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資料】多重人格分裂
2007/02/06 12:19:53瀏覽3975|回應2|推薦4

多重人格分裂患者特點:
1、患者分裂出來的「人物」,會有獨立的人格,而每個人格特質往往大不相同。比如《第五位莎莉》中的主角-莎莉,是一個善良又脆弱的女子,而她分裂來出來的另一個個性(或者說是,另一個人)--金妮,卻是個內心充滿了恨意的殺手。又如《24個比利》中分裂出來的人物,除了性格上有明顯的差別外,還有外觀髮色、性別、國籍的的不同,甚至還有年齡的差距(最大的26歲,最小的3歲)

2、分裂出來的人格,相互間可能彼此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也可能不知道。通常會有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出現,在《24個比利》中的領導角色,就是一名稱為「老師」的人物。

3、人格的轉換,通常是因受到外界特定的刺激 ,而出現特定的人格。轉換時患者通常會有劇烈的行為或感受發生,比如說莎莉會出現頭痛或暈眩的症狀,而「比利」則有昏倒、大叫、歇斯底里的情形。

4、記憶發生不連貫的情形。當一個人格浮現出來,其他大部分人格即處於失意狀態。所以當比利被警方逮捕時,會說「發生了什麼事?我傷害了什麼人嗎?」


「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成因:
  早在十七世紀,就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患者出現,不過當時對這種現象的成因還不甚了解。
  十八世紀,僅有兩件成立的個案,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時,患者明顯增加,「多重人格分裂症」成為大眾注目的焦點,這點可以由許多相關出版品大受消費者歡迎、媒體大肆報導中看出。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人們又開始懷疑此種症狀的可靠性。
依照一般的說法,「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成因如下:

1、 幼年時期遭受長期的暴力虐待、性侵害等,造成個人人格成長的扭曲。身體上受到痛苦的折磨,但無處可逃,只好在心靈上成長出另一種保護性、逃脫性、甚至暴力性的人格,作為面對痛苦的解決方法。
2、 受到劇烈的打擊或壓力,無法承受,也有可能產生人格分裂的情形。

「多重人格分裂」一詞的濫用: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一詞,原為心理學領域的專業名詞,其學術定義及病理上的界定,有一定的專業範疇,並不是我們未徹底研究過的人所能判斷的。
常常聽到周遭的人這樣抱怨:「我最近情緒不穩定,時好時壞,人格簡直就要分裂了。」或是「別看他先生在外面一副好好先生的樣子,其實經常在家裡打老婆出氣,簡直就是有人格分裂症」。這些都是濫用專業名詞的情形。
  其實,大部分的人對於自我人格多元的傾向,都有一定的認識。我們對於情緒上的變化、自我人格的轉變,都有意識上的認知。比方說「我最近情緒不穩定,時好時壞-----」,這是情緒上的變化,當事人自己對於這種變化相當清楚,也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對於後者,頂多能說他表裡不一,具有暴力的人格傾向,但不能說這就是「多重人格」。

 其他說法:
  學術上向來有反對的說法,認為此種病狀是不存在的,而以另一種說法來解釋。
有些宗教更以「神鬼附身」的現象來解釋。不論如何,不管用什麼學說來解釋,對於幼兒暴力、性侵害的心理傷害,產生的不良影響都無法彌補。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111120&aid=722105

 回應文章

旂 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啊~
2007/02/07 14:09
這兩個故事應該說的上是關於人格分裂方面最有名的了=ˇ=

珊瑚蟲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我看過
2007/02/07 13:07

24個比利和第五位Sally哦

都是有關人格分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