較年輕的同種類型社會的代表所取代。這種社會和文化轉變的過程,原來文化與多種文化有「屬性關係」 (affilia-tion)。以台灣的近代史來看,由大陸漢民族的文化,結合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產生新台灣文化。

三、外來介入:

一個未開化的社會,受到某個外來文明的影響,而刺激轉變出一種嶄新的文明來。這一類的文明,屬於外來的「衛星文明」。被公認為世界最古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文明,在歷史時間上而言,幾乎可說是在極短的時間中突然創造出來楔形文字、農耕技術、灌溉技術、建築技術、法律、幾何學、天文學等知性的產物。蘇美學的泰斗索亞金.亞科教授曾確切地描寫著:「人類自進入兩大河領域區以來的數千年間,都過著原始石器農耕時代的生活。可是,一旦到了文明開化期,就真的於一夜之間,誕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亦即具備與未來相銜接的高度文明的基本構造、秩序的結構,主要文化的特徵就突然出現了」。

埃及的文明的變化更是奇特,在五千五百年前埃及王朝之前的時代,遺留的文物顯示,當時還不懂使用文字,但是發現其後在古蹟上看到神奇的象形文字,其不但是物體和動作的圖畫,而且可用以代表聲音的符號和一套詳盡的數碼,已具備複雜的句法結構,即賦以風格化與規格化。

證據顯示,早在埃及第一個朝代的初期,先進的草書已被普遍的使用了。根據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是由幾何文開始,包括(依序)龜圖、蛇紋、馬書、蝙蝠文、蝌蚪文,河圖、洛書等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到草書。我們可以發覺埃及象形文字的發展,似乎沒有經過從簡單到複雜,逐步演進的階段。相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古埃及人的數學、醫學、天文學和建築技術上。

同理,在世界的古文化中,一部分複雜的文明是突然冒出來的,並沒有經過人類文明誕生方式的第一種自然進化和第二種歸併取代的發展階段,違背現代學術的思想模式。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外力介入的文明,是從第三者的手中繼承而來的,就是文明誕生的第三種方式,外來介入的文明。尤其中、南美洲的文明,證據顯示確實是受到第三者外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從而建立起輝煌的文明。

由於外力的介入,使地球上的人類產生高度的文明,以一夜之間誕生來形容並不為過。外力的來源可能有二種,第一種是現代非常熱門、受到世人矚目的外星球來的高度智慧的生命體,也就是外星人。但是我們的科學家四十餘年來,已應用高科技的設備, 執行的「探索地球外智慧生命(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計畫」,至今仍然毫無所獲,然而人們還是認為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在此我們暫時避開不談。第二種是在現代文明史之前,即一萬一千年前,地球上曾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將高度文明的一切資訊,傳授給現在我們所知的文明古國,而這個高度文明的民族卻突然消失,僅留下他們的傑作,即是讓我們至今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的古代超文明遺蹟及遺物之謎。

人類文明由已消失的民族傳遞的證據

第二種外力介入人類文明的證據,就是古代超文明遺蹟和遺物的傑作,分為古代超文明遺蹟和歐帕茲二種,詳細請參閱本會《飛碟探索雜誌》收藏版第十五期,簡述如下:

一、古代超文明遺蹟。

埃及的金字塔、馬雅的古文明、那茲卡的巨大地面圖形、復活節島的巨石像、墨西哥的「阿茲特泰帝國」的文明、巴比倫的「巴貝通天塔」、印加帝國精湛絕頂的工程技術、玻利維亞高山上的泰亞瓦納柯城的石雕、地中海馬爾泰島的巨石文明的地下神殿等。

二、歐帕茲:古代超文明遺物。

所謂歐帕玆(OOPARTS),就是Out Of Place Artifacts 的簡稱,就是在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出土的加工品之意,有兩種。

「第一種歐帕玆」指的是由古老地層中所掘出的不符時空的人造物,如動植物化石般的人造物品。例如:被埋在石頭中的金線理或鐵釘、石英中的鐵釘、從岩石中出現的金屬容器、煤礦中的鐵器、伊利諾州煤礦中的鎖等。

「第二種歐帕玆」指的是古代超文明遺物的總稱。例如:二千年前希臘沉船的古代精密計算機、宏都拉斯一千年前馬雅神殿的水晶頭蓋骨、哥倫比亞黃金打造的古代超音速噴射機模型、巴格達二千五百年前的古代電池、美國洛杉磯印第安人九千年前太古時代的石頭齒輪、亞述古墓二千七百年前水晶鏡片、埃及古墓的滑翔機、巴拿馬海岸古代推土機的黃金飾品、哥斯大黎加百餘個球形巨大石頭、黎巴嫩帕爾貝可村在古羅馬時代神秘巨岩、一五一三年土耳其海軍總督必里雷斯繪製包含有南北美的世界地圖、日本青森縣遠古時狀如太空人有遮光器古代土偶、在墨西哥鄉下挖出的古代恐龍土偶、印度德里市郊寺廟的不銹阿育王之柱的鐵柱、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東南的規模龐大超越時代的地下都市等。

先史文明可能來自姆大陸

上述這些古代的巨大遺跡及超文明遺物,都是超越當時的人類文明的產物,甚至有些至今仍難知道其中的奧秘。這些文明的來源可能就是人類歷史(一萬一千年前起)尚未記載的先史時期,今已消失、但具有高度文明的太平洋「姆大陸」帝國。先史時代,據說世界上曾有三個已沉沒的大陸,其一是在印度洋中的雷姆利亞(Lemuria)大陸;根據地質學家的推測,約在地球第三紀初期時開始沉沒,即約三千四百萬年前,完全沉沒約在二千五百萬年前,當時尚無人類。另外二個沉沒於海底的是太平洋姆(Mu)大陸與大西洋亞特蘭提斯(Atlantis)大陸。據說都是高度文明的大帝國,人民擁有遠大的思想,科學上並有驚人的發展,居民的生活已達興盛繁榮的境界。

古代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著作《對話集》,有關於位在直布羅陀海峽外側的亞特蘭提斯大陸的敘述。柏拉圖在《對話集》對亞特蘭提斯的記述,到發動對歐洲和非洲的侵略戰爭,就中斷沒有下文,無法瞭然其後之發展。但是《對話集》曾有「這些好戰的民族全都沉到地底」、「神聖的居住位置在世界的中心」的敘述。亞特蘭提斯大陸可能在一萬二千年前沉入地底而消失。亞特蘭提斯所使用的圖騰是「牡牛」,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當中,很少看到有牡牛的圖騰。可說亞特蘭提斯的文明,並未流傳世界各大洲。

至於「姆大陸」的事蹟就有很大的不同,根據專門蒐集古代馬雅的傳說或神話的書「特洛亞諾古抄本」所言,姆大陸消失於一萬二千年前,與亞特蘭提斯大陸同時沉沒。現在,正統的學術界並不承認此姆大陸的存在,但是針對此傳說而繼續研究的專家,古今未曾中斷。(詳細請參閱本會《飛碟探索雜誌》珍藏版第一期)。

《遺失的大陸》中的姆帝國

英國人詹姆士.邱吉沃德(James Churchward)專門研究「姆大陸」,於一九二六年,他出版了一本有關姆大陸事跡的《遺失的大陸》,內容中詳細地描繪出其住在地面上繁華與興盛的「姆帝國」(詳細請參閱本會《飛碟探索雜誌》珍藏本第一期),簡述如下:

姆大陸的帝王叫「拉.姆」,「拉」意思是太陽,而「姆」意思則是母親,這個國家被稱為「太陽之母的帝國」,又稱「太陽帝國」,簡稱「姆帝國」。下分為十大種族,共有六千七百萬人。姆大陸的人民簡稱「姆人」,是由白人掌有文化的主導權,但其他人的生活仍十分有保障,他們依循著宇宙法則,不論是白皮膚、黃皮膚、棕色皮膚或是黑色皮膚的人種,任何人都過著水乳交融的和樂生活。

拉姆在首都喜拉尼布拉的王宮中管理所有的事情和政治、宗教。首都和各都市中都舖有整齊的石板道路和運河,建有巨大的神殿和宮殿。除此之外,另有七座大都市,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世界第一個的強大帝國。宗教只有一種,奉祀「太陽神」,及崇拜宇宙的創造神七頭蛇-娜拉亞那。他們依循著宇宙法則,過著安和的生活。其文明之始至少也要回溯至五萬年以前。

姆大陸人民也十分精於航海術,姆帝國的港口也因出發前往世界各地的船,及返回的船隻而喧鬧無比,因此經常組織殖民團進出海內外。最初的一團卡拉族人向東航行,遠渡中美洲,再抵達北美洲及南美洲,並在南美洲當地落地生根,其形成遠古的馬雅人,所建立的殖民國稱為「卡拉帝國」。美國及中南美的印第安人,都是其子孫。

其中,有一團那卡族人向西航行,在緬甸上岸,就展開緬甸、印度方面的開拓及定居,並建造了「那卡帝國」。此外,還有那卡族人,在中國上岸就不斷地往內地而去,到中亞至中歐地帶,並開拓從蒙古至西伯利亞一帶的所有土地,成為印歐民族祖先的維吾爾族及建立了姆帝國最大的殖民國「維吾爾帝國」,首都則置於貝加爾湖以南。

世界最早的文明可能是從姆大陸傳到南美洲,再由南美洲向中、北美洲發展而遍及整個美洲大陸,再由美洲大陸傳到大西洋上的亞特蘭提斯大陸,更由此傳到埃及、歐洲、亞洲。因此,姆大陸可以稱為「世界文化的屋頂」。世界文化以姆大陸為中心,傳到東方,再由東方傳到西方,現在還留有可考之跡。現今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甚至北非、埃及都曾經是太陽帝國的藩屬。

姆大陸的消失

姆大陸沉沒的慘劇,是先從姆帝國都城的地鳴開始,接著附近的火山就一起開始活動,並不斷地產生新一連串的火山爆發,產生大量的熔岩,使冰河期的陸上冰雪融化,再由地震使姆帝國都城的城牆就像積木般崩頹了,接著海嘯使海水像山脈般的穿過其上,因而姆帝國都城終於被吞沒而毀滅。

因為一連串的火山爆發,在陸地上的冰雪融化成水,流入大海後,使海平面逐漸上昇,造成第四冰河期的結束。海水逐漸吞沒整個姆大陸大地和其上面的城鎮、森林、人及動物。建造在平地的姆帝國許多城市,因而永遠沈淪於海底。各地的殖民國也因姆帝國的沈沒,喪失母國一切而走向衰退的命運。另一方面,離開姆大陸的人民也於不知不覺中忘卻母國,只在傳說中抽象地訴說它的存在。所以大陸上的姆帝國文明也逐漸消逝了。儘管如此有些國家仍將姆帝國時代的高度文明技術傳至後世。

太平洋群島及世界各地傳承了姆大陸文明

有關姆大陸之說,學院派的學者仍爭論著,但是在太平洋群島中,仍留有許多可能是姆帝國的文明遺跡。現在的太平洋上散落許多島嶼,在這些島嶼中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人居住,且發展出各自的文化,因為那兒存在著許多特異的古代遺跡。若思考其共同點,就很難認為每座島上的文明是各自獨立產生的。因此,只有假設那兒曾是姆大陸所遺留下來的,且以前這些島嶼是相連的,才能夠做出完整的說明。

可是,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雖然這些島嶼散處於廣大的太平洋海面上,但其古代遺跡中,卻都有相當的共同點。例如:瑪格塞斯群島的努克喜巴島上有一舌頭伸出嘴外、大眼珠的「吉奇神」石像,而這石像與殘留在大溪地群島,及遠在夏威夷群島上的石像,有著很明顯的共通點。著名的復活節島上人面石,雖然稍具奇異的氣氛,但仍應視為是這種石像的文化之一吧!

九十二座人工島所組成的南馬德爾

更不可思議的是太平洋群島上,還存有與小島文化極不相稱的遺跡。屬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加羅林群島的南馬德爾(Nanmatol),位於波納帕島外,新幾內亞東北約二十公里處。

南馬德爾東南海岸有「海上遺蹟」,由九十二座無人人工島而成的巨大遺跡,東西有五百公尺、南北有一千二百公尺的海域中,以玄武岩柱組框架,全敷上珊瑚、石頭的建築物所組合。每座人工島上都有用玄武岩所建造的城壁、王宮、神殿和住宅等,是石器時代的小城廢墟,城牆用玄武岩堆砌而成,高達九公尺。城中有運河系統縱橫其間,把這小島區隔成有許多高牆圍繞的小島。同海的一面,城牆設有閘門,可以開閉。

除此之外,島和島間也呈運河狀,顯示出以前它應是座如威尼斯一樣的水上都市。雖不確知其建造年代,但其往日的人口應不下於一萬人。今日島上的居民──麥可羅尼亞人,必然沒有能力完成如此艱辛的工程。

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誰建立了這座小城,更沒有人知道這樣重要的城池為何要建在如此偏遠的島上。而同屬遺跡的庫塞依島上,也殘留著稱為雷洛的東西。

再者,也已證實不僅土亞摩土群島上有稱為瑪萊艾的祭壇遺跡,連其周遭的群島中也有這種祭壇遺跡。這些遺跡與馬雅、阿斯底加的金字塔極為相似,其中最大的一座十段式石造金字塔,底部寬一百一十五公尺、深八十公尺、中間高十五公尺。

除此之外,到處也可看到塔普島稱為「哈茲亞蒙加.亞.馬威」的奇妙石門、迪尼安島的石柱、雅布島的巨大石幣等等神秘如謎的石造物。這些島嶼不僅遺跡有共同點,連傳承也有共同點。其中最令人深感興趣的是,許多島上都有大島沈於海中的傳說。若思考其共同點,就很難認為每座島上的文明是各自獨立產生的。因此,只有假設那兒曾是姆大陸所遺留下來的,且以前這些島嶼是經常有往來的,才能夠做出完整的說明。

有些國家仍將姆時代的高度文明技術傳至後世。例如,中共的「人民日報」曾報導在中國西北部的大地灣遺跡中,發掘到用混凝土所建造的住宅遺跡。根據其報導,乃有一約為一百二十平方公尺的住屋的地板,鋪設著會綻放出藍黑色光澤的混凝土。而且經分析後得知其成份不僅與現代的水泥成份極為相近,且深具堅牢度。大地灣遺跡被視為是出自於五千至七千年前,因此被認引進了姆大陸的技術的傑作,或許它就是邱吉沃德所言的維吾爾帝國的遺跡。

其實,在日本也曾發現姆大陸文明的遺跡,以下就略作介紹。一九三一年七月,在北海道釧路海岸的崖邊發現插在水成岩中的鐵棒,經專家調查,原來是根長五尺的鐵矛。水成岩是在水中沈澱堆積而成的,因此,至少也需數萬年。換言之,如果時間鑑定無誤的話,此鐵矛應是姆大陸文明的遺物。就地理上而言,日本與姆大陸也有極密切的關係,因此即使發現有該時代的東西也不足為奇。

姆帝國創造神蛇是傳承的圖騰

在太平洋諸島的土著,至今仍然保存著相同的圖騰「蛇」,也就是姆帝國的創造神。

邱吉沃德也曾說,或許柬埔寨的吳哥窟巨大遺跡,是從姆大陸的耶卡帝子孫為緬懷往日姆大陸光榮才建的都市,而吳哥窟的守護神恰好也是七頭蛇。其次,吳哥窟應是那卡爾(蛇國)的訛音。

台灣各族原住民的圖騰,也是蛇。尤其在台灣東北角草嶺古道中,有「雄鎮蠻煙」石碑,是原住民平埔族所立之碑,其碑面四邊有七條蛇的圖騰與姆帝國的圖騰相同,但與大陸龍的圖騰不同。然而大陸的龍,仍是出於蛇。根據中國出土的古代陶器,其中的圖案,依其製造年代,「蛇」的圖騰出現的年代比「龍」還早。在考古學上,從未發現真正中國龍的證據,因此動物學家夏元瑜『老蓋仙』,認為中國龍的圖騰是由蛇演變而來的,甚至有人認為可能是畫蛇添足而成龍的。

在地中海東部、希臘東南端,克里特(Crete)島有邁諾人的愛琴文化,比希臘文明還早。克里特島的邁諾時代,約自紀前三四00年到紀元前一二00年之間的兩千多年,克里特島為當時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愛琴文化的遺物中有非常優美的「大地之母」塑像,除顯示女性特徵的豐滿雙乳外,雙手還高高的舉著二條蛇。在克里特島並不產蛇,這二條蛇可能就是當地傳承下來的圖騰。

馬雅文化中,吉強.伊札的馬雅神殿,有古古魯汗的金字塔。左側的影子在右端出現了七個等腰三角形的光帶,直達頂部的蛇首。旁邊的戰士神殿外側的壁上,有戰士頭部鑲入蛇口的彫刻。其中央位置有一戰士被象徵性地切首,被切下來的頭部出現七條蛇。可知中美洲的馬雅人、甚至比馬雅人更早的奧梅克(Olmec)人的圖騰就是與姆帝國相同的蛇。美國俄亥俄州也有在地面上構築的巨蛇丘。世界文化古國的巴比倫(現在的伊拉克境內)的古牆上,也有蛇形的異獸。可見幾乎全世界都有蛇圖騰的遺跡,這些圖騰可能來自姆帝國的傳承。

姆帝國有高超的航海技術

公元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人會認為當時的航海技術一定非常發達,但是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在此之前,古代的航海技術最有名的民族,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有邁諾人(Minoans)和腓尼基人(Phoenicians)。

邁諾人和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與非洲建立殖民地。其航海僅止於短程航行,以陸地為參考座標僅沿著海岸航行,到達鄰近的地中海地區,以及埃及和非洲西岸。

姆帝國後代的玻里尼西亞人,近代已確認遠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二千年,即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在不見邊際的太平洋中,根據自然現象,譬如日月星象、海流、飛鳥、海洋生物等,可以確定航向,來往於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三地幾千公里之間,他們的優越航海技術,比邁諾人和腓尼基人還要精良甚多。據估計,公元一五一三年土耳其海軍提督所繪製的必里雷斯地圖及一五三一年費納烏斯所繪製的世界地圖,參考有關古南極的資料,可能都是來自古代玻里尼西亞人所繪製的古地圖。

其實玻里尼西亞人應該是在姆帝國時代就是往返於世界各地的姆大陸人,像這些航海技術當然承接自姆帝國。姆大陸人經常在世界各地進行著繁榮的交易。考古學家認為現在巴基斯坦的摩亨齊.達羅文化是靠著交易輸入的,西印度在當時最大的港口達塔路,有著長達二二0公尺的船塢,他們就使用巨船與埃及、布索米爾及其他地中海的國家進行交易。根據考古學家的資料所描繪出來的復原圖是:「向著世界各地出發的船及返航的船隻絡繹不絕。」這與姆大陸的港口有一模一樣的記述。

玻里尼西亞人在世界各地建立許多文明

秘魯的旃旃(Chan Chan)位於利馬西北約四百六十公里處,這個城市原本是旗穆族人的首府,全城為長方形,面積十二平方公里左右。城內有非常複雜的水道系統,用來供應城內用水。屋宇牆壁用土坏砌建而成,上薄下厚,使牆壁更穩固。城市分為九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二至五重的城牆圍繞,進出口只有一道窄門。城牆頂部有一條通路環繞,但是只能從城牆外面才可以走上去。根據傳說,旃旃的創始人是從海外乘竹筏而來,可能來自遠東或玻利尼西亞。

近年來,已證實南美洲印加文明應是在秘魯蒙奇卡文明的延續,遺留下更優於印加文明的黃金鑄造技術、高度建築技術。蒙奇卡文明為西元二九0年(加減五十年)距今一千七百年的高度技文明,代表南美秘魯前印加文化。根據印加創世神話,維拉可加神是個留著鬍子,皮膚白晰的神,衪教導無知的人們,以農業為首的多種技術,而後旅行安地斯山各地,便不知消失到何處了。維拉可加的正式名稱「背.奇基.維拉可加」裡。「肯.奇基」是位於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諸島,原住民傳說中的最高階的神之名。由此可連想南太平洋諸島和南美大陸的文明應有所關連。

南美秘魯納茲卡(Nazca)的土著印加人將那些巨大的地面線條和圖形,歸於半神半人的「維拉科查人」(Ticci Viracochas)幾千年前遺留下來的作品。在印加首都庫茲科(Cuzco)北郊的薩克賽華曼(Sacsay-huaman)城堡,有重達三六一噸人工雕琢的巨大花崗石,許多顆並列在一起,據說整個城堡也是維拉科查所興建的。同樣在南美安地列斯山區的各民族有「維拉科查」的傳說,當地在洪水大災難後,這一位身材高大、皮膚白晰、滿臉鬍鬚的人,具有無邊的智慧和法力,來拯救他們。維拉科查以無比慈悲、苦口婆心的勸導人們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建立祥和的社會,把文明和教化傳給土著。印地安人稱他為華拉科查(Huaracocha),其意為「大海的浪花」。這位維拉科查帶領一些他的門徒,據說自西方渡海而來,在任務完成後,師徒會合,然後回到海上而消失。在帝華納科(Tiahuanaco)古城仍有一座露天廟宇供奉維拉科查高七呎的石雕像。在中美洲同樣有像維拉科查身分、外貌及形像的聖人或藥神來解除馬雅人的痛苦,受到土著的崇拜,名為奎札科特爾(Quetzalcoatl),也是自西方渡海而來,古代馬雅宗教典籍《奇蘭巴蘭之書》記載著,猶加敦半島最早的居民是乘船從東方渡海而來的「蛇神的子民」。

中、南美的土著,均有自西方渡海而來的高度文明聖人,在先史時代,有能力航行廣大的太平洋,到達美洲的人類,唯有姆帝國的玻里尼西亞人。距今約五千年前,另外,由於殘存於復活節島上的象形文字「倫哥.倫哥」,和印度的印度文字十分相似,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兩地間曾靠海上航線進行文明交流。

姆大陸的太陽帝國殖民遍及全世界的證據

在埃及的楔形文經籍上,記述了有關太陽神拉(Ra)的事蹟。這個太陽神在埃及第三王朝以後成為主神,法老王視為太陽神之子。太陽神拉和姆帝國的君王的姓相同。另外埃及的祖先稱為Ketan,和台灣凱達格蘭族(Ketangalan)的祖先凱達同一聖名。在埃及的古墓中,曾有蘆薈的壁畫,顯示蘆薈的重要內,然而蘆薈在埃及並不生長,其的來處,據推測就是台灣。

印加(Inca)在印地安土語中,就是「太陽之子」的意思。印加人相信黃金是太陽神的汗珠。古代的印加人為了向太陽神表示忠貞,在墨西哥的泰奧提華坎城建造基地面積比埃及卡夫拉金字塔更大的太陽金字塔,每年由祭司們從各村落中,挑選最美麗的處女送入太陽神廟為太陽神之妻,一生不得離開神廟。在古印加人遺跡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古城中,有幾十個約長四公尺的正方形巨石,約二00噸,稱為英帝華達納(Intihuatana),意思是「太陽神的栓馬柱」。

在南美玻利維亞的帝華納科古城有一片堅硬無比的長石雕鑿而成的「太陽門」。可見世界古文明的遺跡中,經常有太陽神的事蹟。這個太陽神可能傳承自姆帝國。

金字塔的奧妙來自姆帝國

金字塔是全世界性的巨石文化遺跡,最有名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其次是中美洲墨西哥馬雅人的金字塔。在太平洋區域中,有日本和台灣。一九三四年六月,第一位發現日本葦嶽山金字塔的金字塔專家酒井勝軍,曾到埃及研究金字塔。他發現所謂金字塔是一種收集與增加能量的裝置,其奇妙處已有許多專家以科學方法檢驗出來。酒井勝軍認為金字塔未必需要像埃及那樣的巨石構造物,日本原屬山國,根本無需刻意堆積巨石,可以憑著金字塔型的山脈,並且周圍有巨石遺跡的附屬物品,就形同具備有整座金字塔形的構造,就能產生所需要的能量。在日本被發現的金字塔相當多,被認為是金字塔的山附近,都存有巨石構造物及繩文的遺跡,此事實更足以證實,金字塔可引發一個能量強大的空間,而且能促進動植物的生長。

埃及地處平坦的沙漠,所以古埃及人必須遠從尼羅河上游挖取巨石來建造那麼大的金字塔;同樣在中美洲的巨大金字塔也是如此。在台灣北部的七星山頂,就有一座如酒井勝軍所說的金字塔(詳見後文)。金字塔的奧妙,至今科學家仍有許多無法瞭解,在人類歷史上找不出來源,當然必須追溯到先史時代的姆帝國時代,因此我們認為金字塔的奧妙做為來自已消失姆帝國文明的佐證。

姆大陸之謎的真相究竟如何?雖有眾多人研究出可信度很高的言論,但仍無人敢下斷言,相信再經幾年的研究,就能使姆大陸文明真相大白。

姆帝國都城消失的描述在台灣島附近

當年邱吉沃德巡迴調查旅行時,可惜未到台灣附近,所以他所畫定的姆大陸並未包括台灣及附近的島嶼。根據邱吉沃德的推論,姆大陸沈沒的主因是發生足以使海島或幾座城市沈沒的大規模火山爆發。邱吉沃德所訂的姆大陸,位處太平洋的中心,應是安全地帶,不會發生大規模火山爆發。在太平洋上,當時只有日本、台灣及南北美洲沿岸一帶會發生較激烈的大規模火山和地震。但南北美洲沿岸火山帶、日本四島較為偏北,距離姆大陸都較遠,應排除在外。因此惟一可能的地區就是在台灣和琉球附近一帶。所以我們認為姆大陸北部應向西延伸,連接到歐亞大陸邊緣的西太平洋淺海陸棚,包括到台灣、琉球附近火山群的地帶;例如,台灣北部的大屯山和七星山區,就是以前爆發過的典型古代火山。

姆帝國起於五萬年前的第四冰河期,冰河在陸地凍結,太平洋的海面也低於現今約一百四十公尺。歐亞大陸邊緣的西太平洋淺海陸棚,包括台灣海峽和琉球古陸都成為陸地,在冰河期結束以前,當時所謂的台灣島附近陸棚平地上,應有許多文明的建築物。姆帝國的都城及城市可能都建造在台灣附近的平原上,才會發生姆帝國都城及城市的沉沒。城市現在都沉入漆黑的海底,經歲月的摧殘而被破壞埋沒。倘若邱吉沃德來過台灣,可能就會將姆大陸的版圖向西延伸到台灣及琉球,並將姆帝國都城定在附近。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oghost&aid=2210168

 回應文章

Bloghos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附近是姆帝國都城所在的佐證 [轉貼]
2008/09/11 22:04

台灣附近是姆帝國都城所在的佐證

由台灣先民遺蹟和地洞可推測姆帝國的都城所在地應在台灣島附近的陸棚上。台灣附近是否為姆帝國都城所在地,可參閱下列九項作為佐證:

一、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這個大語族現今遍布於整個太平洋及印度洋中的二萬多個島嶼和中南、馬來兩個半島上。包括馬達加斯加、印尼、菲律賓、台灣、新幾內亞、紐西蘭、夏威夷、麥可羅尼西亞、麥拉尼西亞、玻利尼西亞等各地島嶼。此外,還有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語以及中南半島上越南與高棉的占婆語。這個語族的分布是世界最大、最廣的區域,語言的數目也最多,約有九百種之多。姆大陸的版圖,大部分包含在南島語族的範圍內;換言之,姆大陸就是南島語族區域內的一大塊陸地而已。

近代國際南島語言學者似乎有傾向台灣是較複雜的南島語言區域,因此,也就有最可能的南島語族老家是在台灣看法的趨勢。國內的考古語言學權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李壬癸,首先提出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的看法。最近有二位國際聞名的學者,一位是語言學家Robert Blust和一位考古學家Peter Bellwood,各於一九八五年和一九九一年發表有關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應該是在台灣的看法。

根據一九九八年八月十日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生物學家張伯斯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一項基因研究報告顯示,住在包括夏威夷及紐西蘭在內等南太平洋島嶼的玻里尼西亞人,祖先很可能來自台灣,證實南島語族從台灣開始逐島遷移的學說。

一九九八年十月許木柱等學者以體質及遺傳基因的基礎研究,發表研究報告:「台灣南島族群的生物類緣關係」,指出台灣原住民是單一起源,證明台灣的原住民是由同一族先民所分出,這一族原住民當然就是台灣的先民。由人類家族繁衍樹的現象,能繁衍廣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島族,必定有相當高度的文明因素,例如航海技術、生活技能和文化等力量,綜觀之,最大的因素可能就是姆帝國的力量。如上述,姆帝國有高超的航行技術,以玻里尼西亞人在世界各地建立許多殖民地和傳播文明。玻里尼西亞人居然是南島語族,由台灣遷徙出去的,當然姆帝國都城應當在台灣附近。

Bloghost(bloghost) 於 2008-09-11 22:08 回覆:

四、台灣是世界各邦聯的「幃幄中心」。

台灣的六十餘處山洞中,北部佔極大部分,可知第四次冰河時期,先民大部分集中在台灣北部過活,然而台灣北部正是原住民中的「凱達格蘭」族所活動的地域。因此我們必須藉著探討「凱達格蘭」族的現有資料來瞭解最早期先民的來源及文化。

「台灣」一詞是依據十六世紀時,凱達格蘭族原住民母語之名「大惠宛」或「大大宛」,荷蘭文獻稱「台惠宛」。一六二0年中國明朝稱「大惠國」,清朝以荷蘭語音「台惠宛」譯成漢字「台灣」,沿用至今。「大惠宛」一詞原住民的語義是「幃幄中心」。「凱達」一詞是先民祖先的聖名。「格蘭」一詞,其義為「聯結」,現代語稱為「邦聯」之意。

因此「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台灣,就是「邦聯幃幄中心」。

拉丁語音的「格蘭」,因在亞洲各地的土著語音略有不同,故其同音同義異字有「圭籠」、「雞籠」、「基隆」、「雞南」、「吉隆」等,為表示當地為「邦聯」之地,各以其土音作為當地的地名,都是以台灣為「邦聯幃幄中心」的「邦聯」地區。台灣有基隆市、台北瑞芳的雞籠山、台北圓山就是雞南山。中國內地以「雞籠」為地名者,且在隋唐以前就已被使用而存在的地方有十八處。另有馬來半島的吉隆坡。這些地區也都是「邦聯」地區,而台灣是各「邦聯」,包括大陸、東南亞、大洋洲等邦聯的「幃幄中心」。

由台灣原住民與荷蘭官方簽訂的「圭籠合約」書,就是「邦聯合約」,現仍收藏在荷蘭海牙皇家博物館。當時荷蘭總督曾依合約來檢閱台灣原住民軍隊的操練。因此,可知台灣就是世界各「邦聯」的「幃幄中心」,也就是各邦聯運籌帷幄的樞紐。因此,我們可以確認這個「雞籠」就是「格蘭」─「邦聯」之地。台灣能夠成為世界各邦聯的「幃幄中心」,與世界各地友善的「邦聯」來往,我們認為在姆大陸沉沒後,仍住在海平面上的台灣先民,仍然保有姆帝國的一部分權威與地位,才能成為世界各邦聯的「幃幄中心」,也作為姆帝國都城在台灣附近的佐證。

Bloghost(bloghost) 於 2008-09-11 22:05 回覆:

二、台灣先民缺乏舟船詞彙。

南島語族從台灣逐島遷移的時間推論為五、六千年前開始,仍未定論。由於南島語族從台灣逐島遷移出去,時間在六千年前開始的話,當時台灣四周都是浩瀚的海洋,並且南島民族要從台灣擴散到這麼廣大的海洋地區,而且在移民之後又能在島嶼之間保持若干來往,他們必須擁有優良的航海技能和舟船工具,有關這一方面的詞彙也很豐富。這種現象在現代東部各島嶼上的大洋洲語言固然如此,在西部南島語言(包括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也大都如此,惟獨台灣地區例外。這些年來研究比較南島語言的學者,曾對台灣南島語言做過全面性的比較研究,一般都認為台灣南島語言沒有保存古南島語的舟船同源詞。

台灣土著民族都屬於南島民族,台灣也是太平洋中的一個海島,何以台灣南島語言卻普遍缺少有關航海或舟船的詞彙呢?現在仍然存活的高山族語言,居住地大都在內陸遠離海洋,而在內陸居住地並沒有大的河流或湖泊可供舟船行駛。至於原來居住在沿海一帶的平埔族憑藉近代少數老人記憶中的語言,語言工作者能夠記錄的語料實在非常有限。因此,在台灣南島語言中關於舟船的名詞與南島民族的來源有何暗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張光直認為,假如原住民是一萬年以前,台灣海峽在地球第四冰河期結束後,海水逐漸進入,被台灣四周出現的海水逐漸困住了,他們根本就不需要舟船前來台灣,因為他們已在台灣!這是否意味著台灣就是古南島民族的原始居留地,航海技術要等到從此地擴散時才開始發展出來的;換句話說,台灣先民早在冰河期結束以前─一萬二千年前,已從台灣四周的陸地走到台灣,根本不用舟船,而在冰河期結束以後,台灣的先民移居各島時才用到舟船,開始使用這些詞彙,例如現在的台北「萬華」,以前名為「艋舺」(意為獨木舟或小舟),也是後人取名的。至於台灣沒有保存古南島語的舟船同源詞,是否有被遺忘的可能呢?

由於台灣的原住民高山族和平埔族共有近二十族,各族現行的語言各不相同,不可能恰巧全部將舟船的用詞遺忘吧!因此,先民就是在第四冰河期結束前已在台灣生活,屬於先史時代,在第四冰河期結束以後,開始由台灣航行到世界各地,使用到舟船,此後才有舟船詞彙。因此,台灣可能就是姆帝國時代的族人發源地,在姆帝國都城的附近。

Bloghost(bloghost) 於 2008-09-11 22:06 回覆:

三、台灣先民遺傳的大批冰河期的山洞。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下旬,台大地理系王鑫教授與其學生楊建夫提出研究報告,表示經北京大學地理研究所所長崔之久陪同下,進行雪山冰河考察。六月三十日更與崔之久在三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雪山主峰圈谷群」坡面,發現冰河作用才有的「冰坎」,以及在學術界爭論長達七十年的冰河擦痕,初步證實雪山冰河地形的真實性。由此可知台灣確實曾有一段很長「冰河期」的肆虐。

若以古代地球的生態環境來考量,聰明的人類要渡過冰河期,最好的方法就是開鑿地洞,躲入洞穴才能生存下來。就如舊石器時代在大陸的山頂洞人和在台灣東部八仙洞的長濱文化,都是在地洞中被發現的。目前在台灣發現六十餘處地洞,探討這些山洞,從史籍中搜索,唐朝以來均未有記載。因此,台灣地洞的開挖也應排除唐朝以後的年代。僅有隋朝的《隋書流求傳》發現有這一段記載:「琉求國(即台灣)居海中,當建安郡(今福建建甌縣)東,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由這句「土多山洞」,已載明台灣的地洞是在隋朝以前就有的,至於隋朝以前的史料更缺乏。

因此,我們認為姆大陸的人民,必須經歷五萬到一萬年前漫長的嚴寒歲月,除了較暖和的平地有巨大的神殿、宮殿以及七座大都市外,另有住在較寒冷山區的人民,他們求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開鑿地洞,躲入洞穴才能生存下來。第四冰河期後,露在水面上的台灣島,仍存有六十餘處大地洞,可能就是當時遺留下來的。排除採礦坑洞、石灰岩和其他天然的水蝕洞,在台灣的六十餘處山洞中,北部佔極大部分,可說其人工挖掘地洞的密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區。因此,我們認為姆帝國都城可能就在山洞聚集的台灣北部地區的附近。

Bloghost(bloghost) 於 2008-09-11 22:09 回覆:

五、史籍中的台灣史。

台灣本島的歷史大約始於十七世紀(澎湖更早,始於中國宋代)。清代先賢連雅堂所著《台灣通史》是台灣最早完成的第一本史書,但是在《台灣通史》之前的先史時代,在中國的史籍中,仍有一些片斷的記載。《山海經》云:「蓬萊山在東海中,島上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其物禽獸盡白,宮闕以黃金銀作成。」日本人尾崎秀真先生對於台灣史的研究不遺餘力,他斷定蓬萊山即為現在的台灣,並以早在四千二百年前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已有文化交流做為論證。

《書經禹貢》揚州之項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註:卉服─綿衣。織貝─鑲有貝殼的布料。錫─承受旨意。)在此貢物中,尾崎先生認為織貝是台灣北部原住民泰雅族的珠衣。果是如此,這裡所謂的「島夷」應該是指台灣的原住民。尾崎先生認為台灣在五、六千年前,即中國的三皇五帝前,中國大陸做為貨幣材料使用的子安貝,即產於以台灣為中心的黑潮流域的島嶼,所以當時大陸的貨幣材料全仰賴台灣的供應;換句話說,當時的台灣支配著中國大陸的經濟,因此當時的台灣(蓬萊)也是中國民族唯一的憧憬之地,才有《山海經》所載「蓬萊山在東海中,島上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其物禽獸盡白,宮闕以黃金白銀作成」的敘述。蓬萊山的仙島就是台灣。神仙所居之地稱為「洞天福地」,台灣的地洞就是古代大陸人所嚮往的「洞天福地」。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齊人徐市(即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僊(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僊人。」徐福和數千童男女到達瀛洲(日本),未到蓬萊仙島,沒有遇到島上諸仙人,求不到長生不老藥,害怕回國後會被砍頭,因此就在日本定居下來。由此可知,台灣的文明在當時已相當輝煌,並且超越大陸當時的文明。古代的台灣一定有相當優越的因素及背景,值得大陸人士的嚮往。這些高度的文明,可能來自姆帝國流傳下來的。並且台灣原住民是母系家庭,完全承接姆帝國的遺傳,與世界各地後來發展出的父系社會不同。

至於台灣先民的素養,是否如《山海經》所載「蓬萊山的仙人」一般,我們可以在《台灣通史》看出端霓。清代先賢林資修在《台灣通史》台灣開闢紀序云:「臺灣自鄭氏建國以前,寔為太古民族所踞,不耕而飽,不織而溫,以花開草長驗歲時,以日入月出辨晝夜,岩居谷飲,禽視獸息,無人事之煩,而有生理之樂,斯非古之所謂仙者歟?」以此來說明台灣在先史時期,其太古民族的生活、心裡以及生理,就是神仙的樣式。但是,蓬萊仙島的太古民族一直過著神仙的生活,沒有再追求上進和發展,漸被其他的民族趕上,並且超越。

日人尾崎秀真認為,約在四千年以前,從周朝開始以銅代替貝幣,台灣的子安貝不再運送到大陸以後,蓬萊與大陸間的文化交流因而斷絕。從此蓬萊,即台灣的文化逐漸退化、惡化、衰微,延續到外來民族的侵入。清代先賢連雅堂在《台灣通史》開闢紀云:「台灣固東番之地,越在南紀,中倚層巒,四面環海,荒古以來,不通人世,土番魋結,千百成群,裸體束腰,射飛逐走,猶是游牧之代。」可以看出台灣的太古民族在長期的走下坡後,一直到外來民族的侵入時,已完全走了樣。同樣在一部《台灣通史》,二位先賢對台灣先民的不同看法,就道盡台灣先民文明的興衰。

Bloghost(bloghost) 於 2008-09-11 22:09 回覆:

六、澎湖虎井嶼海底十字城及台灣近海的海底遺跡。

澎湖虎井嶼海底十字型城郭狀構造物(簡稱十字城)是由中華民國潛水協會創始人謝新曦先生,主導深入海中拍攝所得。根據他的敘述,其構造物表面長滿海草,和琉球與那國島海底的祭壇遺蹟不同,絕非不受侵蝕的花崗岩自然物。由其露出海底呈正直角交叉、直線綿延達可能達一百公尺以上的結構物,已被確定是岩石砌成的城郭狀牆壁體,因非花崗岩,故牆壁體上端有些部分已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且北端又連接呈現完整圓形的構造物,其直徑有二十公尺,自然界絕對不可能會形成如此巨大的圓形構造物,當然顯示出人為的傑作。相信稍有常識的人絕對不會把這些看成受到海水腐蝕、自然形成的岩礁。

根據謝新曦先生的敘述,十字城的城牆厚度上端約有一.五公尺,底部約有二.五公尺,城牆高出現在海底部分有的達三公尺,城牆露出海床部分約五十至八十公尺。圓形構造物的直徑外牆約有二十餘公尺,內牆約有十五公尺,因上端大部分已坍塌,實際高度未能確定。令人稱奇的是只有在十字城牆構造物的岩石才長海草,其他的地上岩石都不長海草。把城牆的海草刮下,可以看到城牆的岩石是玄武岩,與地上的岩石的岩質不同。再仔細檢視城牆的岩石,發現城牆的岩石有由疊砌而成的跡象,且城牆的岩石與岩石之間銜接得相當完整,與自然岩石受到侵蝕的凹凸面不同。由此可知十字城構造物的玄武岩是由人工搬運來而堆砌而成的。

直徑二十公尺的圓形構造物,該小組推測也是祭壇。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其與琉球與那國島海底祭壇階梯狀的平台顯然不同,因此我們比對人類先史文明遺蹟,發現人類最古老的城市──以色列的耶律哥城,距今約九千年前所建造的市鎮,由其遺蹟發現城牆的一角有直徑十公尺的瞭望台,與澎湖虎井嶼海底十字城圓形構造物的形狀非常相似,因此我們認為虎井嶼海底十字城圓形構造物應該也是瞭望台。

我們推測澎湖虎井嶼海底十字城和琉球與那國島海底祭壇,都是冰河時期在陸棚的平原上所建造的,即是一萬二千年前至八萬年之間。在冰河期結束時,海平面上升而沉到海底的。此外,另被發現台東太麻里近海海底二百公尺長的巨石構造物石,墾丁國家公園佳樂水近海海底四邊四十公尺寬、十五公尺高、上部有十公尺見方祭壇狀平台的金字塔型構造物、三貂灣海底巨石群以及海底巨樹遺蹟,這些可能都是冰河期的遺物。這些人造物可能姆大陸沉沒前建造的。由澎湖虎井嶼海底十字型城和琉球與那國島海底祭壇,以及台北七星山金字塔與祭壇的發現,我們可以推測姆帝國都城應該在台灣附近。

Bloghost(bloghost) 於 2008-09-11 22:10 回覆:

七、台灣的巨石文明及其他陸上遺跡。

近年在台北七星山發現的金字塔,是經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聯盟總召集人林勝義先生所發現,曾被學術界存疑。最近已有學者確認是人造物,經筆者親自現場鑑察,也確認是由石塊壘砌而成。據估算有數萬年之歷史,由表面壘砌的塊石,已被風雨侵蝕成凹凸不平卻有規則狀、如土丘的外貌,可以看出構築年代久遠。由其高出基面約二十公尺部分與周圍不同的覆草顏色,就可分辨出這是人為建造的。誠如金字塔專家酒井勝軍所言,在前方兩旁排列許多成堆巨石,更在附近有龜石、龜圖、祭壇等巨石文明遺跡,可以確定七星山由人為疊石而成的狀如土堆的是金字塔無誤。

在七星山金字塔附近的龜紋圖石雕是屬於龜圖,經地質學家確認是人工雕琢的花紋,其年代也是數萬年;龜石在頭部有明顯雕刻的眼睛和嘴巴,龜身也有雕刻精細的六角形龜甲圖形,栩栩如生。祭壇是有狀如恐龍的二塊巨石嘴對嘴相對,中間架空,下部為人工刮平的祭台,豎立三個石牌。七星山的這些巨石文明遺跡,屬於先史時代的傑作。最近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已著手進行大屯山和七星山古代遺址的考古研究,並且已獲得初步成果。

另外,在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出土五千年前太古文石碑,現藏於日本東京歷史博物館。太古文石碑,屬蝙蝠文字,是蝌蚪文的前身,蝌蚪文又是金文前身,比中國四千二百年歷史的天下第一碑 ─ 「衡山禹王石碑」,岣摟文字還早得多。草嶺古道虎字碑的石版文、各山頂測量點等先民遺蹟,這些文明已屬人類歷史遺物。這些先史和歷史時代遺跡,超越當時人類的文明,因此可能直接來自姆帝國的文明。

八、台灣是先史時代南北方文化之樞紐。

(一)、台灣先史時代南方文化之影響

在日據時代的台灣先史時代文化相,早期的研究似乎特別偏重南方的因素。其被認為可代表南方因素的石器有:「有肩石斧」、「有段石斧」和「靴形石斧」等。詳述如下:

1、有肩石斧或稱有肩鏟形器,略呈鏟狀,斧口寬,柄窄,刃在下端、上部兩側有二肩,經磨製的石斧,為鋤草的用具。其分佈,廣義上是被認為是亞洲環太平洋性遺物。台灣發現的有台北圓山和劍潭貝塚、基隆社寮島、新竹、埔里、軍功、營埔、台南新豐牛稠子、高雄大湖和桃仔園、台東呂家等均有出土,包括台灣全島。

2、有段石斧或稱有段鏟形器,略呈如鑿形器,正面中段有一高低不平或溝槽形的段狀,以捆紮橫木,作為鉋刮獸皮毛脂之用具。有段石斧的分佈從東亞、東南亞、西南太平洋到南美都有。台灣發現的有台北圓山貝塚、台南牛稠子、高雄壽山等。

3、靴形石斧又稱靴形石器,形如鞋狀,接近斧形的扁平有刃石器,刃在底部,刃線與器軸成傾斜狀,左右不對稱,從刃線的一端看,猶如鞋形的尖頭,為鋤草用具。曾在中國雲南、華中、韓國慶州、日本九州南部、中南半島、爪哇以及西南太平洋各島嶼都有發現。台灣的西海岸廣布於平原地區的南北部,東海岸的花蓮以及綠島都曾發現。

台灣先史時代南方文化要素分佈於台灣及南島語族,其分佈的北限並不是台灣,從華北、華中、東北、朝鮮、琉球、九州、日木本土擴展到北海道、庫頁島都有發現,所以一般認為直接從南方傳至台灣,再由台灣傳播到北方。日人國分直一認為台灣的「有肩石斧」、「有段石斧」和「靴形石器」等,至少有一部分不無可能和華北、華中沿海地區的先史文化一起追溯到由台灣傳過去的。

(二)、台灣先史時代北方文化之影響

台灣先史時代有北方文化的因素,就如石製品:石菜刀、有孔磨製石鏃、磨製有柄石鏃等,土製品:黑陶、彩陶、紅陶、土偶等,這些石製品和土製品的出土地理位置只在台灣的北方才被發現,包括華北、華中、東北、朝鮮、琉球、九州、日木本土擴展到北海道、庫頁島等,然而在台灣的南方,如華南、菲律賓、婆羅洲、大洋洲、中南半島等,都未被發現。

因此,台灣先史時代有北方文化的因素,其以台灣是其分佈的南限。這裡所說的「北方性」不是指西伯利亞或北極,而主要是指華北。詳述如下:

1、石製品:

(1)石菜刀(石刀):刃在石器側邊,形狀大小各有不同,有半月狀、鐮刀形、長方形、或背部呈馬鞍形者,便於手握,現在學界認為是收穫摘穗的農具。台灣是從北部的台北市圓山貝塚到南部高雄鳳山,以及台灣東部各遺跡均大量出土。在華北、東北、朝鮮以及日本各地出土。可是在華南、南洋方面並沒有報告例,因此把台灣視為分佈的南限。

(2)有孔磨製石鏃又稱有孔磨製石槍(標槍的尖頭)。器形如鏃,為堅岩所磨製,其上有孔,刃在兩側邊。作為戰鬥、狩獵、捕魚等的用具。日據時代,北從基隆社寮島、圓山貝塚、北市郊景美、蘇澳新城,南從鳳山二橋、高雄市桃仔園的遺跡出土。這種石鏃僅在華北、東北,日本各地看到,在華中、華南以南除台灣以外沒有出土例,這也是將台灣視為分佈南限約北方性文化因素之一。

(3)磨製有柄石鏃又稱磨製有柄石槍。堅岩所磨製之石鏃,一端有柄。典型的石器是從台南市北郊六甲頂遺跡出土,其他的也在岡山大湖、新豐牛稠子、台中大肚丘陵西麓出土。這是屬於北方系,廣佈於日本、朝鮮、東北、華北。在大陸分佈的南限是現今浙江省良渚鎮的遺跡,因此也將台灣視為其分佈的南限。

2、土製品

(1)黑陶。黑陶土器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一九三0年在山東省城子崖遺跡挖掘出典型的黑陶文化樣式,表面的顏色是黑而有光澤,製造方法精巧,其中有很多是使用轆轤,火度高,以薄為多。黑陶以山東城子崖為黑陶為文化中心,散布於華北、東北南部。台灣有黑陶出土的遺跡比較偏向於中南部。另外在北部也有出土。

假設台灣這種黑陶和我們所認為的華北、華南的「黑陶文化」有關連,則台灣在本文化的分佈上將成為其南限。

(2)彩陶。彩陶又稱為彩文土器,以河南省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跡出土的為華北先史時代文化式樣。彩陶是火度高、良質的有澤土器,其表面用黑、黑褐、紅以及白色的顏料,施有交叉直線、弧線的豐富花紋。在華北、東北南部、遼東半島,其東限遠及北朝鮮,向西方在甘肅、青海,有顯著的遺跡,並由此跨躍到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的米索不達米亞的諸遺跡,以及南俄、西歐到地中海泊岸各地等都和彩文土器相關連。但這種彩陶文化在華中、華南以南至今尚未發現,由此可確定是北方性因素。

台灣先史遺物中,良質有澤土器的表面有彩畫的,都是從恆春墾丁的石棺遺跡出土。一九三二年十二月高雄市壽山西北麓海岸、桃仔園遺跡出土的士器片中偶然發現彩陶片。一九四0年在澎湖島良文港遺跡取得的赤色壺形土器,這是在台灣最早發現的彩文土器。這二出土的彩文土器的遺跡,屬於同一彩陶文化圈。如上述,過去所知的東亞的彩陶分佈,是以黃河的上中游流域為中心,東是限於東北南部及北朝鮮的北方,但最近在台灣發現的痕跡,不能不說是東亞考古學界的大事件。如果推測台灣出土的彩陶是北方彩陶文化支流的想法正確,那就可以說「彩陶文化」的分佈南限是台灣了。

(3)紅陶。自華北、東北南部至北朝鮮的彩陶遺跡同時出土的這種紅陶,除缺乏形文外,其手法與彩陶一致。也就是它不過是彩陶的一個簡易形式,也許不需要特別設項。可是其分佈情形比彩陶更廣,自東北達及朝鮮全土,甚至也對日本石器時代彌生氏的紅色研磨土器發生影響。就這個角度而言,必須說紅陶也是北方性文化相之一。

台灣墾丁的紅陶土器含有全面研磨的盥、盂、豆、形、瓶子形等,以及部分研磨而部分有繩文的廣口鼓胴壺則和高雄桃仔園的案例相似。這種赤色研磨土器也在鳳山小港庄二苓以及曾文烏山頭遺物中發現,另外在東海岸約台東石坑、卡羅蘭、都鑾、花蓮花岡山,北部的澳新城、台北市圓山貝塚等都有出土。因此可以說,紅陶也是以台灣為南限的北方性先史文化的相貌之一。

(4)土偶。從高雄大湖貝塚北方一公里的二層行溪南岸的遺物層中,得到可能是模擬女體長一七.九公分的赤色土偶,從台灣出土南方先史時代遺跡從未出土的土偶,雖不能斷言有北方性,但是當時是唯一案例。日本石器時代的主要土偶以東部繩文武遺跡出土較多,變化也豐富。這個台灣土偶在手法上以及缺乏中間的連貫性,殊難和日本石器時代土偶發生關連,只能做為南方未出土的一個案例記載。

以上關於台灣先史時代的北方性文化的浸潤痕跡,可以說經由石器、土器更趨明朗化。台灣先史時代有北方文化的因素,其以台灣是其分佈的南限。又,如日人國分直一認為南方因素的文化直接從南方傳至台灣,再由台灣傳播到北方,成為先史時代南北二文化交流之樞紐。在此,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台灣在先史時代,似可認為是南、北因素文化的原始發生中心地,然後傳播到南、北方各地。因為南方因素的文化,現在已知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文化當然是由台灣傳播到南方各地,不會從南方傳至台灣,再傳播到北方。以此來看,台灣可以作為先史時代世界文化發源地之一,並不為過。台灣既然是先史時代世界文化發源地之一,當然會由於在姆帝國都城的文明所流傳下來的緣故。

Bloghost(bloghost) 於 2008-09-11 22:10 回覆:

九、印度太古時代核戰的核彈原料可能是在台灣的北投開採。

《馬哈.巴.拉達》是印度「神話」的一部敘事詩,內容有二十萬行,乃世界首屈一指的長篇文章,它本是口頌的,在紀元前數世紀始用文字記錄不來。寫著「巴拉達族戰爭故事的大史詩」。其含意據學院派解釋為「紀元前十世紀的人類大戰」,經過久遠的歷史,代代傳了下來的記載。此篇敘事詩有以下的描寫:

「那時,英雄阿斯瓦他決定親自搭上飛馬那(空中戰車),並降在水面上,發射了神仙也抵擋不了的塔吉尼亞,修道騎士團長的兒子向著敵人發射無煙而發光的武器。箭如雨下,當時空中佈滿流星般的發光箭束,將敵軍團團包圍住,突然間巴拉達軍方向感頓失。風悽厲地呼號,戰獸(戰鬥的象)和飛鳥因騷動而哀鳴,空中的雲朵變成血紅色,自然秩序大亂。太陽搖晃著,天空焦灼,並發出異常的高溫,象群被奇高的熱度燃燒了,恐怖地亂竄,地面水氣蒸發,生物全死。四週燃燒的箭雨,伴著激烈的風,雷電交加般的武器將敵軍全部因在猛火之中,一個個像燃燒的木頭傾倒,大象因身上著光紛紛撲倒在地,發出尖叫,沒有倒下的象群則瘋狂般亂竄。

所有的武器都無法拯救這三個都市,於是用高速度的飛馬那飛過去,操縱雷電的庫魯斯以神仙都害怕的武器向這三個都市投擲下去。像集中了一萬個太陽似的強光,層層煙火像光柱一樣地聳立著,那神秘的武器,鐵鑄石箭像死神的魔爪,把都市居民抓成一把灰燼。人的屍體因燒灼而變得面目全非,頭髮與指甲全部脫落,空中飛鳥變成灰白色,糧食染上巨毒。

庫魯的軍隊因害怕自己被感染,連忙逃出戰場,他們的戰車及戰馬亂成一團,最後只得徒步逃離。有的人把父親及兒子、朋友、兄弟集中在戰車上,有的人把盔甲浸在水中。並洗沐自己的身體,慌忙地逃走,全軍大潰。」

這項敘述基本上是以在紀元前十世紀的戰爭為主,三千年前人類所使用的武器,我們了解的只有槍、劍和弓箭,而火器則是火箭;但是,這種恐怖的殺戮居然在古代發生。由這些「軍隊的敗退,屍體的頭髮與指甲脫落、軍人以水洗沐身體」,戰爭慘狀的描述,可以發覺顯然是用核子武器攻擊都市,並引發核子輻射線的傷害,產生的災情。

另一部敘事詩《拉馬亞那》,這本書應意譯為「拉馬王的傳記」,其中有四萬八千行,此書比《馬哈巴拉達》還要早二百年。在《拉馬亞那》中出現了好幾種飛馬那,其中最優異的就是俱有神力的「布久巴卡飛馬那」。這是庫威神(富神)擁有的一種武器。戰爭環繞著河中都市──蘭卡,比《馬哈巴拉達》中的城市大戰更詳細地描寫了核子戰爭。文中描述拉馬王決戰時的武器:「這武器的兩翼有風,刀刃部份似陽光般地冒著火花,主體呈青白色,十分重」、「本身不斷散發出熊熊火焰」、「這種武器似乎集天下所有元素於一身,火光炎炎,鳴聲轟轟」、「鐵般地堅硬,無堅不摧!把世界毀之於一旦」、「那令人畏懼的巨槍一發射,三十萬大軍在一瞬間就消失了」等字樣。

當這「飛馬那」武器爆發時,其刺銳的光芒會使三十萬大軍瞬間消滅。

如果把當時的這種與現代洲際彈道飛彈比較,倒十分類似。當然,古時候不可能有這麼進步的武器,但是《拉馬亞那》之外仍有許多令人吃驚的武器。

距今四五00年前,蘭卡是在印度河流域古代繁榮的文明中心都市,一位考古學家命名為摩亨齊達羅,當地人仍稱它為蘭卡。這個古代印度超文明都市摩亨齊達羅,現在於屬於巴基斯坦。這個都市卻在三五00年前突然變成一片死寂。很久之前,在荒涼的印度平原上,而又被人突然地被發現這個完整無缺的都市文明存在。一處直徑四百公尺的黑色石質的廣場,在石頭上發現了綠色的反射光,非常堅硬但卻非常輕。這些綠色光澤的黑石,很明顯可看出那是「托立尼提物質」,即是在砂漠中的砂就因核子爆炸的高熱而熔化、凝固成玻璃狀物質。因此摩亨齊達羅中到處散堆著托立尼提物質,這一片黑石廣場,在當地人口中稱做「玻璃城」。這一大片荒無的地表寸草不生鳥獸絕跡,可能是昔日太古時代核子大戰的戰場。

許多考古學家都認為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曾歷經過核子戰爭。在此,就要探尋「古代核子戰爭和摩亨齊達羅遺跡之間的關連。在各地的神話與傳說中,例如《舊約創世紀》第十九章,敘述索多瑪和俄摩拉二城,因道德淪喪而被神摧毀所描述的景象,以及另外一些古代驚人的戰爭,這些戰爭的情況類似核子戰爭。不僅如此,實際上也已看到核子戰爭所留下的痕跡。例如在以色列、伊拉克、撒哈拉、戈壁等沙漠,都發現有因高溫而玻璃化的地層。在土耳其的卡巴德奇亞遺跡,及阿爾及利亞的塔里遺跡中,均發現有高溫破壞而形成的奇石群。

在這古時期,地球上的原子能被解放的證據是在一九七二年法國的貝魯那特,其一核子燃料處理工廠中發現了不可思議的鈾礦。它是核子燃料的主角,鈾二三五中含有0.七二0二%的放射能。自然界中的放射性物質,會因其能量外洩量與能量遞減成正比。非洲的加明共和國有一座歐庫羅鈾礦山,其鈾二三五的含量最多大約含有0.四四%放射線,相當少。是由於引起「核子分裂的連瑣反應」並且是大規模地進行著。法國科學院發表這種連鎖反應是自然現象,非洲沙漠好似一個天然原子爐,幾萬年來自行活動著。但是,這個結論並不讓其他專家認同,鈾礦當然不會自行燃燒。因此古代可能在非洲有開採鈾礦的跡象。既然如此,遠古時代的地球上的確有技術性的原子爐。至於這些古代超文明的核能技術,當然來自姆大陸。倘若姆大陸的遺跡中,有這方面的證據,更能確認整個事實。

在姆大陸的遺跡中,目前所知,台灣至今還有開採鈾礦的礦場留存著。在台北市的北投有出產燒製陶瓷器所需要的重要原料──瓷土,這個瓷土礦區有一古代放射性鈾礦的採礦場。根據史料,這個鈾礦的礦場是在清朝以前既已存在,讓我們可以想到,這些被開採的鈾礦,可能就是用於製造印度太古時代核子大戰的核彈。

結論

由上述可知,台灣附近可能是先史時代世界文明發源地─姆帝國都城所在地。根據本研究,我們提出誠摯的呼籲:

一、 根據由上述九要點,若能由考古專家深入研究得到確認,則台灣將重寫人類文明史。人類最古老的都市是在台灣的十字城,而非以色列的耶律哥城。人類的文明史將由一萬一千年往上推升至一萬二千年到五萬年之間。最重要的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將由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兩河流域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更改為「台灣」、世界最古老的城市文明──「蘇美文明」,亦將改為「台灣古文明」,聯合國必將台灣的古蹟列為世界級古蹟,不得受到侵佔或破壞。

二、 迄今,除了台東八仙洞曾做山洞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外,所有一千五百個考古遺址均在露天的曠野。這些露天的考古結果幾乎都是認定在新石器時代以後的遺址。其實大家所知,人類的發展是在渡過冰河期的山洞生活以後,大地回暖,才走出洞穴,在和暖的陽光下生活。因此,台灣要一部清晰的史前史,應從台灣六十餘處的山洞去探尋先民的遺址。

三、 談本土化,台灣需要一部清晰的史前史,讓民眾了解這塊土地豐富、多樣的人類發展史;談國際化,台灣已被看成可能是南島語族擴散的起點──今天全球兩三億人祖先文化的發源地,台灣應該成為這門學問的國際研究中心。

四、 就史前考古學來說、台灣這個島嶼的複雜程度絕不下於日本,但日本有數萬考古工作者,光在一個群馬縣就有兩百多人,日本進入有文字的歷史才一千年,靠著考古,已把歷史往前推到一萬年前。但是目前在台灣從事專業考古的學者只有台大、中研院、自然科學博物館、史前博物館籌備處等單位,總共才十八人;應刻不容緩,擴大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