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6/12 03:16:18瀏覽2247|回應2|推薦98 | |
四十一年前的今天,曾被譽為"球形天才"的郭沫若逝世 "妖魔化"郭沫若是拒絕與中國的"短二十世紀"對話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1892-1978)逝世後,輿論對郭沫若進行了"妖魔化"。"妖魔化"郭沫若是為了否定以郭沫若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拒絕與二十世紀中國主流文化對話。以事實為依據質疑和批判對郭沫若的"妖魔化",其意義不僅在於還原歷史真相,也是為了"重建與20世紀中國的對話關係"。 郭沫若的個人生命與中國的“短二十世紀”幾乎同時結束,此後中國的思想文化出現了斷裂和翻轉,對郭沫若的“妖魔化”是其重要表徵之一。20世紀中國各種思潮異彩紛呈,各種文化爭奇鬥艷,最終在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殖民、實現民族解放和推動底層人民【含現代社會中的薪資階層】享受更多權利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是中國的革命。圍繞中國革命產生的革命文化是20世紀中國文化的內核和其留下的最大遺產。 郭沫若是新詩的奠基者、古文字和古史研究的大師,他始終處於中國革命的漩渦中,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都是在中國革命的語境之下展開、為中華民族和底層人民的解放事業服務的,他是革命文化的重要代表。但1978年以來,一些人通過偽造書信、回憶錄等材料,或用遮蔽歷史的複雜面向、有意誣陷和栽贓等行為,將郭沫若在政治上塑造成阿諛奉承、表裡不一的佞臣,在文化上塑造成態度粗暴、置人死地的酷吏,在學術上塑造成抄襲剽竊、獻媚爭寵的小人,通過否定郭沫若,拒絕和中國的“短二十世紀”對話。 "妖魔化"郭沫若相當有名的一個常例是, 汪暉在最近提出了"作為思想對象的20世紀中國",要求"我們將自己從審判者的位置上解放出來",並"重建我們20世紀中國的對話關係",將20世紀中國作為"我們必須通過與其對話、辯駁、自我反思而重建自我認知的主體"。這是對待歷史的理性態度。"妖魔化"郭沫若的實質是站在審判者的位置拒絕與中國的"短二十世紀"對話。李斌:"妖魔化"郭沫若是拒绝与中国的"短二十世纪"对话一文從事實出發,以第一手材料為依據,質疑對郭沫若的"妖魔化",事實上是要以此為契機,反思審判中國的"短二十世紀"的方式及其虛假性。 【附:簡介"郭沫若"專家李斌】 新生代学者李斌,四川南部县人,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主要从事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出版有《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沈从文画传》《教材中的鲁迅》(合著),《郭沫若年谱长编》(参编)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