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6 20:22:11瀏覽2320|回應8|推薦10 | |
佛門裡有個關於無相布施的笑話: 以前有個富有的員外,平時樂善好施,也經常不具名捐香油錢給寺院。寺院為求財務公開,於是在客堂中設個徵信榜,而這員外就被冠以「無名氏」之名,下面寫著:白銀 一日,員外夥同好友至寺院禮佛,到客堂一見徵信榜時,便對身旁的好友說:「那個捐 嗯,好個「無名氏」。 這幾日,「大陸首善──陳光標」即將來台「發紅包」,不僅也讓人生起這種感覺。 不過,俗話說:「一文錢逼死英雄漢!」面對 然而,陳先生的「高調行善」的確也令人不甚舒服,報紙上刊登其在發放賑金的現場堆起一座現金牆,然後親手發放給需要的人士,想當然耳,周圍必然群集眾多新聞記者,而鎂光燈更是此起彼落,陳先生的驕傲、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對照於領取者的羞赧表情,著實是強烈的對比。所以有人說他像齊國的黔敖,雖是有心賑濟貧苦,但因一時無禮之舉,也會令「不食嗟來食」之傲氣人士不願接受這樣的布施。 不過為了客觀看待此人,上網查詢了其歷來的行善記錄及訪談,發覺他雖高調,但也確實有一份悲天憫心的胸懷,尤其是對弱勢者的關心,自然地顯發出人飢己飢的菩薩精神。不過,現在 或許就是人性吧! 陳先生最初的行善動機的確令人動容,但當其真誠付出而獲得眾人的讚許及種種回饋時,原有單純的發人可能就會發生變化了。可是,透過實際的救援行善,不僅可助人,又可為自己帶來好聲名,一舉二得,何樂不為!陳先生的行為,畢竟是善舉,相較於口口聲聲為人民謀福祉,實際上卻貪圖己利、出賣良民的惡行,陳先生的高調行善即使真的淪於博取聲名,對需要幫助的人也有非常實質的利益。 但是,若就佛法修行而言, 「布施」,梵語dana,音譯為「檀那」、「檀」,又稱為「施」,係以衣、食等物施與僧人或貧窮者,為佛世時勸導優婆塞等之行法。不論以何種立場布施,「布施」都是一項具體操作,可從其布施的發心、對象、物品等探究其內涵。 1、發心的動機與目的──可能是基於慈悲心、或是感恩回饋;或是為得他人回報、或是被情勢所逼不得不施;乃至最下等之沽名釣譽、或以不屑或嘲弄的心態「施捨」等。從以上種種動機可看出布施之心是否清淨、純正,是否為解決受施者之物質或精神上之需求而行布施。 2、布施的對象──熟悉或生疏、人數之多寡、區域範圍之大小等。 3、施物的種類──是自己切身之物,如捐血,乃至菩薩頭目腦髓之大施,或是一般錢財物品,或是教義、經驗的傳授,乃至言語上的安慰等等。 「布施」在佛法的修行體系中是通於諸乘的。《阿含經》中,佛陀教導居士首推「端正法」──布施、持戒與生天法,即是屬於人天福業,布施者期冀藉由布施修福而超越此期生命的種種痛苦、不遂,或求生天果報。這是屬第一層次,為能擁有良好的未來而發起增上心行善。 第二層次,則是發起出離心──出離世間之心。世間貪染,也因貪染而造業無端,因此在無盡生死中受無量苦。行者發起出離世間之心,身口意三業也必然逐漸遠離貪染愛著,在此心態下所行之布施,當然隨之清淨──不悋財務、不戀名聲,所以也是真布施。 在大乘的修學道路上,「布施」是菩薩事業中的重要項度,這也是第三層次──以菩提心為基礎所做的一切施。從佛菩薩的本生譚中見到:因地中的菩薩超越任何時空,不拘何種身分、生命型態,只要見到需要者,則不論是外財或內財、不問對象之需索是否過度,總是極盡所能地能捨皆捨,毫無慳吝之心。如此毫無自留餘地、不斷地經由布施而長養內在的慈悲,激發憫念眾生的動力。 從以上所述之具體的項目可知,「布施」是任何人皆可從事的,粗略來說,只要有施者、所施物、受施者,「布施」的行為就成立了。然而,真正的布施強調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者皆空──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看似只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實際上是破除眾生執著的剴切教導。布施時,不去執著有個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布施的成立只是因緣條件的聚合,是此一時空所存在的事件、所安立的名稱,並非恆常如此,那又有啥東西值得執取不捨?也因為不執,所以不因自己的布施行為而起慢心,也不會看輕受施者,從中顯發真正的平等與慈悲。 前文已說:面對不同的操作動機與目的,「布施」可以只是為追求人天福報的善行,但對菩薩行者而言,這樣的心態及行為就不被認同。「菩薩」是大乘行者,堪稱「大乘」,在於其眼光、胸懷格局、修踐的法門等具有「大」、「多」、「廣」的特色,因此,菩薩行施,必然高勝於一般人的作為──從「布施」而進展至「布施波羅蜜多」。 「布施波羅蜜多」也是布施,只是重在「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即「到彼岸」──是徹底脫離痛苦之清涼圓滿的彼岸。因此,「布施波羅蜜多」之意義即是藉由布施而達到究竟清涼的樂土。可見布施波羅蜜多是一項工具,猶如船隻得以載運乘客渡河。然而若又執著有一渡河的工具或實踐的法門,這又落入為世間層次的狹隘格局,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善行要做,但做了就放下;不斷修善,也不斷放下,道業、功德便在這修善與放下之間日漸增長,這才是真修行。 以此為據,陳光標先生的高調行善就必然只是世間層次的作為,頂多招感未來的人天福報。但若依新聞報導指出其一定要發放現金而影響政府當局原有的疏困計劃,那陳先生的救濟就不是善行,反而是造成政策實行上的種種干擾,利生不成反而招致惡果呢。 捨財卻執著名聲,依舊還是執著!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