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全力以赴」的態度往往被視為成功的關鍵,工作利用率更常被用來衡量團隊的工作績效。
所謂的利用率,指的是一種衡量團隊或個人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標,尤其在專案管理中具有關鍵作用。它通常代表著團隊花在專案上的實際時間與可供工作總時間的比例,反映出資源的利用程度。
雖然不同產業可能有各自的計算方式,但去除這些行業特定因素後,利用率的核心概念依然不變:確保團隊能有效利用每一小時,以最大化生產力與專案成果。理解並提升利用率,是持續優化工作流程與資源分配的關鍵。
不過,當達到90%或甚至100%的利用率,才是代表所有人「沒有偷懶好好工作,創造出團隊最大效能」嗎?
高利用率對團隊的負面影響:從「忙碌」到「停滯」
在職場中,我們常被告知要「全力以赴」,用更快、更高效的速度為團隊帶來更多的產出。然而,這樣的觀念,卻忽視了資源極限和系統脆弱性的問題。
舉個例子,就像伺服器在運行時,流量有時會突然爆增,這時儲備資源就成為維持伺服器正常運作的關鍵。如果伺服器在平時只用了 50% 的容量,那麼當流量突然增加時,還有足夠的資源來處理。
但若想要「充分利用資源」,將利用率提高到 90%,這種策略反而會導致伺服器在應對正常的流量波動時,出現超負荷的情況,進而造成反應時間大幅延長,甚至無法處理所有請求。這樣的系統將變得脆弱,進而對用戶體驗和公司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沒錯,其實真實的人類工作團隊跟伺服器沒什麼兩樣,過度追求高利用率反而會讓公司陷入困境,最終導致效率下降和工作崩潰。當我們不斷將自己和團隊逼向 90% 甚至更高的利用率時,表面上看似提高了生產力,實際上卻會但來更高的失敗率。
沒 100% 全心全意工作不是偷懶,恰恰相反。上述狀況不僅僅會造成員工的疲憊和倦怠,更重要的是,由於頻繁的任務切換和中斷,工作效率反而會下降。這不僅拖延了任務完成的速度,還可能導致一些任務被完全放棄。
更糟糕的是,當每個人在這種高壓狀態下運作時,一個人的失誤或臨時變動,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其他團隊成員的進度和成果。大概就類似於伺服器過載時出現的崩潰,只要有一人崩潰,便會波及整個系統,使整個團隊陷入混亂和低效。
如何打造更具彈性的工作模式?
我們往往錯誤地認為高利用率能帶來更高的生產力,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過度利用資源不僅無法提高效率,還會給系統和團隊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和低效。為了實現真正的高效,我們應該讓自己和團隊保持一定的彈性,避免將自己推向「脆弱的 90%」。
為了避免團隊陷入「過度利用」的陷阱,團隊應該設計一個「能容忍變動和中斷的工作系統」。
最理想的狀況,是大部分時間保持在一個安全區間內,在必要時才短時間內進入高負荷狀態。例如,新產品發佈後,可能會出現一些緊急情況,需要團隊迅速處理;或者在公司面臨重大危機時,也可以透過時間限制的「衝刺」來應對。
同時,也可以透過一些有趣的活動,如駭客松(Hackathon)或問題解決日(Bug Squash Day)來激勵團隊,在短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特定任務。這樣既能提高效率,也不會讓團隊長期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態。
那麼利用率到底要多少才算合理呢?這會跟產業型態有關,但一般而言,越高的職位、經驗越豐富,反而利用率就該更少:
- 實習生、基層級員工最佳的利用率在 85%-90% 間。
- 資深員工則應該 75%-85%。
- 到了會參與組織流程的工作高階員工,則將需要 50-70% 時間。
- 管理者主要負責監督工作,因此只應分配 30-50% 左右的時間。
- 高階主管很少給予固定的利用率;他們的職責範圍太廣,無法分配給單一專案。
追求過高的利用率並非成功的捷徑,而是走向崩潰的隱患。適度的餘裕和靈活性才是長久高效的關鍵,唯有在保留空間應對變動和突發事件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穩定的生產力和持續的成長。與其讓自己和團隊陷入「忙碌卻無效」的陷阱,不如重新審視現在的工作方式,找到平衡,才能讓工作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
責任編輯:Chris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