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1 19:33:14瀏覽5398|回應4|推薦84 | |
春秋戰國時期,「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下圖/網路照片)。《莊子‧達生》中記載一則西周末年周宣王鬥雞的故事,如下。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段故事的白話文大意是: 紀渻子為周宣王飼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來問:「雞可以參加打鬥了嗎?」紀渻子回答:「不行。現在牠愛虛張聲勢,喜歡憑意氣行事。」隔了十日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是不行,牠一聽到聲音,一看到影子,就會衝動起來。」再隔十日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是不行,牠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又過了十日周宣王再來打聽,紀渻子說:「差不多可以了,別的雞雖在叫,牠卻無反應,看上去就好像一隻木雞,精神上已完全準備好了。別的雞都不敢向牠挑戰,一見到牠就反身逃跑了。」 一隻優秀且訓練有素的鬥雞必須對叫囂者氣定神閒、不動如山,即「望之似木雞矣」,於比賽時無驕傲好勝之心,精神狀態達到巔峰,即「其德全矣」;這樣,別的雞看到了就怕,就能無所不勝。 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上面這個故事,訓雞達人紀渻子花了至少四十天,才調教出一隻狀似木雞的鬥雞。因此,「木雞」並不呆,「呆若木雞」原是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而稱讚人學養深厚或是功夫已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為「木雞養到」。由於木製的雞不鳴也不動,後來的人便把「呆若木雞」拿來形容人不靈活、呆滯的模樣,或是被事情嚇到發愣、說不出話的樣子。 除了鬥雞,許多運動,如射箭、撞球、高爾夫球等,亦能體現出“望之似木雞”精髓的運動。以“射箭”為例,當射箭選手由休息區走到射擊位置時,兩眼平視、腳步要自然、身體要站穩,接著是抽箭、搭箭、扣弦、舉弓、引弦、固定、描準、放箭、收弓等步驟。然後重覆上述的動作,繼續射下一隻箭,直至射完所有的箭至退場為止。這些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心定、氣穩、專注,面無表情。訓練有素的高手,不會因為前一隻箭射得好或不好,臉上露出喜或憂的表情,或是有搖頭、楸臉、咬嘴、嘆息、分心等動作;也不會受到其他對手表現優劣的影響,而患得患失。射箭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比賽項目,能在奧運會中奪得獎牌,定是高手中的高手。以我這個門外漢的直覺看法,誰最沉穩,誰最“呆若木雞”,誰就能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家。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兩年多前的2008北京奧運會,射箭比賽是我看的比較多的電視節目之一。對於中國大陸(冠軍)和南韓(亞軍、季軍)選手穩若泰山、呆若木雞的表現,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的,其他地區的選手(包括台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表情或動作,如搖頭、咬唇、嘆息、晃手臂、搞鬼臉、回頭看場外等。據聞,中國大陸將射箭選手訓練到把小蛇放進衣服裡也面不改色的地步。果真如此,則中國大陸將莊子“望之似木雞”的精神修養發揚光大於奧運競技場上,莊子若地下有知,應感到無比的欣慰。 其實,參加任何比賽或考試,除了專業術科要有充分的準備外,身心精神的修練是同樣的重要。專業、身心、精神都達到或接近最佳狀態,自然就有信心的以“平常心”去應付,臨陣就不驕矜、不緊張、不畏縮、不失常,就能發揮或超出應有的水準。機會常常是留給有充分準備的人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