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06 09:10:25瀏覽6349|回應0|推薦0 | |
禮賓接待人員工作上的「放」與「收」
個人從事國內外訪賓的禮賓接待或專案,悠悠忽忽已16年,接觸的人與單位已多到無法勝數,上從國家與外交部禮賓官員,下至各公務機關、民營公私行號、大飯店、乃至於各級學校的接待人員,我不僅接待別人,也有機會被別人接待,我也喜歡借此仔細觀察別人,是怎麼進行相關禮賓接待的工作。
禮賓接待人員的界定,可以分成兩個方向:一是日常公務常規式的;第二則是屬於專案活動性質的。
就日常公務常規式的公關禮賓事務而言,公務機關與大型的企業則多設有「公關部」、「公關組」或者由「秘書室」統籌這方面的工作,飯店等服務業也有相關禮賓部門來處理對賓客的接待與服務。當然,囿於公司規模與組織規劃,也可能由各個主事的業務單位人員出面接待來賓,這也就是為何除了從事公共關係、禮賓交際等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一般公商務人員也需要具備各種禮儀常識與訓練,甚至還要進一步接受「禮賓接待」方面專業訓練的緣故。
如果單位中規劃一個活動專案,不論是國內外各種規模的會議、茶會、餐會、商務大會、典禮儀式等等,一定會接待與會的貴賓,甚至是外單位的工作人員與媒體記者,因應這方面工作的需要,通常會設置接待檯或貴賓報到處,在接待處的接待人員便是該場活動的「禮賓人員」,負責貴賓的報到、簽名、分發資料、配戴貴賓證,甚至帶領至會場等等的工作。
我在本文先不談論禮賓接待人員的工作訓練與養成,因為頗費篇幅,而也我也希望以演講方式直接面對大家分享實務經驗,有實戰經驗的演練更好,特別是針對社團組織與公民營單位有這方面實際工作需要的人員,才比較能夠認真吸收。轉回主題,我多年來觀察各單位的接待人員,或是「活動專案」的禮賓接待人員,都有共通的問題,不是「失之冷漠」,不然就是「過度熱情」。長久以來,國內一般人都不太注重所謂的「禮儀」或「禮賓」工作(註1),近年來因為對於行銷活動的推廣,才開始重視對外界擴大接觸面,藉由上述各種活動達到交流、交誼乃至於行銷宣傳的目的,所謂「禮賓接待」相關工作以及工作人員,才受到矚目與重視。
所謂「禮賓人員」,可以由專業從事國家典禮、禮賓事務的官員(禮賓官)、外交官乃至於各單位機關的接待人員,以及包括近年來最流行的「禮儀小姐」(註2),都可以泛稱為「禮賓人員」。然而根據近年的觀察,禮賓人員對自己工作「份際」的認知,還是相當的欠缺,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人員的組成常常是臨時編制或是臨場客串而已,根本談不到專業訓練與職能要求;另一方面,就禮賓的專職人員而言,工作的養成往往沒有資深前輩或好老師的帶領,欠缺許多正確的觀念,至於「禮儀小姐」則多專注於化妝打扮的技巧,以及美姿美儀的訓練,根本是弄錯了方向,常常淪為花瓶,反而模糊了原先應該從事工作的重點,所應該發揮功能也就無法彰顯。
就禮賓接待人員的問題來說,「失之冷漠」並非對來訪或到場的賓客不加理睬,而是接待賓客過程中流於制式化與機械化,有些機關行號特別是服務業,常常要求對待賓客有一套「禮貌標準作業規定」,例如客人來時一定要說「歡迎光臨」,此時眼睛卻沒看著客人,卻只顧著做自己的事;有時面對賓客僅完成現在的程序,而沒有熱心的進一步說明下階段要做的事,「失之冷漠」指的是禮賓工作只流於形式,到訪的賓客實在體會不到主辦單位的熱誠與貼心,這也是我一向認為禮賓工作是一項「藝術」而非死板的「技術」,是無法以標準作業規定去規範的(註3)。
相對於「失之冷漠」來說,「過度熱情」也不可取,作者曾經主辦某一場大型餐會時,由其他單位找來一位熱誠大方的同事來支援,心想個性應該適合接觸人群,然而在現場從事接待工作時,卻跟報到的賓客聊起天來,噓寒問暖不是不可以,而是又繼續聊起家住哪裡等等的話題,禮賓人員與賓客之間的互動分際在於「誠懇」而不過於「熱情」,畢竟彼此並非熟人,過度熱情會讓人起防衛之心,使人感到不自在,而且很容易失去對於現場接待工作的重點,不可不慎。
此外,第一線的禮賓接待人員就是單位組織的「門面」,甚至有著「準主人」的地位,因為賓客到訪第一眼就是禮賓人員,整體的形象、談吐與舉止,往往會對人產生主觀的第一印象,尤其牽涉到國家或其他官方的禮賓人員(禮賓官)更需要注意到這一點。除了外表的形象管理與塑造之外,在舉止上是不是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呢?有一些細節必須注意:例如,迎送賓客時是不需要幫對方拿禮品、提行李或皮包、公事包,也不要為賓客開關車門,因為在正式官方場合中,「禮賓官」是執行禮儀程序(protocol)的官員,不是「司門」(bellboy),也就是專門掌管為賓客上下車時開車門的工作,若讀者不知何謂「司門」,可以去外交部大門或大飯店門口看看,手戴白手套專為上下車客人開關車門者便是。為賓客提行李與物品也不適當,因為一些屬於私人隨身物品,尤其國外賓客不見得願意讓他人代勞,就算在大飯店搬運行李物品的也是行李員(porter)的工作,國內人士常常不清楚這種小細節,更不知道各種身份所應該要有的份際為何,特別在接待國外貴賓時,若禮賓官員為人開關車門而成了「司門」,這便是自貶了身份了,自然也是不符合外交禮儀。當然,禮儀工作是隨機應變的,如果來賓是身障者,或者是賓客攜帶的物品太重或太多實在是騰不出手來,協助上下車開關車門是人之常情,這時純粹是幫忙而無關乎地位與禮儀,切勿過於拘泥反而不近人情。
禮賓人員的「放」與「收」都要恰到好處,其中拿捏的技巧必須長久經驗方能體會,不過對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請教資深有經驗的人士,吸取別人的智慧與經驗,可以少一點摸索與試誤的過程(trial by error),畢竟進行實際的禮賓工作,常常是沒有犯錯的權利,對於資淺的人員有把握與自信後,雖然經驗不豐富,但是能把握上述的一些觀念與作法,「收」與「放」都能自如,禮賓工作相信就能夠勝任愉快了。
(註1) 現今國內大部分的人都以為所謂的「禮儀」工作是從事「殯葬業」, 只能說是該行業近年來進行了很成功的「形象重塑」,特別是在日本 電影「禮儀師的樂章」在國內播映後所獲得的廣大迴響,連帶對此產 業的觀感與想法全然改變,同時也掌握了「禮儀」的「話語權」及 「詮釋權」。 然而,「禮儀工作」的面向十分廣泛,層次也各有不同,殯葬業的 「身後禮儀」只是屬於民俗禮儀其中的一種工作或是職業面向,千萬 不可以混為一談,這是必須加以澄清與說明的。
(註2)有關「禮儀小姐」,請參考前文「禮賓工作面面觀-淺談『禮儀小 姐』」。
(註3)以「標準作業程序」去規範「禮儀」工作的最好例子,就是目前各公家機關所制定的「員工電話禮貌推行計畫」與相關的實施要點,如何應答就得幾分的測試,只是把禮儀工作機械化、表面化,並非使員工真正熱誠為來電者服務,只要符合表列的評分要項,表現中上及格就好,實際上是否能讓民眾感受誠意甚至解決問題,令人存疑。另一例子亦可說明「機械化」的禮貌規範的缺點:據聯合報2010年4月5日報導,電信業客服專線的「標準化作業程序」,反而招致許多的「客訴」,詳見: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5517487.shtml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