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4 16:44:34瀏覽952|回應0|推薦0 | |
空中大學 108 學年度上學期 科目:心理學 作業次別:第二次作業 面授老師:莊雯心 班別:ZZZ001 學生成績:100 作業作答僅供參考
一、(1)請先說明情緒與壓力對生活中會造成哪些影響?(2)再舉個人體驗或實例,曾運用什麼樣的策略或方法處理?(參考十、十六章)。 一、情緒與壓力對生活中的影響: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著壓力,有來自外在環境(經濟、學業、工作、人際關係、家庭等等)的壓力,有來自內在(自我要求、心理衝突等等)的壓力,而這些生活的壓力,也並不盡然全是壞事,現在很多研究證實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遣潛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一個人表現得比平時更加的美好,不過倘若生活壓力超過個人可以承擔的程度時,是會帶給人極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而這些負向的情緒若是長期累積而未獲得紓解,對個人及其生活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1.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正向情緒可以提昇人的免疫力,使人常保健康,而負向情緒則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會導致腹痛、腹瀉、便秘、胃潰瘍、失眠、頭痛、腰酸背痛、頸部酸痛、高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歇斯底里、焦慮病、幻想、幻覺、憂鬱、燥鬱、精神分裂等毛病。 2.對學習及工作影響:正向情緒使人有充分精力從事學習和工作,提昇了學習及工作效率,而負向情緒會引起注意力減弱,反應遲鈍,耐心降低,影響了學習及工作效率。 3.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一個人擁有愉悅、快樂情緒,自然容易與別人親近也能穫得別人良好回應,反之一個人情緒起伏不定,很難有餘力和別人做適度的溝通或人際來往,而別人亦不願和一位街經常有著負向情緒的人交往,如此很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和緊張。 4.對家庭生活的影響:一個人擁有正向情緒可以促使家庭溫馨、和樂,而負向情緒很容易影響家庭其它成員的情緒,造成家庭氣氛的不和諧,甚至因情緒不佳、打罵家人而危及家庭生活。 二、運用方法之處理: 1.情緒爆發之時給3分鐘的緩衝: 常常在工作上或者家庭上遇到情緒即將爆發的狀態,不管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情緒在發泄的時候都一定要先緩衝一下,三分鐘之後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雖然三分鐘不長,但是相對也比較短,可以在這幾分鐘之內恢復理智,也可以對情緒有一個緩解和緩衝的作用。 2. 轉移注意力: 當你感覺情緒失控時,立刻去做一件別的事情或者到個別地方,或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停止想那些讓你生氣的事情和人,因為你想的越多,控制情緒就越困難。 3.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為常保有正向的情緒,平日需注意營養的均衡、適度的運動,正當的休閒娛樂,養成積極樂觀的想法並了解情緒管理的方法。
二、(1)何謂防衛機制?(2)常見防衛機制有哪些?(3)最後舉 5 種防衛機制的例子,您自身的經驗或是他人的經歷。(參考 P399-) 一、在個體潛意識中,性與攻擊的衝動造成內在衝突與緊張,這些衝動在潛意識中產生焦慮,個體為了要消除焦慮,於是產生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二、常見的防衛機制有以下幾種: 1.壓抑作用(repression): 壓抑作用是指將不容於意識的慾望、感情和衝動,壓入潛意識中,使自己不察覺以保持心靈的平靜。 2.投射作用(projection): 投射作用是指將自己不為社會接納的慾念加諸他人,藉以減輕自己缺點所生的焦慮。 3.否認作用(denial): 否認作用是指將已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認為它沒有發生,藉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 4.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轉移作用是指需求無法直接獲得滿足,或憤怒無法向對象直接發洩時,轉移對象以獲得滿足或發洩憤怒。 5.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反向作用是指行為表現與內心潛藏的慾望完全相反;以最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最討厭的人。 6.退化作用(regression): 退化作用是指個體遇到挫折時,放棄已經學得的成人理性行為,改以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藉以解除焦慮。 7.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作用是指個體在行為發生之後,找一個社會認可的好理由,取代真正的原因,藉以減少心中的焦慮。 8.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認同作用是指個人模仿或學習偶像人物的行為,藉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地位,以減少內心的焦慮。 9.隔離作用(isolation): 隔離作用是將真實部分事情,從意識中區隔開來,讓自己不察覺到該事情的存在,以免引起不愉快。 10.抵消作用(undoing): 抵消作用是指不愉快事情發生之後,個人以象徵性的行為加以抵消,藉以彌補心中的不快。 11.幻想作用(fantasy): 幻想作用是指個體無法面對現實問題,改以幻想來得到內心的滿足。 12.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補償作用是指個人身心缺陷或能力不足時,企圖以某種方法來彌補,以達成自己內心的慾望。 13.昇華作用(sublimation): 昇華作用是指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慾望,以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來表現,藉以達成自己的願望。 三、自身的經驗或他人的經歷: 1.否認作用: 之前職訓局上課受訓的時候,認識一個同學,她因為跟先生不合所以自己要照顧兩個小孩,當時覺得我自己過得還可以,所以能幫助盡量幫助她,後來我自己的一台車子過戶給她去使用,當時我還幫她繳納當年的牌照與燃料稅,結果後來哪個同學就因為否認作用而忘記我對她的好,後來到現在都完全沒有連絡。 2.轉移作用: 兒子在出生後,非常喜歡一個史努比的娃娃,每天晚上睡覺都一定要抱著他才能睡覺,現在因為慢慢地長大,帶他去買他看中的棉被後,他就轉移作用,每天都要蓋哪件棉被才能夠睡覺。 3.認同作用: 公司有位同仁,之前也一樣是員工階級而已,因為之前的主任都很會對上級長官說好話,所以哪位同仁也學著主任對上級長官說好聽的話,所以今年八月,哪位同仁升官當主任了。 4.幻想作用: 我弟弟因為我母親對他太過寵愛與溺愛,變成他無法跟上社會的腳步,他常常就幻想作用,以為自己很厲害,結果現在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5.昇華作用: 我很欣賞黃明志(馬來西亞歌手),他就常常創作昇華作用的歌曲來表達他的心中對社會與國家的怨氣,這種行為既不犯法、唱片大賣又可賺錢,更贏得他的名聲。
三、請說明「社會知覺」包含哪些概念/範圍?這些要素或原因會造成我們對他人印象、行為解釋產生甚麼結果或影響?(參考十三章) 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係指個人對人、事、物的認識、了解或判斷,其中對人的知覺稱為人際知覺(personal perception),它是社會知覺研究的焦點。 一、影響我們對他人印象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幾項: 1.個人的相貌: 一般人常從對方的相貌特徵,產生第一印象。許多人認為外貌英俊或嬌美者,其智力比較高,做事比較成功。外貌姣好者,容易被視為人格健全。個人與相貌有連帶關係的身體特徵,容易使人留下第一個印象。不過,由個人外貌所產生的印象,與實際情形不一定完全吻合。 2.刻板印象: 個人由長期生活經驗中,對某特定的人、事、物,產生根深蒂固的觀念,稱為刻板印象(stereotype)。刻板印象可以分為三類: (1) 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一般人對男性存有攻擊、支配、理性等印象;對女性存有溫柔、順良、感性等印象。 (2) 種族刻板印象(ethnic stereotype):一般人認為美國人是民主的、自由的、富有的;日本人是有禮貌的、守秩序及團結的。 (3) 職業刻板印象(occupational stereotype):一般人認為醫師的富有的,教師是清高的,商人是奸詐的。 3.情境因素: 個人對他人的印象頗受當時情境的影響。 4.個人因素: 個人的態度、價值觀、情緒、智力、宗教信仰等,都會影響自己對別人的印象。 5.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 初始效應是指自己對他人的全部印象,先接受到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較大,後來接受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較小,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稱為初始效應。 6.月暈效應(halo effect): 月暈效應是指個人對他人的第一印象,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的心理現象。月暈效應是指將對方的印象,產生誇大不實的現象。 二、歸因(attribution): 個人對於自己或別人行為發生的原因,所作的解釋或推論,稱為歸因。 大多數人在下述四種情況之下容易做歸因思考:
人們通常以理性的態度對自己或別人的行為做歸因,可是有時受動機、情緒以及資訊的影響,做初不正確的歸因。這種情形,歸因難免含有猜測的因素,稱為歸因偏差(attribution error)。 常見的歸因偏差有以下幾類:
當事人與觀察者對同一個行為的歸因彼此間常有很大的差異。當事人傾向於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觀察者則傾向於將當事人的行為,歸因於當事人本身的因素,這種現象稱為基本歸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旁觀者對他人的不幸遭遇,比較容易傾向於做內在歸因。像這樣將他人的不幸遭遇,歸因於他人的不是,以避免自己遭遇同樣不性的歸因現象,稱為心理防衛歸因(defensive attribution)誤差。這種規因常與事實不符,個人可能因錯誤的歸因,使自己疏於警覺而大難臨頭。
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情境,這種現象稱為自我歸因偏差。事實上,這種規因常與事實不符。 三、偏見(prejudice): 偏見是指個人在沒有足夠明確的證據之下,對某特定團體的成員所持有的負面態度,偏見通常以種族、政黨、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居多。 以下將就產生偏見的原因、消除偏見的方法,分別加以說明: 1.產生偏見的原因: (1)刻板印象: 個人對某特定對象,在認知上深信對方擁有某些特質,這種刻板印象與個人期望或團體內價值觀的差異,就容易產生偏見。 (2)團體內衝突: 在社會團體之間,有時成員為了爭取工作機會或掠取有限資源,於是產生劇烈的競爭和衝突。假如衝突持續存在,已經威脅到團體成員的生存權利,團體內的成員將其他團體視為敵人,彼此仇恨或結怨,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偏見。 (3)團體間壁壘分明: 每一個人對其所隸屬的團體常有濃厚的感情,彼此有共同的信念與生活方式,因此這個團體視為我們的團體,也就是內團體(ingroup),將其他團體視為外團體(outgroup)。將自己的團體與其他團體劃清界線,對外團體的人員沒有好感,溝通的機會減少,歧見日益加深,最後就形成偏見。 (4)社會學習: 一般人從兒童時期學習父母、教師、朋友與其他成人的行為,假如成人或大眾傳播內容對某特定對象存有偏見,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容易學得偏見。 2.消除偏見的方法: (1)直接接觸: 雙方彼此增加接觸的機會,透過溝通增加互相了解,可以減少對抗與降低偏見。 (2)包容對方: 透過各種教育方式,培養人們以愛代替仇恨,以尊重代替敵對,這樣有利於消除偏見。 (3)打破團體間界限: 讓各個團體成員分工合作,制定法律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鼓勵不同族群通婚,統一言語與文字,增進彼此的了解,都可減少彼此間的誤會,這樣有助於消除偏見。
四、在心理治療的眾多學派中,請提出一種您服膺的心理治療法詳細說明其要義、特點及治療方法、程序、注意事項等內容。(參考十五章) 就我個人服膺的心理治療法為:人本治療。 羅吉斯秉持人本主義的理念,倡導當事人中心治療(client-centered therapy),又稱案主中心治療(person- centered therapy)或人本治療(humanistic therapies)。 這種治療法基本假設: 治療者需要了解當事人對外再一切事物的看法,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心理。因此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要對當事人加以支持和鼓勵,幫助當事人重視自己的感受,使當事人重建正確的自我觀念,進而自我接納及自我成長。 由於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強調: 心理治療師的主要任務在引導當事人洞察自己的問題,而不對患者的心理問題作任何解釋或建議,因此,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又稱為非指導心理治療(nondirective psychotherapy)。 當事人中心治療的要義如下: 一、和諧的治療氣氛: 毆擊斯認為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要營造安適、和諧的氣氛是非常重要的。治療師對當事人要有溫暖的、支持的以及接納的態度。當事人在有充分安全感的環境中,心理防衛自然降低,於是勇於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效果,治療師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真誠(genuineness): 心理治療師對當事人需要真心誠意、坦蕩溝通、態度真誠及自然、不擺出權威的姿態,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誠摯的關係。 2.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心理治療師對當事人所陳述的一切,都要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懷,對其行為、思考不做任何批評或糾正。治療師在諮商的過程中,應給當事人有賓至如歸與備受尊重的感覺。 3.同理心(empathy): 同理心係指治療師在傾聽當事人自我陳述之後,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的去體會其內心世界,讓當事人感受到心理治療師真正了解他的苦衷。 治療方法: 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特別重視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和諧的關係,在諮商與心理治療歷程中,要使當事人拾回失去的信心,達到自我成長的境界需要經歷以下程序: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