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2 09:14:30瀏覽170|回應0|推薦0 | |
評: 基本上筆者認為全民的學習力不足(特別是政府,立委,老闆)!學習速度趕不上別國!加上只會參照國外客戶的規格做硬體而不會使用自己做的硬體!再次說明台灣人只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台灣整體的學習環境確實產生了問題!須從改善學習環境以及刺激學習動機著手!希望有決策權力者看到這篇文章!
原文 2012年逐漸進入尾聲,最近國內、外重要經濟預測機構陸續發表2013年全球經濟景氣動向。從其所公佈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全球金融風暴餘威猶存,國際經濟景氣持續低迷,明年各國經濟成長似乎難以大幅反轉。無獨有偶,台灣在此波經濟景氣寒流中亦受衝擊,不但造成出口滑落,而且導致內需衰退,使得今年台灣經濟成長被迫已不斷下修至「破二保一」地步。 面對外在經濟環境急遽變化,我們肯定政府相關部門以積極任事的態度,除了持續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與智慧型服務業生根發展之外,特別規劃「三業四化」發展策略,希望加速透過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提高生產力與競爭力,藉以持續台灣經濟成長。其實,台灣產業結構傾斜發展,並非始自今日,而是長期策略偏差累積所形成的現象。換句話說,若要落實上述三業四化發展,我們必須先行瞭解台灣產業結構所存在的問題所在,否則又將重蹈覆轍。 至於這些讓我們在研擬發展策略時無法忽略的癥結,包括: 其一,經濟成長依賴出口產業過度集中。回顧過去,6年國發計畫期間,我們曾經引以自豪致力投入發展「兩兆雙星」產業,以作為促進出口之引擎。如今檢視,這些屬於高度資本密集產業項目,雖投資佔製造業投資的7成以上,相對其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卻僅佔製造業之四成,其所雇用的員工不及3成與所繳納之間接稅賦微微5%,顯示這些產業投入與產出間存在落差。 此外,上述產業生產設備來自國內供應甚少,對於促進國內設備製造產業發展貢獻有限,尤其近些年來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結加速重組下,其所顯示出來的競爭劣勢逐漸浮現,未來何以為繼,已成為政府之包袱。 其二,出口產業依賴進口比重不斷提高。雖出口對於促進台灣經濟成長貢獻,無法取代,但出口所需要之原材料、關鍵零組件進口,卻也隨著增加。依據產業關聯分析,民國95年較85年增加的出口金額之中,其進口高達6成,相對所創造之附加價值僅佔4成,說明多年以來政府推動原材料、關鍵零組件產業發展,無法滿足快速出口增加需求。亦即積極拓展出口成長,卻為他人作嫁,對於台灣經濟成長實質貢獻反而下降,顯示產業發展策略必須調整。 其三,製造業創新表現不如預期。2000年全球網路泡沫崩潰,是台灣製造業升級轉型發展的重要關鍵;然而,我們忽略國際環境變化與產業分工重組之下,找出創新製造業發展模式,卻致力於投入發展資通科技代工產業。雖此一期間因其出口擴張而帶來經濟成長,但此一不計代價產業發展策略,終於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讓台灣製造業品嚐其苦果。 其四,服務業國際發展相對落後。儘管服務業自1986年起逐漸取代製造業,為台灣產業發展的核心,甚至是增加就業機會的主軸。但是,觀察過去10年以來,服務業勞動生產力每年平均增加不及2%,遠不如製造業的4%,導致其所創造的實質附加價值佔GDP之比重不增反而下降。此外,加上受到相關法令限制,亦讓台灣服務業國際發展相對落後,造成服務業國際收支一直呈現入超,不如南韓,是影響台灣經濟持續成長原因之所在。 在此同時,面對國際經濟景氣在短期內仍然陷入混沌之下,我們期待朝野雙方能夠共體時艱,彼此少一分攻擊、多一分論述,並且針對過去多年以來已傾斜的台灣產業結構所存在的問題或被隱藏之危機,以及未來其所迎接的挑戰或待解決之困境,透過公開的討論與理性之辯論,共同勾勒較長期明確的發展方向或研擬較前瞻突破之策略規劃,俾讓台灣產業結構早日脫胎換骨。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