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8 11:39:50瀏覽577|回應0|推薦5 | |
記者林美芬/新聞分析 頂著港資及外資的外皮,中資堂而皇之在台北房市中橫衝直撞,最新的斬獲是卡進東區一席精品店的位置,金額及物件都不大,但重點是,這是在台灣政府失控下的中資運作,才讓人心驚膽跳。 在政府統計中的中資購買台灣不動產數字,總是小額且零星,初看官方數字,會以為中資對台灣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根據民間的多方市調結果,中資早就大剌剌的進入台灣,且是化整為零,透過各種管道進入台灣,只有很少數的零星資金才躍上檯面進入政府的統計數字中。 從來自民間不動產業者的了解,這些不同的管道,包括私募基金、從第三地登記轉進台灣資金(含香港)、地下管道匯兌、人頭接應…等,各式各樣,而這些到目前為止,都是政府失控中的中資。 究竟有多少中資進入台灣,其實是沒有詳實或是比較確定的統計數字,也因為失控,所以無法得知,但民間市場中中資活躍的程度,卻是引發了市場的極度關注,近8 個月來台北都會精華區的一些不動產標售案,已經有中資進場,一般是十分低調,初期的運作明顯生澀,下手不大,所以幾無斬獲,但是日前安泰銀行標售忠孝東路一席店面,由中國亨得利機構買下,每坪買到556萬多元,換算投報率不到一%,依照本地業者的觀點,那根本是賠錢生意,還是進場搶進。這種擺明是中資高調進場,未見政府出面了解,對高價買進,也未見有關單位的關切喝咖啡,這讓之前被央行請去喝咖啡談市場的壽險業者及一些被限制融資的建商,十分吃味,不知政府態度是什麼? 中資來了,原本在政府的文書版本有多方的限制,可是沒有申報及轉個彎的中資,政府似乎呈現沒有知覺及無可奈何的態度,這更讓本地業者嘔血,擺明的處在不公平的競爭角度。兩岸資金搶奪本地不動產,房價不高都難,加上政府政策中似乎處處漏洞的留給中資炒家,更讓本地民眾投資環境處在更艱難的地位。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