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主秘說「馬英九很娘,不太像男人」,又說「不知道為什麼女性會喜歡他」。
馬英九受傳統儒家的影響,展現溫良恭儉讓的特質是否是娘?這尚有爭議。但起碼他沒有利用父親的權勢去考放寬名額的軍法官,也沒有開名車去當兵,也不會遇到SARS無視全軍禁假的命令請假回家,他可是結結實實的去服兵役的人,從傳統的性別角色標準來說絕對是男人。
真正痛心的是,我不知道這位留德的法學博士為何會說出這麼不尊重人權的話來?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上也提倡尊重個體的特質與選擇。人權的關鍵點便在尊重個體的特性,打破傳統僵化的角色規範,包括性別角色的選擇與表達。
為什麼要提倡打破傳統僵化的角色規範行為呢?因為傳統僵化的角色規範除了侷限了個體的發展,更使人們相互鄙視與排斥,維持了社會的階層化與尊卑化,製造團體間的仇恨與敵視。
以性別角色為例,傳統男性特質強調高攻擊性、支配性、低情緒表露與獨立及競爭,相對的女性特質強調順從、溫柔、照顧與重視和諧。傳統男尊女卑的家父長系社會中,男性成員為了強調自我地位的優越性,忘了他們是女性養育出來的,往往以貶抑女性與有表現女性特質者的方式來增強自我的尊嚴與權勢。而且越是自卑的男性對具有女性角色特質者越是鄙視。因而往往以攻擊性的言語來羞辱他們心目中不夠男性化的人,許多悲劇因此而發生。台灣曾發生過因為男性比較「娘」而被校園霸凌身亡的慘劇。記得國中生葉永鋕的案例吧?葉生的犧牲促成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公佈實施。
性別歧視要靠極為理性的控制與教育來減輕或消弭,但很容易被傳統習慣化的性別歧視語言重新挑動。人權團體數十年的努力很可能因為這位主秘的幾句話受到斲傷。如果校園中的男孩子因他的言論開始用「娘」來羞辱他人,請問主秘要如何自處?
何況家父長社會體制下男性的優越地位已經因為兩性在經濟地位上的平等而解體,但是習慣於傳統優越地位的男性仍舊忘懷不了父祖輩的特權,仍舊不願意學習以溫柔平權的態度對待他人,這類男性是使台灣女性不願意結婚與家庭解組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國內外新好男人運動的興起,正是為了矯正以往男性虛矯的男性化的自大行為,新父職運動要求的正是男性能夠表現出尊重他人特性的溫柔特質。未來的社會正需要「娘」一點的男人。
我與許多學術界的同儕們一樣,當年學成歸國後常在街頭參與反威權體制的抗爭,期望為後代建立一個相互尊重沒有階級歧視的社會。這麼多人的努力建立的民主體制,卻被執政黨以法律權術破壞殆盡。在執政體系內當官的學者朋友們,回到街頭保護我們當年追求的廢止戒嚴的成果吧!半夜夢醒時,請回想你的理想,捫心自問執政者真的在意民主與自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