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知道工作反而不該「全力以赴」嗎?最好低於 90% 以下
2024/08/20 16:55:31瀏覽83|回應0|推薦0

你知道工作反而不該「全力以赴」嗎?最好低於 90% 以下

在職場中,我們常被告知要「全力以赴」,用更快、更高效的速度為團隊帶來更多的產出。然而,這樣的觀念,卻忽視了資源極限和系統脆弱性的問題。
  

在職場中,「全力以赴」的態度往往被視為成功的關鍵,工作利用率更常被用來衡量團隊的工作績效。

所謂的利用率,指的是一種衡量團隊或個人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標,尤其在專案管理中具有關鍵作用。它通常代表著團隊花在專案上的實際時間與可供工作總時間的比例,反映出資源的利用程度。

雖然不同產業可能有各自的計算方式,但去除這些行業特定因素後,利用率的核心概念依然不變:確保團隊能有效利用每一小時,以最大化生產力與專案成果。理解並提升利用率,是持續優化工作流程與資源分配的關鍵。

不過,當達到90%或甚至100%的利用率,才是代表所有人「沒有偷懶好好工作,創造出團隊最大效能」嗎?

高利用率對團隊的負面影響:從「忙碌」到「停滯」

在職場中,我們常被告知要「全力以赴」,用更快、更高效的速度為團隊帶來更多的產出。然而,這樣的觀念,卻忽視了資源極限和系統脆弱性的問題。

舉個例子,就像伺服器在運行時,流量有時會突然爆增,這時儲備資源就成為維持伺服器正常運作的關鍵。如果伺服器在平時只用了 50% 的容量,那麼當流量突然增加時,還有足夠的資源來處理。

但若想要「充分利用資源」,將利用率提高到 90%,這種策略反而會導致伺服器在應對正常的流量波動時,出現超負荷的情況,進而造成反應時間大幅延長,甚至無法處理所有請求。這樣的系統將變得脆弱,進而對用戶體驗和公司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沒錯,其實真實的人類工作團隊跟伺服器沒什麼兩樣,過度追求高利用率反而會讓公司陷入困境,最終導致效率下降和工作崩潰。當我們不斷將自己和團隊逼向 90% 甚至更高的利用率時,表面上看似提高了生產力,實際上卻會但來更高的失敗率。

沒 100% 全心全意工作不是偷懶,恰恰相反。上述狀況不僅僅會造成員工的疲憊和倦怠,更重要的是,由於頻繁的任務切換和中斷,工作效率反而會下降。這不僅拖延了任務完成的速度,還可能導致一些任務被完全放棄。

更糟糕的是,當每個人在這種高壓狀態下運作時,一個人的失誤或臨時變動,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其他團隊成員的進度和成果。大概就類似於伺服器過載時出現的崩潰,只要有一人崩潰,便會波及整個系統,使整個團隊陷入混亂和低效。

如何打造更具彈性的工作模式?

我們往往錯誤地認為高利用率能帶來更高的生產力,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過度利用資源不僅無法提高效率,還會給系統和團隊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和低效。為了實現真正的高效,我們應該讓自己和團隊保持一定的彈性,避免將自己推向「脆弱的 90%」。

為了避免團隊陷入「過度利用」的陷阱,團隊應該設計一個「能容忍變動和中斷的工作系統」。

最理想的狀況,是大部分時間保持在一個安全區間內,在必要時才短時間內進入高負荷狀態。例如,新產品發佈後,可能會出現一些緊急情況,需要團隊迅速處理;或者在公司面臨重大危機時,也可以透過時間限制的「衝刺」來應對。

同時,也可以透過一些有趣的活動,如駭客松(Hackathon)或問題解決日(Bug Squash Day)來激勵團隊,在短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特定任務。這樣既能提高效率,也不會讓團隊長期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態。

那麼利用率到底要多少才算合理呢?這會跟產業型態有關,但一般而言,越高的職位、經驗越豐富,反而利用率就該更少:

  • 實習生、基層級員工最佳的利用率在 85%-90% 間。 
  • 資深員工則應該 75%-85%。 
  • 到了會參與組織流程的工作高階員工,則將需要 50-70% 時間。 
  • 管理者主要負責監督工作,因此只應分配 30-50% 左右的時間。 
  • 高階主管很少給予固定的利用率;他們的職責範圍太廣,無法分配給單一專案。 

追求過高的利用率並非成功的捷徑,而是走向崩潰的隱患。適度的餘裕和靈活性才是長久高效的關鍵,唯有在保留空間應對變動和突發事件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穩定的生產力和持續的成長。與其讓自己和團隊陷入「忙碌卻無效」的陷阱,不如重新審視現在的工作方式,找到平衡,才能讓工作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

責任編輯:Chris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掌握永續時代的競爭力關鍵,國富浩華:「務實可靠的合作夥伴是達成 ESG 綠色轉型的關鍵」

國富浩華指出ESG對企業競爭力至關重要,提供全面性服務協助企業應對永續挑戰。建議企業務實規劃永續路徑,從價格營運轉向價值經營。強調選擇可靠的財務會計夥伴,將ESG風險轉化為商機,奠定永續發展基礎。
  

2050 年企業應達到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企業的現在進行式,若是不能把 ESG 永續經營納入營運方針,小則無法獲得訂單,大則可能在未來的世界失去競爭力。然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體制環境各有不同,再加上 ESG 職責從環境安全衛生、生產製造、公關行銷面向廣泛,該如何有效應對?國富浩華的永續長林品硯表示,「全球的趨勢告訴我們財務會計正是 ESG 重要的關鍵。」

企業永續發展的難題-國富浩華實務經驗分享

隨著全球對環境和社會問題的日益關注,許多國家和地區也發布相關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法律法規和指導性文件。Apple 蘋果、Microsoft 微軟早已向供應商發布需在 2030 年前達成碳中和的目標;近年熱門的 AI 龍頭 NVIDIA 輝達也宣布將在 2025 年前實現百分百的再生能源利用。

由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成立的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正式發布供企業與投資人應用的「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簡稱 S1)及「氣候相關揭露」(簡稱 S2)二項準則,也自 2024 年起正式生效。

談起如何面對各項綠色轉型的法規及要求,國富浩華的林品硯永續長表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各家企業面臨的問題遠比檯面上看到的更為複雜。」舉例來說,導入初期公司上下包括董事長、總經理對永續資訊都缺乏了解,這個時候各部門到底要怎麼開始協作、如何培養內部集體意識等就是最直接的難題。

當企業開始落實永續行動後,或是行之有年的企業客戶,就會面對四面八方的壓力(客戶端、供應鏈端、主管機關、同儕競爭者、國際機構的壓力),眾多的壓力排山倒海過來的時候,要先處理哪一個方面的壓力,如何檢視、分析、分辨什麼事情對公司的影響衝擊是重大的,成了讓企業十分棘手的另一大難題。

還有另一種情況是企業不曉得自己已經在做永續行動,這也是實務上常碰到的,「比方說我們之前的紡織業客戶,因應國際上很早就對於永續的要求,從十幾二十年前就做到現在,只是他們不知道這個就是國際準則上在談的永續資訊的揭露」林品硯永續長補充道。

企業接軌 ESG 應做好這幾件事情

針對各家企業不同的 ESG 永續難題,國富浩華結合審計、稅務、法律、財務、人力資源、企業諮詢及國內外網路資源,協助企業瞭解、評估及管理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所產生之機會與風險,進而達成商業模式轉型並提升企業韌性及形象。

林品硯永續長也不藏私地分享實務上的經驗,我們在輔導客戶的時候所有的規劃跟和作為都應該要以國際上已經公認的準則為主,手把手帶著跟我們對接的部門、部門的主管或是部門的同仁一起去完成,這也是國富浩華持續和客戶在溝通的觀念,「企業必須對國際準則或是國際上趨勢企業要有非常完整、全面的認識,再往下一步執行」,特別是在起步階段,先著重於單一專案,從頭到尾都讓各個部門的同仁都參與執行是永續經營很重要的關鍵。

以 IFRS 為例,準則中有所謂重大性的衡量,就是到底哪一件事情對公司未來的財務績效最重要?哪件事情先做能帶來最大的綜效?這是很現實的事情,如果對營收不能有所貢獻,即使他再永續,企業也很難持續做下去。

國富浩華協助客戶做得是全面性的分析與控管,像是在供應商管理上必須要統合性的做控管,單一且零散地管理對企業的成本來說有增無減,況且對供應商來說,減碳就是變相要他們花錢,倘若不能從法規面、財務面或是提供合理數據說服供應商,那麼在 ESG 的成效上自然就是事倍功半。

林品硯永續長認為,ESG 對現行的企業體制雖有著不小的挑戰,但從統計數據來看,對企業長期的發展都是正面的幫助,也更能夠贏得投資人的信任。在永續轉型上只要企業要願意跨出去從 0 變成 1,就能有顯著地成長。

國富浩華也會依據全球服務團隊的實務經驗,協助企業規劃永續經營策略與執行方案,掌握碳資產、碳交易、外部成本內部化、自然資本、社會資本、永續供應鏈管理等重要趨勢,以堅持不取巧、務實嚴謹的態度提供全面性的服務。

奠定企業永續的基本功,國富浩華是 ESG 道路上的最佳夥伴

ESG 目前僅是一個開端而非結束,未來其他領域,如科學、自然資源、數位化、地緣政治、法律道德、社會公平等議題都可能被添加到「永續經營」的考量中,因此林品硯永續長建議,「企業必須要按照各別現況規劃永續路徑,切勿盲從,也不要只做表面工夫,應把時間投入在正確的專案上,才不會將 ESG 發展成企業營運的成本,而非成效。」

此外,企業在營運上需從過往的「價格營運」轉為「價值經營」,也需更審慎選擇財務會計夥伴才能強化體質,創建永續發展價值,化 ESG 風險及挑戰為新商機。

林品硯永續長最後也特別強調,國富浩華可能不是規模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但也是服務全台逾八十家上市櫃企業客戶,無論是兩岸或跨國皆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更重要的是國富浩華內部高度彈性創新,必然能和合作夥伴一同找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1809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