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6/08 13:47:22瀏覽805|回應2|推薦8 | |
現在是一個「販賣故事」的銷售年代,我認為誠品能夠打造出他的金字招牌,可以成為外國觀光客的必經之地,必然有他的成功之處。 記得我去微軟面試的時候,Grace請我談談我的工作優勢,我說到我會「說故事」。 意思就是說,我用故事去創造產品的銷售商機(當然,或許我學習的不夠,可是我願意努力)。當然這背後還牽涉了商品的核心價值與公司對該品項的操作策略,所涉及的層面自然不是「說故事」這樣一個環節可以總括全面。 看到天蠍浪子的文章談到誠品給會員的信函,我有另一種看法。我想我在看到誠品給會員的辭溢乎情的信函之後,我願意給他一點掌聲。這一種筆觸,也是說故事而產生動人效果的策略之一。 過去,我曾經在報導上看到「巫毒娃娃」的創業故事,內容談到這幾個年輕人用故事和消費者搏感情。倘若有人會說這是矯情造作,那我很想要問,這世界上如果沒有這些動人的故事,就給你商品的話,怎麼會讓人打開自己的荷包,花大把的錢去買東西?用故事創造商機的例子,像是「薰衣草森林」也是一個。 「故事」打動人心,介入消費者的生活,在商品和消費者之間取得共鳴,這和小說、漫畫、電影、音樂所形塑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市場在改變,人的想法也需要改變。再者,我以為商業的目的的最終價值就是「營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業者提供好的商品造福人群,難道不能算是對天地的一種貢獻嗎?這也是他為這社會所創造的服務。前些天去台大聽演講,某政府官員談到,某企業家認為創造好的商品,也算是對社會的貢獻,筆者認同這樣的說法。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把人和事分開(當然也或許我做的不夠好,但是我一直努力。),因為誠品曾經與第一親家有金錢往來,並不能把誠品的整個企業形象或是它所提供的整體服務畫上等號,假若如此,這樣有因噎廢食之感。 我學習文學出身,在文本中看過很多人性。但是我也常在商業雜誌上找到現實社會的軌跡,並不曲高和寡。沒有人可以和社會截然的脫節,在許多人文學院學生感受風花雪月之際,也應當關照我們所處的社會,以免真正面臨大環境的考驗,才在那邊發呆與不知所措! 我尊重每個人的看法,也很高興在這個言論自由的世界裡擁有發言權,掌握權力。但我也以為我們可以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同時也可以修正自己不純熟的看法,如此一來,我們的人生才有看到上更好的前景。 引用文章去誠品書店做什麼?
|
|
( 創作|另類創作 ) |