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4 16:11:54瀏覽3706|回應0|推薦0 | |||||||||||||||||||||||||||||||||||||||||||||||||||||||||||||||||||||||||||
空中大學 108 學年度上學期 科目:心理學 作業次別:第一次作業 面授老師:莊雯心 班別:ZZZ001 學生成績:100 作業作答僅供參考
一、解釋名詞: (一)生物時鐘: 有機體生理活動都很規律,在一天週期中彷彿有一座時鐘告訴身體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時鐘(biological clock)。 (二)場地獨立、場地依賴: 場地獨立、場地依賴所指的是一個人的認知類型(Cognitive style)。 個人在做知覺判斷時,若傾向於以周圍場地作為判斷的依據,就是屬於場地依賴型。 若個體不受周圍場地的影響,而以自己的內在參照架構來做判斷,他就是屬於場地獨立型。 (三)自動現象: 如果在暗示牆壁上出現一靜止的微弱小光點,當注視它片刻之後就覺得這個光點以不規則方式來回移動。 像這種靜止狀態的刺激,觀察者卻產生移動的知覺經驗,稱之自動現象(autokinetic phenomon)又稱自動效應(autokinetic effect)。 (四)舌尖現象: 個人在回憶時,一時無法說出來的現象稱為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TOT)。 是因為大腦對記憶內容的暫時性抑制所造成的,這種抑制來自於多方面的。 (五) 全現心象: 有些人能將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完全正確地記憶下來,這種過目不忘的能力,稱為「全現心像」( eidetic image )。又稱為「攝影記憶」(photogra-phic memory)。
二、問答題: (一)表列整理並說明現代心理學主要理論學派,包含: (1)學派名稱(2)代表人物(3)理論主張、觀點 (4)應用與研究、貢獻 (5)未來發展取向。
(二)(1)請說明知覺的五大特性(心理特徵)? 心理學認為,知覺具有相對性、選擇性、主觀的建構、恆常性和組織性等五大特性。 1.知覺的相對性: 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一個物體,該物體周圍的其他訊息,同時影響自己的知覺。 在知覺的相對性中,以形象(figure)與背景(ground)、知覺的對比(perceptual contrast)較常見。 (1)形象與背景: 形象是指視覺所見的物體,背景是指襯托形象的刺激物。 當形象與背景的關係愈對比鮮明時,愈容易使人對形象產生深刻的知覺經驗。假如形象與背景之間的界線不清楚時,就不容易確定何者為形象、何者為背景。 有些物體的形象與背景可以交替互換;例如可逆圖形(reversible figure),注視該圖,可將白色或黑色部分視為形象或背景。 (2)知覺對比: 知覺對比是指兩種刺激同時出現時,由於這兩種刺激相互影響,因此在知覺上產生明顯的差異現象。 在形象與背景相對的情境下,容易產生視知覺對比現象。
2.知覺的選擇性: 是指人們在某一具體時刻只是以對象的部分特徵作為知覺的內容。也稱為選擇性知覺。 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體當作自己意識的對象,知覺格外清晰,而把另一部分物體當作知覺背景,知覺比較模糊。 知覺的最簡單原則使得人們排除外界刺激中多餘的東西,按照期望和背景去感知刺激。接收和發送信息也是一種知覺形式。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總是習慣接收部分信息,而摒棄另一部分信息,這就是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選擇性所造成的障礙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又有主觀方面的因素。 客觀因素如組成信息的各個部分的強度不同,對受訊人的價值大小不同等,都會致使一部分信息容易引人注意而為人接受,另一部分則被忽視。 主觀因素也與知覺選擇時的個人心理品質有關。在接受或轉述一個信息時,符合自己需要的、與自己有切身利害關係的,很容易聽進去,而對自己不利的、有可能損害自身利益的 ,則不容易聽進去。凡此種種,都會導致信息歪曲,影響信息溝通的順利進行。因此註意個人與對方的知覺管理,可以提高溝通的有效性。
3.知覺主觀的建構: 人對各種事物的知覺,不等於接受各部分刺激的總和,而是對這些刺激加以主觀的建構(subjective contour)。也就是完形心理學家所強調:知覺經驗超越各種刺激單獨引起知覺的總和。 這種主觀建構的輪廓,常被藝術家應用在美工設計、廣告及繪畫上。讀者只觀察每一部分,雖然都可以獲得明確的知覺經驗,如果將每個圖形從整體來看,就無法獲得整體的知覺經驗,這些圖形稱為不合理圖形(impossible figure)。
4.知覺的恆常性: 在不同的大小、形狀、亮度、顏色、位置、方向等情境之下,知覺經驗仍然維持穩定的心理傾向,稱為知覺恆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常見的知覺恆常性如下: (1)大小恆常性: 就視覺原理來說,任何物體在視網膜所構成的影像,與所觀察距離成反比;距離愈近,影像愈大;距離愈遠,影像愈小。但是,個人對任何物體大小的知覺,並不受距離的影響。 (2)形狀恆常性: 當個人在某處觀看一件移動的物體,或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物體時,這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形象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個人對該物體的知覺,仍然保持其原來的形狀特徵,此種現象稱為形狀恆常性(shape constancy)。 (3)亮度恆常性: 亮度恆常性(brightness constancy)是指物體在不同照明環境之下,知覺上仍然覺得該物體亮度維持不變的心理傾向。 (4)顏色恆常性: 任何物體的顏色與其所處的環境有關,在陰暗處物體對光波的反射較少,其原來的顏色也就不明顯。物體在光亮處,對光波的反射比較多,其原來的顏色也較明顯。不因物體環境改變,在心理上仍然保持原來顏色的知覺現象,稱為顏色恆常性(color constancy)。 (5)其他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除了上述四種以外,尚有其他類別。 計程車在大街小巷穿梭,但是司機在其知覺上,總是知道自己住家的位置,這種知覺現在稱之為位置恆常性(location constancy)。 個人的身體不論擺什麼姿勢,不會影響對方位的知覺判斷,這種現象稱為方向恆常性(orientation constancy)。尚有味覺恆常性(taste constancy)。
5.知覺的組織性: 完形心理學者魏哲邁等人,對人類知覺的組織曾做深入的研究,並且對知覺的心理歷程提出一些法則來解釋。經過實徵性研究(empiricalstudy),歸納出一些法則,稱為組織完形法則(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1)接近法則: 同一類物體,如果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時,觀察者容易將相接近的物體看成同一組。 (2)相似法則: 當有多種刺激物同時出現時,個刺激物在某方面如果具有相同特徵,在知覺上傾向將他們歸屬於同一類,這種現象稱為相似法則(law of similarity)。 (3)封閉法則: 個體在接受不太完整或殘缺零散的刺激時,主動地在知覺上將這些刺激補全,使其成為完整的刺激,這種現象稱為封閉法則(law of closure)。 (4)簡易法則: 個體對所接受的各種刺激,在知覺上以簡易方式,將其組成完美的形象,這種知覺組織現象,稱為簡易法則(law of simplicity),又稱Pragnanz法則。 (5)連續法則: 個體連續接受同一刺激,在知覺上主動將這些刺激串聯起來,這種知覺組織現象,稱為連續法則(law of continuity)。 (2)並依每特性各舉一個您自身的例子或是體驗,具體說明。
就本身的體驗而言,在工作環境裡面,就會有這樣的感覺。像是我作為貨運公司的宅配員工,就會因為我是哪間公司的員工,對於公司所有事情與運作都會看做相同的感覺。事實上還是差別待遇很大的。 公司部門有SD(指的是公司的車輛)與PT(需使用本身自己的車輛)的分別,作為PT老是被誤認為SD的待遇,事實上SD是有保障底薪而PT是完全沒有的。
2.知覺的選擇性: 以員工和自己來說明而言,每個人都有選擇性,而以現代社會來說的話,我是覺得現代人已經偏向於個人選擇嚴重,就是指自私只替自己想的部分加重,而不會選擇去管別人的想法與死活的感覺。常常都是自己好就好。
3.知覺主觀的建構: 對於這點我覺得我遇到的是老年人比較多。 老年人都會把他們以前的經驗或者生活說出來,和現代來比較,重點是在於,以前跟現在根本比不了啊…,以前的人養得起小孩,就現代而言,生活物資通通在漲就是薪水永遠沒有漲。
4.知覺的恆常性: 失敗為成功之母,有送不出去的貨件,才能深刻的體驗生活的難度。
5. 知覺的組織性: 在內部培訓與內部會議上應盡量避免給員工模棱兩可的感知內容,講出重點要突出,不要平鋪直敘;要正確地使用富於變化的直觀工具與設計高質量的幻燈片。 員工因知覺而行動,因此好的管理者不但要管理好員工的知覺,更要管理好自己的知覺。 作為員工要強化自己的知覺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知覺,自覺清醒地調整自己,讓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相互協調,從而讓自己與企業整體的脈搏協調,這樣我們自身才能成為一段和諧音樂中最合適的音符。 (三)夢是睡眠中的一種心理歷程,不容易以常理解釋,也會因國情、民俗而被賦予不同意義。 1.試以各派說明做夢相關的論點? 一.心理動力論的觀點: 1.夢是了解個人潛意識的捷徑: 依佛洛依德的看法,夢的潛性內容屬於潛意識,通常以偽裝的方式表現出來。 因此,想要真正了解個人夢境的真正意義,就必須對這個層面進行分析。 2.夢境內容的變化: 佛洛依德認為,個人所能記得的做夢情節,是由潛性內容轉化而來,常見的轉化方式,有以下幾種: (1)濃縮: 濃縮(condensation)是指夢境的顯性內容,由潛性內容簡化而來。 (2)轉移: 轉移(displacemeny)是指作夢的潛性內容,轉化為顯性內容時,作夢的內容可能彼此產生轉移。 (3)象徵: 象徵(symbolization) 是指作夢的顯性內容,通常為潛性內容被壓抑的慾望,或衝動的特殊表徵。 (4)誇大: 許多人作夢的內容比真實事件誇大許多。 3.作夢的功能: 佛洛依德認為,做夢雖然是個人潛意識的表現,但是作夢也具有以下特殊的功能。 (1)慾望的實現: 個人在平時生活中的慾望,不一定能夠得到滿足;在做夢時容易夢見自己的要求、願望得以實現,這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現象,稱為慾望實現(wish fulfillment)。 (2)警告作用: 個人作夢的情節通常比真實的事件誇大,這種現象對當事人具有警告作用,以免再重蹈覆轍。 (3)紓解心理衝突與壓力: 個人作夢的內容,有時將個人遭遇的挫折與壓力,在夢境中轉移到其他人身上,或在夢中發洩出來,如此可以使個人的壓力獲得暫時的解除。 二.新佛洛依德學派(neo-Freudian)的觀點: 佛洛依德對夢的解析持泛性論(pansexualism)的觀點,但是其門生弟子中,榮格(C. Jung)、阿德勒(A. Adler)等人,不以性的觀點來解夢,而是以個人生長環境中的社會文化因素來剖析做夢內容的涵義。 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承受來自祖先遺留下來的集體潛意識(collecviveunconscious),這些集體潛意識普遍存在於同一個社會文化裡。 阿德勒發現,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常夢見自己從高處跌下來;排行老二的,作夢的內容則與競賽有關。簡言之,阿德勒認為老二具有「自卑與超越」的潛意識,而影響其作夢的內容。 三.認知的觀點: 卡特賴特等心理專家,以認知的觀點來解釋作夢的現象。他們認為作夢是白天無法解決的問題,延至作夢時來解決。因為作夢時受潛意識所左右,而潛意識屬於非理性的思考,因此,有時個人在白天所遭遇到的困難問題,容易在作夢時試圖求得解答(Cartwright & Lamberg,1992)。 四.生理的觀點: 賀伯森主張,夢是由大腦中樞的神經元,週期性地將訊息傳送到大腦皮質職司思考的部位;大腦皮質在接受這些訊息之後乃編織成夢,尤其在快速眼動睡眠時呈現出來(Hobson,1988)。腦幹、邊緣系統與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如果受損,患者就不會作夢(Solms,1997)。 五.激發整合理論: 激發整合理論(activation-synthesis theory)認為,作夢的內容是隨機出現的,在睡眠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這些隨機出現的內容激發大腦神經系統,於是產生各種夢境(Nielsen & Stenstrom,2005) 2.舉出自身曾有的做夢經驗,試分析該夢境對自己所代表的意義或具有何功能? 本身曾經有過一個特殊的夢境,就是當時我嫁到新竹去,半夜三四點的時候夢到我的外婆來跟我說掰掰,然後告訴我一些人生的道理要我乖乖地聽。 當時我忽然驚醒,著急地等待到早上六點半才打電話給我媽媽,詢問之後,果然我的外婆在半夜三點四十分去世的。 對於我而言,我的外婆在所有孫子裡面,她對我是非常有包容與疼愛,她也告訴過我,人生在世就是這樣,對於我是屬於爸爸不疼媽媽不愛的小孩,她告訴我說這樣才能夠顯示我的獨立與特別,不用太在乎人家的眼光,要用道理做事情,自己要懂得明辨是非。 外婆的話,讓我到現在受用無窮,常常遇到事情,冷靜下來回想外婆所說的話,就可以了解自己如何去妥善處理事情,快樂的去過我的每一天。 (四)(1)說明心理學家將記憶分為哪些類別?簡介其內容。 大多數心理學家根據人類接收到的訊息,在腦海中保存時間的長短,將記憶分為以下三類: 一.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是指個體經由身體各種感覺器官,接收到外界刺激時,僅能短暫記得這些刺激。這種記憶稍不留意,瞬間即忘得一乾二淨。
二.短期記憶: 1.短期記憶的現象: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STM),指感覺器官接收的訊息不需經過複誦(rehearsal)的記憶。短期記憶能記住的事物,大約只能維持20至30秒。 2.持續時間: 假如個人所接收的訊息沒有機會複誦,對這些訊息的短期記憶,將隨著時間快速消逝。 3.短期記憶的容量: 根據心理學家米勒(Miller,1956)的研究,一般人對於新接觸的事物,每一次大約只能記得五到九件事,也就是平均數七,或七加減二,米勒稱之為「神奇數字七,加減二」,這個記憶容量稱為記憶廣度。 4.運作記憶: 個體接收外界訊息之後,不只是暫時保存這些訊息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對這些訊息進行運作,經由心理思考活動,從而瞭解這些訊息的意義。 貝得利(Baddeley,1995)提出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概念,認為運作意義包含三種成分:第一,對接受的訊息不斷複誦。第二,對接受的訊息產生視覺心象。第三,將訊息加以思考、推理、判斷。 5.全現心象: 有極少數人能將所看見的一切事物,完整正確地記憶下來,這種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稱為全現心象(eidetic image),又稱為攝影記憶(photogra-phic memory)。根據文獻記載,具有這種特殊記憶能力的人,相當少見。
三.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LTM),是指短期記憶的訊息經過一再複習之後,就能夠記得比較久一點,這種訊息儲存在腦海中的時間,可以日、月、年計算,甚至終生不忘。
1.長期記憶的分類: (1)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是對受試者提供一些資訊再請他回憶。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指關於技術、過程或「如何做」的記憶。 (2)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是指個人對事實資料的記憶。 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是對有先後順序活動的記憶,包括各種生活習慣與動作技巧的記憶。
2.影響長期記憶的因素: (1)時間: 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能正確地保持很長時間,但是時間過愈久,就忘得愈多。 (2)專心複誦: 專心複誦(elaborative rehearsal)是指將要記憶的訊息,先仔細思考這些訊息的涵義,在時常加以複誦藉以加深印象。 (3)鎂光燈效應: 鎂光燈效應(flashbulb effect)是指,在看到令人震撼的事件的新聞媒體報導之後,在個人內心深處烙下不容易磨滅的印象。 (4)序列位置效應: 序列位置效應(serial-position effect)是指,個人在記憶許多個連續項目時,這些項目先後順序影響記憶的效果,最初和末尾的項目回憶率較高,中間項目的回憶率較低。 連續項目的初始位置稱為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而末尾項目稱為新近效應(recency effect)。 (5)雷斯多夫效應: 個人對學習材料或所見所聞的資訊,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這種現象稱為雷斯多夫效應(Restorff effect)。
3.學習材料的組織與記憶: (1)群組: 將所要記憶的龐雜資料,依照其屬性加以群組(clustering),對增進記憶有助益。對於要記憶的各種資料,有時可以憑個人主觀經驗,給予有系統的組織歸類,稱為主觀組織(subjective organization)這樣也有助於長期記憶。 (2)分層次: 將所要記憶的材料,依其特質、特徵或屬性給予分層組織,將有益於記憶。 (3)先前經驗的圖像: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對某些特定事物產生記憶圖像(schema),凡與該印象相同的事物,就容易記得。 (2)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增進記憶方法多種,請舉出自己常用且有效的五種方法並各舉一實例說明實際是如何運用? 一.過度學習(overlearning): 以本身為例,上此心理學課程,買到課本後先全部大致上讀過一次,在上面授課程聽講師再次講解一次,然後再上數位學習平台點選心理學再聽過一次,寫作業時又可以再複習一次,這樣一來可以加強練習與不斷複誦,進而達到滾瓜爛熟的地步,就能減少遺忘的發生。 二.減少干擾: 不論是上課時,聽數位平台時,講師面授時或者寫作業時,我都獨自一人在書房,提前告訴家人與小孩不可以來吵我,這樣比較能夠專心聽講與繕寫。聽講與繕寫後,就直接去休息,腦海內容還會是當天聽講的內容與繕寫的內容,就能增進在腦海中的印象比較不容易忘記,回想起來也比較容易。 三.利用檢核表: 在課本上與筆記本上我常會用小便條黏貼當作檢核表,小便條上面繕寫重要目錄好檢核,課本上的檢核若無法一時該內容時可以翻閱,而筆記本上的檢核則是記錄我已經處理的記號,這樣就可以記得課本上哪邊還未做筆記閱讀。利用檢核表百無一失,更可以幫助記憶。 四.關鍵字記憶法: 上課與作業時利用聯想方式來協助加深記憶。例如想到心理學就想到莊雯心老師,就會想到上課日時老師講課的內容,回憶起來比較能加深記憶印象,也就能在記憶深處複誦課程內容,更加深對心理學這門課程的印象。 五.記事簿法: 將所有的課程內容重要資料使用記事簿,有空時就可以拿出來隨時複誦與記憶。 不論是面授課程的老師講解,或是數位學習平台的老師講解,都把重點記錄下來,然後每天上班休息時間拿出來重新閱讀一次,利用記事簿來幫助記憶,更可以加深記憶與印象。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