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智慧基督論救贖意義的探討——以〈天主經〉為例
2020/10/02 04:40:50瀏覽104|回應0|推薦0

          本文作者以這篇文章紀念張春申神父,不只切題,而且很有意義。
          張神父一生倡導神學中國化的議題,不只在理論方面下工夫,在實
          踐上也不餘遺力。《耶穌智慧導師:智慧基督論初探》這本書的出
          版,是最好的見證。本文作者繼續發揮這本書的精神所在,值得
          張神父的門生們跟進。

前 言

張春申神父響應1998年在羅馬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亞洲議題特別大會」(The Special Assembly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for Asia,本文簡稱「1998年亞洲主教會議」)的建議,倡導以智慧導師的觀點來向華人宣講耶穌基督,並且出版了專書(註一)。本文繼續這方面的探討,試從耶穌在〈天主經〉裡的教導出發,以智慧基督論的角度來闡釋耶穌的救贖工程,及它在教友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文章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簡介智慧基督論及其發展;第二部分以耶穌智慧言論中的總括---〈天主經〉---來闡釋其教導,並以耶穌的身教配合;第三部分反省耶穌教導的救贖意義,亦即因著他的言行,如何使我們與上主重歸於好、引領我們重新成為天父的子女;第四部分反省這些論點如何能實際地影響基督徒的信仰生活。

一、智慧基督論

智慧基督論裡的「智慧」,指的不是一般的知識,也不只是對真理的認知,而是「人性的德能,它的對象是屬於真理的範圍;顯然此非抽象的理論,而是具體的實踐。智慧對於真理既有徹底的領悟,又有成熟的應用」(註二)。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人生哲學(註三)。在古希臘,智慧是他們哲學裡重要的一部分,哲學的學習被認為不只是追求真理,也追求人生的智慧和幸福(註四)。在近東的古文化裡,我們也看到他們重視智慧的類似現象。在猶太經典中,智慧傳統是舊約中法律書和先知書之外的第三部分。

或許因為大家覺得聖經中的智慧經典,其宗教性比不上法律書和先知書的緣故,智慧傳統的研究曾被學者們冷落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二十世紀下半之後,才又被重新拾起(註五)。

同樣,現代有關智慧基督論的研究和討論,也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註六)。近代智慧基督論討論的重要議題,是耶穌基督的「智慧」身分及其「智慧」教導(註七)。耶穌「智慧」身分的議題討論耶穌是否為「智慧」的化身,它足以自成篇章,本文的範圍只限於耶穌的「智慧」教導,以及它的救贖意義。

智慧基督論對我們別具意義,因為對亞洲教會而言,如何讓耶穌的東方面貌顯露出來,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它一直是亞洲主教團協會(The Federation of Asian Bishops Conferences)歷年討論的中心議題之一(註八)。1998年亞洲主教會議也特別注意這個議題,單國璽樞機在會中提出的報告指稱」(註九):

「所有與會的主教們都同意,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新的途徑來向亞洲人宣講耶穌,我們要宣講的是耶穌本人,而不是有關耶穌的信理。能夠讓亞洲人瞭解的耶穌面貌有許多,包括了耶穌是智慧導師、精神導師、真理導師……」

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這個主教會議的論點做基礎,發表了《教會在亞洲》勸諭,呼籲亞洲的教會要重視亞洲的文化宗教特質。而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即是亞洲的智慧型宗教傳統。

2002年開始,張春申神父在《神學論集》和《見證》雜誌發表了一系列「智慧導師」的文章,後來在2003年被收錄於輔大神學叢書中,題名《耶穌 智慧導師:智慧基督論初探》。張神父說,智慧型宗教傳統即表現在東方人的尊師重道。東方人尊敬他們的智慧導師,並向他們學習;對東方人而言,耶穌基督的智慧導師身分,是一個自然的信仰切入點。

二、耶穌的教導

耶穌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導師,他一生的言談和作為都是基督徒學習的榜樣。耶穌在世的整個生命是智慧的表現,因著他一生的教導和事蹟,背叛上主的人類得以與上主重新和好,遠離上主的人類得以重新回到上主的懷抱;可以說,耶穌的一生都是救贖的工程。這一部分,我們將探討智慧導師耶穌的言教和身教,以及耶穌賜予的聖神教導。

(一)智慧導師的言教

一般聖經學家把福音中耶穌引用或沿襲《箴言》、《德訓篇》、《智慧篇》等舊約智慧典籍的言論,稱之耶穌的「智慧教導」(wisdom teachings)。但在智慧基督論裡,「智慧」並不局限於這些狹義的「智慧教導」。如同西滿伯多祿說的:「主!惟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若六68~69)。耶穌在世時的教導,都是為了啟示天父的慈悲大愛,並把真正的人生智慧教導給世人,帶他們回到天父的身邊。這些都是「永生的話」,都是「智慧」(註十)。

《瑪竇福音》五~七章的山中聖訓,可說是耶穌在世教導的精華所在,而第六章中的〈天主經〉則是耶穌教導的總括(註十一)。在四部福音中,除了瑪竇之外,《路加福音》十一章有一個較短的版本(註十二)。探討〈天主經〉教導的資料很多(註十三);在這裡,我們以瑪竇的版本,來闡釋耶穌的教導以及救贖的意義。

(1)我們的天父:耶穌教導我們,天父是我們的父親,而且他用最親暱的「阿爸」來稱呼天父。他宣講上主是愛,上主多麼深地愛著我們每一個人。「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耶一5),這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這段短短的經文還有另外兩層意思。首先,天父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父親,我們都是天父所造,彼此是兄弟姐妹;再則,天父是我們在「天上」之父,明顯地指出我們人生的去向:我們的一生,是一個朝聖的旅途。

(2)願祢的名被尊為聖:猶太人自古認為他們的唯一神雅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而不敢直呼上主的名字。因為上主是神聖的,猶太民族也必須是聖的。尤其是不能褻瀆玷辱了上主所在的地方(聖殿),所以猶太人除了有道德性的法律之外,還有儀式性的「取潔」法律的來源。耶穌秉持猶太人的傳統,認為上主固然慈祥,但同時是神聖的。我們必須淨身、淨心,才能與聖潔的上主相稱(註十四)。

(3)願祢的國來臨:如果有人問什麼是耶穌的中心訊息,那麼「天國的喜訊」應該受之無愧。耶穌公開宣講的第一個訊息即是:「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天國是慈愛天父的轄區,是愛的領域。天國屬於那些誠心悔改、一心向主的人;天國屬於那些承行主旨的人,亦即行事符合天意、凡事包含愛心、愛主愛鄰的人;天國屬於內心自由,不被世物所羈絆的人;天國屬於如同孩子般地完全信託上主的人。耶穌說,天國現在就在每個人的愛心中開始,而且天國的完成很快地就要來臨。

(4)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承行主旨是耶穌一生行事的中心準則。他也教導我們要承行上主的旨意,才能在上主面前做個義人,得到上主的祝福。

在耶穌心目中,天國的喜訊和承行主旨是密不可分的。「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類似這樣的話,耶穌說過好幾次。換句話說,不是口中講「我信!我信!」的人就能得救進天國。事實上,在希臘文裡,相信(pisteuo)和信仰(pistis)是同一個字的動詞與名詞;在阿拉美文中也是一樣。因此,在福音中提到「我相信」時,是要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確認之人或事。一個人如果相信耶穌是默西亞、是天父差遣來的,那麼就要學習耶穌的教導,承行上主的旨意。

耶穌也給「承行主旨」賦予了一個全新的意義。他教導我們,承行主旨並不只是要得到上主的祝福,更是因為我們體會到上主的愛,體會到我們都是上主鍾愛的子女,體會到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上主已經全然愛了我們。因為深切的感恩,我們願意以愛還愛。如此的動機比起求賞懼罰的心態,更能幫助我們持之以恆。耶穌的一生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5)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耶穌以當年梅瑟帶領猶太人出埃及時,天主每日降下瑪納的事(出十六4~10),來教導他的門徒們:對上主的照顧,要有完全的信託。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事物,都是上主所造,都是美好的。但是耶穌教導我們,要把上主做為生活中的第一順位,比財富、聲望、地位、親情,甚至自己的性命都看得更重要。能夠如此,心靈才得以超脫,內心才得以自由。內心的自由有助於我們在生活中承行主旨。真福八端中那些被稱之為有福的人,是因為他們的處境或修為,有助於他們在生活中以上主為重。耶穌在世的生活,也讓我們認識到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捨棄萬物,而是無論是捨棄或擁有,都是為了上主。

這句禱詞,也讓我們聯想到耶穌在最後晚餐所建立的聖體聖事。在每一天的感恩祭中,耶穌又一次地降臨,到我們身上、到我們心中來。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

(6)求祢寬免我們的債(註十五),如同我們寬免別人欠的債一樣:縱然我們願意全心全意地承行上主的旨意,但是軟弱的我們還是難免失足。耶穌要我們相信上主是無限的仁愛慈祥,即使我們不斷地做出相反祂旨意的決定,但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上主還是隨時隨地給我們回頭的機會。耶穌要我們勇敢忠信地回到天主跟前,請求祂的寬恕(註十六)。同樣地,耶穌期盼在天主國內的子民們能夠效法天父的仁慈,培養寬宏大量的心胸,願意寬恕那些傷害、侮辱、得罪我們的人。

(7)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在世上,我們都經歷體會過邪惡勢力的存在。耶穌教導門徒們:祈求天父,不要讓他們落入邪惡勢力的控制之中;如果無法避免、必須面對邪惡勢力的時候,要能夠完全信賴天父。

除了這些外在的惡勢力,耶穌要我們更注意自己的內心世界。人的生命中,有許多生理或心理的需求,這些本來都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一個人欲求過多,遠遠超過他所需要的,這樣的誘惑即是惡的開端。耶穌很清楚這個道理,所以在〈天主經〉裡教導門徒們要為「免於誘惑」祈求。

希伯來文的「誘惑」一字,帶有「試煉」的意思(註十七)。耶穌教導他的門徒們,要成功地阻擋誘惑,就不要讓自己陷於必須受試煉的境地。因此誘惑來時,第一個時辰最重要。因為誘惑像是一條滑溜的下坡路,越晚剎車越難停住。當他在沙漠中四十天禁食祈禱時,三次受到誘惑。每一次他都在第一個機會就把誘惑給擋了下去。即使後來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也是如此。這發生在他公開生活的開始和結束時的兩件事,都給我們立了最好的表樣。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瞭解耶穌在瑪五21~48的教導。有的人認為耶穌的道德標準太嚴苛,其實這些可以看成是耶穌很實際的勸言,那就是:在第一個機會就把誘惑給擋了下去。

小結:如果〈天主經〉是耶穌教導的總括,那麼〈天主經〉的總括應該是耶穌啟示的天父的慈悲。耶穌教導我們天父是最慈愛的父親,為了感恩,我們願意以愛還愛,在人生中按照祂的旨意去生活;他教導我們在自己的內心營造一個神聖的空間,讓天國的種子在那裡成長;他教導我們信賴上主、空虛自己、寬恕別人,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心靈自由;他也教導我們如何擋住心中的誘惑,在遇到兇惡時,信賴上主。

(二)智慧導師的身教

從默想耶穌的一生中,我們會發現耶穌一生的言行一致。他的生活處處印證了他的教導,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導師,這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如同當時的一般猶太人,耶穌看重過好每一天的生活。他不是像洗者若翰那樣的苦修者。相反的,他珍惜親情和友情,也充分品嚐生活裡大大小小的情趣。福音中記載耶穌對其門徒們的循循善誘;他與門徒們以及其他追隨者之間的彼此關心;他對社會邊緣人群的特別重視;他對天父照顧的完全信託;他對世人愛護至極,以至於為我們捨棄了他自己的性命。這一切都是他平日所教導的,而他也都以身作則地做到了。

串連著耶穌生命中大大小小事蹟的,就是他對上主旨意的服從。從降生開始,在聖家中長大,到他開始宣講的公開生活;從在約旦河受洗,到沙漠中禁食祈禱,到他在加納婚宴中發顯第一個奇蹟;他在會堂裡釋經講道,在村鎮裡治病驅魔;他召叫漁夫、稅吏做門徒,派遣他們宣揚福音;他答覆學士們詭譎的問題,斥責法利賽人的虛偽;一直到最後晚餐,建立了聖體聖事,給門徒們做最後的吩咐,帶他們到山園祈禱,然後被捕、受審、受盡羞辱、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交出了自己的靈魂。這生命中總總的一切,耶穌莫不以順服上主的旨意為第一前提,是我們學習順從天主旨意的好榜樣。

為了和天父保持密切的關係,耶穌明瞭祈禱的重要性。福音記載耶穌的公開生活裡,經常提到他祈禱的事,比如在行了五餅二魚這麼大的奇蹟之後,《瑪竇福音》說:「(他)便私自上山祈禱去了。到了夜晚,他獨自一個人在那裡」(瑪十四23)。福音中記載耶穌祈禱的例子還很多(註十九)。耶穌也教導他的門徒們祈禱應有的態度(註二十)。

祈禱是為了更接近上主,為了更能夠明瞭上主的旨意,為了更能夠走上主的路。主耶穌在世時的祈禱生活,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

耶穌一生對上主旨意服從的表現,以他最後聽命接受十字架上不公義的死亡,達到最高潮。他的受難如同保祿說的,是十字架的智慧(參:格前一18~30)。德國Walter Kasper樞機說,自我空虛的基督論(Kenosis Christology)就是十字架智慧的基督論,因為從中我們重新體驗到基督的十字架就是上主智慧的表現。新教福音派的神學家Daniel J. Ebert IV也有類似的說法(註二十二)。

(三)智慧導師身後派遣的聖神

耶穌在世時,很清楚他的門徒們對他的啟示一知半解,因此他預許聖神的來臨,到時候,聖神會開啟他們的心眼,幫助他們瞭解耶穌所要教導我們的奧秘。早期教父教導聖神的來臨帶給我們的七項恩寵(註二十三),為首的即是智慧。兩千年來,聖神一直陪伴著每一位基督徒,以及他們的教會大家庭。聖神不只幫助我們瞭解耶穌的教導,更賜予我們力量,能夠在抉擇中下決心去跟隨耶穌的榜樣。用現代的術語來說,耶穌賜予的聖神,就像保單一樣,是售後服務的完美品質保證。

三、耶穌教導的救贖意義

早期教會的信友們都相信耶穌是救主,可是對耶穌之如何救贖了我們,並沒有一致的看法」(註二十四)。在西方拉丁教會裡,「光榮勝利救主」(註二十五)救贖觀,主導了教會對耶穌救恩意義的詮釋達一千年之久,直到第十一世紀才被聖安瑟莫(St. 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所倡導的「補贖」(Satisfaction)救贖觀所取代,聖安瑟莫主張耶穌以他的死亡,替我們的罪惡做了補贖。這樣的想法又支配了教會的思潮將近一千年,直到今天,這樣的思想還反映在每日的禮儀禱詞之中。而在最早期的教會,除了這兩種看法之外,也有許多信友認為要得救就應該效法耶穌、依照耶穌在福音中的教導(註二十六)、按照天國的精神來生活,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由抉擇當中,不斷地選擇順服上主的道路。

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有些神學家開始主張耶穌整個在世的生命,從他的降生、公開生活、天國福音的宣講,一直到他的受難、死亡、和復活,都是救贖工程的一部分(註二十七)。

在最近發展的智慧基督論中,還沒有太多有關耶穌基督救贖工程的探討。我們在此,介紹兩位天主教神學家提出的觀點。

曾經當過郎尼根(Bernard Lonergan)助教的何密尼亞克神父(Daniel Helminiak)說: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難死亡,在救恩工程中有雙重的意義,亦即人類與上主的和解(Reconciliation)以及人類的成聖(Divinization)(註二十八)。其中的「和解說」救贖觀,跟智慧基督論的精神非常吻合,我們在這裡稍作申述。

何密尼亞克反省耶穌一生對天父旨意的絕對服從,即使在面臨死亡的時候,還是忠貞不二。耶穌對天父的忠誠,正好和人類在歷史上屢屢背叛上主,做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何密尼亞克說,耶穌降生到世界上,透過他以一個完完全全人類一份子的身分,「獨撐大局」,表現了對上主最完美的忠誠,因而扭轉了人類的命運,把人類道路的方向重新回頭轉向慈愛的上主。

他說安瑟莫的補贖救贖觀,是建立在中世紀的公義和法律基礎上,亦即彌補過錯的補償需要和得罪的事相稱。因為人類得罪的對象是最崇高的上主,需要的補償遠非人類自己所能給予,因此仁慈的上主才讓祂的聖子耶穌代替我們做了補贖。

安瑟莫和他同時代的人也以中世紀的背景去瞭解新約作者所要表達的「犧牲」和「羔羊」意象,他們認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受難至死,像無辜的羔羊,被宰殺為我們做了犧牲,而達到了補償救贖的目的。但在猶太人的傳統裡,當他們向上主奉獻祭品的時候,他們的重點是在於犧牲祭品的血,因為血代表生命,而上主是萬有生命之源。所以猶太人拿了犧牲動物的血潑灑的時候,是一種淨化與聖化的舉動。祭品動物的被宰殺,只是必要的過程,並非目的。

雖然安瑟莫自己從來不曾說過耶穌替代我們而受難受死;但在中世紀,那是盛行的說法,而安瑟莫倡導的補贖救贖觀也確實會引領人們這樣地聯想。所以,這個理論就如此流傳了下來:耶穌為了我們的罪的緣故,而身受苦難和死亡的懲罰;而且把這個理論歸之於聖安瑟莫。

其實,新約的作者為了要在耶穌的受難和死亡中找到意義,用了「犧牲」和「羔羊」的意象,他們要表達的是:耶穌的聖死及寶血,讓我們淨化和聖化,讓人類重新與上主和好。

何密尼亞克說我們的世界是個由罪惡造成的墮落世界,人類的罪惡讓自己無力回頭是岸。但是上主是全然慈悲,祂非但沒有丟棄我們,反而差遣祂的聖子耶穌成為人類中完全的一份子,藉著耶穌的絕對忠誠,帶著全人類和上主重新和好。即使後來耶穌無辜死亡,天父以祂無限的智慧,藉著十字架完成了救贖的工程。

從智慧基督論的觀點而言,「承行主旨」正是智慧導師耶穌基督一生最重要的教誨,也是他一生行事的最上準則。智慧導師藉著他的言教、身教,帶著整個人類、帶著我們每一個人,與上主重新和好。智慧導師救恩的意義就在這裡。

除了「和解說」救贖論之外,耶穌會士歐卡仁(Gerald OCollins)神父也提出了「轉化人心的聖愛」(Transforming Love)救贖觀(註二十九)。

歐卡仁說,一般人不重視耶穌教導的救贖力量,是因為他們認為耶穌的教導只不過是一些道德規範,可惜他們疏忽了一件重要的事實:天父聖愛的創造能量,足以轉化我們,帶來一個嶄新恆久的生命。這個「聖愛轉化人心」的說法,比「從邪惡中拯救出來」,或是「從罪惡之補贖出來」的說法,都更突顯救贖工程中的因果關係。聖三的天主,以極其慈愛的方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產生救贖效果。而智慧導師的身教、言教,以及他所派遣的聖神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功,就是引領我們轉化生命、重新歸向上主的力量。

在〈天主經〉的教導裡,耶穌為「承行主旨」帶來全新的觀點。耶穌把大愛的天主啟示給我們,幫助我們瞭解,一個人走天主的路、做天主的事,是因為受了上主大愛的感動,而非受到契約關係的約束。耶穌也知道言教不如身教,因此他以身作則:一生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承行主旨,而且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例如他對天父的完全信託,每天找出一段時間和天父的獨處,以及教導我們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避免誘惑、順服上主的旨意。為了更具體地幫助我們,他建立了聖體聖事,也派遣聖神來到世上,來到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當被捕受難時,他為我們立下了服從上主最好的榜樣。最後因著他的復活,我們相信耶穌是天主。相信他的教導並且願意學著去做,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以回到天主的身邊,重新成為天父鍾愛的子女,這就是耶穌帶給我們的救恩。

可以說耶穌的整個生命,從降生、到公開生活的宣講、到受難、復活,都幫助我們看出天父的慈愛,轉化我們的心靈。因著耶穌基督的完美忠誠,在基督內,我們重新與上主和好,一起回到天父的身邊。智慧導師的救贖意義就在其中。

四、在生活中參與基督的救贖工程

史懷哲認為保祿的救贖論基本上是一種參與的救贖論(註三十)。同樣的,智慧基督論的救贖意義也是參與性的。基督召叫我們、邀請我們跟隨他的教導,因著他、在他內、一起回到天父的身邊,也就是邀請我們參與他的救贖工程。

當我們學習基督的教導、效法他的榜樣時,當然不只是理論的討論而已,對我們的生活一定帶來許多實質的影響。首先,當我們體會到天父的大愛,那麼愛的感動會越來越主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當我們瞭解到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承行主旨的救贖坦途,我們就願意在每日生活中效法他,好能夠循著承行主旨的路,奔向慈悲的天父。

為了和上主有更密切的關係,我們每天有一定的時段讀聖經聖書。也要盡量多參加感恩祭典,多領聖體聖事,在每日的祈禱中,讓聖神轉化我們的心靈。天國福音的精神,成了我們生活的態度。

我們學習到真正的信仰,是要把信仰活出來,愛主愛鄰、愛最小的弟兄。當我們在抉擇中受到誘惑時,瞭解到如何在第一時段擋住它。我們開始更重視超脫的態度,因為它幫助我們保持內心的自由。我們學到完全信託上主的照顧,即使失足,我們只要悔改,天父永遠等著回頭的蕩子歸去。

從智慧基督論的角度來認識耶穌的救恩,也符合亞洲智慧型的宗教傳統。因為耶穌的教導引導我們歸向天主、走上得救的途徑;它回歸人性的美好、正視超脫的必要;認識上天的大公無私和慈悲至愛。符合天意的人生帶來平安、喜樂、圓滿。可以說,耶穌的救恩就在他的教導當中。為許多華人同胞而言,或許這就是引導他們進入信仰奧秘的切入點。

結 論

張春申神父說,智慧型宗教傳統即表現在東方人的尊師重道上;東方人尊敬他們的智慧導師,並向他們學習。對東方人而言,智慧導師的耶穌基督,是一個自然的信仰切入點。

本文試從智慧基督論的角度來探討耶穌在世時的教導,及其救贖意義;並以〈天主經〉為例,反省耶穌在這段經文裡所啟示給我們的慈悲天父,激起我們以愛還愛的心願,重新回到天父身邊,做祂鍾愛的子女。耶穌一生忠誠地實踐他「承行主旨」的教導,都是為了我們能夠效法、能夠在生活的抉擇中選擇上主的路途,而且因之得以救贖了全人類。耶穌是救主,他的救恩就在他的教導,以及他對天父的絕對忠誠當中完成。

我們常希望世上有什麼靈丹妙方,可以幫助我們一步登天。在信仰的路上也是如此,我們希望能夠得到頓悟、得到立時的解救。為基督徒而言,耶穌救贖的恩典已經為我們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可是天國就像一粒芥子,耶穌宣講的天國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天天地逐漸長大;天國的經驗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個自由抉擇中一步步地去體會的。


註一:張春申,《耶穌智慧導師:智慧基督論初探》,台北:光啟文化,2003。
註二:《耶穌智慧導師》,117頁。
註三:《耶穌智慧導師》,160頁。
註四:參:John M. Cooper, Pursuits of Wisdom: Six Ways of Life in Ancient Philosophy from Socrates to Plotinu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註五:參:John Day, Robert P. Gordon, and H. G. M. Williamson, ed., Wisdom in Ancient Israel: Essays in Honour of J. A. Emert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註六:參:Aidan O’Boyle, Towards a contemporary wisdom Christology: Some Catholic Christologies in German, English and French, 1965~1995 (Rome: Editrice Pontificia Università Gregoriana, 2003).
註七:英文著作例如前註;另參:Ben Witherington III, Jesus the Sage: The Pilgrimage of Wisdom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4);Marcus J. Borg, Jesus: A New Vision: Spirit, Culture, and the Life of Discipleship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87).
註八:參:Jonathan Yun-Ka Tan, “A New Way of Being Church in Asia: The Federation of Asian Bishops Conferences (FABC) at the Service of Life in Pluralistic Asia” in Miss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XXXIII, no. 1, January 2005.
註九:參:Jacques Dupuis, “Jesus with an Asian Face”, SEDOS Bulletin August- September 1999.
註十:耶穌宣告了一個對「天」的新天主觀,一個對「人」的新倫理觀,一個對「地」的新生存責任。參:《耶穌智慧導師》,123頁。
註十一:第二~三世紀的教父戴都良(Tertullian)稱〈天主經〉是整部福音的摘要,第三世紀的西彼連(Cyprian of Carthage)則稱之為天國教義的概要。參:Ulrich Luz, Matthew 1~7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7), p.312.
註十二:O’Collins稱在《馬爾谷福音》中,〈天主經〉的許多禱詞散見於各章當中,而整部《若望福音》郥可視為一個禱詞。參:Gerald O’Collins, The Lords Prayer (New York: Paulist Press, 2007), pp.115~121;另外,在第一世紀後半寫成的《十二宗徒訓誨錄》(Didache)有一個類似《瑪竇福音》的版本。
註十三:中文資料,如:黃懷秋,〈天主經:耶穌生活的總綱〉《神學論集》115期(1998春),109~140頁;羅雲.威廉斯總主教和溫黛.貝克特修女著,梁偉德譯,《活出天主經》(台北:光啟文化,2010)。
註十四:在耶穌的母語阿拉美文中,這句話的意義又更豐富。「被聖化」這個字在阿拉美文中是“qadash”,它的意思是「營造一個神聖的空間」或是「為生命的樞紐營造一個空間」,也有「光」的含義。整句話可以解釋為「在祢的名字(自有者)的周圍營造出一個神聖的空間,讓祢成為我們整個生命的樞紐」,或是「讓祢的光照耀在我們內,為我們指明一條路」,參:Neil Douglas-Klotz, The Hidden Gospel (Wheaton, IL: Quest Books, 1999), Ch. 4.
註十五:瑪竇用「債」字,路加用「罪」字;相關討論參:黃懷秋,〈天主經:耶穌生活的總綱〉,116~117頁。
註十六:教宗方濟各說:「天主原諒我們多少次從不厭倦,就怕我們對要求原諒的事感到厭煩了」。參:《福音的喜樂》第三節。
註十七:參:Brad Young, The Jewish Background to the Lords Prayer (Austin, Center for Judaic-Christian Studies, 1984), p.31.
註十八:耶穌告誡門徒們:非但不能殺人,連向自己弟兄發怒,或是謾罵都不行;非但不可姦淫,連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也不行。因為發怒不就是對人惱怒、怨恨、甚至於殺害的開始嗎?對一位女同胞的貪戀,不就是慾念、佔有、姦淫的開始嗎?耶穌要教導門徒的,正是「在第一個時辰阻擋誘惑」的重要性。
註十九:例如:在約旦河受洗時祈禱(路三21);退入荒野中去祈禱(路五16);上山徹夜祈禱(路六12);獨自祈禱(路九18);帶著三個愛徒上山去祈禱(路九28);在一個地方祈禱(路十一1);受難前在山園祈禱(路廿二41)等等。
註二十:例如:要時時醒寤祈禱(路廿一36);有恆心(路十八1)、有信心(瑪廿一22)、不要宣揚(瑪六5)、不要自以為義(路十八9~14)、不要嘮叨(瑪六7);為仇人祈禱(路六28)。他也承諾,如果我們同心合意的祈禱,天父必給我們成就(瑪十八19)。
註二十一:參:Aidan O’boyle, Towards a Contemporary Wisdom Christology:
註二十二:參:Daniel J. Ebert IV, Wisdom Christology: How Jesus Becomes Gods Wisdom for Us (Phillipsburg, NJ: P&R, 2011), pp.79~81.
註二十三:聖神七恩是:上智、聰敏、超見、剛毅、明達、孝愛和敬畏天主。參:《天主教教理》1831條,以及依十一2~3。
註二十四:參:溫保祿講述,李秀華筆錄,《救恩論入門》(台北:光啟文化,1990),21頁;以及Jaroslav Pelikan, 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 (100~600),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 1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pp.141~153.
註二十五:「光榮勝利救主」(Christus Victor)救贖觀,被稱之為經典的救贖論。參:Gustaf Aulén, Christus Victor: An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the Idea of Atonement (trans. by A. G. Herbert;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03).
註二十六:可是後世的學者把福音中耶穌的教訓,稱之為道德規範的教導(moral teachings),明顯地失去了救恩的意義。
註二十七:參:溫保祿講述、李秀華筆錄,《救恩論入門》,100~103頁,以及Gerald O’Collins, S.J., Jesus Our Redeemer: A Christian Approach to Salv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81~115.
註二十八:參:Daniel Helminiak, The Same Jesus, A Contemporary Christology (Chicago: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33~237.
註二十九:參:Christology Jesus Our Redeemer: A Christian Approach to Salvation, Ch.9.
註三十:參:Albert Schweitzer, The Mysticism of Paul the Apostle (2nd ed.;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53).

《神學論集》, No.188-189,2016夏、秋, pp. 367-385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uggieCCSC&aid=15115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