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嗨~很高興認識你(妳),「同志」!!
2006/09/04 14:29:07瀏覽1344|回應0|推薦4

最近,因為工作的緣故,因緣際會地參加了國內幾個同志社團舉辦的研討會;會中認識了幾個同志朋友,有男有女,開始了我對於同志朋友的理解。

我從他(她)們的口中,漸漸明瞭,每一個同志朋友身上,都有著「同志」與「常人」的兩個身分認同。同志認同的發展,就是一部生命經驗的歷史。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對於同志的印象,皆歷經污名、掩飾、重新定義、正視自我身分等不同的狀態。

以「出櫃」與否這件事來說吧,同志的現身雖具有意義,但不代表每個同志都會都要現身,現身不能被簡化為說出「I’M GAY!我是同性戀」。現身表面上是個人的選擇,但影響的層面卻不侷限於個人。如果要求每個同志都得現身,那就忽略了社會的現實層面。對每一個同志朋友來說,現身的恐懼在於無法預測,所處社會及原生家庭的反應。例如,在職場工作上,若是在一般私人企業,同志現身的恐懼,可能就是丟掉工作、飯碗不保的問題。

污名讓同志保持隱形,「出櫃」,就是拒絕隱形,這是降低社會偏見和羞恥感的第一步。然而同志對家人出櫃之後,還是需要和家族達成各種協議,看家人願意公開到什麼地步。出櫃了,有的家庭會要求子女們不要再提起這件事,發展出「不問、不說」的政策,有的家人則學習接納子女們的伴侶。該不該帶著伴侶參加家族聚會?該如何面對家人的拒絕與漠視?這些難題,都衝擊著同志伴侶的互信與愛情。

另外,同志朋友們在經營彼此的親密關係上,其實也並不如外界想像般的容易容易;因為,少了社會系統的支持,同志們的愛情路途,走來更是孤單艱辛。社會的歧視壓力,讓同志身分不被認可,愛情也被迫隱形。缺乏長期而穩定的伴侶典範,是同志伴侶面臨的第一層難題。

男同志社群更因為常見的多重性伴侶、傳統男性角色的陽剛特質,使得男同志的伴侶關係面臨許多複雜的挑戰。因為,男同志通常都是在對於性別角色有特定規範的文化下長大。當一個男人在外表上表現出典型的性別行為,卻發現他自己深深地為其他男人所吸引時,時常會被其他人所歧視,並因此感到羞恥。因渴望與其他男人間發生親密的關係,會導致所謂的雙盲(dou-ble blind):被吸引與心理受到創傷。而這也將會在男同志與其他男人間有親密關係時,妨礙他顯露出真實的自己。

我的同志朋友們告訴我,他們很想移居到「同志的天堂-瑞典」。因為,在瑞典的同志有同居權、可以領養小孩、在去年瑞典教會宣布同志可以在教堂中結婚受到祝福、女同志也可以有人工授精的權利。而且,在瑞典,對於仇恨犯罪有清楚的定義(仇恨犯罪是指基於種族、膚色、思想或性傾向而做的仇恨犯罪);而瑞典也有所謂的「反煽動罪」,意思是一個人不可在公眾場合說出諸如「同志去死吧」、「穆斯林滾出去」之類「煽動」的言論。

和台灣相較,我們還沒有清楚的「仇恨犯罪」的概念,政黨人士、警方常是出言或以行動歧視同志的人。近幾年雖然在校園裡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也強調性別並非只是男女兩性,還包括對跨性別等多元性別氣質及不同性傾向學生及教師的尊重,然而,在性別議題相關討論中,同志議題仍屬邊緣。
  很多人會說,同性戀者存在沒關係,但她他們不需要這樣「招搖」啊!卻沒有發現,這樣的想法正是我們的社會「歧視」各項同志活動存在的原因。而且,在各項法律修正案或新法訂定、在日常生活或教育、警界、法界等都需要有「同志人權」的視野或思維。
  然而,同志的處境與權益尚未平等,總是在「前進一步、退後兩步」的拉据戰中努力著。同志教育需要透過理解、認識、思辯、澄清、與親身示範的機會,進而打造無性別歧視的國度與社會。

Hey~我親愛的同志朋友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我們社會,該如何朝向多元文化而努力呢?

在我心中,不斷地反覆呢喃著……。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ing1003&aid=43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