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位尊者的因緣
2013/01/07 17:47:08瀏覽591|回應0|推薦0

兩位尊者的因緣

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尊者,他過去是外道婆羅門教的宗教師,他和目犍連尊者共同領導二百多位弟子。

智慧第一 舍利弗也

舍利弗出生於王舍城,八歲時已智慧超人。王舍城由於長年之間國土平安,所以國王便舉行宗教的辯論大會;印度的宗教有九十六種之多,各宗教的論師都齊集於辯論壇。舍利弗當時年僅八歲,他不請自來,自己登上辯論壇。一上了論壇,他便想找人辯論,臺上的論師及大臣,見他年幼皆不願與其辯論,紛紛派遣身邊的侍者去和他談論。這些侍者一個個皆敗在舍利弗的辯才下;論師們見狀,即親自應辯,沒想到依然個個敗北,沒有一個人的智慧及口才,可以勝過舍利弗。

國王親眼目睹,心中十分的讚歎,他說:「能夠得此神童是吾國之福,這個孩子將來必是吾國賢人。」在印度,宗教家的地位高於大臣,舍利弗長大之後,甚得全國人民的欽敬。舍利弗仍跟隨有德之人修行,他的師父在臨終之前,感慨地對他說:「世人無眼,為情愛所迷。」說完這句話後便斷氣了,舍利弗的智慧雖然超人,卻無法領會師父這句話的含意。

有一天,金國的商隊來到王舍城做生意。他們議論著:我們金國的國王及王后,情深似海,為了情連生命都可以犧牲;國王往生了,王后為了殉情,竟跳入火堆中陪葬,真是為「情」而亡。剎那間,有一道靈光閃入舍利弗心中──國王死後皇后殉情,為的就是一個「情」字。這不正是師父所說,「世人無眼,為情愛所迷」的最佳寫照嗎?但是「情」的範圍,除了夫婦之情以外,是否還有更值得追求的情呢?他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

他找到了目犍連,兩人討論的結果,仍然無法解開這個「情」的謎題,於是,一致認為必須繼續找尋明師。兩人商議,誰先求得明師,必須立刻告訴對方。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遊化於印度大小都城去教化眾生。佛陀及弟子、僧團皆過著托缽的生活,其中有一位馬勝比丘威儀十分莊嚴,舉手投足皆令人起歡喜敬重之心。

因緣生滅 不變真理

有一天,馬勝比丘出門托缽,他的威儀令舍利弗啟發了道心。於是舍利弗走向馬勝比丘,並且請教他:「請問您修的是什麼法?您的師父是何人?對您說的又是什麼教法呢?」馬勝比丘回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世間的事情都是因緣所集,因緣如果散了,世間的事物則滅;我們的大沙門──釋迦牟尼佛常常如此說。

舍利弗如獲至寶,立刻請問佛的住所。舍利弗回去之後,隨即告訴目犍連,他已尋獲明師,兩人一起率領二百五十多位弟子,皈投在佛陀的座下,這就是舍利弗皈依的由來。舍利弗原本以為,全國無人能超越他的智慧,不過,當他聽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兩句話之後,立刻體悟到佛法的甚深與奧妙,是最為究竟的道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能感服於佛之教理,我們身為凡夫,又豈能不感佩呢?

佛法深奧,有時難免會有無法通達之處,但是智慧卻可以啟發,只要我們多聽多看,即使無法立刻體悟,未來或來生因為今生的熏習,有了印象將可以很快地了解。即使現在聽不懂,我們也要結未來開悟的法緣。

神通第一 難免業報

「神通目犍連」,佛陀的弟子當中,目犍連的神通第一,幫助佛陀度化眾生,也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我們應該要了解,每個人在累世中因為無明而造下無數的業,業大如須彌山。佛教徒並不是已經在修行即可事事如意、不生病、沒有災難。修行最主要是在改變過去不好的煩惱習氣,使自己了解業從何來而不再去造惡業。

佛陀告訴弟子們,各人所造的業要自己承受,並非信佛就能由佛來承擔。像目犍連尊者,過去生造網捕魚,傷害無數的生命,因此後來受到巨石碎身之報。不過,在他受報之前,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目犍連過去生殺業重,為什麼又有如此好的因緣,得以遇到佛,修成阿羅漢果呢?因為他過去生曾遇到一位辟支佛。「辟支佛」譯為緣覺或獨覺,因觀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觀飛花落葉,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無師友教導,故又名獨覺。這種根性的人智慧很高,由春、夏、秋、冬的境界,即可了解世事無常,了悟宇宙的道理,但是尚未真正達到佛的境界。

目犍連前生為漁夫,有一天遇到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告訴他殺生的業報,從此他放下魚網、修行去了。所以他今生得遇佛陀,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知道自己何時該受報,所以在受報之前,他向佛陀辭行。舍利弗得知目犍連即將受報,也來到佛前,請教佛陀:「是否有解除罪業的方法?」佛陀對舍利弗說:「眾生的業大如須彌山,自造業要自受報,你已經是解脫之人,為什麼還執著於尋求業報的消除呢?」

舍利弗聽了,心中十分慚愧,他靜立一旁為目犍連祈禱,祝福他能解脫人生之凡體;得到證果的羅漢已視死如歸,毫無惶恐與驚懼。死亡只是此一業報的身軀脫殼而已,所以,目犍連很平靜地來到山下安詳受報。

因為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他幫助佛陀教化眾生,使許多原本信奉外道的人都轉而信奉佛教;但是有些外道教徒時時處心積慮,準備除掉佛教的領導者,就連佛陀的弟子也是外道人士準備對付的目標。外道教徒見他坐在山下,正是暗殺他的最佳時機,於是就合力推下巨石,將目犍連尊者砸得血肉模糊。

目犍連尊者承受粉身碎骨之報後,即將多生該受的業,於一生之中報盡,往後不必再受輪迴之苦;他已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脫離這個軀體即不必再受苦。這是目犍連尊者的因緣,由此我們更要自我警惕──一定要戒殺護生。

每個人皆應長養慈悲心,因為每一種生靈都是六道中的眾生,若是殺生,就好像是殺過去生的父母親眷一樣,這就是佛教徒不忍食一切眾生肉而持齋的理由。

本文摘自:《無量義經》德行品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stwish999&aid=708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