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8下【公民社會】第一次作業
2021/01/05 14:33:48瀏覽2204|回應0|推薦0

空中大學 108 學年度下學期 科目:公民社會 作業次別:第一次作業

面授老師:王慶豐 班別:5U7401 學生成績:85  作業作答僅供參考

 

1. 對於「公民」一詞,一般存在有廣、狹兩種定義。你較贊成當中的哪一種?為什麼?

 公民狹義定義:

『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憲法,以及法律規定享有權利並負有義務的人。』換言之公民必須有國籍,遵守憲法與法律,負有權利與義務的人。

公民廣義定義:

廣義的定義為『在某一國家或某一地之內所有合法的居民。』依此定義,則公民可以被認為是『住在某一國家之內的居民』,或指『住在某一個地區之內的居民,並沒有區分國籍』。

社會的定義:

社會的定義主要是指個人所形成的群體,擁有一定的空間,並且具有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等。

 對於『公民』一詞的定義,我比較贊同是『狹義定義』。

『公民』與『社會』的定義相互結合後,具有居民身分,且個體與個體的組合為群體,在一定的區域內。假若還有政治、文化等條件配合,便是構成公民社會的基本之一。

真正民主的政治體制中,政府的角色應該是不斷地縮小, 權力不斷地下放,功能不斷地分化;相對的,許多的決策逐漸由社會 的各個公民團體所取代,社會的成員也自覺地承擔起原來被政府機構 所壟斷的管理權。

在民主國家法律才會賦予的人民享有較完整公民權,而專制國家的人民無法享有公民標準的完整公民權。

 2. 請簡要說明「第二代權利」的意義。

 第二代權利:

第二代權利﹝社會權﹞本質上是屬於一種『積極權利』positiverights,它們希望追求『一個還可以被接受的最起碼社會標準』來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社會經濟需要,這意味著國家必須積極『有所作為』,致力營造出有利的社會經濟環境,並採取各種保障與矯治措施來促進這些目標的實現。

 3. 近來很多人倡議應成立「新住民委員會」來強化對其之保障。你是否贊成此種觀點?試說明之。

 『新住民委員會』;

因應新住民家庭需求多元,行政院已整合13個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成立「行政院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推動許多措施照顧新住民生活。

例如:推動新住民語文納入課綱、研修簡化學歷採認,近期更修法放寬陸配親屬來台短期探親資格、陸配離婚後未取得子女監護權者繼續留台,完整保障家庭團聚權,未來將持續透過協調會報,推動各項新住民工作。

 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我保持著不贊同也不否認的觀點。

對於新住民﹝新移民﹞者來說,推動的順利可以更加保障他們所屬的權利。

現在的台灣社會已經趨漸變成聯合國的感覺。

不贊同也不否認的觀點是因為就現今社會而論,台灣本身已經沒有過去哪種嚴格的傳統觀念,也有可能是很多年輕族群們都保持不婚主義,所以造就其他的人群必須往外發展,也就變成多了太多的新住民﹝新移民﹞。台灣基層更是遍布是新住民﹝新移民﹞。

但是對我而言,不論是台灣人或者是新住民﹝新移民﹞,都是要工作才能夠在這社會生存下去,所以我保持不贊同也不否認的觀點,就看政府如何去施政,畢竟,不論在如何推動或不推動,我還是得過生活。

 4. 近來學者批評台灣有「網路治國」(依網路風向制訂或改變政策)的氛圍,並認為此現象可能進一步導致民粹政治。請依所學,對此看法提出你的觀點與評論。

 網路治國:依照網路風向制定或改變國家政策的一種治國新趨勢。

民粹主義(英語:populism):

民粹主義又譯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公民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 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我也只能說,不論是網路治國也好,政黨治國也好,改變成民粹治國也好,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並無法去改變什麼。

政策每天都在變動,身為國家人民也只能去遵守,更何況現今的台灣更是變得太過於民主化,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權,嘴巴長在他們身上,要怎麼說怎麼講都是個人的問題。

若是真的可以網路治國,讓最低層的人民有個發言的管道,我覺得哪也是件不錯的事情,但前提是沒有幕後操控隻手在推動。

常常很多時候,都是只有政府在做,人民只能聽話,也無法反駁或者拒絕任何政策的推動。而現今,時代在改變,自由民主更自由民主,反而更多亂象出現。

重點結論在於,不論政府如何去推動政策,我還是得過生活,我還是要工作,我還是要把學分讀完才能有好薪水,所以我認為,就看政府自己本身去了解體會吧。

 5. 何謂「垃圾桶模式」?請說明之。

 所謂垃圾桶模式它所描述就是某種決策制定過程的現象,其指出有時候利益團體、行政部門或立法部門的主要決策者會主動提出許多政策方案,但是當下不見得以有對應的問題存在。當這些方案經過鼓吹、遊說等行動,在立法機關中遊走、沉浮,當他們遇到適當的時機便被制定成政策。

歸納而言,在垃圾桶模式包含了四項要素;方案(solutions)、問題(problems)、參與者(

Participants)、機會(opportunities),前三項要素就像垃圾一樣,當它們被一起丟進垃圾桶-機會當中時,公共政策就在此種非理性、曖昧、渾沌的狀態中被制定出來。

此一種模式所勾勒的主要重點雖為決策制定的非理性特質,但是其也意味著利益團體極為可能是引發此種渾沌決策的主因之一。

垃圾桶模式的要素參與者之一,就是未了追求利益向立法部門遊說施壓甚至提出政策方案的利益團體,此正是多元主義所主張的公共治理之基本邏輯。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ckwuwen&aid=15508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