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文章:企業下單 大學生產人才?
2013/01/10 16:53:52瀏覽166|回應0|推薦0
評: 筆者贊同文章觀點!老師過去是志業!現在是變成是要賺錢的職業!最近吵得很兇的教授貪汙新聞證實了本篇文章的大學的功利氛圍的觀點!如果能推動網路數位教學!以及配套的線上學習學分認證!改變教授教學方式!讓大部分學生先自學反而教授可以花更多時間在學習有落差的學生上!同時解決能力落差與態度落差!不過依筆者經驗這建議要讓一些打混的教授接受是個大挑戰!


本新聞來自翻爆APP  最近許多討論都圍繞在大學教育是否學以致用的問題,「學用落差」確實造成許多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但是不諱言的,大學中多的是長期接受學院訓練,讀大學、攻讀碩博士、繼續留在大學教書的學者,因此常排斥把「追求學問」掛勾到這種過於實用的職業目的上。但是另一方面,自成一格的大學文化與瞬息萬變之職場環境的落差,確實也是學子步出校園後最重要的不適應及困難來源。因此適度地在大學教育中回應社會的現況及需求,是無可厚非的,甚至這些複雜情境的經驗也有助於活絡學生的推理及思考能力。

  然而,真正的關鍵問題應該出在我們如何看待這些「落差」。從筆者的經驗及觀察來看,大學的學用落差主要應該來自於三個實踐面向上的差異,包括:環境制度的落差、能力的落差、態度的落差。  其中,「環境制度落差」指的是,在學院及職場之間所存在環境、文化及氛圍的差異,因此如何透過各種制度法規的設計,讓兩者的接軌得以順暢,是解決這個落差的方法。所以在學院中推動產學合作、業界實習、建教合作…等,均是在回應這樣的問題,每個方法也都有其正向的原始用意。  「能力落差」指的常常是業界認為現在的學生能力不佳,難為企業所用。而且這裡的「能力」特別是指向「基礎能力」,例如基本的語言、邏輯推理、表達、溝通、合作…等能力,少數會將某種特定專業知識的欠缺,當作是企業不予以雇用的主要原因。

  「態度落差」則常常是企業主認為年輕學子抗壓,忍耐、恆心有限,如果在態度上謙虛、肯學、願意吃苦,就會是企業優先選擇。  面對這三種落差,台灣高等教育現今最大的盲點就是誤以為,只要貫徹解決「環境制度落差」,就可以一併解決「能力落差」及「態度落差」的問題。就像我們只是在大學及產業之間搭建了一條生產線,就一廂情願的以為在不改變原料、配方、品管的狀況下,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會跟著好。

  例如「企業下單,大學培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概念上像是聯繫大學及產業界的完美構想,可以改善學用間環境制度上的落差,實則可能無助於能力及態度落差的改善。  首先,時代瞬息萬變,全球大企業尚且載浮載沉,中小企業更難預測未來五年內的環境走向,企業恐怕不容易為他們需要的「能力」下一張清楚的訂單。而且就算有的企業下得了單,大學培養得出來嗎?向來大學教師的特長就是在於抽象原則的論述、在於開創理念、在於活絡思維,看似無直接立即的效用,卻是培養學生最關鍵之基本能力,學得好的學生自然會像百變金剛一樣,隨著自己面對的複雜環境予以善用。其功效遠大於只是教學生去精熟某家公司的某種型號機器,或是某種特殊規格報表。

  再者,台灣高等教育的過度膨脹,造成許多學校招生上的壓力,透過產學合作、企業實習等改善「環境制度落差」的宣稱,或許可以當作響亮的招生宣傳口號。但是因為好不容易招收進來的學生,像是學校的衣食父母,所以入學後不敢確實要求、不敢嚴格訓練,長期學習「態度」不佳的結果,當然無法讓企業滿意。  因此改變學用落差,不用好高騖遠,先從改變大學的功利氛圍及落實紮實的教學工作做起吧。(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og7493&aid=72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