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火爆後的冷思考:公立中學應不應該辦國際部
2013/11/07 09:36:05瀏覽173|回應0|推薦0

盡管不久前,教育部(微博)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生建學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各種形式的高中“國際部”和“國際班”將進行規範,對于符合條件的、能夠轉入正常“合作辦學”的要規範辦學;不符合規定的,將進行清理。關于普通高中涉外辦學的相關文件正在起草,將規範其招生、收費、證書頒發等具體內容。但近壹段時間來,有關對各類國際班、國際部亂象的報道依然頻頻見諸報端。

而有關公立中學國際部應該如何收費、是否擠占公共資源等的討論也始終不絕于耳。到底公立中學應不應該辦國際部?如果可以辦,又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需求:

學生向往出國留學 (微博)
學校希望引進國外優質資源

隨著國家的日益開放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國內讀大學還是國外讀大學,已經成爲公衆的自由選擇。記者在北京市許多優質高中調查時發現,近年來,要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學生質量也越來越好,以往都是成績居于中下遊的學生才考慮出國,但最近幾年開始,高三畢業生中居于年級前列的學生也有不少放棄高考(微博),選擇出國。

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高中三年的確非常辛苦,既要保持至少前50%的GPA(平均成績點數),還得業余時間學托福、做社會活動,時間不夠用以至于不得不舍掉不少的興趣愛好。讓這些學生在出國前有針對性地學習國外課程、了解國外學校需求並做有針對性的應考准備和申請輔導,就成爲家長和考生的現實需求,以及公立高中國際部、國際班應運而生的理由。

當然,除了壹部分明確要出國留學的學生之外,電波拉皮在普通的公立高中內,還有壹大批的學生遊移在申請國外高校和參加國內高考之間,他們既不希望脫離本土的高考環境和備考土壤,又希望保留壹份出國留學的可能。同時,他們還希望充分了解國外高中的授課模式與國外的文化背景。以北京八十中學爲例,“在八十中學感受世界”,讓學生不出國門便接觸並熟悉其他國家的教育理念,是學校引入國際課程的重要因素。

記者了解到,八十中在舉辦國際課程的過程中,探索了中外教師共同組建備課組的方式,有分學科組成的老中青、中外老師以及雙語老師組成的分學科備課小組,每周都要進行壹次專門的備課組會,整合內容、資源互補、互相借鑒,小組的示範作用帶動了整個學校的教學改革。

北師大二附中國際部的相關負責人也強調,“我們提出要辦國際壹流的學校。國際壹流不是自己喊的,妳得明白人家的課程怎麽回事,真正弄清楚我們的課程優勢在哪,人家的優勢在哪。把國際的課程引進來,把國際老師引進來,國際學生引進來,各方都有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才有可能真正反觀自身,查找不足。”

現狀:

國際班備受追捧

辦學質量良秀不齊

打開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公立中學國際部”,我們發現,國內多所知名的公立中學都辦了國際部或國際班。但國際部與國際班到底有何差別?公立學校的國際部和民辦學校的國際部有何差別?公立學校的國際部同民辦的國際學校又有何差別呢?別說普通的學生和家長說不清楚,就連不少教育業內的人士都說不清楚。

根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生建學的介紹,高中階段的涉外辦學主要有三種形式:壹是國際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二是中外合作項目或機構,目前經過各省審批報教育部備案的僅90個;三是目前很多學校開設的“課程改革實驗班”以及學校自行設立的“國際部”。

換壹種更加通俗的解釋,目前,形形色色的國際部或國際班中,第壹類是真正的國際班,招收外籍子女或國際留學生;第二類是納入中考招生計劃的國際班,這類國際班需要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審批,額定招生計劃,國際班的學生,既有我國高中學籍,又可獲得合作辦學機構的高中學籍,可選擇參加“洋高考”,也可參加內地高考;第三類是普通高中(包括公辦高中)計劃外招生的國際班,這類國際班的學生,不通過中考招生,沒有內地高中學籍,只能參加“洋高考”;第四類則是由教育培訓機構舉辦的國際班,這和普通高中的計劃外國際班運作模式類似。

目前,公衆接觸較多的,主要是後三類,而其中尤以第三類爭議最大、問題最多,也亟待規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就強調,問題比較大的是公辦學校舉辦的計劃外“國際班”,近年來壹直面臨公辦學校辦學資源流失(優秀師資到“國際班”教學)、學曆教育機構舉辦非學曆教育、多頭監管以及財務不透明(國際班的學費收入有多少進入學校的賬號,用于發展普通中學教育)等質疑。客觀上說,政府部門的監管,主要應著力解決這類“國際化”的問題,明確普通中學能否舉辦計劃外的國際班,並建立監管體系。

生建學也強調,目前,壹些學校引進部分國外課程,進行“預科教育”,是打“擦邊球”。這類課程通常是按地方課程改革實驗批准辦學的,收費沒有法律依據。下壹步教育部將對這類情況進行重點整合,對符合條件能夠轉爲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通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備案後依法合作辦學,對不依法不合規的要堅決予以取締。

未來:

國際化教育不等于留學預科

取締身份暧昧的“擦邊球”模式

我們看到,幾乎是從公立學校國際部的誕生之初,就始終伴隨著質疑聲聲,其中,尤以收費過高並缺乏監管、質量難以保證,以及是否占用公用資源最爲突出和強烈。

據記者了解,以北京市政協委員籍之偉爲代表的壹些學者已經連續多年提出“公辦中學不應該舉辦國際班”。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普遍認爲,公辦中學舉辦國際班是對公共資源的不合理占用。公辦學校的資金來源是政府支持,是所有納稅人的付出,應該完成正常的中學教學計劃,不應該舉辦國際班。學生的多種升學需求,應該由民辦教育機構承擔,而不應該由公辦學校承擔。

對于這種觀點,不少學生和家長也表示贊同,月子中心廣西某高中的學生家長徐先生就認爲,學校利用公辦學校的資源發展國際班,占用了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資源,“很多高中都開設國際班,原本計劃招600人,假如有80人去了國際班,原來這80個學位給誰呢?是否會産生尋租的可能呢?”

而對于這種觀點,也有人持不同意見,某高中國際部負責人強調,“國際班收費與普通高中的收費不壹樣,不存在擠占資源問題。”還有學者認爲,“高中階段已經不是義務教育,責任不是普及,而是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教育。從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國際部和國際班正是多樣化辦學的體現。所謂擠占公共資源的說法,這些學生已經通過高學費進行了補償。”

針對日益濃厚的高中引入“國際課程”熱,上海市教委巡視員尹後慶在日前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長三角校長高峰論壇上的觀點值得肯定,他強調,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但教育國際化絕非留學預科化。公辦示範性高中開設的“國際課程班”,不應成爲留學“預科班”。對公辦學校而言,應該著重考慮的不是招到多少個學生,收多少學費,而是應該思考通過國際班如何真正提升教育的國際化,從而對課程改革産生“鲇魚效應”。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對公辦中學辦國際部,將進行清理和規範。我們期盼著,未來的公辦中學國際部能更加規範、嚴謹,爲高中的多樣化辦學、提升國際交流水平與教學質量作出貢獻。記者 趙阿娜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5632931mail&aid=9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