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傳 (四)完
釋尊自成道後,熱心傳教,奔波往來於恆河流域之間。行化的地方,約及印度全境三分之一。
又派遣弟子行化四方,所以佛教深入民間,受人敬信。
當時,印度流行四姓階級制度。婆羅門勢力最強,人民待遇人平等,痛苦人堪,渴望有大宗教家出現。佛教乃應運而生。
釋尊以平等主義濟世度人,沒有階級觀念,也不管親疏貴賤,不問男女老少,一視同仁。上自國王貴族,下至販夫奴隸,只要虔誠慕道,都收容教化。一時有「四沿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美談。
釋尊在八十歲時的二月十五夜半,在拘絲那城的兩棵娑羅樹中間現涅槃。
遺教:「我在,依在,我滅後,依戒為師。」
釋尊的大弟子有十人:舍利弗、目键蓮、大迦葉、阿難、富樓那、阿那律、須菩提、優波離、迦旃(ㄓㄢ)延、羅睺羅。
釋尊行化,垂四十九年,講經三百多會,內容豐富。
依據釋尊體驗到的真理,生命輪迴延續,決不止一期存在。
凡有生命就會作業,業時常伴隨著生命出現,其中有善業,有惡業。
過去的業,引生現在的結果;現在的業,又引生未來的結果。
這樣,互相引生,組成無窮的業海和無盡的生命之流。
縱然人間有許多苦惱,可是釋尊並不教人厭世,亦不主張悲觀,因為佛陀觀察到輪迴有解脫可能,因而苦惱也有窮盡的一天。
他教人面對現實,分析苦惱的成因,探討滅除苦惱的方法,證知脫苦以後的境界。這樣,未來世無限光明,圓滿的生命,實在並不難得。
解脫苦腦的方式有無數,簡單而扼要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遵守釋尊的教訓,處處光明,時時安樂,世世減少煩惱。到生命最純潔的時候,功德、福慧、圓滿極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更偉大、更莊嚴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